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

雅各書與登山寶訓

雅各書是雅各的講道集. 第一世紀猶太拉比的講道通常是關於 神的律法的教導, 而雅各這位猶太彌賽亞拉比也不例外, 雅各書同樣是雅各關於律法的教導 (請參閱雅各書與利未記19章一文), 但不同於其他猶太拉比的是, 雅各的教導源自於主耶穌的教導. 在新約聖經中, 主耶穌關於律法的教導集中在登山寶訓 (請參閱登山寶訓 - 彌賽亞對律法的解釋一文). 當我們進一步比較登山寶訓與雅各書時, 我們會發現兩者之間的密切關聯.

主耶穌說,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馬太福音5:3), 而雅各說, "務要在主面前自卑、主就必叫你們升高" (雅各書4:10).

主耶穌說,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馬太福音5:7), 而雅各說, "因為那不憐憫人的、也要受無憐憫的審判.憐憫原是向審判誇勝" (雅各書2:13).

主耶穌說, "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 (馬太福音5:11~12), 而雅各說, "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 (雅各書 1:2), "弟兄們、你們要把那先前奉主名說話的眾先知、當作能受苦能忍耐的榜樣" (雅各書5:10).

主耶穌說, "只是我告訴你們、凡向弟兄動怒的、難免受審判" (馬太福音5:22), 而雅各說, "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 神的義" (雅各書1:20).

主耶穌說, "你們又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說、『不可背誓、所起的誓、總要向主謹守。』只是我告訴你們、甚麼誓都不可起、不可指著天起誓、因為天是 神的座位.不可指著地起誓、因為地是他的腳凳.也不可指著耶路撒冷起誓、因為耶路撒冷是大君的京城。又不可指著你的頭起誓、因為你不能使一根頭髮變黑變白了。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 (馬太福音5:33~37), 而雅各說, "我的弟兄們、最要緊的是不可起誓.不可指著天起誓、也不可指著地起誓、無論何誓都不可起.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免得你們落在審判之下" (雅各書5:12).

主耶穌說, "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 (馬太福音5:48), 而雅各說, "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 (雅各書1:4).

主耶穌說, "不要為自己積儹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鏽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 (馬太福音6:19), 而雅各說, "嗐、你們這些富足人哪、應當哭泣、號咷、因為將有苦難臨到你們身上。你們的財物壞了、衣服也被蟲子咬了" (雅各書5:1~2).

主耶穌說, "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 神、又事奉瑪門。〔瑪門是財利的意思〕" (馬太福音6:24), 而雅各說, "你們這些淫亂的人哪、豈不知與世俗為友、就是與 神為敵麼.所以凡想要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 神為敵了" (雅各書4:4).

主耶穌說,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 (馬太福音7:1~2), 而雅各說, "弟兄們、你們不可彼此批評.人若批評弟兄、論斷弟兄、就是批評律法、論斷律法.你若論斷律法、就不是遵行律法、乃是判斷人的" (雅各書4:11).

主耶穌說,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給他蛇呢。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麼" (馬太福音7:7~11), 而雅各說, "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 神、主就必賜給他" (雅各書1:5), "出於信心的祈禱、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 (雅各書5:15).

主耶穌說, "凡稱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纔能進去" (馬太福音7:21), 而雅各說, "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甚麼益處呢.這信心能救他麼...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 (雅各書2:14,17).

這眾多的平行經文顯示主耶穌的登山寶訓和雅各書的密切關聯. 但雅各其實並不常直接引用主耶穌的話, 雅各卻是用自己的話, 表達了主耶穌所教導的屬靈真理.

雅各書絕不是如馬丁路德在他的德文新約聖經的序言中所描述, "一封稻草書信", 是新約聖經可有可無的書信 (事實上, 馬丁路德曾質疑雅各書, 希伯來書, 猶大書, 啟示錄的正典地位, 並嘗試將它們從聖經中刪除, 但沒有成功, 請參閱以下連結). 相反地, 雅各書的教導並不是出於雅各自己, 而是他基於主耶穌的教訓而對律法所作的教導. 在整本新約聖經中, 雅各書可能是包含最多出於主耶穌教導的一本書, 值得所有基督徒加以重視.


2017年8月24日 星期四

和平的律法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Shoftim "審判官", 申命記 Deuteronomy 16:18~21:9 的讀經心得)

律法的頒布是在 神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後, 從西乃山上頒布十誡開始, 一直到以色列人預備進迦南地的四十年當中的時間. 當時的整個近東世界 (Near East), 包括從兩河流域直到埃及的大大小小國家, 都是由君王治理他們. 以色列人處身其中, 難免會受到影響, 想要立他們自己的王, 而 神也允許他們立王, "到了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地、得了那地、居住的時候、若說、我要立王治理我、像四圍的國一樣。你總要立耶和華你 神所揀選的人為王.必從你弟兄中立一人、不可立你弟兄以外的人為王" (申命記17:14~15).

當時近東地區的王, 往往大興土木, 積攢金銀, 例如埃及的法老王動用龐大的人力物力為自己建造金字塔, 但 神卻說, 以色列的王 "不可為自己多積金銀" (申命記17:17); 當時近東地區的王, 往往娶妻無數, 後宮佳麗如雲, 例如亞哈隨魯王"派官在國中的各省招聚美貌的處女到書珊城的女院" (以斯帖記2:3), 但 神卻說, 以色列的王 "不可為自己多立妃嬪、恐怕他的心偏邪" (申命記17:17).

但最特別的是, 當時近東地區的王, 往往窮兵黷武, 積極擴充軍隊, 並向外擴張領土, 例如亞述和巴比倫諸王. 一個貪財好色的王, 可能為人民所厭惡, 但一個開疆拓土的君王, 卻很可能受到人民的愛戴與擁護, 認為是英明的君主, 特別是古代的戰爭往往為國家帶來巨量的財富. 但 神卻說, 以色列的王 "不可為自己加添馬匹、也不可使百姓回埃及去、為要加添他的馬匹" (申命記17:16). 馬匹是當時戰爭的利器. 神限制以色列的王大規模擴充軍備.

不但如此, 當以色列與別國爭戰時, 神吩咐 "官長也要對百姓宣告說、誰建造房屋、尚未奉獻、他可以回家去、恐怕他陣亡、別人去奉獻。誰種葡萄園、尚未用所結的果子、他可以回家去、恐怕他陣亡、別人去用。誰聘定了妻、尚未迎娶、他可以回家去、恐怕他陣亡、別人去娶。官長又要對百姓宣告說、誰懼怕膽怯、他可以回家去、恐怕他弟兄的心消化、和他一樣" (申命記20:5~8). 神定規凡是新建房屋或葡萄園, 或是定親尚未迎娶, 甚至是內心膽怯的人, 都可以不用上戰場. 如此一來, 以色列軍隊的人數還多得起來嗎? 相對於近東其他國家的軍隊都是多多益善, 神卻大幅限制以色列軍隊的數量.

雖然在當時的近東背景下, 神沒有完全禁止以色列對外發動戰事, "你臨近一座城要攻打的時候..." (申命記20:10), 但 神卻避免不必要的流血, "先要對城裡的民宣告和睦的話" (申命記20:10). 神允許以色列人讓投降者作他們的奴僕,  "他們若以和睦的話回答你、給你開了城、城裡所有的人都要給你效勞、服事你" (申命記20:11) (但與其他國家不同, 神禁止以色列人任意掠奪投降者的財物).

律法的頒布是 神對古時近東環境的以色列人, 啟示祂永恆的心意. 律法的字句是針對當時的特殊需要, 讓以色列人不至於窒礙難行, 但字句背後隱藏的卻是律法永恆的精義. 如何明白律法的精義呢? 我們可以藉由聖經的漸進啟示.

如果在古代近東這樣一個血腥野蠻, 武力至上的世界, 神仍命令處身其中的以色列不要積極擴充軍備, 也不要維持大量的軍隊, 對外作戰時也不可任意對待投降者的話, 我們看見戰爭不是 神的心意, 和平才是 神的心意, 而這一點在後來的聖經啟示中得到印證, "他止息刀兵、直到地極.他折弓、斷槍、把戰車焚燒在火中" (詩篇46:9), "他必在多國的民中施行審判、為遠方強盛的國斷定是非.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 (彌迦書4:3), "我必除滅以法蓮的戰車、和耶路撒冷的戰馬.爭戰的弓也必除滅.他必向列國講和平.他的權柄必從這海管到那海、從大河管到地極" (撒迦利亞書9:10).

神的律法乃是和平的律法, 而主耶穌 - 神的彌賽亞是"和平的君" (以賽亞書9:6), 祂不但要成就 神和平的心意, 使列國彼此和睦, 不再有戰事, 並且祂要使萬有都與 神和好, "既然藉著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著他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自己和好了" (歌羅西書1:20).

2017年8月22日 星期二

雅各書與利未記19章

雅各書是雅各的講道集. 就如第一世紀當時其他的猶太拉比一樣, 雅各這位早期的猶太彌賽亞拉比, 也是在安息日的時候, 在猶太彌賽亞會堂裡講道. 這有些類似今日基督教牧師在教堂的主日講道, 不過也有不同之處: 當時的猶太拉比並不是自行決定講道題目與聖經經文, 而是根據每週讀經的進度, 講解並闡釋當週所讀的聖經經文.

原來猶太人自從巴比倫被擄回歸以色列後, 將摩西五經 (律法書) 分為許多部分, 稱為פָּרָשָׁה ("parashah", portion, "部分"), 每週安息日猶太人在會堂裡誦讀一至二個部分, 並以一年或三年為一週期讀完一遍摩西五經. 這是為什麼雅各說, "因為從古以來、摩西的書在各城有人傳講、每逢安息日、在會堂裡誦讀" (使徒行傳15:21). 第一世紀的初期教會也沿襲了相同的傳統, 這一點從保羅對提摩太的勸勉可以看出, "你要以宣讀、勸勉、教導為念、直等到我來" (提摩太前書4:13). 接著誦讀之後, 猶太拉比的講道就會針對當週所讀的摩西五經經文.

既然雅各書是雅各的講道集, 那麼到底雅各書是雅各關於摩西五經哪一段經文的講道呢? 其實已經有不少基督教學者指出雅各書與利未記19章的密切關聯.

針對利未記19:12 "不可指著我的名起假誓、褻瀆你 神的名...",
雅各說, "我的弟兄們、最要緊的是不可起誓.不可指著天起誓、也不可指著地起誓、無論何誓都不可起.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免得你們落在審判之下" (雅各書5:12).
雅各忠實地傳遞主耶穌的教導, "只是我告訴你們、甚麼誓都不可起、不可指著天起誓、因為天是 神的座位.不可指著地起誓、因為地是他的腳凳.也不可指著耶路撒冷起誓、因為耶路撒冷是大君的京城。又不可指著你的頭起誓、因為你不能使一根頭髮變黑變白了。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 (馬太福音5:33~37).

針對利未記19:13 "不可欺壓你的鄰舍、也不可搶奪他的物.雇工人的工價、不可在你那裡過夜留到早晨",
雅各說, "工人給你們收割莊稼、你們虧欠他們的工錢.這工錢有聲音呼叫.並且那收割之人的冤聲、已經入了萬軍之主的耳了" (雅各書5:4).

針對利未記19:15 "你們施行審判、不可行不義、不可偏護窮人、也不可重看有勢力的人.只要按著公義審判你的鄰舍",
雅各說, "我的弟兄們、你們信奉我們榮耀的主耶穌基督、便不可按著外貌待人若有一個人帶著金戒指、穿著華美衣服、進你們的會堂去.又有一個窮人、穿著骯髒衣服也進去.你們就看重那穿華美衣服的人、說、請坐在這好位上.又對那窮人說、你站在那裡、或坐在我腳凳下邊.這豈不是你們偏心待人、用惡意斷定人麼" (雅各書2:1).

針對利未記19:16 "不可在民中往來搬弄是非.也不可與鄰舍為敵、置之於死...",
雅各說, "弟兄們、你們不可彼此批評.人若批評弟兄、論斷弟兄、就是批評律法、論斷律法.你若論斷律法、就不是遵行律法、乃是判斷人的" (雅各書4:11).

針對利未記19:17 "不可心裡恨你的弟兄.總要指摘你的鄰舍、免得因他擔罪",
雅各說, "我的弟兄們、你們中間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回轉.這人該知道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並且遮蓋許多的罪" (雅各書5:19~20).

針對利未記19:18 "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
雅各說, "經上記著說、『要愛人如己。』你們若全守這至尊的律法纔是好的" (雅各書2:8).

針對利未記19:19, 19:37, 20:8 "你們要守我的律例...你們要謹守遵行我一切的律例、典章...你們要謹守遵行我的律例...",
雅各說, "因為凡遵守全律法的、只在一條上跌倒、他就是犯了眾條。原來那說不可姦淫的、也說不可殺人.你就是不姦淫、卻殺人、仍是成了犯律法的。你們既然要按使人自由的律法受審判、就該照這律法說話行事" (雅各書2:10~12).

利未記19章本身被稱為"聖潔的篇章", "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 神是聖潔的" (利未記19:2), 而利未記19~20章更是傳統上稱為"聖潔篇" (פָּרָשַׁת קְדֹשִׁים, "parashat kedoshim", Portion "Holy") 的摩西五經安息日讀經的一個部分 (פָּרָשָׁה, "parashah", portion), 指示 神的子民如何過聖潔的生活.

因此, 雅各書很大一部分是雅各針對摩西五經的聖潔篇 (利未記19~20章) 的講道, 教導門徒將律法書的教導, 具體應用落實在基督徒的日常生活當中, "照這律法說話行事" (雅各書2:12).

(關於利未記19~20章 "聖潔篇", 請參閱你們要聖潔, 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 神是聖潔的你們要謹守遵行我一切的律例、典章.我是耶和華二篇文章)

2017年8月18日 星期五

雅各書的重點 - 行為是信心的靈魂

基督徒一般認為雅各書的重點是"信心與行為並重". 這句話本身預設了信心和行為是分開的, 信心是內在的心思意念而行為是外在的活動. 這是希臘式的思維, 不但將心思與行為截然劃分, 並且偏重內在的心思意念高於外在的行為表現.

因此有些基督徒會如此比較保羅與雅各, "保羅所說明的是內在的原則,針對的是內心的生命,著重信徒與神的關係;而雅各則強調外在的情況,即生活的表現,側重點在於信徒與人的關係" (維基百科). 而如此比較的結果, 讓人產生保羅高於雅各的印象, 畢竟內在的原則重於外在的情況, 內心的生命重於生活的表現, 而與 神的關係顯然重於與人的關係. 但這是用希臘式的思維來理解聖經, 而不是按照聖經作者的思維來理解聖經.

不但保羅和雅各是猶太人, 全本聖經作者絕大多數都是猶太人, 聖經是按照猶太人的思維方式寫成. 要真正理解聖經, 最好能明白猶太式的思維. 聖經所說的信心 (希伯來文אֱמוּנָה), 其實包括了內在的心思意念和外在的行為表現, 二者缺一不可. 保羅所說明的並不是內在的原則或內心的生命, 而是"人因 (對主耶穌基督的) 信心稱義, 而不是靠遵行律法稱義"; 而雅各所說明的也不僅是外在的情況, 而是進一步解釋什麼才是真實的信心, "真實的信心 (或是活的信心) 包括了內在的心思意念與外在的行為表現", 用雅各自己的話說, "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 (雅各書2:26), 雅各將行為比擬為信心的靈魂.

但雅各為什麼不直接解釋聖經所說的信心是什麼, 而要解釋信心與行為的關係呢? 因為雅各書是雅各寫給外邦眾教會的流通書信, 這一點從雅各書的開頭可以看出, "作 神和主耶穌基督僕人的雅各、請散住十二個支派之人的安" (雅各書1:1) 而當時的外邦教會, 不管是散居外邦的猶太人, 或是土生土長的外邦人, 都是在純粹希臘羅馬世界的環境下長大, 完全沉浸在希臘式的思維模式當中, 認為行為與信心是分開的. 因此雅各需要用外邦人能夠理解的方式教導, 行為與信心是分不開的, 行為是信心的一部分. 事實上, 行為相當於信心的靈魂.

雅各不會反對保羅所說, 人是因信稱義, 而不是依靠遵行律法稱義, 不然雅各就不會在耶路撒冷大會裁決, "所以據我的意見、不可難為那歸服 神的外邦人.只要寫信、吩咐他們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姦淫、並勒死的牲畜、和血。因為從古以來、摩西的書在各城有人傳講、每逢安息日、在會堂裡誦讀。" (使徒行傳15:19~21) 外邦基督徒不須要行割禮作猶太人, 也不須要遵行律法才能得救.

而保羅也不會反對雅各所說, 真實的信心離不開行為. 當保羅說, "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 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 (羅馬書10:9~10), 現在的基督徒可能"理解"保羅的意思是只要誠心誠意地作了決志禱告就得救. 然而這不是保羅原來的意思. 當時並沒有決志禱告這回事. 保羅所說"口裡承認"的行為其實表達了堅強的信心. 因為在當時的羅馬帝國當中, 除了猶太人有豁免權外, 所有人都被要求拜偶像, 不拜偶像的人被視為對羅馬帝國不忠, 一律以死罪論處. 因此當外邦基督徒"心裡相信...口裡承認", 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逼迫, 甚至為主殉道. 保羅所說的信心依然包括了行為.

當雅各說, "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 (雅各書2:26) 不同於當時希臘式的觀念, 認為信心是內在的而行為是外在的, 雅各將 (希臘式的) 信心比擬為外在的身體, 而行為卻是內在的靈魂, 並且"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 (雅各書2:17), 有行為的信心才是活的信心, 是真實的信心.

2017年8月15日 星期二

凡我所吩咐的、你們都要謹守遵行、不可加添、也不可刪減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Re'eh "看哪", 申命記 Deuteronomy 11:26~16:17 的讀經心得)

神藉著摩西所吩咐的這條誡命, "凡我所吩咐的、你們都要謹守遵行、不可加添、也不可刪減" (申命記12:32), 要求 神的子民對 神的律法 (תּוֹרָה, "Torah", "妥拉", 意思是"教導/訓誨") 要有絕對的尊重, 不可增加任何一條新的誡命, 也不可刪減任何一條既有的誡命.

這條誡命在早期基督徒文獻"十二使徒遺訓" (Διδαχὴ τῶν δώδεκα ἀποστόλων, The Teaching of the Twelve Apostles) 中再次重申, "不可廢棄主的誡命, 卻要遵守你所領受的, 不可加添, 也不可刪減" (Do not forsake the commandments of the Lord, but keep what you have received, neither adding to nor subtracting from it.) (十二使徒遺訓 4.13, 中文翻譯出自筆者, 英文翻譯出自The Way of Life, FFOZ)

"十二使徒遺訓"一書的全名是Διδαχὴ κυρίου διὰ τῶν δώδεκα ἀποστόλων τοῖς ἔθνεσιν (The Teaching of the Lord to the Gentiles through the Twelve Apostles), 意思是"主透過十二使徒對外邦(門徒)的教導". 大多數學者相信"十二使徒遺訓"成書於主後70~120年之間. "十二使徒遺訓"相當於初代教會針對外邦門徒所編寫的教會手冊.

"不可廢棄主的誡命, 卻要遵守你所領受的, 不可加添, 也不可刪減" (十二使徒遺訓 4:13) 所指"主的誡命", 其實也就是 神的誡命. ""的希臘字κύριος ("kurios"), 翻譯自希伯來文אֲדֹנָי ("adonai"), 是猶太人為了避免直接稱呼 神的聖名יהוה ("YHWH", "雅蔚") 而用的代稱, 意思是""或"我主". 新約聖經因此稱耶穌基督為"", 表示耶穌是 神, 因為祂是 神子, 與父神同等. 因此"主的誡命", 指的也就是 神的誡命

而既然"十二使徒遺訓"是初代教會針對外邦門徒的教會手冊, 我們由此可知第一世紀的教會教導當時的外邦門徒要遵行 神的誡命, "不可加添, 也不可刪減", 更不用說廢棄 神的誡命了.

當然, 基督徒遵行誡命並不是為了得救, 而是因為我們已經得救, 初代教會鼓勵外邦門徒遵守律法, 但並不強制要求他們遵守律法, 也沒有教導遵行律法才能得救. 這一點在"十二使徒遺訓"表露無遺. 

"十二使徒遺訓" 6.2 如此說, "如果你能全然背負主的軛, 你就是完全人; 若是不能, 做你所能做的" (If you can bear the whole yoke of the Lord, you will be complete; but if you cannot, then do what you can.) (十二使徒遺訓 6.2, 中文翻譯出自筆者, 英文翻譯出自The Way of Life, FFOZ) 這裡"全然背負主的軛"正是雅各所說"遵守全律法" (雅各書2:10) 的意思. ""是主耶穌時代的猶太拉比用語, 代表"教導/訓誨", 而這正是"律法"的希伯來字תּוֹרָה的原意.

"遵守全律法"誠然是所有基督徒理想的成聖之路; 即或不能, 我們也應盡我們的全力做到最好, 而不是斷章取義地濫用雅各的話 "因為凡遵守全律法的、只在一條上跌倒、他就是犯了眾條" (雅各書2:10) 作為我們不守律法的藉口. 雅各書2章完全沒有這個意思.

耶路撒冷大會的決議 "因為聖靈和我們、定意不將別的重擔放在你們身上.惟有幾件事是不可少的、就是禁戒祭偶像的物、和血、並勒死的牲畜、和姦淫.這幾件你們若能自己禁戒不犯、就好了.願你們平安" (使徒行傳15:28~29) 是使徒定規外邦門徒所必須遵守的律法中基本的誡命, 但對於律法的其他誡命, 雅各說, "因為從古以來、摩西的書 (律法書) 在各城有人傳講、每逢安息日、在會堂裡誦讀" (使徒行傳15:21), 使徒盼望外邦門徒能在安息日去會堂繼續學習並遵守律法.

關於食物, 雖然耶路撒冷大會僅僅定規"禁戒祭偶像的物、和血、並勒死的牲畜"作為外邦門徒一定要遵守的誡命, 然而初代教會仍然鼓勵外邦門徒遵守聖經食物律. 這一點也反映在"十二使徒遺訓" 中, "關於食物, 做你所能做的, 但要絕對禁戒祭偶像的物, 因為那是對鬼魔的崇拜" (Concerning food, bear what you can, but scrupulously guard yourself from what has been offered to idols, because it is the worship of dead gods.) (十二使徒遺訓 6.3, 中文翻譯出自筆者, 英文翻譯出自The Way of Life, FFOZ).

使徒時代的基督徒, 並不認為律法已經廢除了, 也不認為遵行律法僅僅是猶太基督徒的事. 外邦基督徒同樣被教導 "不可廢棄主的誡命, 卻要遵守你所領受的, 不可加添, 也不可刪減(十二使徒遺訓 4.13), 正如 神藉摩西吩咐以色列人的誡命, "凡我所吩咐的、你們都要謹守遵行、不可加添、也不可刪減" (申命記12:32). 認為律法過時或廢除的說法, 是第二世紀以後外邦教會切斷基督信仰的猶太根源後才開始出現的錯謬言論.

神的律法是永恆的, 不但是舊約, 也是新約的一部分, "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耶和華說、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 (耶利米書31:31,33), "我必將我的靈、放在你們裡面、使你們順從我的律例、謹守遵行我的典章" (以西結書36:27), "我的僕人大衛 (指彌賽亞)、必作他們的王.眾民必歸一個牧人.他們必順從我的典章、謹守遵行我的律例" (以西結書37:24).

神的律法是普世的, 不只是給猶太人, 也是給所有信靠主耶穌的外邦人. 早期基督教文獻 "十二使徒遺訓" 有力地證實了這一點. 願主耶穌快來, 願先知以賽亞的預言早日應驗, "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來罷、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 神的殿.主必將他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因為訓誨 (תּוֹרָה, "妥拉", 通常翻譯為"律法"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 (以賽亞書2:3). (註: 這裡中文和合本正確地將תּוֹרָה 翻譯為"訓誨", 而不是"律法".)

2017年8月10日 星期四

你當記念不忘、你在曠野怎樣惹耶和華你 神發怒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Eikev "因為", 申命記 Deuteronomy 7:12~11:25 的讀經心得)

在申命記裡, 摩西吩咐以色列人要得許多事情, "所以今日你要知道、也要在心上、天上地下、惟有耶和華他是 神、除他以外、再無別神" (申命記4:39), "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 (律法)、都要在心上" (申命記6:6), "你不要懼怕他們、要牢牢念耶和華你 神向法老和埃及全地所行的事" (申命記7:18), "你也要念耶和華你的 神在曠野引導你、這四十年、是要苦煉你、試驗你、要知道你心內如何、肯守他的誡命不肯" (申命記8:2), "念你在埃及地作過奴僕、耶和華你的 神將你救贖" (申命記15:15)...

其中很特別的一件事, 是摩西要以色列人得他們的罪孽, "你當念不忘、你在曠野怎樣惹耶和華你 神發怒.自從你出了埃及地的那日、直到你們來到這地方、你們時常悖逆耶和華" (申命記9:7) 接下來申命記9:8~24是摩西數算以色列人的罪孽, 包括拜金牛犢, 無故發怨言, 抱怨沒有肉喫, 抱怨沒有水喝, 以及聽信十個探子的惡信不肯進迦南.

但使徒保羅豈不是說, "愛是...不計算人的惡" (哥林多前書13:4~5) 嗎? 摩西難道不是在計算以色列人的惡? 是不是摩西沒有愛心呢? 此外, 聖經不是說, "(神)必再憐憫我們、將我們的罪孽踏在腳下、又將我們的一切罪投於深海" (彌迦書7:19), 如果連 神都已經"將我們的一切罪投於深海", 不再記念, 為什麼摩西還要以色列人提醒自己, "當記念不忘、你在曠野怎樣惹耶和華你 神發怒(申命記9:7)? 是不是摩西是缺乏愛心的領袖, 故意要貶低以色列人呢?

如果摩西沒有愛心的話, 他就不會為以色列人向 神苦苦哀求說, "倘或你肯赦免他們 (以色列人) 的罪…不然,求你從你所寫的冊上塗抹我的名" (出埃及記32:32), 也不會在 神吩咐他和亞倫說, "你們離開這會眾 (以色列人), 我好在轉眼之間把他們滅絕" (民數記16:45) 時, 摩西和亞倫"二人就俯伏於地", 堅決不肯離棄以色列百姓, 讓 神滅絕他們. 原來摩西不是沒有愛心, 刻意要數算以色列人的過犯, 而是教導以色列人, 記念他們過去所犯罪孽的重要性.

我們的確應該赦免並忘記別人的罪孽, 如同天父赦免我們的罪一般, 也不應該一再數算別人的惡, 然而我們自己卻應當記得我們所犯的罪孽. 

記得我們的罪孽, 一方面提醒我們不要再重蹈覆轍, 同時也能提醒我們 神的恩典有多大. 儘管我們有許多過犯, 只要我們真心悔改, 神赦罪的恩典永遠勝於我們的一切過犯.  

記得我們的罪孽, 也使我們避免屬靈的驕傲和自以為義, 我們也才能用愛心與真理幫助陷於罪中的弟兄姊妹脫離罪惡, 而不是一味批評責備. 

記得我們自己的罪孽, 不是要譴責我們自己或貶低我們的自我形象, 卻是讓我們建立正確的自我形象, 如使徒保羅所教導的, "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 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羅馬書12:3). 

2017年8月8日 星期二

雅各與雅各書

主耶穌的兄弟雅各是第一世紀耶路撒冷初代教會的領袖, 而耶路撒冷教會是惟一真正名符其實的使徒性教會, 由主耶穌的十二使徒和其他初代門徒所建立, 在當時的眾教會中居獨一無二的領導地位.

這是為什麼當安提阿教會起了紛爭, 保羅和巴拿巴與那些主張外邦基督徒必須行割禮才能得救的猶太基督徒爭執不下時, "眾門徒就定規、叫保羅巴拿巴和本會中幾個人、為所辯論的、上耶路撒冷去、見使徒和長老" (使徒行傳15:2) 的原因. 耶路撒冷大會的召開正是為此. 而雅各在耶路撒冷大會作出決議, 顯明他是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 雅各說, "...所以據我的意見、不可難為那歸服 神的外邦人..." (使徒行傳15:19) 這裡"據我的意見"的希臘原文為ἐγὼ κρίνω, 意思是"裁決". 雅各不是單單表達他的意見, 而是作出會議的結論. 耶路撒冷教會是當時領袖的教會, 而雅各是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

雅各雖然不是十二使徒之一, 甚至一開始並不相信他的兄弟竟會是彌賽亞, 但主耶穌顯然看重雅各, 在祂復活以後, "以後顯給雅各看.再顯給眾使徒看" (哥林多前書15:7). 雅各從此忠心跟隨主, 並與使徒彼得, 約翰並稱為"教會的柱石" (參加拉太書2:9).

而"教會的柱石"的著作 - 雅各書與彼得前後書以及約翰一二三書在早期基督徒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最早期的聖經正典手抄本 (Codex manuscript) 如梵諦岡手抄本和亞歷山大手抄本中, 雅各書, 彼得前後書, 與約翰一二三書 (以及猶大書) 緊接在四福音與使徒行傳之後, 然後才是保羅書信. 而這也是第四世紀教父亞他那修 (Athanasius of Alexandria) 所列的新約正典順序. 如今的新約正典順序, 其實是受到第二世紀異端馬吉安 (Marcion) 思想的餘毒, 認為只有保羅才是"真使徒"或"最大的使徒". 然而在早期基督徒心目中, 包括雅各書在內"教會柱石"的書信, 其權威猶在保羅書信之上.

(有關馬吉安異端, 請參閱回歸基督信仰根源, 從恢復聖經原貌開始一文)

在整本新約聖經中, 除了馬太福音5~7章主耶穌的登山寶訓, 雅各書也是專門針對律法所作較完整的解釋. 而雅各對律法的解釋極可能直接源自於主耶穌對律法的教導, 如雅各說, "我的弟兄們、最要緊的是不可起誓.不可指著天起誓、也不可指著地起誓、無論何誓都不可起.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免得你們落在審判之下" (雅各書5:12) 很明顯是重述主耶穌的話, "只是我告訴你們、甚麼誓都不可起、不可指著天起誓、因為天是 神的座位.不可指著地起誓、因為地是他的腳凳.也不可指著耶路撒冷起誓、因為耶路撒冷是大君的京城。又不可指著你的頭起誓、因為你不能使一根頭髮變黑變白了。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 (馬太福音5:34~37).

雅各書不但是雅各針對律法的解釋, 並且從文體來看, 雅各書很可能是雅各關於律法的拉比式講道集 (ילקוט, "yalkut"). 雅各書原文手抄本的希臘文的水準在新約聖經中首屈一指, 甚至要超過大部分的保羅書信. 雅各的希臘文不大可能比得上保羅, 因此學者一般公認雅各書可能是由精通希臘文的文士將雅各用希伯來文講道的重點記錄下來並整理成"流通書信"的形式, 然後再抄寫並分送到當時的眾教會, 代表著耶路撒冷使徒與長老對律法權威性的教導.

2017年8月4日 星期五

最寬廣的誡命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Vaetchanan "我懇求", 申命記 Deuteronomy 3:23~7:11 的讀經心得)

申命記6章除了最大的誡命 "以色列阿、你要聽.耶和華我們 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 神" (申命記6:4-5) 外, 還包括了最寬廣的誡命, "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看為善的、你都要遵行" (申命記6:18).

主耶穌稱最大的誡命為"第一要緊的", "耶穌回答說、第一要緊的、就是說、以色列阿、你要聽.主我們 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 神" (馬可福音12:29~30). 最大的誡命是第一要緊的誡命, 是因為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 神是我們遵行律法一切誡命的動機和原則. 我們遵行誡命是出於對 神的愛, 而不是為了得救 (因為我們已經得救). 

主耶穌稱最大的誡命為"第一要緊的", 但祂並沒有稱最大的誡命為"惟一"的誡命, 因為祂看律法中一切誡命都是要緊的 都不能廢掉, 祂說, "所以無論何人廢掉這誡命中最小的一條、又教訓人這樣作、他在天國要稱為最小的.但無論何人遵行這誡命、又教訓人遵行、他在天國要稱為大的。" (馬太福音5:19) 不像有些基督徒所認為的, 主耶穌並沒有廢掉所有其他誡命, 而只保留愛神和愛人這兩條最大的誡命.
摩西在申命記6章首先教導最大的誡命, 作為遵行其他一切誡命的動機與原則, 然後才說, "要留意遵守耶和華你們 神所吩咐的誡命、法度、律例" (申命記6:17) 我們因著愛 神的緣故, 因此才留意遵守 神吩咐的一切誡命, 法度, 律例. 但是不是只要我們愛 神並秉著愛心遵行 神吩咐的一切誡命, 律例, 典章就足夠了, 在 神面前是"完全人" (創世記17:1) 呢?

還沒有. 我們仍然有進步的空間. 摩西接著教導說, "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看為善的、你都要遵行" (申命記6:18). 這條誡命教導 神的子民遵行律法要超越字句的要求, 只要是 神看為美善的事都要遵行. 反過來說, 只要是 神憎惡的事我們都要禁戒不作.

律法 (תּוֹרָה, "Torah", "妥拉") 是 神的"教導與訓誨", 啟示 神的心意. 但律法有限的字句無法涵蓋古今中外一切所有 神要祂的子民做與不做的事.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需要. 比方說, 律法沒有明文定規"不可吸菸", 因為那時香菸根本還沒有發明. 儘管如此, 我們仍然可以根據律法中啟示的屬靈原則與道德規範, 以及聖靈的感動, 來明白 神的心意. 既然香菸有害於吸菸人自己和週遭的人的健康, 顯然是 神不喜悅的事, 所以"不可吸菸"乃是"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看為善的、你都要遵行" (申命記6:18) 的具體實踐. 

申命記6:18因此是最寬廣的誡命, 為遵行律法提供了最寬廣的空間: 沒有止盡! 而使徒保羅也用他自己的話重申了這條誡命, "但要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各樣的惡事要禁戒不作" (帖撒羅尼迦前書5:21~22).

最大的誡命 "以色列阿、你要聽.耶和華我們 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 神" (申命記6:4-5) 和最寬廣的誡命 "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看為善的、你都要遵行" (申命記6:18) 否定了一切用律法主義的心態來遵行律法的方式. 真心遵行律法的人, 是出於愛的動機, 秉持愛的原則, 遵行 神吩咐的一切誡命, 律例, 與典章, 並且在律法定規的範圍以外, 凡事察驗, 體貼 神的心意, 作一切 神所喜悅的美善的事, 而"各樣的惡事要禁戒不作".

2017年8月1日 星期二

約翰福音結尾的二三事

I.

"耶穌說、你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就必得著。他們便撒下網去、竟拉不上來了、因為魚甚多...西門彼得就去、把網拉到岸上、那網滿了大魚、共一百五十三條.魚雖這樣多、網卻沒有破。" (約翰福音21:6,11)

約翰福音的最後一個神蹟, 與主耶穌當初遇見彼得所行的神蹟相同, "(耶穌)對西門(彼得)說、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西門說、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甚麼.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他們下了網、就圈住許多魚、網險些裂開...耶穌對西門說、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 (路加福音5:4~6,10) 難怪後來"魚"會成為早期基督教的記號, 特別是在說希臘話的外邦世界. "魚"的希臘文ιχθυς有五個字母, 每個字母剛好是五個希臘字開頭的字母: Ἰησοῦς "耶穌", Χριστός "基督", θεοῦ "神的", υἱός "兒子", σωτήρ "救主", 這五個字合起來便是"耶穌基督是 神的兒子, 是救主".

歷代以來很多基督徒認為使徒約翰特意記載"那網滿了大魚、共一百五十三條"有其象徵意義, 但一百五十三究竟代表什麼呢? 眾說紛紜. 最有名的是教父耶柔米 (Jerome) 的說法, 耶柔米引用當時的自然學家歐比安 (Oppian) 的學說, 認為全世界的魚共有一百五十三種, 因此一百五十三條魚, 其實象徵了全世界所有的人, 不分種族, 都要接受福音, 畢竟主耶穌應許門徒要"得人如得魚" (馬太福音4:19). 但這個說法雖好, 卻面臨一個難題: 歐比安其實認為全世界的魚有一百五十七種.

有一種猶太式的解經方式特別與數字有關, 稱為gematria. 這個方式基本上賦予每個希伯來字母一個代表數字, 如א是1, ב是2, ג是3, 餘此類推 (詳情請參閱Wikipedia連結), 因此每個希伯來字都可以將其組成字母的代表數字的總和算出而得到一個數字. 運用這種方式, 一百五十三可能代表什麼呢? 以下是彌賽亞信徒當中流行的說法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

首先, 153 = 2 + 50 + 10 + 5 + 1 + 30 + 5 + 10 + 40, 對應到相關的希伯來字母可以組成兩個字בְּנֵי הַאֱלֹהִים, 意思是"神的眾子". 門徒日後將要"得人如得魚", 因此他們所得的那一百五十三條魚, 正代表 神的眾子, 因為聖經應許說, "凡接待他 (耶穌) 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 神的兒女" (約翰福音1:12).

II.

主耶穌三次問彼得說, "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我麼?" (約翰福音21:15~17) 基督教傳統的說法是主耶穌前兩次用希臘字ἀγαπάω ("agapao"), 代表神聖的愛, 但彼得的回應, "主阿、是的.你知道我" (約翰福音21:15~17) 則是用希臘字φιλέω ("phileo"), 代表親密的友愛. 主耶穌讓彼得明白, 除了倚靠主耶穌外, 靠他自己沒有辦法活出神聖的愛.

然而如今隨著新約希臘文研究的發展, 很多基督徒已經明白聖經裡 ἀγαπάω 和 φιλέω 其實是同義詞, 並沒有區分神聖的愛或友愛. 希臘文曾經有過如此的區分, 但那是比主耶穌的時代早數百年的事. 到了主耶穌的年代, 如此的區分已不復存在. 最有名的例子是"大衛的兒子押沙龍有一個美貌的妹子、名叫他瑪.大衛的兒子暗嫩" (撒母耳記下13:1), 主前二~三世紀的七十士譯本的""字正是ἀγαπάω, 但暗嫩對他瑪的"愛"顯然不會是神聖的愛.

彌賽亞信徒不需要學希臘文就知道傳統的說法有問題, 因為主耶穌不說希臘話.

主耶穌之所以三次問彼得"我麼", 顯然是因為彼得之前三次不認他. 但我相信主耶穌再來的時候也要問我們每一個人同樣的問題"我麼". 我盼望我們每一個主裡的弟兄姊妹到時都能像彼得一樣理直氣壯地回答, "主阿、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 (約翰福音21:17).

III.

就像主耶穌要問我們每一個人"我麼"一般, 主耶穌對彼得的呼召"你跟從我罷" (約翰福音21:19,21), 也是對我們每一個人所發的呼召. 其他人如何又與我們何干? 就讓我們聽從主的呼召跟隨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