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0日 星期一

妥拉之門: 神聖的奴僕 (出埃及記25:1~27:19 奉獻)

播客連結

在 神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當中, 本週妥拉記錄了 神吩咐以色列人為祂建造會幕. 會幕是 神伴隨祂的子民以色列人在曠野飄流時的可移動式居所. 會幕和會幕其中的裝飾和一切聖物, 以及祭司的服飾, 將佔據出埃及記接下來的主要篇幅. 可以說, 會幕的建造是出埃及記的高潮. 神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目的是要他們事奉祂, 而會幕就是以色列人事奉 神的地方.

特別的是, 儘管會幕如此重要, 但會幕建造所需的一切材料要完全由以色列人甘心樂意地自由奉獻. 當 神指示摩西建造會幕時, 祂說, "你告訴以色列人當為我送禮物來、凡甘心樂意的、你們就可以收下歸我" (出埃及記25:2). 另一方面, 關於會幕的每一個部分 神都有精確詳細的說明,  "製造帳幕和其中的一切器具、都要照我所指示你的樣式" (出埃及記25:9). 為什麼 神吩咐建造會幕所需材料要完全靠自由奉獻? 難道祂不怕所奉獻的材料不符合或不能滿足建造會幕的需求嗎?

妥拉在這裡教導了我們一個關於事奉 神的基本真理.

在 神拯救以色列人之前, "埃及人嚴嚴的使以色列人作工。使他們因作苦工覺得命苦、無論是和泥、是做磚、是作田間各樣的工、在一切的工上都嚴嚴的待他們" (出埃及記1:13~14). 在這兩節經文中, 從希伯來動詞字根 עבד ("avad") 衍生出來的字諸如作工, 勞動, 奴役, 出現了五次之多, 並且顯然是強制性的奴役.

當我們在逾越節筵席上重述逾越節的故事時, 我們舉起杯子稱頌 神說, "祂把我們從奴役帶向自由...哈利路亞!". 逾越節被稱為以色列人 "自由的季節". 然而與其說是自由, 不如說是事奉對象的轉變. 以色列人原本事奉法老, 但 神命令法老說, "容我的百姓去、好事奉我" (出埃及記8:1). 當以色列人出埃及後, 他們從法老的奴僕轉變為 神的奴僕.

以色列人在事奉法老時, 他們被迫用草磚和泥為法老建造比東和蘭塞兩座積貨城; 但以色列人在事奉 神時, 他們甘心樂意地為拯救他們出埃及的 神建造會幕並奉獻會幕所需的一切材料.

妥拉在這裡告訴我們, 真正的自由並不是完全獨立自主, 不受任何權威管轄. 相反地, 自由是作獨一真神的奴僕, 因為唯有 神才是配得我們事奉的那一位. 我們通過甘心樂意的事奉進入這種自由, 就像以色列人當初所做的那樣, 每個人都 "甘心樂意" 為建造會幕奉獻. 這裡 "甘心樂意" 的希伯來原文是 יִדְּבֶנּוּ לִבּוֹ ("yidvenu libo"), 意思是 "他的內心激動了他".

以色列人事奉 神是因為 "他的內心激動了他", 而不是受到 神的強迫. 以色列人不會受到 神的苦役和壓迫, 但他們也不會只為自己而活. 相反地, 他們自由地事奉 神, 為 神和 神的國度奉獻他們的資源並擺上他們自己.

在大多數的妥拉誡命中, 包括那些如何獻祭的誡命在內, 神都給出了相當具體的要求. 然而在這個為 神建造會幕的重要誡命裡, 神吩咐讓以色列人自由奉獻! 因此我們看到, 對 神的事奉從來不是出於壓迫或奴役, 好像在事奉法老一樣, 而是出於 "甘心樂意".

這種 "甘心樂意" 的事奉顛覆了現代人過度崇尚人的獨立自主進而貶低了對 神的順服的看法. 現代人認為對 "神聖或超自然的來源" 的順服是有辱人格和毫無意義的. 然而妥拉明確指出, 這種對 神 "甘心樂意" 的順服反而可以使人得著安息與自由.

主耶穌正是在這一妥拉真理的基礎上說,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馬太福音11:28~30). 通常軛是一種束縛的工具, 違背人或牲畜的意願強加在他們身上. 但主耶穌號召我們 "甘心樂意" 接受祂的 "" (拉比用語, 指教導). 主耶穌的軛使我們與祂聯合, 就像妥拉使我們與 神聯合一樣. 當我們 "甘心樂意" 接受妥拉和主耶穌的軛, 我們會發現妥拉和主耶穌的軛不是壓迫重擔, 而是容易輕省. "甘心樂意" 地順服 神的結果絕不是 "勞苦擔重擔", 卻是安息與自由釋放.

(文章摘譯自彌賽亞拉比羅素·雷斯尼克 Russell Resnik 的妥拉註釋, 妥拉之門 - 加入猶太拉比針對每週妥拉的古老對話 Gateways to Torah - Joining the Ancient Conversation on the Weekly Portion


2023年2月14日 星期二

妥拉之門: 不可隨眾行惡, 隨波逐流 (出埃及記21:1~24:18 典章)

播客連結

妥拉的希伯來字 תּוֹרָה ("Torah") 指的是 "教導, 訓誨" 而不是律法. 妥拉不是律法, 但妥拉包含律法. 妥拉中的律法是 神為出埃及的以色列人所制定的法律, 作為當時法官判決的參考與依據. 特別的是, 妥拉中的律法並沒有將民事, 刑事和宗教事務區分開來. 在西乃山上, 神頒布了許多法律條文, 涵蓋了生活的許多方面, 包括民事, 刑事和宗教儀式, 彼此形成一個無縫的整體. 這些法律條文除了沒有區分民刑事和宗教事務外, 也沒有將公共事務和私人事務區分開來. 如此的模糊性似乎意味著這些 "法律條文" (誡命) 不但適用於當時的以色列人, 同時它們背後的屬靈原則也適用於後世所有的人.

其中一個例子是出埃及記23:2 "不可隨眾行惡". 著名的中世紀拉比拉旭 (Rashi) 在評論這條誡命時, 引述了塔木德時期拉比如何將這條誡命 "應用" 於法官審判的場合. 拉比們說, 如果法庭裁決無罪釋放, 只要有簡單多數法官同意就可以了. 但如果法庭裁決有罪, 則必須有至少超過少數兩個人以上的多數法官同意才行. 塔木德的另一段討論認為, 只有在死刑案件中才需要至少超過少數兩個人以上的多數法官來定罪. 無論是哪種情況, 這節經文都被拉比們當作是對法官的指示: 不可隨眾 (即簡單多數) 行 (定罪).

拉旭 (Rashi) 本人按照字面意義解釋 "不可隨眾行惡" (出埃及記23:2) 這條誡命: "如果你看到惡人曲枉正直, 不要說, '既然他們是多數, 我就隨從他們'". 按照字面來解讀, 這節誡命不僅適用於擔任公職的法官, 同時也適用於所有的人. 它描述了一種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試探與挑戰; 用現代人的話來說就是同儕壓力.

"不可隨眾行惡" (出埃及記23:2) 這條誡命對於我們今日生活在民主社會的人來說尤其重要. 在民主社會中, 多數民意決定了政府施政的走向. 少數要服從多數. 然而, 多數人的意見並不見得總是正確的. 有時候多數人的意見不但是錯誤甚至是邪惡的. 當以色列人面對西乃山安營時, 以色列百姓的領袖就面臨了如此的情況.

摩西上西乃山從 神領受妥拉的石版, 他留下亞倫和戶珥管理百姓 (參出埃及記24:14). 摩西在西乃山頂上 神的面前待了四十晝夜. 等他拿著法版下山時, 卻發現以色列百姓正在狂歡, 許多人在金牛犢面前跳舞! 是誰製造了金牛犢這樣的東西?

正是摩西所指定領導以色列百姓的亞倫! 他屈服於百姓的要求, 親自製作了金牛犢, 還在金牛犢面前築了祭壇, 並宣告向金牛犢 "守節", 但事實上是狂歡 (參出埃及記32:4~6).

摩西質問亞倫說, "這百姓向你作了甚麼、你竟使他們陷在大罪裡?" (出埃及記32:21) 亞倫回答說, "這百姓專於作惡.." (出埃及記32:22). 亞倫的話定了他自己的罪: 身為領袖的他竟 "隨眾行惡" - 他隨從大多數以色列百姓行惡, 而不是引導他們離開罪惡.

亞倫被猶太人稱為和平之子. 主前一世紀的大拉比希列 (Hillel) 說, "要作亞倫的門徒, 熱愛和平, 追求和平, 愛護你的同胞, 吸引他們就近妥拉" (米示拿 列祖篇 Mishnah Pirke Avot 1:12). 追求和平往往需要妥協, 超越個人狹隘的觀點並尋求群體的福祉. 追求和平需要人們學習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 而不是教條式地堅持自己的觀點. 但另一方面, 追求和平是有風險的, 因為它可能使一個人陷入像亞倫那樣為了追求和平而做出過度的妥協, 甚至與罪惡妥協.

我們很容易想像亞倫的動機是好的, 正如許多拉比所認定的那樣. 亞倫特別注重和平, 而和平是妥拉非常重要的價值觀. 亞倫想要與以色列百姓保持和平, 並撫慰他們因摩西不在而有的恐懼. 但是和平並不是妥拉最終的價值觀. 除了和平, 妥拉還有更高的價值觀 - 對於 神的信實與忠誠. 一個好領袖有時候可能需要站在百姓的對立面, 不屈從於百姓的意願, 才能真正地服務百姓, 否則他就會變得毫無用處, 正如箴言所說,  "義人在惡人面前退縮、好像蹚渾之泉、弄濁之井" (箴言25:26).

當摩西下山的時候, 他看到百姓放縱私慾, 在 神的仇敵面前被譏刺. 妥拉把責任歸到亞倫身上, "摩西見百姓放肆、(亞倫縱容他們、使他們在仇敵中間被譏刺)" (出埃及記32:25). 整段敘述以如此的話結束, "耶和華殺百姓的緣故、是因他們同亞倫作了牛犢" (出埃及記32:35).

亞倫隨從了百姓的要求, 以致他們被 神的仇敵譏刺, 並差點被 神滅絕. 摩西與百姓對立, 嚴厲地審判他們, 率領利未子孫處決了百姓中間 3000 個拜偶像者. 唯有到那時候, 摩西才能夠為以色列人代求, 獲得 神的赦免與憐憫. 不屈從於群眾壓力的領袖最終往往最能使群眾受益, 而那些隨波逐流的領袖不但有可能失去群眾的尊重, 更有可能失去自己的誠信.

(文章摘譯自彌賽亞拉比羅素·雷斯尼克 Russell Resnik 的妥拉註釋, 妥拉之門 - 加入猶太拉比針對每週妥拉的古老對話 Gateways to Torah - Joining the Ancient Conversation on the Weekly Portion


2023年2月9日 星期四

妥拉之門: 曠野的屬靈功課 (出埃及記18:1~20:26 葉忒羅)

播客連結

以色列人出埃及地以後、滿了三個月的那一天、就來到西乃的曠野。他們離了利非訂來到西乃的曠野、就在曠野安營、正面對著西乃山安營。(出埃及記19:1~2 原文直譯)

以色列人出埃及後, 經過曠野來到了西乃山. 西乃山是耶和華 神向以色列人顯現的聖山. 這座山至今仍然深深地刻畫在猶太人的腦海裡: 當摩西登上西乃山頂領受十誡時, 雷電交加, 烏雲密布. 因著如此的印象, 我們可能會忘記這座山是在西乃曠野當中, 並且等待 神啟示的以色列人不是在西乃山腳下, 而是在西乃山對面的西乃曠野中安營.

曠野的希伯來字是 מִדְבַּר ("midbar"), 指的是缺乏水和植物生長的不毛之地, 是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 在以色列人的曠野流浪生涯即將結束時, 摩西提醒他們 "那大而可怕的曠野、那裡有火蛇、蠍子、乾旱無水之地" (申命記8:15).

 מִדְבַּר ("midbar", 曠野) 這個字的希伯來字根是 דבר, 意思是. 曠野是 神說話的地方, 也是 神啟示的地方. 在曠野裡, 日常生活當中一切的舒適都不復存在, 我們因此得以學習謙卑. 並且那些慣常使我們分心的事物也都消失不見. 而曠野的艱難使得它成為適合我們遇見 神的地方. 事實上, 當摩西在燃燒的荊棘火焰中第一次遇見 神時, 就是在曠野裡. 神的山 - 何烈山正是位於曠野當中.

摩西在荊棘火焰中遇見 神為整個出埃及記前半部的故事奠定了基礎: 離開埃及, 進入曠野. 當時 神告訴摩西, 祂要差遣他領以色列人出埃及, "神說、我必與你同在、你將百姓從埃及領出來之後、你們必在這山上事奉我、這就是我打發你去的證據" (出埃及記3:12). 以色列人出埃及後首先的目的地就是位於曠野當中的何烈山.

曠野是埃及的反面. 埃及是世界一切的豐富, 人類的驕傲, 世俗的繁華, 和偶像崇拜的地方. 曠野則是神用來將以色列人與埃及的一切區分開來的地方, 使以色列人因此可以事奉聖潔的 神. 西乃曠野也是 神第一次呼喚以色列人成為聖潔的地方. 神說,  "如今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因為全地都是我的.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 (出埃及記19:5~6). 

當摩西第一次面對法老時, 他請求法老讓以色列人走三天的路程, 到曠野去向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獻祭. 摩西說, "希伯來人的 神遇見了我們、求你容我們往曠野去、走三天的路程、祭祀耶和華我們的 神" (出埃及記5:3). 後來以色列人終於離開埃及, 到了書珥的曠野, "在曠野走了三天找不著水" (出埃及記15:22). 接著他們到了瑪拉, 遇到了無法飲用的苦水, 直到 神吩咐摩西行奇蹟把水變甜. 然後他們到了汛的曠野, 並沒有找著食物. 然而就在這裡, 神開始從天上供應以色列人嗎哪. 最後以色列人來到利非訂, 又找不著水. 就在這裡, 神再次彰顯了祂是供應的 神, 使水從磐石流出來. 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旅程中學到了兩項基本的屬靈功課.

首先, 以色列人更深刻地認識了自我. 他們認識到他們其實是軟弱無助的一群, 深切地需要 神. 在曠野裡, 事情變得非常單純. 以色列人遭遇口渴和飢餓這兩件事, 但他們甚至無力滿足自己的這些基本需求. 過去以色列人儘管是在埃及的奴役下, 但因著埃及有著豐富的食物和水的供應, 導致他們無法認清這個基本事實. 當以色列人在曠野飄流時, 他們也常常回想起埃及的豐富, "我們記得在埃及的時候、不花錢就喫魚、也記得有黃瓜、西瓜、韭菜、蔥、蒜。現在我們的心血枯竭了" (民數記11:5~6). 埃及就像今天的美國和已開發國家. 我們的富足使我們不覺得我們需要 神. 但是曠野揭露了我們軟弱無助的真相.

其次, 在曠野裡的以色列人正是在他們的需要上經歷並認識到 神的信實. 儘管以色列人怕得要死, 但 神並不是把他們領進曠野送死, 而是讓他們脫離埃及的轄制, 使他們得著真正的自由. 正是在我們的需要上, 我們才能學會真正信靠 神.

曠野的經歷是 神的百姓必不可少的屬靈功課. 我們若沒有在 "曠野" 學到上述這兩項屬靈功課, 我們將很難真正遇見 神. 我們有時會想像一種跳躍式的屬靈成長, 跳過 "曠野" 直接從 "埃及" 進到 "西乃山", 從舊人搖身一變成為新人, 而不需要 神的管教與試驗. 然而如果我們沒有體認到自己的軟弱無助, 我們就不會渴望與 神相遇.

關於彌賽亞生平的記載也是從曠野展開的. 施浸約翰是先知以賽亞所預言的 "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豫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馬可福音1:3). 他呼喚以色列人到曠野去承認自己的罪並接受悔改的浸, 好為與 神 (耶穌) 相遇做準備. 耶穌也是在曠野受魔鬼的試探而得勝, 並且耶穌常常退到曠野去禱告父 神. 

曠野對於我們猶太人作為一個民族和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 我們需要進入 "曠野", 在 "曠野" 裡遇見 神. 諸如禁食, 自我節制, 或是在安息日停止做工等屬靈操練, 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回到 "曠野". 在那裡, 我們不斷重溫雙重的屬靈功課: 我們是軟弱無助的, 但信實的 神會在我們倚靠祂時與我們相遇.

(文章摘譯自彌賽亞拉比羅素·雷斯尼克 Russell Resnik 的妥拉註釋, 妥拉之門 - 加入猶太拉比針對每週妥拉的古老對話 Gateways to Torah - Joining the Ancient Conversation on the Weekly Portion

2023年2月1日 星期三

妥拉之門: 神成了我的拯救 (出埃及記13:17~17:16 當他釋放)

播客連結

自古以來猶太人把希伯來聖經分成三個主要部分 - 妥拉 (摩西五經), 先知書 (包括前先知書和後先知書), 以及著作 (以詩篇為首), 正如主耶穌告訴門徒說, 凡希伯來聖經指著祂的話都必須應驗, "耶穌對他們說、這就是我從前與你們同在之時、所告訴你們的話、說、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 (代表著作) 上所記的、凡指著我的話、都必須應驗" (路加福音24:44). 希伯來聖經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但全本希伯來聖經只有一節經文同時出現在所有三個主要部分妥拉, 先知書, 和著作當中, 而這節經文正是在本週的妥拉經文裡:

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我的詩歌、也成了我的拯救.(出埃及記15:2)

除了妥拉以外, 這節經文再次出現在先知書的以賽亞書, "..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是我的詩歌.也成了我的拯救" (以賽亞書12:2), 和著作類的詩篇, "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是我的詩歌.祂也成了我的拯救" (詩篇118:14). 這節經文在希伯來聖經每個主要部分重複出現, 凸顯出其無比的重要性. 但它所傳達的信息到底是什麼, 以至於對整個希伯來聖經是如此重要呢?

這節經文的第一次出現是在出埃及記故事的高潮. 當以色列人過了紅海以後, 紅海的水回流淹沒了追趕以色列人的埃及軍兵. 耶和華 神取得了對法老的最終勝利. 摩西和以色列人在紅海邊上看著眼前偉大的神蹟, 高聲唱起了 "大海之歌":

我要向耶和華歌唱、因祂大大戰勝、將馬和騎馬的投在海中。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我的詩歌、也成了我的拯救(出埃及記15:1~2)

耶和華 神一直是以色列人的力量和詩歌, 祂給了他們盼望, 並且最終差遣摩西拯救他們. 然而直到現在, 祂才成了他們的拯救, 帶領他們出埃及過紅海, 並淹死追趕他們的埃及軍兵. 以色列人至此完全從法老的手被拯救出來, 徹底脫離了埃及的奴役. 神直接介入在人類歷史當中, 不僅僅是施行拯救, 而是祂自己成了拯救. 神過去總是與以色列人同在, 祂一直是他們的力量和詩歌, 但祂現在在這個關鍵時刻成了以色列人的拯救.

我們猶太人需要常常重溫以色列人過紅海的故事, 因為它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中一個無與倫比的時刻. 此時拯救不再僅僅是一個滿有盼望的應許, 而更是一個活生生呈現在眼前的事實 - 神 "成了我的拯救".

大海之歌的引言為這節經文的重要性提供了進一步的線索. 它的字面意思很奇特, "然後摩西和以色列人將要向耶和華唱這歌.." (出埃及記15:1 原文直譯). 為什麼妥拉會說 "將要" 呢? 著名的中世紀拉比拉旭 (Rashi) 解釋說, 正如 神為以色列人分開紅海, 成為他們的拯救, 祂也將在彌賽亞時代使死人復活, 再次成為他們的拯救, 那時以色列人將要再次唱起大海之歌, 而這正好吻合使徒約翰所看見的彌賽亞時代的異象, "我看見彷彿有玻璃海、其中有火攙雜.又看見那些勝了獸和獸的像、並他名字數目的人、都站在玻璃海上、拿著 神的琴.唱 神僕人摩西的歌.." (啟示錄15:3).

"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我的詩歌、也成了我的拯救" 這節經文的第二次出現是在先知以賽亞預言將來的彌賽亞時代, 那時耶和華 神對以色列人的怒氣將要轉消, 祂又要安慰以色列, "到那日、你必說、耶和華阿、我要稱謝你.因為你雖然向我發怒、你的怒氣卻已轉消、你又安慰了我" (以賽亞書12:1), 然後 神將再次成為以色列人的拯救, "看哪、 神是我的拯救.我要倚靠、並不懼怕.因為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是我的詩歌.祂也成了我的拯救" (以賽亞書12:2). 先知以賽亞繼續說道, "所以你們必從救恩的泉源歡然取水" (以賽亞書12:3).

"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我的詩歌、也成了我的拯救" 這節經文在希伯來聖經的第三次出現也同樣預言了彌賽亞時代. 詩篇118篇被早期拉比公認為彌賽亞詩篇. 詩人感謝耶和華 神大能的拯救而頌讚 神, "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是我的詩歌.祂也成了我的拯救" (詩篇118:14). 詩人繼續說到, "匠人所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 (詩篇118:22). 主耶穌的早期門徒在祂身上看到了這節彌賽亞預言的應驗: 主耶穌被祂那個時代的宗教領袖棄絕, 但 神卻使祂成了 神的家的房角石, "這是耶和華所作的、在我們眼中看為希奇" (詩篇118:23).

事實上, 主耶穌的希伯來名字就引用了希伯來聖經的這節關鍵經文, "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我的詩歌、也成了我的拯救 (希伯來字 יְשׁוּעָה)". 當馬利亞從聖靈感孕後, 天使告訴她的丈夫約瑟, "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 (希伯來字 יְשׁוּעַ).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 (馬太福音1:21). 耶穌 (希伯來字 יְשׁוּעַ) 是陰性名詞 "拯救" (希伯來字 יְשׁוּעָה) 的陽性形式, 正如這節經文所說, "也成了我的拯救 (希伯來字 יְשׁוּעָה)". 先知以賽亞補充說, "所以你們必從救恩 (希伯來字 יְשׁוּעָה) 的泉源歡然取水" (以賽亞書12:3). 彌賽亞的名字重申了 神對以色列的應許: 當彌賽亞時代來臨的時候, 神將再次成為以色列人的拯救.

神在末世的拯救隨著拿撒勒人耶穌的到來而開展, 並將在主耶穌再來時完全成就. 這不僅僅是為了以色列, 也是為了萬國萬民的救恩. 到那時, 所有 神的子民就要 "唱 神僕人摩西的歌、和羔羊的歌、說" (啟示錄15:3):

主 神、全能者阿、你的作為大哉、奇哉、萬世之王阿、你的道途義哉、誠哉。主阿、誰敢不敬畏你、不將榮耀歸與你的名呢.因為獨有你是聖的.萬民都要來在你面前敬拜.(啟示錄15:3~4)

(文章摘譯自彌賽亞拉比羅素·雷斯尼克 Russell Resnik 的妥拉註釋, 妥拉之門 - 加入猶太拉比針對每週妥拉的古老對話 Gateways to Torah - Joining the Ancient Conversation on the Weekly Por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