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因為你們...在以色列人中沒有尊我為聖、得罪了我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Haazinu "側耳", 申命記 Deuteronomy 32:1~32:52 的讀經心得)

申命記32:1~43是所謂的"摩西之歌". 在新天新地裡, 神的子民要"唱 神僕人摩西的歌、和羔羊的歌、說、主 神、全能者阿、你的作為大哉、奇哉、萬世之王阿、你的道途義哉、誠哉。" (啟示錄15:3) 神使用摩西, 率領以色列人出埃及. 神透過摩西, 在西乃山與以色列人立約, 並頒布律法. 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在曠野流浪四十年. 神自己也稱讚摩西, "他是在我全家盡忠" (民數記12:7)

摩西這樣一位 神重用的僕人, 卻不得進入他夢寐以求的應許之地. 在摩西作完了歌, 並吩咐以色列眾人後, 神對摩西說, "你上這亞巴琳山中的尼波山去、在摩押地與耶利哥相對、觀看我所要賜給以色列人為業的迦南地。你必死在你所登的山上、歸你列祖去、像你哥哥亞倫、死在何珥山上、歸他的列祖一樣.因為你們在尋的曠野、加低斯的米利巴水、在以色列人中沒有尊我為聖、得罪了我。我所賜給以色列人的地、你可以遠遠的觀看、卻不得進去。" (申命記32:49~52)

米利巴水的事, 記載於民數記20:1~13. 以色列人在加低斯因為沒有水喝, 聚眾攻擊摩西, 亞倫. 神吩咐摩西, "你拿著杖去、和你的哥哥亞倫招聚會眾、在他們眼前吩咐磐石發出水來、水就從磐石流出給會眾、和他們的牲畜喝。" (民數記20:8) 然而, "摩西說、你們這些背叛的人聽我說、我為你們使水從這磐石中流出來麼。摩西舉手、用杖擊打磐石兩下、就有許多水流出來、會眾和他們的牲畜都喝了。" (民數記20:10~11)

摩西沒有照 神的吩咐, 神因此對他說, "因為你們不信我、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為聖、所以你們必不得領這會眾進我所賜給他們的地去。" (民數記20:12) 摩西所犯的罪, 顯然在 神眼中極為嚴重, 嚴重到 神剝奪他進迦南地的權利. 然而, 就因摩西沒有確實照 神的指示, 吩咐磐石出水, 而是擊打磐石兩下, 何以招致如此嚴重的後果? 難道 神就不能原諒摩西一次嗎?

有人說, 這是因為磐石預表主耶穌, 而磐石之前曾經被擊打過, 象徵主耶穌被釘十字架, "以色列全會眾都遵耶和華的吩咐、按著站口從汛的曠野往前行、在利非訂安營.百姓沒有水喝...耶和華對摩西說、你手裡拿著你先前擊打河水的杖、帶領以色列的幾個長老、從百姓面前走過去。我必在何烈的磐石那裡站在你面前.你要擊打磐石、從磐石裡必有水流出來、使百姓可以喝。摩西就在以色列的長老眼前這樣行了。" (出埃及記17:1,5~6) 當摩西第二次擊打磐石, 等同於將主耶穌重釘十字架. 因此摩西的舉動, 不僅是沒有遵守 神的吩咐, 同時也是對主耶穌的褻瀆, 因而受到 神的嚴厲處罰.

然而, 這和 神所說的, "因為你們不信我、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為聖" (民數記20:12), 似乎不盡相同. 當我們重新檢視民數記20章, 我們會發現一些對解經相當重要的事實. 

首先, 百姓沒有水喝, 是在摩西的姊姊米利暗死後不久. 米利暗是相當受以色列人愛戴的女先知, 與摩西, 亞倫同為以色列人的領袖. 而根據猶太傳統, 她死在出埃及後四十年元月, 米利暗的死是在以色列人曠野漂流數十年後.

其次, 雖然以色列人一如既往地爭鬧, 然而這次 神似乎沒有責備以色列人的意思, 而只是吩咐摩西拿杖吩咐磐石出水. 反而摩西本人發怒說, "你們這些背叛的人聽我說、我為你們使水從這磐石中流出來麼。" (民數記20:10), 並在怒中擊打磐石.

以色列人為水爭鬧, 固然是大大得罪 神的事. 然而這次, 神體諒以色列人剛失去米利暗的悲痛, 和在曠野流浪四十年疲憊的心, 並沒有苛責以色列人. 神一方面是以色列的王, 而同時 神也是聖潔的, 聖潔的希伯來文原意是"分別出來, 與眾不同". 神不同於世界的王. 世界上的君王, 絕不容許他的子民一而再, 再而三地冒犯, 頂撞他. 但 神對待以色列人, 就像一位慈愛的父親對待孩子一般, 雖然有責備管教, 但更多的是恩慈憐恤.

因此, 摩西用杖擊打磐石的舉動, 反映了他不相信 神的慈愛. 他不能相信 神這次會寬容以色列人如往常一樣地爭鬧而不動怒. 摩西甚至可能以為, 他發怒是為 神發怒. 而以摩西的獨特地位, 當他發怒, 責備以色列人並擊打磐石, 而沒有照 神的命令吩咐磐石出水, 他在以色列人面前扭曲了 神的形象, 讓他們以為 神是嚴厲而無憐恤的 神, 而失去了顯明耶和華 神是那位聖潔, 與眾不同的神的機會, 以致 神說, "因為你們不信我、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為聖" (民數記20:12) 摩西是因為扭曲了 神的形象, 因而受到 神的嚴厲管教, 不得進迦南地.

反觀我們作基督徒父母的, 其實我們也常像摩西一樣, 在孩子面前扭曲了 神的形象. 有些父母強調完全用愛來引導兒女, 避免一切的管教責備. 另一些父母則過度強調紀律, 一味的約束孩子的行為, 讓孩子感覺 神就像是一位嚴厲沒有恩慈的法官一樣. 如果摩西在以色列人面前扭曲 神的形象是不討 神喜悅的, 那麼我們作父母的在孩子面前扭曲 神的形象也同樣不討 神的喜悅. 我在 神面前的禱告, 就是我們作父母的, "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 (以弗所書6:4)





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40個問題] 舊約教導靠行為得救嗎?

(有關Thomas R. Schreiner的簡介, 請參閱[40個問題] 西乃之約是律法主義之約?一文)

Thomas R. Schreiner 在他的書 "40個關於基督徒和律法的問題" (40 Questions about Christians and Biblical Law) 討論一個基督徒常有的迷思: 舊約教導靠行為稱義, 新約教導因信稱義. Schreiner因此問: 舊約果真教導靠行為得救嗎? (Does the Old Testament teach that salvation is by works?) 他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

Schreiner說, 當保羅闡述因信稱義的真理時, 他引用舊約中亞伯拉罕和大衛王的例子 (參羅馬書4章). 以亞伯拉罕來說, 根據約書亞記24:2, "約書亞對眾民說、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如此說、古時你們的列祖、就是亞伯拉罕、和拿鶴的父親他拉、住在大河那邊事奉別神.", 亞伯拉罕原來是崇拜偶像的人, 他被稱義是因著他的信, "亞伯蘭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 (創世記15:6)

若說亞伯拉罕因信稱義是因為律法還沒有頒布, 那麼活在律法之下的大衛王又是如何呢? 保羅在羅馬書引用大衛的詩篇, "正如大衛稱那在行為以外、蒙 神算為義的人是有福的。他說、『得赦免其過、遮蓋其罪的、這人是有福的。主不算為有罪的、這人是有福的。』" (羅馬書4:6~8), 證實大衛王也是因信稱義, 而不是靠行為.

除此之外, 保羅也引用了哈巴谷書2:4來證明因信稱義的真理, "因為 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羅馬書1:17) 因信稱義或得救, 是舊約一貫的啟示.

既然保羅完全是引用舊約來證明因信稱義的真理, 我們沒有任何聖經根據認為舊約教導靠行為稱義. 保羅的確在他的書信中譴責那些猶太人當中的律法主義者, 然而律法主義並非舊約的教導. Schreiner說, "認為(舊約)教導靠行為得救的說法是全然扭曲了聖經" (it is a complete distortion to understand it as advocating salvation by works rather than by faith.)

Schreiner的結論: "聖經對這個議題的教導相當清楚. 不論是舊約或新約都是因信稱義. 行為從來都不是得救的基礎. 在舊約與新約中, 得救唯一的途徑是相信那位應許拯救祂百姓的 神." (The testimony of Scripture is quite clear on this matter. Salvation in both the Old Testament and the New Testament is by faith. Works are not conceived of as the basis or foundation of one's salvation in either the Old Testament or the New Testament. There is one way of salvation in both Testaments: faith in the God who promises to save his people.)

我完全同意Schreiner的觀點. 而這也是自從我接觸彌賽亞信仰, 開始認真研讀舊約以後, 第一個重要的"發現".

(有興趣看Schreiner全文的讀者, 請與我直接聯絡.)




約書亞必引導你們過去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Veyelech "他去", 申命記 Deuteronomy 31:1~31:30 的讀經心得)

申命記的尾聲, 摩西告訴以色列人, "耶和華你們的 神必引導你們過去、將這些國民在你們面前滅絕、你們就得他們的地.約書亞必引導你們過去、正如耶和華所說的。" (申命記31:3) 

經文中出現了兩次 "必引導你們過去", 希伯來原文是עֹבֵר לְפָנֶיךָ, 直譯為"在你們過去" (cross over before you). 約書亞要在以色列人前面過去(約旦河), 帶領他們進入應許之地. 

約書亞作為以色列軍隊的統帥, 並不是躲在後方發號施令, 而是要在戰場的最前線, 率領以色列人爭戰. "約書亞"的希伯來文是יְהוֹשֻׁעַ "yehoshua", 意思是"耶和華拯救", 用亞蘭文 (新約時代猶太人的日常語言, 與希伯來文類似) 則縮短為יְשׁוּעַ "yeshua", 正是主耶穌的名字. 約書亞預表主耶穌. 就像約書亞一樣, 主耶穌是基督, 也是耶和華軍隊的元帥, 要在 神的子民前面, 帶領他們出入. (參約書亞記5:13~15)

"基督" (Christ) 是希臘文Χριστός ("christos")的音譯, 是從希伯來文מָשִׁיחַ ("mashiach") 翻譯過來. 音譯為"彌賽亞" (Messiah), 字面意義則是"受膏者", 代表"君王"的意思. 以色列的受膏者, 指的正是以色列的王.

說到君王, 不禁想起一部電影: 哈比人第三集: 五軍之戰 (The Hobbit: The Battle of the Five Armies) 的情節: 當矮人族 (dwarf) 的軍隊被半獸人 (orc) 的大軍重重包圍, 即將覆滅之際. 原先被貪欲一時沖昏了頭, 躲在山洞裡打算袖手旁觀的矮人族王子索林 (Thorin), 終於從自私與貪婪中醒悟過來, 率領幾位始終忠心跟隨他的矮人族勇士衝出山洞, 一路殺進半獸人的大軍當中. 當矮人族軍隊看到索林王子終於出現, 並奮不顧身殺入敵陣, 他們呼喊起來, "跟著王衝鋒!" (rally to the king!), 並緊跟在他後面殺入半獸人陣營中, 扭轉了原先一面倒的戰局. 

索林王子從未即位為王, 頭上也沒有冠冕, 更沒有象徵王權的矮人族至寶Arkenstone, 然而當他因著對矮人族同胞的熱愛, 在他們面臨危難時挺身而出時, 所有的矮人馬上就認定了索林是他們的王. 索林王子展現了君王應有的風範, 贏得矮人一致的擁戴.

而如果一位愛護子民的君王值得人愛戴, 更何況是萬王之王, 萬主之主的主耶穌, 為了拯救祂的子民死在十字架上, 豈不更配得我們的全心擁與尊崇? 主耶穌是基督, 是我們的彌賽亞王, 祂要在我們前面, 帶領我們出入, 打贏這場屬靈的爭

主耶穌當日呼召門徒說, "來跟從我" (馬可福音1:17) 若是希伯來文會是לְכוּ אַחֲרַי ("lechu acharai"), 而這也是今日以色列國防軍的長官率領部下衝鋒時的呼喊, "來跟從我". (註: 以色列國防軍的特色之一是他們的長官總是身先士卒.) 主耶穌的呼召不只是對當時的門徒, 也是對著我們說的. 我們是否願意響應主的呼召, 作主耶穌的精兵, 跟隨祂的腳步, 為真道打美好的仗?




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40個問題] 西乃之約是律法主義之約?

Thomas R. Schreiner 是很有名的福音派學者, 目前在美南浸信會神學院 (South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 擔任新約教授 (James Buchanan Harrison Professor of New Testament Interpretation). Schreiner著作等身, 包括聖經註釋如羅馬書 (Romans in the Baker Exegetical Commentary Series), 彼得前後書與猶大書 (1 and 2 Peter and Jude in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Series) 和多部關於釋經與神學的作品.

(註: Baker Exegetical Commentary Series 和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Series都是重量級的福音派聖經註釋系列叢書)

最近有機會讀到Schreiner的一本小書: 40個關於基督徒和律法的問題 (40 Questions about Christians and Biblical Law). 在這本書裡, Schreiner列舉了40個重要的聖經與神學問題, 然後給出他的答案. Schreiner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從傳統福音派的立場來回應新保羅學派 (New Pauline Perspective) 的挑戰. 雖然不完全同意他的每一個觀點, 但我發覺Schreiner確實是誠誠實實地根據嚴格的聖經解經來找出問題的答案, 而不是用既有的神學觀念強加於聖經的解釋上. 讓人讀起來耳目一新.

舉例來說, Schreiner問的一個問題: 西乃之約是否為律法主義之約? (Was the Mosaic Covenant Legalistic?)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 Schreiner首先定義律法主義是"藉著行為稱義" (human beings can earn or merit right standing with God) 然後他先簡潔地給出答案: "明顯地, 西乃之約不是律法主義之約" (Clearly, the Mosaic covenant was not legalistic in this sense.) 換句話說, 西乃之約不是靠行為稱義.

接著Schreiner用一系列的聖經證據來說明西乃之約和新約一樣, 同為恩典之約. 神拯救並揀選以色列人, 是出於祂的愛, 而不是以色列人有什麼長處. 神頒布律法, 是在祂拯救以色列之後. 而以色列人遵守律法, 是對 神救贖恩典的愛的回應. 類似地, 基督徒得救完全出於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救贖大工, 而基督徒順服 神的心意, 過聖潔的生活, 同樣是對 神恩典的愛的回應.

Schreiner的結論: "認為西乃之約是律法主義之約的說法不是出於謹慎的解經. 律法不是西乃之約的基礎. 律法的頒布是在 神救贖以色列脫離埃及之後. 遵守律法是對 神拯救之恩的回應" (The notion that the Mosaic covenant is legalistic is not borne out by a careful reading of the biblical text. The giving of the law was not the basis upon which the Lord entered into covenant with Israel. The giving of the law followed (and does not precede) God's great redemption of Israel from Egypt. The call to obey the Lord functions as a response to the Lord's saving his people from Egypt.)

能看到有福音派學者願意跳脫傳統神學框架的束縛, 重新從聖經的角度來檢視基督信仰, 讓我更是相信在這末世, 神要恢復祂的話語, 讓所有 神的兒女不但能真正明白 神的話, 也因遵行祂的話而對 神有真正愛的回應.

(有興趣看Schreiner全文的讀者, 請與我直接聯絡.)

耶和華你 神必將你心裡、和你後裔心裡的污穢除掉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Nitzavim "站立", 申命記 Deuteronomy 29:10~30:20 的讀經心得)

最近我的一位猶太朋友Ofer專程回以色列參加他新生姪子的割禮. 對猶太人來說, 割禮的重要性實不亞於婚禮, 同樣是家族大事. 

(有關我們與Ofer的認識經過, 請參閱你要追求至公、至義、好叫你存活、承受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地一文.)

割禮是 神與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立約的記號. 在創世記裡, 神對亞伯拉罕說, "你們都要受割禮.這是我與你們立約的證據。你們世世代代的男子、無論是家裡生的、是在你後裔之外用銀子從外人買的、生下來第八日、都要受割禮。" (創世記17:11~12) 猶太人世世代代遵守割禮之約, 割禮成了猶太人身分的標記. 

第一世紀時, 若外邦人要入猶太教, 最後一關就是割禮. 行割禮相當於身分的轉換, 從"未受割禮的"成了"受割禮的", 從外邦人轉變為猶太人. 而猶太人也完全接納受了割禮的外邦人為自己的弟兄. 

外邦人需不需要受割禮才能得救, 是初期教會的主要問題之一. 使徒保羅為此竭力爭辯, 得救完全出於主耶穌的恩典, 而不需要其他外在因素. 保羅說, "因為外面作猶太人的、不是真猶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禮、也不是真割禮惟有裡面作的、纔是真猶太人.真割禮也是心裡的、在乎靈不在乎儀文.這人的稱讚、不是從人來的、乃是從 神來的。" (羅馬書2:28~29), "神既是一位、他就要因信稱那受割禮的為義、也要因信稱那未受割禮的為義。" (羅馬書3:30), "割禮算不得甚麼、不受割禮也算不得甚麼、只要守 神的誡命就是了。" (哥林多前書7:19), "割禮不受割禮、都無關緊要、要緊的就是作新造的人。" (加拉太書6:15) 保羅一再強調, 外邦人不需要行割禮成為猶太人才能得救.

在今日教會中, 割禮不成問題, 沒有人會認為要行割禮才能得救. 有問題的是對保羅的誤解, 認為舊約的割禮是外表的, 肉身的, 新約的割禮是裡面的, 心靈的. 這樣的看法其實是不合聖經的, 容易形成"舊約注重行為, 新約注重內心"的錯誤印象. 在聖經裡, 割禮的意義始終一致. 保羅所強調的, 其實是割禮的屬靈意義.

割禮是悔改的記號, 在聖經裡, 陽皮代表汙穢, 不潔. 而割禮或去除陽皮, 也就代表去除汙穢, 成為潔淨. 外在的割禮是心靈割禮的記號. 人行割禮, 表示他願意悔改, 除內心的污穢 (罪惡), 過聖潔的生活. 因此若只是外表行割禮, 內心卻不願改變, 那麼這外表的割禮就算不得割禮. 另一方面, 就算外面沒有受割禮, 但是內心願意悔改, 棄絕罪惡, 那麼在 神眼中, 也如同行了割禮一般.

心靈的割禮, 並不是在新約才提到, 而是早在申命記就已提及, "所以你們要將心裡的污穢除掉。不可再硬著頸項." (申命記10:16) 這裡"將心裡的污穢除掉"的希伯來原文, 正是"行心靈的割禮". 神命令以色列人, 不只是外面的割禮, 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心也要受割禮, 要除去內心的汙穢, 不可再硬著頸項繼續犯罪. 換句話說, 神命令以色列人要悔改.

當一個人願意悔改, 受心靈的割禮, 神要悅納那人悔改的心, 並在他裡面做成心靈的割禮. 同樣在申命記裡, "耶和華你 神必將你心裡、和你後裔心裡的污穢除掉" (申命記30:6) 這裡"將...心裡的汙穢除掉"的希伯來原文同樣是"行心靈的割禮". 神應許悔改的以色列人, 要為他們行心靈的割禮. 正如保羅所說, "你們在他裡面、也受了不是人手所行的割禮、乃是基督使你們脫去肉體情慾的割禮" (歌羅西書2:11) 心靈的割禮是脫去肉體情慾的割禮, 是 神要在悔改之人的內心成就的.

悔改也是福音的起頭, 當主耶穌開始傳道, 祂說, "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馬太福音4:17) 若照希臘文直譯, 則為"悔改! 因為天國近了". 悔改更是我們每天繼續不斷的功課. 使徒約翰關於聖潔生活的教導, "我們若認自己的罪、 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 (約翰一書1:9) 正如割禮是悔改的記號, 悔改也應該是基督徒生活的記號. 每當我們悔改轉向 神時, 神也要轉向我們, 並與我們相交.



2015年9月4日 星期五

被風吹動的蘆葦

馬太福音11章裡, 當主耶穌回答施洗約翰的問題, 並打發他的兩個門徒離開後, 主耶穌對眾人講論施洗約翰, "你們從前出到曠野、是要看甚麼呢、要看風吹動的蘆葦麼。你們出去、到底是要看甚麼、要看穿細軟衣服的人麼、那穿細軟衣服的人、是在王宮裡。你們出去、究竟是為甚麼、是要看先知麼.我告訴你們、是的、他比先知大多了.經上記著說、『我要差遺我的使者在你前面、豫備道路。』所說的就是這個人。我實在告訴你們、凡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興起來大過施洗約翰的." (馬太福音11:7~11)

主耶穌提到"風吹動的蘆葦", 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嗎? 很可能主耶穌是引用一個當時猶太人耳熟能詳的比喻, "蘆葦和橡樹". 在這比喻裡, 一株細弱的蘆葦和一棵巨大的橡樹生長在河邊. 每當暴風雨來臨的時候, 橡樹那深入地下的根使得它在風雨中屹立不搖. 然而, 當風力超過橡樹所能負荷的極限時, 橡樹還是會被吹倒. 儘管如此, 橡樹總是不妥協, 並堅持到底. 另一方面, 蘆葦總是左右搖擺, 甚至是在最小的微風吹拂下.

比喻的結論, 是橡樹因著它的不妥協不屈服, 可能在暴風雨中失去生命. 而蘆葦雖然能保全生命, 卻是在屈服當中苟且偷生.

因此, 當主耶穌提到"風吹動的蘆葦", 祂的意思是, 你們以為施洗約翰會像那被風吹動的蘆葦, 為了苟且偷生而屈服嗎? 不是的, 施洗約翰是那棵橡樹, 絕不妥協, 絕不屈服, 縱然因此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主耶穌是在稱讚施洗約翰這位對 神至死忠心的先知. 主耶穌說這話的時候, 施洗約翰正在監牢裡, 不久以後就殉道而死. 施洗約翰是在聖經裡極少數得主耶穌稱讚的人之一.

使徒彼得說, "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 (彼得前書1:7) 得著 神的稱讚, 實在是基督徒應該追求的目標. 

有時聽人說, 我不求 神的賞賜, 只求全心為主, 我是 神無用的僕人等類的話. 然而真相是, 極少人能真的如此"謙卑", 絕大部分的人, 追求人的稱讚過於 神的稱讚. 而追求 神的稱讚, 神的獎賞, 對 神的兒女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 

如果連使徒保羅都說, "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 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腓利比書3:13~14) 我們豈不更應努力追求, 得著主耶穌的稱讚, "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 (馬太福音25:21)?



2015年9月2日 星期三

以巴路山的祭壇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Ki Tavo "當你來", 申命記 Deuteronomy 26:1~29:9 的讀經心得)

申命記27章裡, 神藉著摩西吩咐以色列人, 進迦南地後要在以巴路山上為 神築一座祭壇, "你們過了約但河、就要在以巴路山上照我今日所吩咐的、將這些石頭立起來、墁上石灰。在那裡要為耶和華你的 神築一座石壇、在石頭上不可動鐵器、要用沒有鑿過的石頭築耶和華你 神的壇、在壇上要將燔祭獻給耶和華你的 神。" (申命記27:4~6)

除此以外, 摩西又吩咐以色列人, 要在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上, 宣布祝福與咒詛, "你們過了約但河、西緬、利未、猶大、以薩迦、約瑟、便雅憫、六個支派的人、都要站在基利心山上為百姓祝福。流便、迦得、亞設、西布倫、但、拿弗他利.六個支派的人、都要站在以巴路山上宣布咒詛。" (申命記27:12~13) 宣布祝福與咒詛的儀式相當於 神與以色列人堅定所立的約.

當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進迦南地後, 他照著摩西吩咐的去行, "那時約書亞在以巴路山上、為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築一座壇.是用沒有動過鐵器的整石頭築的、照著耶和華僕人摩西所吩咐以色列人的話、正如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眾人在這壇上給耶和華奉獻燔祭、和平安祭...以色列眾人、無論是本地人、是寄居的、和長老、官長、並審判官、都站在約櫃兩旁、在抬耶和華約櫃的祭司利未人面前、一半對著基利心山、一半對著以巴路山、為以色列民祝福、正如耶和華僕人摩西先前所吩咐的。" (約書亞記8:30~31, 33)

但為什麼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在 神眼中如此重要, 以致祂指定以色列人要在這兩座山上宣布祝福與咒詛? 原來示劍就在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之間, 而示劍正是亞伯拉罕進迦南後, 神首次向他顯現的地方, "亞伯蘭 (亞伯拉罕的原名) 經過那地、到了示劍地方摩利橡樹那裡.那時迦南人住在那地。耶和華向亞伯蘭顯現、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亞伯蘭就在那裡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一座壇。" (創世記12:6~7) 神在示劍的摩利橡樹那裏賜下應許, 要將迦南賜給亞伯拉罕的後裔為業.

示劍的摩利橡樹, 一般認為是在今天的卡比爾山 (Mount Kabir). 當我們在以色列的時候, 曾經登上此山. 從卡比爾山向以巴路山眺望, 可以看見以巴路山的半山腰, 有一座古老的石祭壇. 這座石祭壇是在主後1980年發現, 考古學家推定它的年代約為主前1250年, 剛好是約書亞的時代. 不但如此, 這座石祭壇不同於當時迦南人的圓形祭壇樣式, 而是照聖經所記載的方式築成, "是用沒有動過鐵器的整石頭築的". 幾乎可以完全肯定, 這座石祭壇正是當初約書亞所築的祭壇!

而如果這座石祭壇真是約書亞的祭壇, 那麼摩利橡樹的所在, 也就是今天的卡比爾山, 很可能才是聖經所提到的基利心山, 而非今日的基利心山. (註: 從今日的基利心山上是看不見以巴路山的石祭壇的) 當以色列人分別在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宣布咒詛與祝福時, 站在基利心山上的以色列會衆, 一邊望以巴路山的祭壇, 一邊宣布祝福的話.  而基利心山正是當初摩利橡樹的所在.

亞伯拉罕聽從 神, 離開他的父家, 進入迦南地時, 神在示劍的摩利橡樹向他顯現, 並應許要將迦南賜給他的後裔為業. 四百年後, 神果然實現祂的應許, 帶領亞伯拉罕的子孫進入迦南得地為業. 當以色列人在同一棵摩利橡樹下, 宣布祝福的時候, 他們也同時見證 神的信實. 神的應許, "雖然遲延、還要等候.因為必然臨到、不再遲延。" (哈巴谷書2:3) 

而以巴路山的祭壇也同作見證, 直到今日仍然向世人說話.




以巴路山的祭壇

以巴路山祭壇的示意圖
(圖中Zertal's Mt Gerizim 是今日的卡比爾山)

我們從卡比爾山(聖經的基利心山)拍攝的以巴路山的照片
(放大照片後可看見祭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