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以色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以色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7月11日 星期三

耶穌說, 我奉差遣, 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

當迦南婦人為著她被鬼附的女兒來求主耶穌時, "耶穌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 (馬太福音15:24). 主耶穌說這話, 一方面是要試驗迦南婦人的信心, 另一方面卻也真實表達 神對祂子民以色列永恆不變的心意.

當主耶穌差派12使徒出去傳福音時, 也吩咐他們說, "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 (馬太福音10:5~6).

以色列是 神迷失的羊, 正如 神藉著先知耶利米所說, "我的百姓作了迷失的羊.牧人使他們走差路、使他們轉到山上.他們從大山走到小山、竟忘了安歇之處" (耶利米書50:6).

但 神要找回祂迷失的羊, 正如 神藉著先知以西結所說, "牧人在羊群四散的日子、怎樣尋找他的羊、我必照樣尋找我的羊.這些羊在密雲黑暗的日子散到各處、我必從那裡救回他們來...主耶和華說、我必親自作我羊的牧人、使他們得以躺臥" (以西結書34:12, 15).

主耶穌身為"大衛的子孫" - 以色列的彌賽亞, 正是奉天父差遣, 要尋回 神迷失的羊 - 以色列,  神同樣藉著先知以西結說, "我必立一牧人照管他們、牧養他們、就是我的僕人大衛.他必牧養他們、作他們的牧人...我的僕人大衛、必作他們的王.眾民必歸一個牧人.他們必順從我的典章、謹守遵行我的律例" (以西結書34:23; 37:24).

以色列是 神迷失的羊, 而我們外邦人原本"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並且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 神" (以弗所書2:12). 套用使徒保羅的野橄欖比喻來說, 我們好比是野山羊一般.

當然, 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成就的救恩不單單是為著猶太人, 也是為著普世的人, 凡願意投靠主耶穌 - 以色列的彌賽亞的人, 祂就接納我們作祂的子民, 成為 神的兒女, 正如使徒保羅論到外邦人說, "這器皿就是我們被 神所召的、不但是從猶太人中、也是從外邦人中、這有甚麼不可呢。就像 神在何西阿書上說、『那本來不是我子民的、我要稱為我的子民.本來不是蒙愛的、我要稱為蒙愛的。從前在甚麼地方對他們說、你們不是我的子民、將來就在那裡稱他們為永生 神的兒子。』" (羅馬書9:24~26).

以色列是 神迷失的羊, 而我們外邦人本來是不屬於 神的野山羊, 如今卻因信靠主耶穌成了 神的羊. 我們外邦人蒙恩得救, 是因著 神的恩典;  神要尋回祂迷失的羊以色列, 則是因著祂的信實, "耶和華如此說、若是我立白日黑夜的約不能存住、若是我未曾安排天地的定例.我就棄絕雅各的後裔、和我僕人大衛的後裔、不使大衛的後裔治理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後裔.因為我必使他們被擄的人歸回、也必憐憫他們" (耶利米書33:25~26),

如今, 已有千千萬萬不計其數的外邦人因著主耶穌的名蒙恩得救, 成了 神的羊, 然而絕大多數的猶太人, 卻仍然是 神迷失的羊. 律法中有這樣一條誡命, "你若看見弟兄的牛、或羊、失迷了路、不可佯為不見、總要把他牽回來交給你的弟兄" (申命記22:1). 若我們對別人迷失的羊都不能佯為不見, 更何況是 神迷失的羊以色列呢? 我們豈不更應將他們領回到 神那裏?

2018年3月28日 星期三

當稱謝進入祂的門、當讚美進入祂的院

最近幾個月在教會教導成人主日學 "詩篇選讀". 為了預備這個課程, 我有機會重溫了許多詩篇, 其中詩篇100:4 "當稱謝進入祂的門、當讚美進入祂的院..." 這句話, 不知怎地, 常常浮現在腦海中.

就在前幾天, 妻子和我決定今年依然參與以色列之旅, 並擔任翻譯的服事. 我整理了一下去年為以色列之旅所作的預備課程, 想著是否要增加一些內容. 當我看到第一世紀聖殿的圖片, 不禁想起使徒行傳3章的故事.

(圖片來源: http://www.bible-history.com/new-testament/jesus-cleanses-the-temple.html)

"申初禱告的時候、彼得、約翰、上聖殿去。有一個人、生來是瘸腿的、天天被人抬來、放在殿的一個門口、那門名叫美門、要求進殿的人賙濟。他看見彼得約翰將要進殿、就求他們賙濟。彼得約翰定睛看他.彼得說、你看我們。那人就留意看他們、指望得著甚麼。彼得說、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於是拉著他的右手、扶他起來、他的腳和踝子骨、立刻健壯了.就跳起來、站著、又行走.同他們進了殿、走著、跳著、讚美 神。" (使徒行傳3:1~8)

"申初禱告的時候", 指的是聖殿晚祭的時刻. 虔誠的猶太人會在此時聚集到聖殿裡的"女院"禱告. (註: "女院"並不是只有猶太婦女才可以進入, 而是她們最大限度容許進入的地方. 猶太男人也同樣可以進入女院. 事實上, 猶太人都必須穿過女院, 才能進到內院 - 以色列院獻祭.) 使徒彼得和約翰, 與其他敬虔的猶太人一樣, 也在晚祭的時刻上聖殿去禱告.

"美門"是聖殿的女院入口 (參看上圖), 是猶太人進入女院必經之處. "美門"不但是女院的入口, 同時也相當於聖殿的門口. 那"生來是瘸腿的"人, 因著缺乏獨立的謀生能力, 天天被人抬到"美門"門口, 求人賙濟.

數十年如一日, 他每天都在聖殿門口乞討, 眼看著人們進進出出, 卻從來不得進聖殿一步, 不是因為他不願意, 而是因為他不能. 他不能的原因, 不是因為他行動不便 (否則讓人抬進去就行了), 而是因為當時的猶太人, 根據他們對撒母耳記下5:8 "在那裡有瞎子、瘸子、他不能進屋去"的解釋, 禁止瞎眼的與瘸腿的人進入聖殿. 那"生來是瘸腿的"人天天坐在聖殿門口, 雖然只有咫尺的距離, 卻沒有辦法進入聖殿敬拜, 親近 神.

當使徒彼得對他說, "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 (使徒行傳3:6), 因著"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 那"生來是瘸腿的"人立時得著完全的醫治, "他的腳和踝子骨、立刻健壯了.就跳起來、站著、又行走" (使徒行傳3:7~8). 他從此以後不再是殘廢的人, 不再需要乞討, 仰人鼻息, 而是有了獨立的謀生能力, 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可想而知當他的父母家人得知這天大的好消息, 會昰多麼欣喜若狂?

然而這人得醫治後所作的第一件事, 卻不是跑回家告訴他的家人, 而是有生以來第一次, 進入這幾十年來夢寐以求卻不得其門而入的"美門", 他隨同彼得與約翰"進了殿、走著、跳著、讚美 神" (使徒行傳3:8). 因著"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 那"生來是瘸腿的"人不單得了醫治, 他從今以後可以自由進入聖殿敬拜, 親近 神, 而他也實實在在是"稱謝進入祂的門、讚美進入祂的院".

如同那"生來是瘸腿的"人一般, 我們其實也都是因著"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與 神和好, 並得以親近 神, 正如使徒保羅所說, "你們從前遠離 神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裡、靠著祂的血、已經得親近了。" (以弗所書2:13) 如同那"生來是瘸腿的"人一樣, 我們也都"當稱謝進入祂的門、當讚美進入祂的院.當感謝祂、稱頌祂的名" (詩篇100:4).

2015年11月4日 星期三

麥比拉洞 - 信心的見證與傳承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Chayei Sarah "撒拉的生命", 創世記 Genesis 23:1~25:18 的讀經心得)

一年前當我寫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 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這篇文章時, 心中就很嚮往有一天能到希伯崙, 去看一看麥比拉洞 - 這個標誌著亞伯拉罕信心見證的地方. 沒想到不滿一年機會就來了.

麥比拉洞位於以色列南方的希伯崙
今年我們全家依然參加由神喜悅我全球國度事奉中心所舉辦的以色列住棚節之旅. 雖然希伯崙並不在行程之內, 但我們提早了一星期抵達以色列, 可以自由去我們想去的地方. 感謝神! 一位在以色列進修的傳道人朋友特別幫我們全家訂了希伯崙的一日遊.  

全家與傳道人朋友在希伯崙的合照 (我是攝影師)
今日的希伯崙是一個以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為主的城市. "巴勒斯坦人"是以色列境內阿拉伯人的自稱, 他們對外宣傳他們才是以色列的原住民, 刻意塑造猶太人是外來的侵略者的印象. 然而事實的真相是1948年以色列建國以前, 以色列境內已經有大量的猶太人存在. 1948年時, 所謂的"巴勒斯坦人"指的是所有住在以色列境內的人, 包括猶太人與阿拉伯人.

19世紀下半葉起, 隨著錫安運動的推廣, 全世界陸續有猶太人移民回以色列地 (當時稱為巴勒斯坦). 當時的以色列地是一個人煙稀少的荒地, 到處是沼澤與曠野, 根本不適宜居住或農耕. 然而那些早期的猶太移民卻用天價, 向當時的巴勒斯坦統治者 -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購買在他們眼中一文不值的荒地, 與亞伯拉罕當日用天價向赫人購買麥比拉洞如出一轍. 

接著這些猶太移民憑著他們的血汗, 將沼澤地闢為良田, 將曠野變為森林. 以色列由原來的不毛之地, 又漸漸成為"流奶與蜜之地". 隨著生活環境的改善, 也吸引更多的阿拉伯人遷入以色列地. 當時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彼此也和平共處. 猶太人並不是今日的"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口中的"侵略者".

猶太人其實一直都是嚮往和平的, 就拿今日的希伯崙作為例子. 希伯崙分為兩區: H1是阿拉伯人區, 由巴勒斯坦自治組織 (Palestinian Authority) 管理, H2是猶太人區. 阿拉伯人區的範圍占了希伯崙的80%, 猶太人區只佔了20% (有人說實質上只有3%). 阿拉伯人區相當地繁榮, 一點也沒有被壓迫的樣子.

希伯崙街景 (阿拉伯人區)
我們也在希伯崙的一個阿拉伯家庭裡享用了美味的阿拉伯傳統美食雞肉飯. 做飯的阿拉伯老奶奶非常和藹可親, 非常喜歡我家兒子, 她給他的食物分量是大人的兩倍!

做飯的老奶奶將雞肉飯倒出來

阿拉伯的傳統美食雞肉飯

兒子與阿拉伯老奶奶的合影
希伯崙最重要的古蹟自然是麥比拉洞. 麥比拉洞至今仍然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位於一棟希律式的建築 (Herodian Architecture)的內部. 這建築物是希律王 (Herod the Great) 在位期間為了爭取猶太人的好感所建. 因為亞伯拉罕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共同的祖先, 這棟建築物因此一直沒有受到破壞. 

麥比拉洞外圍的希律式建築
麥比拉洞外圍的希律式建築
如今這棟希律式建築物的內部, 如同希伯崙一般, 也是分成兩部分. 81%的部分還是歸阿拉伯人管理, 是伊斯蘭教的清真寺. 只有19%部分是屬於猶太人的猶太會堂. 而麥比拉洞的入口是在阿拉伯人區. 猶太人明明可以收回包含麥比拉洞的區域甚至整棟建築物, 但為了和平的緣故, 他們願意忍讓. 只要想想麥比拉洞對於猶太人的意義, 就知道這對於猶太人來說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

希律式建築內部的清真寺, 婦女須要披上灰袍
希律式建築內部的猶太會堂
麥比拉洞的入口 (位於阿拉伯區)
出於對列祖的尊敬, 麥比拉洞本身是不能進入的, 但我們可從入口處的孔洞往下望. 麥比拉洞的入口是一個可供一人縋下的深洞. 在這深洞的下方, 埋葬著猶太人的祖先亞伯拉罕一家人, 包括亞伯拉罕本人和撒拉, 以撒和利百加, 以及雅各和利亞.

亞伯拉罕埋在這裡, 是因為他相信 神的應許, 要將迦南地賜給他和他的後裔永遠為業, "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 (創世記13:14~15) 以撒埋在這裡, 也是因為他相信 神的應許, "你寄居在這地、我必與你同在、賜福給你、因為我要將這些地都賜給你和你的後裔、我必堅定我向你父亞伯拉罕所起的誓。" (創世記26:3) 雅各埋在這裡, 還是因為他相信 神的應許, "我是耶和華你祖亞伯拉罕的 神、也是以撒的 神、我要將你現在所躺臥之地賜給你、和你的後裔." (創世記28:13)

亞伯拉罕, 以撒和雅各用行動證明了他們的信心, 而 神也用具體行動證實了祂的信實: 不但藉著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進迦南地, 也在以色列亡國近兩千年後讓他們奇蹟般地復國. 使徒保羅論到末後以色列的全家得救, 說, "因為 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 (羅馬書11:29) 神既然對以色列人 - 亞伯拉罕的子孫信實, 我們可以相信, 祂對我們基督徒 - "亞伯拉罕屬靈的子孫"也會同樣信實. 讓我們效法當年亞伯拉罕, 以撒, 雅各的榜樣, 用行動來顯明我們對 神的信心.





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從西羅亞池談起

在耶路撒冷的時候, 曾經去了位於大衛城(古代的耶路撒冷)的西羅亞池 (the pool of Siloam).

西羅亞池大約是猶大王希西家在位期間建成. 根據歷代志下32:30 "這希西家也塞住基訓的上源、引水直下、流在大衛城的西邊", 希西家王挖通地下水道 (也就是著名的希西家水道 Hezekiah's Tunnel), 將耶路撒冷城外的基訓泉水引入西羅亞池, 作為耶路撒冷被外敵圍困時的水源. 尼希米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時, 也"修造靠近王園西羅亞池的牆垣" (尼希米記3:15)

新約聖經裡也提到西羅亞池. 約翰福音9章記載主耶穌醫治一個生來瞎眼的人, "祂(耶穌)...就吐唾沬在地上、用唾沬和泥抹在瞎子的眼睛上、對他說、你往西羅亞池子裡去洗、他去一洗、回頭就看見了。" (約翰福音9:6~7) "西羅亞"的希伯來原文是שִׁילוֹחַ ("shiloach"), 意思是"奉差遣" (sent).

主耶穌受父 神差遣. 祂說, "趁著白日、我們必須作那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作工了。" (約翰福音9:4) 主耶穌沒有直接對瞎子說, "你的眼睛開了吧", 而是"用唾沬和泥抹在瞎子的眼睛上", 並差遣那瞎子去"奉差遣"的池子去洗.

那位瞎子必須願意接受主耶穌的差遣, 作出信心的回應, 他的眼睛才得痊癒. 而他的信心不僅讓身體得著醫治, 也使得他得著靈魂的救恩, "耶穌聽說他們把他趕出去.後來遇見了他、就說、你信 神的兒子麼... 他說、主阿、我信.就拜耶穌。" (約翰福音9:35, 38)

福音書裡記載主耶穌揀選使徒, "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給他們權柄、能趕逐污鬼、並醫治各樣的病症。這十二使徒的名..." (馬太福音10:1~2) "使徒"的希臘文是ἀπόστολος ("apostolos"), 意思正是"奉差遣者". 不但如此, "使徒"原本的希伯來字שָׁלִיחַ ("shaliach", 與"西羅亞"有相同的字根), 不僅是"奉差遣者", 更有作為差遣者全權代表的意思. 因此, 使徒不但是奉主耶穌所差遣, 也是主耶穌在地上的全權代表. 使徒說的話, 就代表主耶穌說的話.

使徒的職分是如此重要, 難怪保羅要為此竭力爭辯, "那感動彼得、叫他為受割禮之人作使徒的、也感動我、叫我為外邦人作使徒" (加拉太書2:8), "我在你們中間、用百般的忍耐、藉著神蹟奇事異能、顯出使徒的憑據來。" (哥林多後書12:12), "我一點不在那些最大的使徒以下。" (哥林多後書11:5) 使徒保羅不是為了自己, 而是為了忠於主耶穌給他的託付, 他說, "我故此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 (使徒行傳26:19)

主耶穌對使徒說, "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馬太福音18:18) 根據當時的猶太文獻, "綑綁"與"釋放"表示"禁止"或"允許"的意思. 換句話說, 主耶穌賜予使徒定規教義的權柄. 新約聖經正是由使徒或與使徒密切相關的人, 在聖靈引導下所記錄的 神的默示.

此外, 教會"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 (以弗所書2:20) 使徒是彌賽亞 - 主耶穌所差遣的全權代表. 教會不單是建立在使徒的根基上, 先知也同樣是教會的根基. 這裡的先知指的是舊約的先知. 這些先知奉 神差遣, "我從早起來差遣我的僕人眾先知去說、你們切不要行我所厭惡這可憎之事。" (耶利米書44:4) 向人傳達 神的心意, 不但在當時呼籲以色列民悔改, 也多次預言那將要來的彌賽亞. 聖經是這些奉 神差遣的使徒和先知所記錄 神的話, 是我們信仰的根基, 我們需要虛心領受並謹守遵行聖經的一切教訓.

神不但差遣使徒和先知, 祂也照樣差遣我們. 主耶穌的大使命,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 (馬太福音28:19~20), 不單是對使徒說的, 也是對所有主耶穌的門徒說的 (不然福音就不能傳到地極了). 但願我們蒙恩得救的人, 都如同那生來瞎眼的人一般, 用信心來回應主耶穌的差遣, 做成 神的工.

西羅亞池的一角, 接近希西家水道的出口

從西羅亞池的出口往下望

西羅亞池的出口







2015年9月2日 星期三

以巴路山的祭壇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Ki Tavo "當你來", 申命記 Deuteronomy 26:1~29:9 的讀經心得)

申命記27章裡, 神藉著摩西吩咐以色列人, 進迦南地後要在以巴路山上為 神築一座祭壇, "你們過了約但河、就要在以巴路山上照我今日所吩咐的、將這些石頭立起來、墁上石灰。在那裡要為耶和華你的 神築一座石壇、在石頭上不可動鐵器、要用沒有鑿過的石頭築耶和華你 神的壇、在壇上要將燔祭獻給耶和華你的 神。" (申命記27:4~6)

除此以外, 摩西又吩咐以色列人, 要在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上, 宣布祝福與咒詛, "你們過了約但河、西緬、利未、猶大、以薩迦、約瑟、便雅憫、六個支派的人、都要站在基利心山上為百姓祝福。流便、迦得、亞設、西布倫、但、拿弗他利.六個支派的人、都要站在以巴路山上宣布咒詛。" (申命記27:12~13) 宣布祝福與咒詛的儀式相當於 神與以色列人堅定所立的約.

當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進迦南地後, 他照著摩西吩咐的去行, "那時約書亞在以巴路山上、為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築一座壇.是用沒有動過鐵器的整石頭築的、照著耶和華僕人摩西所吩咐以色列人的話、正如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眾人在這壇上給耶和華奉獻燔祭、和平安祭...以色列眾人、無論是本地人、是寄居的、和長老、官長、並審判官、都站在約櫃兩旁、在抬耶和華約櫃的祭司利未人面前、一半對著基利心山、一半對著以巴路山、為以色列民祝福、正如耶和華僕人摩西先前所吩咐的。" (約書亞記8:30~31, 33)

但為什麼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在 神眼中如此重要, 以致祂指定以色列人要在這兩座山上宣布祝福與咒詛? 原來示劍就在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之間, 而示劍正是亞伯拉罕進迦南後, 神首次向他顯現的地方, "亞伯蘭 (亞伯拉罕的原名) 經過那地、到了示劍地方摩利橡樹那裡.那時迦南人住在那地。耶和華向亞伯蘭顯現、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亞伯蘭就在那裡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一座壇。" (創世記12:6~7) 神在示劍的摩利橡樹那裏賜下應許, 要將迦南賜給亞伯拉罕的後裔為業.

示劍的摩利橡樹, 一般認為是在今天的卡比爾山 (Mount Kabir). 當我們在以色列的時候, 曾經登上此山. 從卡比爾山向以巴路山眺望, 可以看見以巴路山的半山腰, 有一座古老的石祭壇. 這座石祭壇是在主後1980年發現, 考古學家推定它的年代約為主前1250年, 剛好是約書亞的時代. 不但如此, 這座石祭壇不同於當時迦南人的圓形祭壇樣式, 而是照聖經所記載的方式築成, "是用沒有動過鐵器的整石頭築的". 幾乎可以完全肯定, 這座石祭壇正是當初約書亞所築的祭壇!

而如果這座石祭壇真是約書亞的祭壇, 那麼摩利橡樹的所在, 也就是今天的卡比爾山, 很可能才是聖經所提到的基利心山, 而非今日的基利心山. (註: 從今日的基利心山上是看不見以巴路山的石祭壇的) 當以色列人分別在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宣布咒詛與祝福時, 站在基利心山上的以色列會衆, 一邊望以巴路山的祭壇, 一邊宣布祝福的話.  而基利心山正是當初摩利橡樹的所在.

亞伯拉罕聽從 神, 離開他的父家, 進入迦南地時, 神在示劍的摩利橡樹向他顯現, 並應許要將迦南賜給他的後裔為業. 四百年後, 神果然實現祂的應許, 帶領亞伯拉罕的子孫進入迦南得地為業. 當以色列人在同一棵摩利橡樹下, 宣布祝福的時候, 他們也同時見證 神的信實. 神的應許, "雖然遲延、還要等候.因為必然臨到、不再遲延。" (哈巴谷書2:3) 

而以巴路山的祭壇也同作見證, 直到今日仍然向世人說話.




以巴路山的祭壇

以巴路山祭壇的示意圖
(圖中Zertal's Mt Gerizim 是今日的卡比爾山)

我們從卡比爾山(聖經的基利心山)拍攝的以巴路山的照片
(放大照片後可看見祭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