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主耶穌的比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主耶穌的比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9月12日 星期一

天國好像麵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麵裡、直等全團都發起來

主耶穌復活以後, "四十天之久向他們 (使徒) 顯現、講說 神國的事" (使徒行傳1:3) "神國" (或稱"天國") 是主耶穌復活後昇天前的四十天內對使徒的教訓, 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可惜的是, 主耶穌這些關於"神國"的教訓並沒有記錄在新約聖經中. 我們只能從使徒行傳裡, 看到領受了主耶穌"神國"教訓的使徒所建立的耶路撒冷教會, 是何等的興旺, 而略略體會"神國"的異象對整個教會和個別門徒生命的巨大影響.

新約聖經中仍然保留一些主耶穌關於"神國"的講論, 而這些講論大多是以比喻的形式存在. 例如祂說, "天國好像麵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麵裡、直等全團都發起來" (馬太福音13:33).  "麵酵"的比喻與"芥菜種"的比喻 "天國好像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田裡。這原是百種裡最小的.等到長起來、卻比各樣的菜都大、且成了樹、天上的飛鳥來宿在他的枝上" (馬太福音13:31~32) 相似, 都是在描述神國的發展. 神國的開始雖然看起來卑微不起眼, 就像藏在三斗麵裡的麵酵或是一粒芥菜種, 但它的結果卻是超越一切的偉大.

而主耶穌"麵酵"的比喻其實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 中文和合本翻譯為"三斗麵"裡""的希臘文為σάτον, 是亞蘭文סָאתָא的音譯, 對應到希伯來文的סְאָה, 中文音譯為"細亞". 所以主耶穌實際是說, "天國好像麵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細亞麵裡、直等全團都發起來". 而一細亞相當於13公升, 三細亞麵就是將近40公升的麵粉, 足可以餵飽上百人! 而在聖經裡, 有沒有提到哪一個婦人預備三細亞麵的餅呢? 有, 答案是撒拉.

創世記18章記載亞伯拉罕接待天使的故事. 當亞伯拉罕坐在帳篷的門口, 見有三個人站在他對面, 亞伯拉罕跑去迎接他們說, "...容我拿點水來、你們洗洗腳、在樹下歇息歇息.我再拿一點餅來、你們可以加添心力..." (創世記18:4~5). 亞伯拉罕雖說是"拿一點餅來", 然而他卻吩咐撒拉, "你速速拿三細亞細麵調和作餅" (創世記18:6). 為什麼亞伯拉罕要叫撒拉準備"三細亞"麵的餅呢? 我的猜想是因為有三個人, 亞伯拉罕為每一個客人準備一細亞麵的餅, 雖然這遠遠超過他們的食量!

於是, 亞伯拉罕為三位天使所預備的, 事實上是一個能餵飽百人以上的豐盛筵席. 而撒拉能在短短時間內準備三細亞麵的餅, 也不能不算是一個"神蹟".

因此, 當主耶穌講到"麵酵"的比喻時, 祂的猶太門徒很自然就能想到聖經這個令人印象深刻而耳熟能詳的故事, 並將那位預備三細亞麵的"婦人"與撒拉關聯起來. 就像撒拉作餅的"神蹟"一般, "神國"的發展也是 神的作為, 是 神要親自成就的. 而"麵酵"的比喻不止描述"神國"的發展而已, 它同時也暗示"神國"的終極 (consummation). 就像亞伯拉罕為天使準備的筵席一般, "神國"的終極也將會是一場筵席 - 天國的筵席, 是 神與人永恆的團契. 主耶穌"麵酵"的比喻, 包含了"神國"的發展與終極.

啟示錄說, "凡被請赴羔羊之婚筵的有福" (啟示錄19:9) 的確, 能在 神國裡羔羊的婚筵上與主耶穌一同作席, 是我們最大的福氣.

(請參閱天國? 神國?一文)

2016年5月21日 星期六

誰是我的鄰舍呢?

路加福音10:25~37記載一個律法師與主耶穌的對話. 律法師問主耶穌要如何才可以承受永生, 主耶穌反問他"律法上寫的是甚麼?" (路加福音10:26) 律法師回答說,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 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路加福音10:27) 律法師的回答得到主耶穌的認同, 然而他反問主耶穌, "誰是我的鄰舍呢?" (路加福音10:29)

主耶穌說了一個比喻, "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 (路加福音10:30~35)

主耶穌最後問律法師, 誰是那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 律法師回答說, "是憐憫他的" (路加福音10:37) 律法師沒有直接回答是撒瑪利亞人, 而是說"是憐憫他的". 有人解釋說, 這是因為律法師如此憎惡和蔑視撒瑪利亞人, 以致他不肯直接提到"那撒瑪利亞人". 這當然也有可能. 不過我更傾向於那位律法師從主耶穌的比喻中, 明白他問錯了問題 - "誰是我的鄰舍呢?"

主耶穌這個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 是一個相當特殊的比喻, 當中提到特定的地方, 如耶路撒冷和耶利哥, 這在主耶穌其他的比喻從沒出現過. 主耶穌這比喻其實是暗喻舊約的一個歷史事件. 律法師熟讀聖經, 他應該很容易聯想到這件事.

歷代志下28章提到南國猶大王亞哈斯行 神眼中看為惡的事, 所以 神將他交在敵人的手裡. 當時南國猶大與北國以色列打仗, 結果十二萬猶大人死在以色列人的手上, 並有二十萬人被擄到撒瑪利亞.

然而有 神的先知起來責備以色列人, 以色列人聽進去了, 於是他們"使被擄的人前來、其中有赤身的、就從所掠的財物中拿出衣服和鞋來、給他們穿.又給他們喫喝、用膏抹他們.其中有軟弱的、就使他們騎驢、送到棕樹城耶利哥他們弟兄那裡.隨後就回撒瑪利亞去了。" (歷代志下28:15)

如同落在強盜手中的人要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 被擄的猶大人也來自耶路撒冷, 最後被送到耶利哥. 那落在強盜手中的人被剝去衣服, 而被擄的人"其中有赤身的". 撒瑪利亞人用油和酒倒在落在強盜手中人的傷處並包裹好了, 而以色列人"從所掠的財物中拿出衣服和鞋來、給他們穿.又給他們喫喝、用膏抹他們". 撒瑪利亞人扶著落在強盜手中的人騎上自己的牲口, 以色列人也使被擄的猶大人當中軟弱的騎驢. 最後, 撒瑪利亞人是北國以色列的後代, 而以色列的首都正是撒瑪利亞.

雖然當時北國以色列與南國猶大是勢不兩立的仇敵, 然而在這件事上, 他們卻對敵人表現出罕有的恩慈, 很可能他們想到, 他們眼前的敵人, 原來是他們的弟兄, 大家都是亞伯拉罕的子孫, 雅各的後代. 其實, 不只限於以色列與猶大的關係, 我們的仇敵, 那些我們討厭甚至憎惡的人, 何嘗不是我們的弟兄姊妹? 就算再怎麼不同, 我們都是亞當的子孫, 挪亞的後代.

神賜給我們這最大的誡命"愛鄰舍如同自己", 並不是要我們先區分誰是我們的"鄰舍", 才去愛他們, 而是要我們先去愛人, 而我們所愛的對象自然就成了我們的"鄰舍". 律法師從主耶穌的比喻和歷代志的故事體認到, 如果連仇敵都是兄弟, 為何還區分誰是我的鄰舍? "鄰舍"是由愛的關係來定義的, 因此他回答說, 那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是憐憫他的".

主耶穌最後對律法師說, "你去照樣行罷。" (路加福音10:37) 照誰的樣呢? 顯然是照撒瑪利亞人的樣. 就像撒瑪利亞人沒有區分那落在強盜手中的人是否是他的鄰舍才去愛他, 我們也不應該區分誰是我們的鄰舍才去愛他們. 神要我們"愛鄰舍如同自己"的本意原是要我們"愛人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