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路加福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路加福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6月24日 星期一

66個聖經金句 (42) 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

"那天使對他們說、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 (路加福音2:10~11).

~選自 66 Inspirational Verses from Every Book of the Bible. (來自聖經每卷書的66個聖經金句)

播客Podcast連結

新約聖經的原文雖然是希臘文, 但它其實是一本猶太人的書. 新約聖經的作者絕大多數是猶太使徒, 只有少數是與使徒關係密切的猶太門徒如馬可與路加 (路加很可能是歸信猶太教的外邦人或寄居外邦的猶太人). 第一世紀的猶太彌賽亞信徒知道新約時代已經來到, 而福音不但是為著猶太人, 同時也是為著萬族萬民, 因此他們採用當時通用的國際語言 - 希臘文寫下新約聖經, 讓所有的世人都能明白.

儘管新約聖經是以希臘文寫成, 然而它的背景, 表達方式, 與思想模式依然完全是猶太式的, 正如翻譯成英文的紅樓夢依然是中國人的書一般. 若我們能更多瞭解新約聖經的猶太背景與本質, 將更能幫助我們明白新約聖經與福音. 比方說, 主耶穌和猶太人有什麼關係? 還有, 我們口口聲聲稱主耶穌是"基督", 但卻不清楚"基督"到底是什麼意思, 甚至誤解為"世人的救主". 主耶穌當然是世人的救主, 但這並不是"基督"的意思. "基督"的意思到底是什麼呢?

路加記載主耶穌出生的夜晚, 天使向牧羊人顯現說, "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  (路加福音2:10~11).

儘管福音的確是為著萬國萬民, 但這裡翻譯作"萬民"的希臘原文 παντὶ τῷ λαῷ ("all the people"), 意思其實是指"所有以色列民", 而不是指"萬國萬民" (若是路加的意思是"萬國萬民", 希臘原文將會是 παντὶ τῷ ἐθνῷ). 這一點是所有權威性的解經註釋諸如 Baker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The New International Greek Testament Commentary一致公認的. 因此, 天使其實是對牧羊人說,  "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所有以色列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  (路加福音2:10~11).

我們注意到天使報喜信的對象是牧羊人, 而牧羊人在當時的以色列社會是處於金字塔的最底層, 地位卑下, 他們甚至不能在法庭上作證. 然而天使卻對他們說, "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 這顯示了福音的的確確是為著所有的以色列民, 沒有一個人是被 神遺漏的.

對所有的以色列民來說, 這都是一個"大喜的信息", 因為 神終於成就了祂透過先知彌迦所應許的, "伯利恆以法他阿、你在猶大諸城中為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裡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的.他的根源從亙古、從太初就有" (彌迦書5:2), 在伯利恆 - "大衛的城"為所有的以色列民生了"救主", 應驗了先知以賽亞的預言, "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 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 (以賽亞書9:6~7).

天使說, "救主、就是主基督" (路加福音2:11). 這位"救主", 不是別的, 正是"" (κύριος, Lord), 是"基督" (χριστὸς, Christ/Anointed). "基督"的意思是"受膏者", 希伯來文音譯為"彌賽亞", 在聖經中指的是"以色列的王"或"猶太人的王" (馬太福音27:37), 正如天使對馬利亞所說, "他要作雅各家的王" (路加福音1:33). 因此, 天使事實上是對牧羊人說,  "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所有以色列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以色列的王"  (路加福音2:10~11).

神子耶穌道成肉身, 生而為"基督", 祂的身分乃是以色列的王, 在祂受死復活昇天後, 父神賜給祂身為以色列的王的所有一切權柄尊榮, 正如使徒彼得對猶太人所說, "故此、以色列全家當確實的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 神已經立他為基督" (使徒行傳2:36).

今天我們所信靠的耶穌, 乃是"基督", 是以色列的王. 雖然如今大多數的猶太人仍舊不認識祂, 但主耶穌再來的時候要復興以色列, 拯救以色列全家, "於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 (羅馬書11:26).

2018年4月11日 星期三

他們在安息日, 便遵著誡命安息了

"他們在安息日, 便遵著誡命安息了" (路加福音23:56) 大概是新約聖經裡, 最明確地描述當時的人守安息日的經文了. "他們"不但是在安息日安息, 並且是為了遵守安息日的"誡命"而安息. 這些守安息日的人昰誰呢? 昰法利賽人嗎? 昰文士嗎? 昰撒都該人嗎?

都不是! 這些守安息日的人昰"那些從加利利和耶穌同來的婦女" (路加福音23:55). 這些婦女包括哪些人呢? 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和約亞拿、並雅各的母親馬利亞、還有與他們在一處的婦女" (路加福音24:10).

這些婦女昰從加利利起, 就一直跟隨主耶穌的女門徒, 包括那位特別愛主的"抹大拉的馬利亞", "耶穌從她身上曾趕出七個鬼" (馬可福音16:9). 主耶穌復活以後, 首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 當主耶穌呼喚馬利亞的名字時, 馬利亞認出主耶穌的聲音, "就轉過來、用希伯來話對他說、拉波尼.(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 (約翰福音20:16) 既然馬利亞稱主耶穌為"夫子", 顯而易見她是主耶穌的門徒.

這些對主耶穌忠心耿耿的女門徒守安息日, "他們在安息日, 便遵著誡命安息了" (路加福音23:56). 並且這裡的"安息日"還不是尋常的安息日, 而是主耶穌受難的那個安息日! 安息日以前, 為了膏主耶穌的身體, 她們"豫備了香料香膏" (路加福音23:56), 等到"七日的第一日、黎明的時候、那些婦女帶著所豫備的香料、來到墳墓前" (路加福音24:1). 使徒約翰甚至指出那時天還未亮,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還黑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來到墳墓那裡..." (約翰福音20:1). 從她們天還黑的時候就來到主耶穌的墳墓, 可想而知她們昰多麼迫切地想要膏她們親愛的夫子 - 主耶穌的身體, 然而她們"豫備了香料香膏" (路加福音23:56), 卻沒有馬上去膏主耶穌的身體, 而是"在安息日, 便遵著誡命安息了" (路加福音23:56).

如果主耶穌在世時已經廢掉安息日的誡命, 或是有一絲一毫貶低安息日的意思, 這些女門徒不可能等到安息日結束以後, 才來膏主耶穌的身體. 從"他們在安息日, 便遵著誡命安息了" (路加福音23:56) 的舉動, 我們可以得知主耶穌必定重視安息日, 並且教導門徒按照安息日的誡命守安息日, 因此這些忠心的女門徒才會等到安息日結束以後, 纔去膏主耶穌的身體.

如果說主耶穌復活以後, 祂廢掉安息日的誡命, 將守安息日改為守"七日的第一日", 這麼重大的事情, 為什麼整本新約聖經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提及? 如果使徒們早已經教導門徒安息日被廢掉, 為什麼第二世紀的外邦教父伊格那修斯 (Ignatius of Antioch) 還要呼籲當時的外邦門徒, "別再為安息日而活, 要為主日而活"? 惟一合理的解釋, 就是主耶穌和使徒事實上從來沒有廢掉安息日, 因此新約聖經才沒有提到安息日被廢掉, 因為壓根沒有這樣的事. 安息日被廢掉的主張, 其實昰從第二世紀以後外邦教會切斷基督信仰的猶太根源才出現的.

主耶穌和使徒守安息日. 第一世紀的早期基督徒也守安息日, 包括那些愛主耶穌, 忠心耿耿跟隨祂的加利利婦女, "他們在安息日, 便遵著誡命安息了" (路加福音23:56). 願如今所有愛主耶穌, 並忠心耿耿跟隨祂的弟兄姊妹, 也願意同樣"在安息日, 便遵著誡命安息了".

附註: 

既然提到抹大拉的馬利亞, 不能不提到她的故鄉 - 抹大拉. 抹大拉位於加利利海邊, 是第一世紀時加利利地區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2009年考古學家在這裡挖掘出第一世紀的猶太會堂. 從使徒馬太的描述, "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 (馬太福音4:23), 我們幾乎可以完全肯定, 主耶穌當初曾在這個抹大拉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 (說不定馬利亞就是在這裡被主耶穌醫治的?) 以色列所有其他的基督教會, 都是主後好幾世紀才建立的, 只有這個抹大拉的會堂是主耶穌當時就存在的. 對我個人來說, 這個會堂簡直就是"聖地中的聖地" - 我們的主耶穌曾經佇足過的地方.

抹大拉第一世紀猶太會堂, 周圍是階梯型的座位, 分為上下兩排.
抹大拉會堂的"講臺" (也有人認為是"講臺"的基座) 的複製品,
上面的雕刻象徵著耶路撒冷聖殿


2017年9月14日 星期四

他們二人、在 神面前都是義人、遵行主的一切誡命禮儀、沒有可指摘的

路加福音的開頭是施洗約翰出生的故事. 路加論到施洗約翰的父母撒迦利亞和以利沙伯說, "他們二人、在 神面前都是義人、遵行主的一切誡命禮儀、沒有可指摘的" (路加福音1:6).

乍看之下, 路加似乎認為除了因信稱義外, 另有因行為而得的義, 並且這義足以人得救. 因為撒迦利亞和以利沙伯"遵行主的一切誡命禮儀、沒有可指摘的", 所以他們"在 神面前都是義人", 也就是說, 神算他們為義.

然而路加在使徒行傳裡卻又記載使徒彼得的話, "除他 (主耶穌) 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 (使徒行傳4:12). 如果路加明白惟有信靠主耶穌才能得救, 他不大可能會認為可以靠行為得救.

事實上, 認為舊約教導人靠行為得救和猶太教是律法主義的宗教的說法, 是長久以來基督徒對舊約和猶太人的誤解, 而這誤解開始於第二世紀以後基督教會切斷她的猶太根源以後. 自從二十世紀中葉以來, 隨著死海古卷和其他早期猶太教文獻的發現, 基督教學者開始重新認識主耶穌時代的猶太教, 並修正許多過去對猶太教的錯誤看法. 就連屬於保守派的著名福音派聖經學者Thomas R. Schreiner 經過審慎的研究後也承認"Salvation in both the Old Testament and the New Testament is by faith" (不管是舊約或新約, 救恩都是本於信), "The notion that the Mosaic covenant is legalistic is not borne out by a careful reading of the biblical text" (認為摩西之約是律法主義的看法不是出於嚴謹的解經).

(請參閱[40個問題] 西乃之約是律法主義之約?[40個問題] 舊約教導靠行為得救嗎?二篇文章)

既然路加不認為可以靠行為得救, 但他卻又稱撒迦利亞和以利沙伯"在 神面前都是義人", 惟一的可能就是他們兩人同樣是因信稱義, 如先知哈巴谷所說的, "惟義人因信得生" (哈巴谷書2:4). 撒迦利亞和以利沙伯信靠耶和華 神, 也相信 神應許的彌賽亞 (基督), 這一點從撒迦利亞被聖靈充滿對約翰所發的預言可看出, "主以色列的 神、是應當稱頌的.因他眷顧他的百姓、為他們施行救贖.在他僕人大衛家中、為我們興起了拯救的角 (指彌賽亞)... 孩子阿、你要稱為至高者的先知.因為你要行在主(耶穌)的前面、豫備他的道路.叫他的百姓因罪得赦、就知道救恩." (路加福音1:68~69, 76~77).

撒迦利亞和以利沙伯不但因信稱義, 並且他們"遵行主的一切誡命禮儀、沒有可指摘的", 作為他們有得救信心的具體表現. 因信稱義與遵行律法, 其實一點也不衝突. 與因信稱義衝突的昰靠遵行律法得救的心態. 不僅是撒迦利亞和以利沙伯, 約瑟和馬利亞也同樣信靠 神, 並且遵行律法, 他們"滿了八天、就給孩子行割禮、與他起名叫耶穌、這就是沒有成胎以前、天使所起的名。摩西律法滿了潔淨的日子、他們帶著孩子上耶路撒冷去、要把他獻與主.(正如主的律法上所記、『凡頭生的男子、必稱聖歸主。』)又要照主的律法上所說、或用一對班鳩、或用兩隻雛鴿獻祭。" (路加福音2:21~24)

初代耶路撒冷教會的門徒, 包括主耶穌的使徒在內, 顯然都明白因信稱義的真理, 如使徒彼得所說, "我們得救、乃是因主耶穌的恩...這是我們所信的" (使徒行傳15:11), 但這些初代的基督徒並沒有因信廢了律法, 反而因著得蒙基督的救贖, 靠著聖靈, 更加熱心遵行律法, 如雅各對保羅所作的描述, "兄台、你看猶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萬、並且都為律法熱心!" (使徒行傳21:20)

基督徒固然不是因遵行律法而得救, 但律法對基督徒而言, 絕不是過時的或無關緊要的, 不然的話, 初代基督徒也不會"為律法熱心"了. 律法是 神對祂子民的教導, 是基督徒生活的指南. 基督徒遵行律法不是為了得救, 而是因為基督徒已經得救, 而 (出自真心地) 遵行律法正是基督徒信心的表現.

2016年5月21日 星期六

誰是我的鄰舍呢?

路加福音10:25~37記載一個律法師與主耶穌的對話. 律法師問主耶穌要如何才可以承受永生, 主耶穌反問他"律法上寫的是甚麼?" (路加福音10:26) 律法師回答說,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 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路加福音10:27) 律法師的回答得到主耶穌的認同, 然而他反問主耶穌, "誰是我的鄰舍呢?" (路加福音10:29)

主耶穌說了一個比喻, "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 (路加福音10:30~35)

主耶穌最後問律法師, 誰是那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 律法師回答說, "是憐憫他的" (路加福音10:37) 律法師沒有直接回答是撒瑪利亞人, 而是說"是憐憫他的". 有人解釋說, 這是因為律法師如此憎惡和蔑視撒瑪利亞人, 以致他不肯直接提到"那撒瑪利亞人". 這當然也有可能. 不過我更傾向於那位律法師從主耶穌的比喻中, 明白他問錯了問題 - "誰是我的鄰舍呢?"

主耶穌這個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 是一個相當特殊的比喻, 當中提到特定的地方, 如耶路撒冷和耶利哥, 這在主耶穌其他的比喻從沒出現過. 主耶穌這比喻其實是暗喻舊約的一個歷史事件. 律法師熟讀聖經, 他應該很容易聯想到這件事.

歷代志下28章提到南國猶大王亞哈斯行 神眼中看為惡的事, 所以 神將他交在敵人的手裡. 當時南國猶大與北國以色列打仗, 結果十二萬猶大人死在以色列人的手上, 並有二十萬人被擄到撒瑪利亞.

然而有 神的先知起來責備以色列人, 以色列人聽進去了, 於是他們"使被擄的人前來、其中有赤身的、就從所掠的財物中拿出衣服和鞋來、給他們穿.又給他們喫喝、用膏抹他們.其中有軟弱的、就使他們騎驢、送到棕樹城耶利哥他們弟兄那裡.隨後就回撒瑪利亞去了。" (歷代志下28:15)

如同落在強盜手中的人要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 被擄的猶大人也來自耶路撒冷, 最後被送到耶利哥. 那落在強盜手中的人被剝去衣服, 而被擄的人"其中有赤身的". 撒瑪利亞人用油和酒倒在落在強盜手中人的傷處並包裹好了, 而以色列人"從所掠的財物中拿出衣服和鞋來、給他們穿.又給他們喫喝、用膏抹他們". 撒瑪利亞人扶著落在強盜手中的人騎上自己的牲口, 以色列人也使被擄的猶大人當中軟弱的騎驢. 最後, 撒瑪利亞人是北國以色列的後代, 而以色列的首都正是撒瑪利亞.

雖然當時北國以色列與南國猶大是勢不兩立的仇敵, 然而在這件事上, 他們卻對敵人表現出罕有的恩慈, 很可能他們想到, 他們眼前的敵人, 原來是他們的弟兄, 大家都是亞伯拉罕的子孫, 雅各的後代. 其實, 不只限於以色列與猶大的關係, 我們的仇敵, 那些我們討厭甚至憎惡的人, 何嘗不是我們的弟兄姊妹? 就算再怎麼不同, 我們都是亞當的子孫, 挪亞的後代.

神賜給我們這最大的誡命"愛鄰舍如同自己", 並不是要我們先區分誰是我們的"鄰舍", 才去愛他們, 而是要我們先去愛人, 而我們所愛的對象自然就成了我們的"鄰舍". 律法師從主耶穌的比喻和歷代志的故事體認到, 如果連仇敵都是兄弟, 為何還區分誰是我的鄰舍? "鄰舍"是由愛的關係來定義的, 因此他回答說, 那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是憐憫他的".

主耶穌最後對律法師說, "你去照樣行罷。" (路加福音10:37) 照誰的樣呢? 顯然是照撒瑪利亞人的樣. 就像撒瑪利亞人沒有區分那落在強盜手中的人是否是他的鄰舍才去愛他, 我們也不應該區分誰是我們的鄰舍才去愛他們. 神要我們"愛鄰舍如同自己"的本意原是要我們"愛人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