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創世記18:1~22:24 他顯現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創世記18:1~22:24 他顯現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11月14日 星期四

豈不知與世俗為友、就是與 神為敵麼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Vayera "他顯現", 創世記 Genesis 18:1~22:24 的讀經心得)

使徒保羅對哥林多教會說:

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義和不義有甚麼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甚麼相通呢.基督和彼列〔彼列就是撒但的別名〕有甚麼相和呢.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甚麼相干呢. 神的殿和偶像有甚麼相同呢.因為我們是永生 神的殿.就如 神曾說、『我要在他們中間居住、在他們中間來往.我要作他們的 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又說、『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不要沾不潔淨的物、我就收納你們。我要作你們的父、你們要作我的兒女。』這是全能的主說的。

(哥林多後書6:14~18)

使徒時代的哥林多城是一個以邪惡淫亂著稱的罪惡之城. 使徒保羅因此勸告哥林多的基督徒要潔身自愛, 不要再過以往淫亂的生活, 甚至不要和那些不信主的淫亂之人密切交往, 免得受到沾染, 與他們同流合汙, 繼續活在罪惡之中. (註: 這並不是說, 我們基督徒要完全避開跟不信主的人來往, 不然我們就無法傳福音了)

創世記中亞伯拉罕的姪兒羅得正是這樣的一個警戒. 羅得離開亞伯拉罕之後, 選擇 "住在平原的城邑、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 (創世記13:12). 最後羅德甚至定居在繁榮富庶的所多瑪城, 儘管 "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 (創世記13:13).

雖然羅得 "住在他們 (所多瑪人) 中間、看見聽見他們不法的事、他的義心就天天傷痛" (彼得後書2:8). 但羅得還是 "與世俗為友" (雅各書4:4), 和所多瑪人密切交往, 設法融入所多瑪當地的社會, 以致他成了所多瑪的一個官員. 這是為什麼當天使到了所多瑪的時候, "羅得正在所多瑪城門口" (創世記19:1) 的原因. 古代的城門口正是當地政府的所在地. 這也是為什麼那些前來包圍羅得家的所多瑪匪徒會說, "這個人來寄居、還想要作官哪.現在我們要害你比害他們更甚" (創世記19:9). 他們八成對羅得一個外地人還能作官極度不滿.

當天使催促羅得帶著家人逃離所多瑪時, 聖經說, "但羅得遲延不走" (創世記19:16), 因為他的心仍然戀慕著所多瑪富裕優渥的生活. 羅得的妻子更加戀慕著所多瑪, 以致當他們逃跑的時候, "羅得的妻子在後邊回頭一看、就變成了一根鹽柱" (創世記19:26). 最後羅得僅僅帶著兩個女兒 "住在山裡.他和兩個女兒住在一個洞裡" (創世記19:30).

當初羅得是因為財產牲畜過多, 無法和亞伯拉罕同居一處才分開的, 但他卻因貪戀所多瑪的繁榮富庶而定居在這罪惡之城, 以致當 神毀滅所多瑪的時候, 羅得和女兒僅以身免, 偌大的家產都來不及帶走, 最後落得一無所有的下場.

更有甚者, 羅得的女兒受到所多瑪敗壞風俗的影響, 覺得為了傳宗接代, 就算亂倫也不要緊, "大女兒對小女兒說、我們的父親老了、地上又無人按著世上的常規、進到我們這裡.來、我們可以叫父親喝酒、與他同寢.這樣、我們好從他存留後裔..這樣、羅得的兩個女兒、都從他父親懷了孕。大女兒生了兒子、給他起名叫摩押、就是現今摩押人的始祖。小女兒也生了兒子、給他起名叫便亞米、就是現今亞捫人的始祖" (創世記19:31~32, 36~38).

義人羅得因著貪戀所多瑪的繁榮富庶, "與世俗為友" (雅各書4:4), 結果子女因此與世俗同流合汙. 最後羅得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與受到世俗沾染的女兒亂倫, 生下的兒子成了以色列的仇敵摩押人和亞捫人的始祖.

主耶穌的弟弟雅各警戒我們基督徒不要與世俗為友, 他說, "豈不知與世俗為友、就是與 神為敵麼.所以凡想要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 神為敵了"  (雅各書4:4). 就像羅得與所多瑪人為友, 就是站在 神的對立面一樣, 當我們基督徒與世俗為友時, 我們其實就是站在 神的對立面. 我們務要小心, 不要站錯邊了.

2023年11月1日 星期三

神阿、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Vayera "他顯現", 創世記 Genesis 18:1~22:24 的讀經心得)

三人中有一位說、到明年這時候、我必要回到你這裡、你的妻子撒拉必生一個兒子.撒拉在那人後邊的帳棚門口、也聽見了這話.. 撒拉心裡暗笑、說、我既已衰敗、我主也老邁、豈能有這喜事呢。耶和華對亞伯拉罕說、撒拉為甚麼暗笑、說、我既已年老、果真能生養嗎。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麼.到了日期、明年這時候、我必回到你這裡、撒拉必生一個兒子。撒拉就害怕、不承認、說、我沒有笑.那位說、不然、你實在笑了。(創世記18:10~15)

當耶和華 神告訴亞伯拉罕說, 撒拉將要生一個兒子時, 撒拉在帳棚門口也聽見了, 聖經說, "撒拉心裡暗笑.." (創世記18:12). 這裡的希伯來原文是 וַתִּצְחַק שָׂרָה בְּקִרְבָּהּ ("Vatitzchak Sarah beqirbah", And Sarah laughed within herself), 意思是 "撒拉在她內裡發笑". 儘管撒拉外表不動聲色, 她的眼神也看不出來, 但是在她內心深處卻暗自發笑. 撒拉的笑不是在她臉上的, 而是在她心裡的.

接著耶和華 神對亞伯拉罕說, "撒拉為甚麼暗笑.." (創世記18:13). 其實這裡的希伯來原文 לָמָּה זֶּה צָחֲקָה שָׂרָה ("Lamah ze tzachaqah Sarah") 的意思是 "撒拉為什麼發笑", 而不是 "撒拉為甚麼暗笑". 因此當撒拉說, "我沒有笑" (創世記18:15), 在她看來她並不是說謊, 因為她外表的確沒有笑. 然而 神說, "不然、你實在笑了" (創世記18:15). 雖然撒拉外表並沒有笑, 但是 神看見撒拉的內心在發笑, 並且 "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 (撒母耳記上16:7), 因此在 神看來撒拉實在笑了, 所以 神才會說, "不然、你實在笑了" (創世記18:15).

撒拉的例子顯明了我們一切所有內在的心思意念, 在 神面前都是赤露敞開, 無所隱藏的, 正如 神說, "我耶和華是鑒察人心、試驗人肺腑的" (耶利米書17:10). 而大衛王也說, "耶和華阿、你已經鑒察我、認識我.我坐下、我起來、你都曉得.你從遠處知道我的意念" (詩篇139:1~2).

神知道我們所有一切的心思意念, 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 難怪撒拉會害怕, 不敢承認. 也難怪大衛王會感嘆說, "我往那裡去躲避你的靈? 我往那裡逃躲避你的面?" (詩篇139:7) 但這卻是對我們一件大大的好事. 神知道我們所有一切的心思意念, 如果我們能夠牢記這一點, 我們就會盡量避免並因而大大減少在心思意念中犯罪, 若是偶然在心思意念中犯了罪也能夠及時悔改. 而如果我們在內在的心思意念能夠不犯罪的話, 我們在外表行為上也不會犯罪. 

我們在心思意念中犯了罪嚴重嗎? 在外表上看來不嚴重, 畢竟沒有造成任何有形的傷害. 但心思意念的罪在 神看來很嚴重, 並且對於我們自己有著實質的傷害, 正如主耶穌所說, "只是我告訴你們、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裡已經與他犯姦淫了。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來丟掉.寧可失去百體中的一體、不叫全身丟在地獄裡" (馬太福音5:28~29). 就算外表沒有犯姦淫, 但是心裡犯姦淫, 一樣會被 "丟在地獄裡". 心思意念的罪是如此嚴重, 以致所羅門王會提醒我們說,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箴言4:23).

但我們要如何保守我們的心思意念持守聖潔不要犯罪呢? 當然我們首先要常常自我省察. 但除了常常自省以外, 我們要知道單單自我省察還是不夠的, 因為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 (耶利米書17:9) 我們可能對於心思意念的罪自我安慰, 自己欺哄自己. 因此我們除了自我省察以外, 還要倚靠 神鑒察我們的心思意念, 光照我們內心的一切黑暗, 照明我們心中的一切隱情, 好使我們能看清我們自己一切心思意念的罪並且悔改, 回轉歸向 神. 願大衛王的禱告成為我們每一天在 神面前的禱告, "神阿、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裡面有甚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 (詩篇139:23~24).


2022年11月7日 星期一

妥拉之門: 代禱者的品質 (創世記18:1~22:24 他顯現)

 

播客連結

本週妥拉描述了耶和華 神如何以人的樣式向亞伯拉罕顯現, 並向他宣告他兒子以撒即將出生的大好消息. 當耶和華 神和另外兩個 "人" 正要離開時, 祂告訴亞伯拉罕, 祂正在去所多瑪的路上, 要看看所多瑪是否像祂所聽見的那樣罪大惡極. 但亞伯拉罕擋住了祂的去路, "二人轉身離開那裡、向所多瑪去、但亞伯拉罕仍舊在耶和華面前" (創世記18:22), 以致耶和華 神不得前行, 接下來 "亞伯拉罕近前說、無論善惡、你都要剿滅麼" (創世記18:23).

亞伯拉罕在 神面前的堅定立場與他在創世記後來的故事中的態度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 在創世記22章中, 神在應許之子以撒出生多年後再次向亞伯拉罕顯現. 祂吩咐亞伯拉罕把以撒帶到摩利亞山上獻為燔祭. 當獻祭的時間臨近時, 亞伯拉罕告訴隨行的兩個僕人, "你們和驢在此等候、我與童子往那裡去拜一拜、就回到你們這裡來" (創世記22:5). 這裡 "拜一拜" 的希伯來原文 וְנִשְׁתַּחֲוֶה 的意思是 "敬拜", 特指一個人全身俯伏於地的敬拜, 表示完全的降服.

亞伯拉罕完全降服於神的旨意, 即使是在 神吩咐他獻上以撒為燔祭這個完全不合理的命令當中. 只要是 神吩咐的, 亞伯拉罕就順服, 甚至是完全的降服. 神稱讚亞伯拉罕的完全降服, "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 神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 (創世記22:12). 這是聖經中唯一一次 神親自對某人說, "你是敬畏 神的". 在 神說完這句話之後, 祂將極大的祝福賜給了亞伯拉罕.

然而如果完全降服如此值得稱道, 那麼當耶和華 神要前往所多瑪時, 亞伯拉罕怎麼會對 神採取與 代表完全降服的俯伏於地截然不同的姿勢, "但亞伯拉罕仍舊在耶和華面前" (創世記18:22)? 而亞伯拉罕不只站在 神面前, 並且 "亞伯拉罕近前來.." (創世記18:23). 根據創世記大註釋書 (Genesis Rabbah) 49:8, "近前" 可以有三種含義: 爭戰, 和解, 或是懇求. 也許所有這三種含義都包含在亞伯拉罕 "近前" 神的行動中: 他與 神毀滅所多瑪的意圖爭戰; 他替所多瑪人尋求與 神和解; 他為著所多瑪人的命運向 神懇求. 這是亞伯拉罕之所以在 神面前的原因.

事實上, 神似乎是刻意要引起亞伯拉罕站在祂的面前. 神說, "我所要作的事、豈可瞞著亞伯拉罕呢" (創世記18:17). 祂想要喚起亞伯拉罕的反應, 促使他不是為自己, 而是代表所多瑪的人民與 神爭論. 因此我們看到一方面亞伯拉罕俯伏於地, 完全降服於 神對他的旨意, 另一方面他卻站在神面前, 為著他人的命運與 神爭辯.

這種代表他人站在 神面前其實就是代禱. 代禱應該是我們屬靈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為如果我們的屬靈生活單單聚焦在我們自己身上, 我們容易傾向於自以為義或甚至是自我中心. 我們不只要為我們自己禱告, 同時我們也應該成為代禱者. 亞伯拉罕正好展現了代禱者的三個重要品質.

首先, 亞伯拉罕承認 神的公義和罪的邪惡. 當他為所多瑪求情時, 他並沒有要求 神忽略所多瑪的罪惡. 相反地, 他要求 神為了所多瑪城裡可能存在的義人的緣故而放過所多瑪. 他並不試圖為罪人開脫, 也不試圖要求 神不要按公義審判. 我們首先必須與 神同心, 認同於 神對於罪和公義的看法, 才能有真實的代禱. 與 神不同心的人無法為罪人代禱.

其次, 亞伯拉罕避免自以為義. 自以為義往往是屬靈生活的巨大陷阱. 我們要如何在不變得傲慢自大的情況下仍然維持高度的道德標準? 答案是透過與我們所代禱的對象認同. 我們說 "我們犯了罪", 而不是 "他們犯了罪"; "赦免我們", 而不是 "赦免他們". 或者像亞伯拉罕一樣, 我們對那些將來面臨 神的審判的人表現深度的個人關懷.

最後, 亞伯拉罕因著他對代禱對象的關懷而採取積極行動, 盡他所能避免所多瑪受審判. 他在 神面前懇求憐憫. 而這種積極行動的最高典範正是彌賽亞本人, 祂親自來到世上尋找拯救失喪的人. 祂與罪人一同坐席一同吃喝. 為什麼呢? 因為 "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纔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 (馬可福音2:17).

真實的基督信仰必須尋求建立與廣大的失喪人群的橋樑. 若非如此, 我們的事奉 神就是不完整而有缺陷的. 真正的事奉 神離不開對人的關心, 而且往往需要為他人做些什麼. 真正事奉 神的人, 就像亞伯拉罕一樣, 在 神面前俯伏於地, 完全降服, 但同時他們也預備好了, 在有需要的時候為他人站在 神面前.

(文章摘譯自彌賽亞拉比羅素·雷斯尼克 Russell Resnik 的妥拉註釋, 妥拉之門 - 加入猶太拉比針對每週妥拉的古老對話 Gateways to Torah - Joining the Ancient Conversation on the Weekly Portion)  

2021年10月18日 星期一

彌賽亞拉比讀妥拉: 世代的聯結 (創世記18:1~22:24 他顯現)

 

 播客連結

猶太人是一個以故事聯結在一起的民族. 神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聯結著我們所有的禱告, 以及年復一年的聖經週期, 這週期是以逾越節, 五旬節和住棚節作為 神恩典的記號. 可以說, 出埃及的故事定義了整個猶太民族. 然而猶太民族還有一個更早的故事. 這個故事不是歡樂的節期, 而是如同吹角節和贖罪日一般莊嚴的聖日. 這個故事是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 猶太人稱之為 עֲקֵידָה ("akedah"), 意思是 "綑綁", 指的是亞伯拉罕綑綁以撒獻為燔祭.

這個故事開始於 神吩咐亞伯拉罕說, "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 (創世記22:2). 以撒是 神在亞伯拉罕年老時賜給他的應許之子, 但現在 神卻吩咐亞伯拉罕把以撒獻為燔祭! 更令人納悶的是, 亞伯拉罕對於 神這令人費解而難以接受的命令卻保持了沉默. 亞伯拉罕這個敢於就所多瑪的毀滅與 神討價還價的人, 現在卻一言不發.

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結束在 神提供一隻公羊代替以撒作為燔祭. 儘管如此, 創世記的文字卻相當耐人尋味. 當亞伯拉罕帶著以撒登上摩利亞山獻祭的地方時, 聖經兩次告訴我們, "於是二人同行" (創世記22:6, 8). 然而當亞伯拉罕下山時, 聖經卻沒有提到以撒, "於是亞伯拉罕回到他僕人那裡、他們一同起身往別是巴去、亞伯拉罕就住在別是巴" (創世記22:19). 現在不再是亞伯拉罕和以撒 "二人同行", 而是亞伯拉罕和他僕人 "一同起身往別是巴去". 後來撒拉死了, "亞伯拉罕為她哀慟哭號" (創世記23:2). 即使在母親撒拉去世的關鍵時刻, 以撒依然沒有出現.

古代拉比從這裡彷彿看到了一個暗示: 亞伯拉罕獻以撒, 在 神的眼中算是已經獻了. 有些古代拉比甚至把亞伯拉罕獻以撒與釘十字架相提並論. 創世記大註釋書 (Genesis Rabbah) 寫道, "亞伯拉罕把燔祭的柴放在他兒子以撒身上" (創世記22:6) - 以撒就像是將要被釘十字架的人, 背負著自己的十字架.."於是二人同行" (創世記22:6, 8) - 一個彷彿是劊子手, 另一個彷彿是受刑人.

又有一位古代拉比想像說, 當亞伯拉罕拿刀要殺以撒時, 以撒的靈魂離開了他的身體, 但當天使呼叫亞伯拉罕不要傷害以撒時, 以撒的靈魂又回到了他的身體. 亞伯拉罕於是給以撒鬆了綁, 以撒站了起來, 稱頌 神說, "使死人復活的耶和華 神是應當稱頌的". 在猶太人的心目中, 亞伯拉罕獻以撒已經成為一個死與復活的故事.

當然, 以撒事實上並沒有被殺獻祭, 更沒有從死裡復活, 創世記中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是以一隻公羊的獻祭結束的. 這隻公羊的角扣在稠密的小樹中, 亞伯拉罕用牠代替以撒獻為燔祭. 公羊的出現顯然不是巧合, 是 神提供了公羊代替以撒, 拯救了以撒. 為了紀念以撒得蒙拯救, 猶太人每年都會在吹角節吹響公羊的號角. 儘管如此, 拉比們仍然認為這個故事象徵著以撒 "已經被殺獻祭了". 

著名的中世紀拉比拉旭 (Rashi) 如此解釋創世記22:14 "亞伯拉罕給那地方起名叫耶和華以勒、〔意思就是耶和華必豫備 (豫備的希伯來原文: 看見)〕直到今日人還說、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豫備 (希伯來原文: 神必看見)":

"神必看見" 以撒的犧牲, 並因此在贖罪日赦免以色列人的一切罪孽. 在贖罪日這一天, 世世代代的以色列人都要說, "在耶和華的山上", "神必看見" 以撒被獻為燔祭的灰燼, 如同以撒實際上已經為世世代代的以色列人贖罪犧牲了.

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就像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一樣, 將猶太民族聯結在一起. 以撒死與復活的故事給飽受羅馬高壓統治, 經歷聖殿被毀, 和隨後的逼迫患難的歷世歷代猶太人帶來了希望. 此外, 以撒的故事也幫助我們認識彌賽亞, 祂擔當了祂百姓的憂患, 經歷了羅馬十字架的刑罰, 並且從死裡復活. 正如公羊是代替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獻上的, 彌賽亞-耶穌也是代替所有亞伯拉罕的子孫獻上的, 不但為著亞伯拉罕的子孫以色列人, 也為著亞伯拉罕屬靈的子孫.

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當中其實包含一個巨大的轉折. 妥拉以 "神要試驗亞伯拉罕" (創世記22:1) 作為開始. 然而, 隨著故事的進展, 從妥拉的字裡行間所透露出以撒的甘心順服, 讓父親亞伯拉罕所受的考驗相形之下黯然失色. 神對亞伯拉罕的考驗和亞伯拉罕的順服 神, 與隨後以撒的順服父親戲劇性地結合在一起. 父親和兒子 "於是二人同行" (創世記22:6, 8), "一個彷彿是劊子手, 另一個彷彿是受刑人". 他們的意志是一致的, 兒子以撒已經預備好犧牲自己.

在今天的世界, 我們已經習慣於不同世代之間的疏遠和誤解, 但妥拉這裡有一個兒子傳承父親意願的故事. 以撒作為下一個世代, 將父親的意志當作自己的意志. 亞伯拉罕和以撒代表了不同的世代, 但他們對 神的呼召卻有著一個共同的回應. 今天, 我們都渴望能有這種世代的聯結.

出埃及的故事定義了猶太民族, 但它並沒有告訴我們如何讓猶太民族的故事延續下去. 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為我們民族的延續提供了一條線索. 顯而易見地, 正是亞伯拉罕終其一生對 神的全然信實啟發了以撒. 從一開始, 亞伯拉罕就願意為了服事 神而放下一切, 離開生活的舒適圈, 到 神要他去的任何地方. 現在, 當 神要求亞伯拉罕獻上他最好的東西時, 不但亞伯拉罕預備好了, 連以撒也同樣預備好了. 

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啟示我們, 當我們面對困難和失望時, 我們需要記住, 年輕的一代正在注視著我們, 預備向我們學習, 無論是好是壞. 我們這個世代的時間是有限的, 有一天我們這一代終將過去, 關鍵是我們如何能將 神給我們的使命傳承給下一代. 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正好展示出因著父親美好的榜樣, 兒子因此完全承擔起父親的屬靈使命, 即使最終以自己為代價也在所不惜. 

歷世歷代以來, 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一直將猶太民族聯結在一起, 願它今日也能將我們所有人與我們的下一代聯結在一起, "於是二人同行", 兩個不同的世代聯結起來, 共同事奉 神.

(以上摘譯自彌賽亞拉比羅素·雷斯尼克 Russell Resnik 的妥拉註釋, 從創造到完滿 - 妥拉是人生旅程的指南 Creation to Completion - A Guide to Life's Journey from the Five Books of Moses)

~父母美好的屬靈榜樣, 能夠對孩子產生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果效.

 

2020年11月3日 星期二

創世記18:1~22:24 "他顯現" 妥拉焦點: 亞伯拉罕和羅得的款待客旅

妥拉焦點系列簡介

播客連結


 

本週的妥拉經文包括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款待客旅的故事, 分別是亞伯拉罕的款待客旅 (創世記18章) 和羅得的款待客旅 (創世記19章). 我們從這兩個故事可以學習到猶太人對於款待客旅的獨特觀點.

首先, 藉著點點滴滴所記錄下來的每一個細節, 妥拉清楚地描述了亞伯拉罕是如何地款待客旅, "(亞伯拉罕) 舉目觀看、見有三個人在對面站著.他一見、就從帳棚門口跑去迎接他們俯伏在地、說、我主、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不要離開僕人往前去容我拿點水來、你們洗洗腳、在樹下歇息歇息.我再拿一點餅來、你們可以加添心力、然後往前去、你們既到僕人這裡來、理當如此" (創世記18:2~5).

亞伯拉罕款待客旅, 不是消極被動而是積極主動. 他主動尋找客旅, 時時 "舉目", 注意是否有人路過他家, 並且 "觀看" 那些人是否需要幫助. 他沒有消極地等待他們走近他的帳篷; 相反地, "他一見" 他們, 他就積極地 "跑去迎接他們". 他也沒有盤問他們的來歷; 相反地, 他單純地 "迎接他們" 並且 "俯伏在地" 表達敬意, 甚至還謙恭地請求他們, "求你不要離開僕人往前去". 他供給他們清水洗腳, 使他們在樹下安歇, 又興沖沖地準備食物招待他們.

有些猶太拉比指出, 當亞伯拉罕款待客旅時, 他其實剛受完割禮不久, 正在疼痛當中, "正當那日、亞伯拉罕和他兒子以實瑪利、一同受了割禮。家裡所有的人、無論是在家裡生的、是用銀子從外人買的、也都一同受了割禮。耶和華在幔利橡樹那裡、向亞伯拉罕顯現出來.那時正熱、亞伯拉罕坐在帳棚門口。舉目觀看、見有三個人在對面站著.他一見、就從帳棚門口跑去迎接他們、俯伏在地..." (創世記17:26~18:2) 比起他的疼痛, 亞伯拉罕更加在意的是路過客旅的疲乏與饑渴, 因此他忍著疼痛 "跑去迎接他們", 並預備食物和水款待他們.

中世紀著名的猶太拉比納賀曼尼德 (Nachmanides) 說, 亞伯拉罕那時候必定滿心掛念著路過客旅的需要, 甚至忘記了自己的疼痛. 聖經說, "那時正熱", 也就是說那時正是烈日當空的時候. 亞伯拉罕大概心想, 這些客旅從一大早到現在恐怕已經走了很長的一段路, 他們應該會想要歇歇腳, 然後纔繼續往前行; 他們的腳走到現在大概腫起來了; 他們也可能被太陽曬得發昏, 需要在陰涼的地方休息. 因此亞伯拉罕給他們預備水, 讓他們可以把紅腫的腳泡在水裡, 又安排他們坐在樹蔭下乘涼, 好安心等待亞伯拉罕將食物預備妥當.

猶太拉比進一步指出, 不僅是亞伯拉罕單單一人而已, 連撒拉也幫助亞伯拉罕一同款待客旅. 亞伯拉罕與撒拉夫妻二人同心合意, 殷勤地為著客旅迅速地預備好食物, "亞伯拉罕急忙進帳棚見撒拉說、你速速拿三細亞細麵調和作餅。亞伯拉罕又到牛群裡、牽了一隻又嫩又好的牛犢來、交給僕人、僕人急忙豫備好了" (創世記18:6~7). 亞伯拉罕和撒拉用上好的食物款待客旅, 包括了 "細麵" 作的餅和 "又嫩又好的牛犢". 亞伯拉罕和撒拉並沒有將伺候客旅的事交給僕人, 而是自己親力親為招呼客旅, 盡力滿足每個人的需要, "亞伯拉罕又取了奶油和奶、並豫備好的牛犢來、擺在他們面前、自己在樹下站在旁邊、他們就喫了" (創世記18:8). ("正直人的道路" Mesillat Yesharim 7, "民數記大註釋書" Numbers Rabbah 10:5, "巴比倫塔木德" Babylonian Talmud 普珥節篇 Megillah 12a)

此外, 拉比納賀曼尼德 (Nachmanides) 指出, 當客旅要離開時, 亞伯拉罕並沒有在自家門口與他們道別, 而是親自 "與他們同行、要送他們一程" (創世記18:16), 直到他確定他們平安上路為止.

最後, 猶太拉比教導說, 亞伯拉罕是在帳篷門口款待客旅. 這是為什麼呢? 拉比說, 或許亞伯拉罕希望其他路過的客旅能看見, 並且知道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 也都是同樣受歡迎的; 又或許亞伯拉罕想要藉此提醒人們, 既然人是按著 神的形象所造的, 所以款待客旅彷彿是歡迎 神到我們家中一般

因著以上的種種, 猶太傳統看待亞伯拉罕是款待客旅的典範.

相對來說, 羅得款待客旅的方式似乎不是非常值得稱許. 拉比教導說, 羅得從來都是等到晚上纔接待客旅到他家裡. 並且羅得不是領客旅直接到他家, 而是繞路迂迴而行, 還總是進他家的後門而非前門. 羅得為什麼要如此偷偷摸摸地款待客旅呢? 拉比說, 這是因為所多瑪是個罪惡之城, 所多瑪城的法律禁止人款待客旅. 若有發現款待客旅的, 要下到監牢甚至處死. 而身為所多瑪人, 理應欺壓客旅, 偷竊搶奪客旅的財物, 並盡快將他們趕出去.

正因如此, 儘管很多拉比批評羅得的諸般不是, 但也有些拉比認為羅得敢於款待客旅, 已經是英雄式的作為. 他們指出, 不像亞伯拉罕, 羅得住在一個款待客旅會被處死的罪惡之城中, 因此他願意接待客旅, 已經很不容易. 更何況, 當所多瑪眾人聚集包圍羅得的家, 要他交出住在他家的客旅時, 他寧願冒著生命危險單獨出來面對眾人, 也不願將客旅交付他們手裡. 一直到了最後關頭, 羅得萬不得已纔提出來以她的兩個女兒代替客旅. ("正直人的書", Sefer HaYashar 10)

當然, 羅得是否可以用他的女兒來代替客旅是值得商榷的. 在某些中東社會的觀念中, 一家之主寧可犧牲他的妻子女兒也要保護住在他家的客人. 然而在猶太人的觀念中, 一個人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護好他的家人.

亞伯拉罕和羅得的故事讓我們看見款待客旅的兩個不同例子, 我們常常會很自然地想要將兩者加以比較, 然而亞伯拉罕和羅得面臨的情況是截然不同的, 在這樣的光景下, 我們真能夠公平地比較他們二者嗎?

(以上摘譯自哈維·菲爾茲 Harvey J. Fields, 當代的妥拉註釋: 卷一 創世記 Torah Commentary for Our Times: Volume One: Genesis)

補充說明:

針對作者最後提出的問題, 我想答案是呼之欲出的, 就是我們不應該將亞伯拉罕和羅得拿來作比較, 因為亞伯拉罕和羅得兩人, 其實是在他們各自不同的處境裡, 以他們力所能及的方式, 盡力地款待客旅. 

接下來, 我想針對款待客旅彰顯出的恩慈加以討論. "恩慈" (希伯來文 חֶסֶד, "chesed", loving-kindness) 是非常重要的聖經價值. 神是滿有恩慈的 神, 神自我宣告說, "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 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 (חֶסֶד, 恩慈) 和誠實" (出埃及記34:6). 而主耶穌也是滿有恩慈的主, 使徒約翰說,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 (約翰福音1:14).  這裡 "恩典" 的希臘原文 χάρις ("charis") 正對應到希伯來字的 חֶסֶד, 也就是恩慈. 因為 神滿有恩慈, 祂自然也期望祂的兒女也都以恩慈彼此相待, 因此使徒保羅教導我們說, "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 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 (以弗所書4:32).

款待客旅正是恩慈的具體表現, 並且在新舊約聖經的時代, 旅行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危險, 款待客旅因此更是有著實質上的需要, 這是為什麼希伯來書的作者說, "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 (希伯來書13:2), 而使徒保羅也說, "聖徒缺乏要幫補.客要一味的款待" (羅馬書12:13).

儘管現今的世界與過往不同, 款待客旅不像過去那樣地必要, 然而新舊約聖經當中款待客旅的誡命依然體現了 神要我們用恩慈彼此相待的心意. 就像亞伯拉罕和羅得在他們各自不同的處境裡盡力款待客旅, 以他們力所能及的方式以恩慈待人, 我們也當在我們今日的處境中, 以我們力所能及的方式以恩慈彼此相待.


2019年11月15日 星期五

我眷顧他、為要叫他吩咐他的眾子...遵守我的道、秉公行義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Vayera "他顯現", 創世記 Genesis 18:1~22:24 的讀經心得)

播客Podcast連結

主耶穌對猶太百姓如此宣告說, "你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歡歡喜喜的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見了、就快樂" (約翰福音8:56), 但猶太百姓無法置信, 因而回應主耶穌說, "你還沒有五十歲、豈見過亞伯拉罕呢" (約翰福音8:57). 這表示主耶穌的話意味著, 祂曾經向亞伯拉罕顯現.

主耶穌何時向亞伯拉罕顯現呢? 這似乎是發生在亞伯拉罕受割禮 (創世記17章)之後, "耶和華在幔利橡樹那裡、向亞伯拉罕顯現出來..." (創世記18:1). "向亞伯拉罕顯現出來"的顯然不會是天父, 因為使徒約翰說, "從來沒有人看見 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 (約翰福音1:18). 如此說來, "向亞伯拉罕顯現出來"的"耶和華"只可能是道成肉身前的主耶穌.

特別的是, 在耶和華 (道成肉身前的主耶穌) 向亞伯拉罕顯現前, 亞伯拉罕早已經因信稱義. 聖經上說, "亞伯蘭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 (創世記15:6). 使徒保羅特別強調這一點說, "...亞伯拉罕的信、就算為他的義。是怎麼算的呢.是在他受割禮的時候呢.是在他未受割禮的時候呢.不是在受割禮的時候、乃是在未受割禮的時候。並且他受了割禮的記號、作他未受割禮的時候因信稱義的印證、叫他作一切未受割禮而信之人的父、使他們也算為義" (羅馬書4:9~11).

割禮是妥拉中很重要的一條誡命, 使徒保羅以此舉例說明亞伯拉罕不是靠行為 (遵行妥拉) 稱義, 卻是因信稱義. 早在亞伯拉罕遵行妥拉以前, 他已經因信稱義, "並且他受了割禮的記號、作他未受割禮的時候因信稱義的印證". (羅馬書4:11). 既然我們基督徒像亞伯拉罕一樣已經因信稱義, 那麼是不是我們就不用有好行為, 不用秉公行義, 只要因信稱義就好了?

當然不是! 姑且先不論聖經所說的真信心其實是有行為的信心, 正如雅各說, "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 (雅各書2:26), 就算我們單單看創世記18章, 我們會發現 神要求亞伯拉罕的並不僅僅是因信稱義而已.

當耶和華 (道成肉身前的主耶穌) 向亞伯拉罕顯現的時候, 儘管此時亞伯拉罕早已因信稱義, 但耶和華仍然說, "我眷顧他、為要叫他吩咐他的眾子、和他的眷屬、遵守我的道、秉公行義、使我所應許亞伯拉罕的話都成就了" (創世記18:19). 神的心意是已經因信稱義的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都要"遵守我的道、秉公行義". 神的百姓雖然是因信稱義, 但仍要秉公行義.

神的百姓如何秉公行義呢? 乃是藉著"遵守我的道", 也就是 神的道. 但什麼是 神的道呢? 神的道其實就是妥拉. 妥拉 (希伯來文 תּוֹרָה, teaching/instruction) 是 神對祂百姓的教導與訓誨, 使他們知道如何秉公行義. 此外, 這裡"我的道"的希伯來原文是 דֶּרֶךְ יְהוָה (the way of YHWH), 意思是"耶和華的道路". 妥拉不單單是 神為人所定規的法則, 妥拉事實上是 神的道路, 神的法則, 神的行事方式.  神將祂的道路, 祂的法則, 祂的行事方式藉由妥拉啟示給祂的百姓, 使他們照著去行, 當 神的百姓遵行妥拉秉公行義, 他們就是走在 神的道路上.

並且如果我們記得, 向亞伯拉罕顯現的耶和華是道成肉身前的主耶穌, 我們就知道妥拉並不單單是天父的道路, 也同樣是主耶穌的道路, 這是為什麼主耶穌說, "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 (妥拉) 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 (馬太福音5:17). 主耶穌當然不會廢掉自己的道路, 卻是要成全祂的道路. 主耶穌要成全妥拉.

因此, 若我們基督徒真是亞伯拉罕屬靈的子孫, 那麼我們不但要效法亞伯拉罕因信稱義的榜樣, 我們也同樣要效法因信稱義以後的亞伯拉罕"遵守我的道、秉公行義"的榜樣, 謹守遵行妥拉. 而當我們遵行妥拉時, 我們不但是秉公行義, 我們更是走在 神的道路, 走在主耶穌的道路上.

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神說、你帶著你的兒子...往摩利亞地去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Vayera "他顯現", 創世記 Genesis 18:1~22:24 的讀經心得)

創世記22章是 神對亞伯拉罕信心的試驗, "這些事以後、神要試驗亞伯拉罕..." (創世記22:1). 如何試驗呢? 神吩咐亞伯拉罕說, "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 (創世記22:2).

神說 "往摩利亞地" 的 "" 字的希伯來原文是 לֶךְ לְךָ ("lech lecha", go for yourself), 意思是"你自己去". 這是 神第二次對亞伯拉罕說 "去!" (לֶךְ לְךָ). 神第一次對亞伯拉罕說 "去!" (לֶךְ לְךָ) 是在 神一開始呼召亞伯拉罕的時候,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לֶךְ לְךָ)" (創世記12:1).

神兩次對亞伯拉罕說 "去!" (לֶךְ לְךָ), 分別是在祂呼召亞伯拉罕以及祂試驗亞伯拉罕信心的時候. 神呼召亞伯拉罕, 是亞伯拉罕信心旅程的出發點, 而 神試驗亞伯拉罕的信心, 則標幟著亞伯拉罕信心旅程的終點線.

無疑地, 神對亞伯拉罕信心的試驗是一個極端艱巨的考驗. 首先, 亞伯拉罕獨生的兒子以撒是亞伯拉罕最最寶貴的. 當初 神對亞伯拉罕說, "亞伯蘭你不要懼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的賞賜你" (創世記15:1), 亞伯拉罕回答說, "主耶和華阿、我既無子、你還賜我甚麼呢?" (創世記15:2) 對亞伯拉罕來說, 神所有其他的賞賜都遠遠比不上有一個兒子. 更何況, 以撒不但是 亞伯拉罕年老所生的兒子, 並且 神與亞伯拉罕所立之約還要藉著以撒傳承下去, 神說, "你妻子撒拉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以撒、我要與他堅定所立的約、作他後裔永遠的約" (創世記17:19). 如今 神竟然要亞伯拉罕將以撒獻為燔祭! 這豈不是要亞伯拉罕的命嗎? 並且以撒若死了, 亞伯拉罕之約也就等於無效了, 難道 神想毀約嗎?

很稀奇地, 亞伯拉罕既沒有悍然拒絕, 也沒有抗議, 甚至沒有質問 神, 卻是"清早起來、備上驢、帶著兩個僕人和他兒子以撒、也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往 神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 (創世記22:3). 對於 神的吩咐, 亞伯拉罕沒有任何異議, 而是二話不說地立刻去做了.

但以撒可是亞伯拉罕的獨生子啊! 難道亞伯拉罕的個性如此懦弱, 連兒子的性命都不顧了? 然而同樣一位亞伯拉罕, 當他聽見 神說, "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甚重、聲聞於我。我現在要下去、察看他們所行的、果然盡像那達到我耳中的聲音一樣麼.若是不然、我也必知道" (創世記18:20~21), 亞伯拉罕因著顧念姪子羅得而回應 神說, "無論善惡、你都要剿滅麼...將義人與惡人同殺、將義人與惡人一樣看待、這斷不是你所行的.審判全地的主、豈不行公義麼..." (創世記18:23~25) 亞伯拉罕成了聖經中第一個敢和 神討價還價的人 (並且還贏了!) 如果亞伯拉罕為了姪子羅得, 都敢與 神討價還價, 他豈不更要為了親愛的兒子以撒和 神力爭到底?

但亞伯拉罕並沒有如此做! 為什麼?? 坦白說, 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 然而聖經清楚地讓我們看見一件事: 亞伯拉罕信心的特質在於他的順服. 當 神吩咐亞伯拉罕, "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創世記12:1), 亞伯拉罕"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 (創世記12:4). 當 神吩咐亞伯拉罕, "你們所有的男子、都要受割禮、這就是我與你、並你的後裔所立的約、是你們所當遵守的" (創世記17:10), 亞伯拉罕當天就"遵著 神的命、給他的兒子以實瑪利和家裡的一切男子、無論是在家裡生的、是用銀子買的、都行了割禮" (創世記17:23). 最後當 神吩咐亞伯拉罕"往摩利亞地...把他 (以撒) 獻為燔祭", 亞伯拉罕也同樣地"就起身往 神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 對於 神的一切吩咐, 亞伯拉罕從來沒有任何異議或是質疑, 只有順服. (另一方面, 神並沒有吩咐亞伯拉罕去滅了所多瑪, 所以關於羅得的事並不存在順服與否的問題.)

當然, 神吩咐亞伯拉罕把以撒獻為燔祭, 與祂先前的吩咐有一個很大的不同. 神先前的吩咐往往都是帶著應許的, "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 (創世記12:2), "我必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國度從你而立、君王從你而出" (創世記17:6). 但 神吩咐亞伯拉罕獻以撒, 不但沒有任何應許, 並且似乎 神要將祂之前的應許都收回!

因此 神吩咐亞伯拉罕獻以撒, 實在是對他一個極大的信心考驗. 神要試驗亞伯拉罕的信心, 是否在沒有任何應許下, 甚至是在 神似乎要收回祂之前所有應許的情況下, 仍然願意順服 神. 而亞伯拉罕的回應證實了他對 神是完全的順服, 並且亞伯拉罕的完全順服顯示了他對 神的信心是完全的信心.

亞伯拉罕的順服, 清楚顯示了聖經所說的信心, 不只是頭腦的相信, 也不只是心裡的信靠, 除了相信, 信靠, 還要加上順服的行動, 才是真實的信心, 也才是得救的信心, 正如主耶穌說, "凡稱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纔能進去" (馬太福音7:21).

亞伯拉罕的順服, 同時是我們遵行妥拉 (律法) 的典範. 妥拉不僅啟示 神的心意, 也透過亞伯拉罕的例子, 教導我們遵行妥拉應有的心態. 就像亞伯拉罕順服 神, 並不先問 神原因理由, 也不計較利害關係, 而單單因著是 神的吩咐就謹守遵行, 同樣地我們順服 神, 遵行妥拉, 也不應計較利害得失 (是否影響得救) 或一定要先弄清楚原因理由才願意遵行, 而是如同亞伯拉罕一般, 只要是 神的心意, 我們就謹守遵行. 使徒保羅說, "那以信為本的人、就是亞伯拉罕 (屬靈) 的子孫" (加拉太書3:7), 既然我們基督徒都是亞伯拉罕屬靈的子孫, 就讓我們照著亞伯拉罕信心的腳蹤而行.

2017年11月3日 星期五

他 (亞伯拉罕) 又得稱為 神的朋友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Vayera "他顯現", 創世記 Genesis 18:1~22:24 的讀經心得)

主耶穌的兄弟雅各論到亞伯拉罕, "這就應驗經上所說、『亞伯拉罕信 神、這就算為他的義。』他又得稱為 神的朋友" (雅各書2:23) 猶大王約沙法向 神禱告說, "我們的 神阿、你不是曾在你民以色列人面前驅逐這地的居民、將這地賜給你朋友亞伯拉罕的後裔永遠為業麼?" (歷代志下20:7) 而神自已藉著先知以賽亞說, "惟你以色列我的僕人、雅各我所揀選的、我朋友亞伯拉罕的後裔、" (以賽亞書41:8) 至於神人摩西, 並不被稱為 神的朋友, 而只是如同 神的朋友一般, "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 (出埃及記33:11). 在全本聖經中, 惟有亞伯拉罕被稱為耶和華 神的朋友.

萬軍之耶和華, 創造天地的主, 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 神, 竟然稱亞伯拉罕, 一個藐小微不足道的受造物為祂的朋友! 這是何等難以想像的一件事! 不但如此, 上述經文歷代志下20:7以賽亞書41:8提到"朋友"時, 固然中文和合本與常見的英文譯本如KJV, NIV, ESV, NASB都譯為"朋友" ("friend"), 但它的希伯來原文אֹהֲב的意思其實是"愛人, 親愛的人". 這意味著亞伯拉罕不只是 神的朋友, 並且是 神親愛的朋友.

亞伯拉罕是 神親愛的朋友, 是因著 神和亞伯拉罕所立的約. 神出於祂的恩典, 與亞伯拉罕立約. 但亞伯拉罕之約不單單是恩典之約, 同時也是 神和亞伯拉罕所立的"血約" (blood covenant). 血約需要流血, 體現在創世記15章亞伯拉罕將祭物劈為兩半, 與創世記17章 神吩咐亞伯拉罕和他的子孫世世代代行割禮的事實. 而血約的意義為"血親之約" (kinship covenant), 代表立約的雙方互相結盟, 彼此委身, 成為不分你我的親密朋友. 神因此稱亞伯拉罕為祂的朋友.

神和亞伯拉罕立約不是一次性的, 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創世記12~22章都是關於亞伯拉罕之約. 從創世記12章開始, 神對亞伯拉罕說, "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 (創世記12:3), 神的意思基本是說, 亞伯拉罕的朋友就是祂的朋友, 而亞伯拉罕的敵人也就是祂的敵人, 暗示著 神與亞伯拉罕的盟約 - 血親之約.

至於血親之約的最高表現, 在於立約雙方願意將自己所最珍貴的給予對方. 這是為什麼 神試驗亞伯拉罕, 是否願意將亞伯拉罕摯愛的兒子以撒獻給 神為燔祭. 亞伯拉罕獻以撒, 不只是他對 神的敬畏 (參創世記22:12), 更是亞伯拉罕對於約的信實 (covenantal faithfulness) 的表現, 並反映出他對 神的信心, "亞伯拉罕因著信、被試驗的時候、就把以撒獻上.這便是那歡喜領受應許的、將自己獨生的兒子獻上。論到這兒子曾有話說、『從以撒生的纔要稱為你的後裔.』他以為 神還能叫人從死裡復活.他也彷彿從死中得回他的兒子來。" (希伯來書11:17~19)

亞伯拉罕獻以撒, 信守了亞伯拉罕之約, 天使因此對亞伯拉罕說, "耶和華說你既行了這事、不留下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我便指著自己起誓說、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你子孫必得著仇敵的城門。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 (創世記22:16~18) 這裡"你的後裔"的希伯來原文זַרְעֲךָ ("your seed") 是單數形, 使徒保羅解釋說, "所應許的原是向亞伯拉罕和他子孫說的. 神並不是說眾子孫、指著許多人、乃是說你那一個子孫、指著一個人、就是基督。" (加拉太書3:16)

既然亞伯拉罕信守了亞伯拉罕之約, 願意將他最珍貴的 - 他摯愛的獨生子以撒獻給 神, 守約施慈愛的 神也照樣將祂最珍貴的 - 神的獨生愛子主耶穌基督賜給全人類, "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約翰福音3:16), 神一開始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因而得以實現, "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創世記12:3).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客要一味的款待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Vayera "他顯現", 創世記 Genesis 18:1~22:24 的讀經心得)

"聖徒缺乏要幫補.客要一味的款待" (羅馬書12:13), 使徒保羅教導我們要顧及他人的需要, 並盡心接待客旅, 作為基督徒愛心的具體表現, "愛人不可虛假..." (羅馬書12:9). 希伯來書的作者也特別強調要用愛心接待客旅, "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 (希伯來書13:2)

接待客旅是新約聖經關於基督徒生活的具體教導. 有些基督徒學者猜測這是源於當時基督徒旅行的實際需要, 特別是像保羅這一類的旅行佈道家, 在客店極其缺乏的情況下, 由本地的基督徒開放家庭接待遠道而來的弟兄 (或陌生人), 就顯得格外重要.

然而新約聖經的作者在教導基督徒生活時, 其實不僅是因應當時的實際需要, 而往往是有舊約聖經的根據. 接待客旅正是源自於舊約聖經, 特別是律法的聖經傳統, 希伯來文稱之為הַכְנַסַת אוֹרְחִים ("hachnasat orchim", bringing-in guests), 正是"接待客旅"的意思. 至今猶太人仍然將"接待客旅"作為遵行律法的具體方式 (הֲלָכָה, "halacha", walking) 之一. 當然, 這裡的"接待客旅", 並不止於朋友彼此之間的交際, 也包括幫助有需要的陌生人 (更重要).

或許有弟兄姊妹會問, 舊約聖經哪裡說要接待客旅了? 的確, 律法當中並沒有接待客旅這一條誡命. 然而律法 (תּוֹרָה, "Torah", teaching/instruction) 作為 神的教導與訓誨, 不但有明確的誡命, 也有著生動的敘事, 以不同的方式來教導 神的兒女. 律法當中雖然沒有接待客旅的明確誡命, 卻有用愛心接待客旅的實際例子, 讓我們能從中加以學習.

律法裡面接待客旅最有名的例子, 正是希伯來書所說"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希伯來書13:2), 也就是在創世記中亞伯拉罕接待三位陌生人(天使)的故事, "...那時正熱、亞伯拉罕坐在帳棚門口。舉目觀看、見有三個人在對面站著.他一見、就從帳棚門口跑去迎接他們、俯伏在地、說、我主、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不要離開僕人往前去。容我拿點水來、你們洗洗腳、在樹下歇息歇息我再拿一點餅來、你們可以加添心力、然後往前去、你們既到僕人這裡來、理當如此...亞伯拉罕急忙進帳棚見撒拉說、你速速拿三細亞細麵調和作餅。亞伯拉罕又跑到牛群裡、牽了一隻又嫩又好的牛犢來、交給僕人、僕人急忙豫備好了。亞伯拉罕又取了奶油和奶、並豫備好的牛犢來、擺在他們面前、自己在樹下站在旁邊" (創世記18:1~8)

亞伯拉罕"跑去"迎接客旅, 顯示他殷勤的態度. 亞伯拉罕非常客氣地""客旅留下來, 不讓他們難堪. 亞伯拉罕雖然準備了豐盛的筵席, 卻只說"我再拿一點餅來", 讓客旅不會覺得有心理壓力. 亞伯拉罕的故事, 因此是以愛心接待客旅的一個極好的例子. 而 神用亞伯拉罕的例子, 藉著看圖說故事的方式教導祂的兒女,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愛人如己"的誡命.

(註: 亞伯拉罕預備的是極為豐盛的筵席, 除了牛犢, 奶油和奶外, 三細亞細麵的餅足可以餵飽上百人! 請參閱天國好像麵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麵裡、直等全團都發起來一文)

我們全家最近有機會去日本的一個華人教會服事三個星期, 不但受到許多弟兄姊妹的愛心關懷, 讓我們一家受寵若驚, 感到賓至如歸, 更有當中的一位姊妹, 從我們到東京的第一天起直到我們離開的那一天為止, 如同亞伯拉罕一般殷勤接待我們. 我相信這位姊妹的愛心服事, 在阿爸天父的眼中是一件極美的事. 也盼望我們都能把握任何接待客旅的機會, 以愛心來遵行 神的律法.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亞伯拉罕...捆綁他的兒子以撒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Vayera "他顯現", 創世記 Genesis 18:1~22:24 的讀經心得)

創世記22:1~19是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 也是 神給亞伯拉罕最大的信心考驗. 有趣的是, 猶太傳統並沒有稱這個故事為"亞伯拉罕獻以撒" 或 "亞伯拉罕的終極信心考驗"諸如此類的名稱, 反而稱之為עֲקֵדָת יִצְחָק ("aqedat yitzchak", the binding of Isaac), 意思是"以撒的綑綁" (或簡稱"綑綁"), 將故事焦點放在兒子以撒的身上.

亞伯拉罕獻以撒, 一方面是亞伯拉罕的故事, 另一方面也是以撒的故事. 基督徒傳統的印象往往是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時候, 以撒不過是個小孩, 頂多是青少年 (中文和合本稱以撒為"童子", 參創世記22:5), 因此年邁的亞伯拉罕才能順利地捆綁以撒, 雖然基督徒也同時強調以撒的順服 (他沒有逃跑), 但整件事的主導權還是在亞伯拉罕身上.

然而, 以撒不見得是小孩或青少年, 而更有可能是20~30歲的成人. 首先, 中文和合本翻譯為"童子"的希伯來文נַעַר ("na'ar", young man) 通常表示年輕的成人. 其次, 他們上山的時候, "亞伯拉罕把燔祭的柴放在他兒子以撒身上" (創世記22:6). 燔祭的一個基本要求是要將祭物完全燒在祭壇上, 不能留下任何未燒盡的部分. 因此燔祭用的柴相當地多, 不是一個小孩或青少年可搬動的, 而需要一個成熟, 年輕力壯的成人來做.

猶太傳統甚至認為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時候, 以撒大約是36~37歲. 猶太拉比認為創世記22章與23章是連續的, 亞伯拉罕獻以撒間接導致撒拉的死, 而"撒拉享壽一百二十七歲" (創世記23:1), 並且她90歲生以撒 (參創世記17:17), 因此以撒當時大約是36到37歲之間.

既然以撒已經是成熟的大人, 亞伯拉罕要獻以撒為燔祭, 若沒有以撒的完全配合與順服,是不可能的. 而以撒自始至終對父親亞伯拉罕的完全順服, 在前面的經文早有暗示. 聖經中兩次提到 "於是二人同行" (創世記22:6, 8). 這裡"同行"的""的希伯來字是יַחְדָּו ("yachdav", together), 有"同心", "如同一人"的含意. 經文似乎在暗示著, 亞伯拉罕和以撒彼此同心, "如同一人", 要成就獻祭一事.

當以撒注意到事情的不尋常, 而詢問亞伯拉罕, "燔祭的羊羔在那裡呢" (創世記22:7) 他有可能已經意識到, 他自己就是"燔祭的羊羔". 在亞伯拉罕給出一個不是回答回答 "我兒、 神必自己豫備作燔祭的羊羔(創世記22:8) 後, "於是二人同行(創世記22:8). 以撒仍然和亞伯拉罕同心, 沒有任何反抗甚至抗議, 一直到最後 "亞伯拉罕在那裡築壇、把柴擺好、捆綁他的兒子以撒、放在壇的柴上。亞伯拉罕就伸手拿刀、要殺他的兒子。" (創世記22:9~10) 為止, 以撒始終完全順服父親亞伯拉罕.

以撒在許多方面都預表主耶穌. 他們的出生都是 神蹟: 以撒是不育的撒拉年老時所生, 主耶穌是童女馬利亞所生. 他們都是"獨生的兒子". 他們都在同一個地方被殺獻祭: 以撒是在摩利亞山上被亞伯拉罕獻為燔祭, 摩利亞山正是後來耶路撒冷聖殿的所在, 而主耶穌也是在耶路撒冷外各各他山上被釘十字架 (摩利亞山的一部分). 他們都甘心背負自己的"刑具": 以撒背著燔祭的柴, 而主耶穌也背著十字架. 兩者也都啟示了獻祭的屬靈意義: 一個生命可以"代替"另一個生命受死. 公羊代替以撒, 而主耶穌代替全人類.

正如以撒甘心順服亞伯拉罕, 主耶穌也甘心順服父神, 如祂自己所說, "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捨的。我有權柄捨了、也有權柄取回來.這是我從我父所受的命令。" (約翰福音10:18) 主耶穌最後在客西馬尼園的時候, 不是沒有痛苦掙扎, 但他禱告說, "我父阿、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馬太福音26:39) 因著主耶穌一心順服, 甘願照天父的意思, 喝這十字架的苦杯, 神的救恩從此臨到全世界.


(請參閱亞伯拉罕信 神、這就算為他的義一文)



亞伯拉罕獻以撒時, 以撒應該已是成人 (燔祭的柴可能還要再多些)



基督教傳統對亞伯拉罕獻以撒的刻板印象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亞伯拉罕信 神、這就算為他的義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Vayera "他顯現", 創世記 Genesis 18:1~22:24 的讀經心得)

當 神第一次對亞伯拉罕說לֶךְ־לְךָ (直譯為去, (為)你自己, 或 你自己去), 神呼召亞伯拉罕開始踏上信心的旅程. 而當 神第二次對亞伯拉罕說לֶךְ־לְךָ 的時候, 神給亞伯拉罕最後也是最大的信心的考驗. 神對亞伯拉罕說  "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 (創世記22:2)

若是單單讀創世記22章, 我們很容易有一個錯誤的印象, 就是亞伯拉罕對 神唯命是從, 從來不敢有任何自己的意見. 但是我們看創世記17章, 當 神對亞伯拉罕說, 撒拉要給他生一個兒子, 亞伯拉罕以為 神弄錯了, 還對 神說, "但願以實瑪利活在你面前。" (創世記17:18) 另外在創世記18章, 當 神告訴亞伯拉罕祂將要審判所多瑪和蛾摩拉的時候, 亞伯拉罕因著羅得的緣故向 神一再討價還價. 亞伯拉罕並不是一個軟弱沒有主見的人.

可是, 為什麼在創世記22章, 亞伯拉罕對於 神要他獻以撒為燔祭這個明顯不合理的命令沒有任何異議呢? 亞伯拉罕大可以訴諸於 神的慈愛與公義, 抗議獻活人為燔祭是邪惡殘忍的行為. 或是他可以訴諸於 神的信實, 既然 神要與以撒 "堅定所立的約, 作他後裔永遠的約" (創世記17:19), 若是以撒被獻為燔祭, 神的應許不是要落空了嗎? 但是在這裡, 亞伯拉罕對 神的命令沒有任何的異議.

當亞伯拉罕一路走過信心的旅程, 他經歷了多次信心的考驗. 有時他通過了考驗, 例如他和羅得分開的時候, 以及四王與五王之戰. 有時他信心軟弱而跌倒, 例如娶夏甲為妻, 以及在埃及和基拉耳, 他因為害怕, 不敢承認撒拉是他的妻子. 信心之父的亞伯拉罕, 並不是沒有懷疑, 軟弱, 害怕, 憂慮, 困惑的時候. 然而, 就算在最低潮的時候, 亞伯拉罕仍然持守了他的信仰, 他依然將所有的指望放在 神身上. 因此, 在一次又一次的信心的試煉中, 不管是成功或失敗, 亞伯拉罕認識到他當初選擇信靠的 神, 是真正可信的 神. 當 神最後一次試驗亞伯拉罕的時候, 正是他的信心處於最高峯的時候.

既然 神是真正可信的, 亞伯拉罕相信 神的應許絕不落空. 希伯來書11:19 提到亞伯拉罕 "他以為 神還能叫人從死裡復活.他也彷彿從死中得回他的兒子來。" 誠如使徒保羅所說: "亞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復活使無變為有的 神" (羅馬書4:11) 就算以撒被殺獻祭, 亞伯拉罕相信 神仍然有辦法實現祂的應許.

儘管如此, 要親手殺自己的獨生的兒子, "你所愛的以撒" (創世記22:2), 對於亞伯拉罕來說, 依然還是無比沉重的一件事. 亞伯拉罕怎麼下的了手? 要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得了解到底什麼是聖經所啟示的信心.

在希臘文化裡, 信心常常以名詞的形式出現. 信心被認為是一個人內在的特質, 表示一個人對特定的人, 事, 物的信念. 然而聖經所啟示的信心和希臘文化所說的信心是截然不同的. 在聖經裡面, 信心通常是以動詞的形式來表達的. 例如在創世記15:6 "亞伯蘭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 ("信"的希伯來動詞字根是אמן). 聖經所說的信心, 是要產生行動的信心. 信心是一個人出於內在的信念, 而表現出的外在的行為. 主耶穌的兄弟雅各說: "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 (雅各書2:26) 雅各又說: "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把他兒子以撒獻在壇上、豈不是因行為稱義麼。可見信心是與他的行為並行、而且信心因著行為纔得成全.這就應驗經上所說、『亞伯拉罕信 神、這就算為他的義。』他又得稱為 神的朋友。" (雅各書2:21~23) 真實的信心, 必然伴隨著出於信心的行動. 亞伯拉罕獻以撒, 印證了他的信心.

另一方面, 聖經所說的信心, 不單單是單方面的相信, 信靠而已. 聖經裡的信心, 也包含了信實(或忠實)的意思. 同一個希伯來字אֱמוּנָה 既是信心, 也是信實. 在耶利米哀歌3:23, 中文和合本譯為 "每早晨這都是新的. 你的誠實, 極其廣大"裡的"誠實"的直譯為"信實". 它的希伯來原文正是אֱמוּנָה, 在這裡表示 神的信實. 信實的 神要求祂的百姓也對他忠實. 聖經裡的"信"指向一個雙方的關係. 因此亞伯拉罕信 神, 一方面指的是亞伯拉罕相信 神, 另一方面也是指亞伯拉罕對 神的忠實. 而亞伯拉罕對 神的絕對忠實, 帶來他對 神的完全順服. 因著亞伯拉罕對 神沒有保留的順服, 他照著 神的命令, 將以撒獻上. 信靠加上順服, 才是聖經所說的信心.

使徒保羅說: "所以人得為後嗣是本乎信.因此就屬乎恩.叫應許定然歸給一切後裔.不但歸給那屬乎律法的、也歸給那效法亞伯拉罕之信的。" (羅馬書4:16) 亞伯拉罕的信, 不是廉價的相信, 而是信靠順服, 裡外一致的信心. 這樣的信心, 才是"因信稱義"的信心, 也才是 神所悅納的信心. 但願我們都效法亞伯拉罕的信, 不但信靠 神, 同時也忠於神, 委身於 神.

(請參閲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