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6日 星期四

創世記28:10~32:3 "他出去" 妥拉焦點: 雅各的許願 - 我們能和 神討價還價嗎?

妥拉焦點系列簡介

播客連結


妥拉告訴我們, 在雅各從通往天上的梯子的夢醒來以後, 他向 神許願 - 以祈禱的形式對 神作出應許. 

許願或起誓的希伯來字是 נֶדֶר ("neder", vow). 猶太人相當看重許願與起誓, 將之視為一件極其嚴肅的事. 在每年的贖罪日前一天傍晚, 猶太人會禱告 כָּל נִדְרֵי ("Kol Nidre", all these vows) 的祈禱文, 意思是 "所有這些誓言", 目的是求 神寬恕他們今年任何許下但沒有兌現的誓言.

根據猶太傳統, נֶדֶר ("許願/起誓") 等同於對 神承諾做某些事, 比方說, "神啊! 我將所得的十分之一捐給慈善團體", 或是對 神承諾不做某些事, 比方說, "神啊! 我不再抽煙". 在猶太傳統中, 誓言是如此重要, 以至於猶太拉比在塔木德的整整一章 נְדָרִים ("Nedarim", vows, "誓言篇") 專門討論這個主題, נְדָרִים ("誓言篇") 是塔木德最長的篇章之一.

歷代猶太拉比非常嚴肅地看待雅各的誓言. 在雅各用石頭標記自己睡覺和做夢的地方之後, 他將其命名為 בֵּית־אֵל ("Beit-El", "伯特利", House of God), 意思是 "神的家". 然後他向 神許願說, "神若與我同在、在我所行的路上保佑我、又給我食物喫、衣服穿、使我平平安安的回到我父親的家、我就必以耶和華為我的 神、    我所立為柱子的石頭、也必作 神的殿.凡你所賜給我的、我必將十分之一獻給你" (創世記28:20~22).

令猶太拉比倍感困擾的是, 雅各似乎在與 神討價還價. 雅各沒有按猶太人公認的許願與起誓的方式, 向 神承諾自己會做或不會做的事, 卻是將他的承諾與條件掛鉤. 他在對 神的許願中用了 "" 字, 他說, "與我同在、在我所行的路上保佑我、又給我食物喫、衣服穿、使我平平安安的回到我父親的家", 然後纔是 "我就必以耶和華為我的 神" 和 "凡你所賜給我的、我必將十分之一獻給你".

唐·以撒·阿布拉瓦內爾 (Don Isaac Abravanel) 在他的妥拉註釋中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雅各怎能像那些因為想要得到報酬纔做事的人一樣行事? 雅各是不是有可能說, 如果 神不為他做所有這些事情, 他就不會信 神, 也不會獻出十分之一?" 顯然, 唐·以撒·阿布拉瓦內爾 (Don Isaac Abravanel) 對於雅各在他的誓言中與 神所作的 "交易" 深感困擾. 他認為做出有條件的許願是不合宜的. 事實上, 唐·以撒·阿布拉瓦內爾 (Don Isaac Abravanel) 直言不諱地批評雅各, 並且將雅各與他的祖父亞伯拉罕作比較, 指出 "亞伯拉罕從未做出過像雅各這樣的誓言, 而且他多次經受 神的試驗而不是試驗 神".

其他人也質疑雅各的許願. 他真的是要以 神滿足他的要求為前提來決定是否獻身於 神嗎? 他是否懷疑 神將他帶回家鄉的能力? 妥拉是不是要教導我們, 如果我們的禱告得不到回應, 就表示 神不在乎我們呢? 拉比雅各·本·以撒·阿胥肯納吉 (Rabbi Jacob ben Isaac Ashkenazi) 也對雅各的誓言中向 神提出條件感到困擾. 然而, 他沒有批評雅各, 而是暗示雅各其實並不是要表示他對 神的信仰是有條件的. 拉比雅各·本·以撒·阿胥肯納吉 (Rabbi Jacob ben Isaac Ashkenazi) 解釋, 雅各在使用 "" 的字眼時, 事實上是指著他許願的地點 - 伯特利, 而不是關於誓言本身. 換句話說, 我們應該通過以下的方式來理解雅各的話, "如果 神幫助並保護了我, 我將來必定在這裡敬拜 神; 不然的話, 我當然仍然會敬拜 神, 但不見得會在這裡".

很多人看待拉比雅各·本·以撒·阿胥肯納吉 (Rabbi Jacob ben Isaac Ashkenazi) 的解釋不過是給雅各找的藉口罷了. 不過也有些人, 諸如現代以色列知名的聖經學者尼哈馬·萊博維茨 (Nehama Leibowitz) 則支持拉比雅各·本·以撒·阿胥肯納吉 (Rabbi Jacob ben Isaac Ashkenazi) 的看法, 儘管尼哈馬·萊博維茨 (Nehama Leibowitz) 也為雅各表面上似乎通過他的誓言與 神達成 "商業交易" 而感到困擾, 但她強調, 這並不是妥拉的意思, 並解釋說, "這不涉及任何交易, 雅各的意思是說, 如果 神不肯讓他返回父家, 他將如何在伯特利為 神築壇來事奉 神? 雅各的誓言暗示的是, 請給我事奉您的可能性".

顯然, 大多數妥拉註釋者都被雅各的誓言所困擾. 他們不是批評他企圖與 神 "達成交易", 就是嘗試為他向 神許願的附加條件尋找藉口. 他們將一個人的承諾與誓言視為其正直和品格的標誌. 也許這可以解釋為什麼猶太拉比如此重視承諾與誓言, 他們禁止猶太人作任何像雅各那樣有條件的祈禱, "神啊! 如果你願意為我做這件事, 我將為你做那件事".

猶太拉比教導說, "不要像只在有報酬的情形下纔為主人工作的僕人, 而要像在沒有任何報酬的情形下依然為主人工作的僕人, 並且充滿對  神的敬畏" (米示拿 Mishnah 列祖篇 Avot 1:3). 許願或誓言應不附帶任何條件. 一個人的正直是通過他是否兌現他的承諾與誓言來衡量的. 拉比本·西拉赫 (Ben Sirach) 教導說, "在起誓或承諾之前, 要仔細思考, 不要自欺" (Tanchuma, Vayishlach 8).

猶太傳統勸告我們謹慎地做出承諾和誓言. 此外, 我們愛 神與事奉 神必須沒有任何附加條件. 神不想要我們的 "交易", 而是要我們活出良善, 公義, 恩慈和愛, "遵行誡命與行善所產生的喜樂本身就是最好的報酬".

(以上摘譯自哈維·菲爾茲 Harvey J. Fields, 當代的妥拉註釋: 卷一 創世記 Torah Commentary for Our Times: Volume One: Genesis)

補充說明:

猶太拉比關於雅各在許願當中和 神討價還價的討論其實反映出猶太人對於信心的看法. 信心的希伯來字是 אֱמוּנָה ("emunah", faith/faithfulness), 包含了 "信靠" 與 "信實" 的雙重意義. 對於猶太人來說, 對 神有信心指的不但是信靠 神, 同時也是對 神信實. 

猶太拉比根據雅各的故事進一步教導, 信實優先於信靠. 我們對 神信實, 不能建立在我們所信靠 神的事是否得到滿足的條件上, 而是應該首先無條件地對 神信實, 然後纔信靠 神必照祂的信實成就一切祂所應許我們的, 而這也正是主耶穌對我們的教導, "你們要先求祂 (神) 的國和祂 (神) 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馬太福音6:33).

2020年11月19日 星期四

創世記25:19~28:9 "後代" 妥拉焦點: 以掃和雅各的兄弟之爭

妥拉焦點系列簡介

播客連結


 

妥拉告訴我們, 甚至在以掃和雅各出生之前, 利百加就感到他們在她肚子裡互相搏鬥. 懷孕的母親自然會感到胎兒在她肚子裡又踢又打, 更何況是雙胞胎呢? 醫師將胎兒這種活動稱之為 "生命跡象". 然而, 根據妥拉的說法, 即便是雙胞胎, 利百加所經歷到的也不僅僅是胎兒正常的活動. 利百加因著以掃和雅各在她體內激烈相爭而大大受苦, 甚至到了求死的地步, 她說, "若是這樣、我為甚麼活著呢" (創世記25:22). 利百加去求問 神, 神告訴她說, "兩國在你腹內、兩族要從你身上出來、這族必強於那族、將來大的要服事小的" (創世記25:23).

以掃和雅各未來的兄弟之爭戲劇性地表現在他們的名字裡. 年長的以掃又被稱為以東 (希伯來文 אֱדוֹם), 衍生自希伯來文 אָדוֹם, 意思是 "紅色", 不但因為他出生時全身長滿了紅色的毛髮, 並且因為他愛吃紅色的食物, 就如他對雅各說, "求你把這湯給我喝" (創世記25:30). 根據妥拉, 以掃是以東人和亞瑪力人的始祖, 而以東人和亞瑪力人兩者都是猶太人的仇敵. 後來, 當猶太人處在羅馬帝國的迫害下時, 猶太拉比也經常使用 "以東" 或 "以掃" 一詞來影射羅馬政府.

緊接著以掃之後出生的是雅各 (希伯來文 יַעֲקֹב), 衍生自希伯來文 עָקֵב, 意思是 "腳跟", 因為正如妥拉所指出的, 雅各從利百加腹中出來時一直緊抓著以掃的腳跟. 直到後來, 神將雅各的名字改為以色列, 而以色列就成了猶太人的歷史性名稱.

對於許多猶太拉比來說, 以掃和雅各不僅是兩個人. 他們不單單是利百加和以撒的兒子, 他們更代表兩個彼此交戰的人民. 以掃和雅各不但性格截然不同, 他們的後代更是自始至終都是敵人. 首先是以掃和雅各, 後來是以色列和以東, 接著是以色列和羅馬, 最後是以色列以及一切想要毀滅猶太人的人. 以掃-以東-羅馬成為所有猶太人仇敵的代號. 

然而這種代號到底是如何發展的? 這有很大一部分是出於猶太人的歷史經驗. 就早期的以色列人而言, 以掃的後裔亞瑪力人, 在以色列人出埃及後襲擊了當時軟弱無助的他們. 後來, 在主前586年, 以東人又在巴比倫圍困耶路撒冷時趁火打劫, 先知俄巴底亞在那時寫道, "俄巴底亞得了耶和華的默示。論以東說、我從耶和華那裡聽見信息、並有使者被差往列國去、說、起來罷、一同起來與以東爭戰。我使你以東在列國中為最小的、被人大大藐視...因你向兄弟雅各行強暴、羞愧必遮蓋你、你也必永遠斷絕...雅各家必成為大火.約瑟家必為火燄.以掃家必如碎秸、火必將他燒著吞滅.以掃家必無餘剩的.這是耶和華說的" (俄巴底亞書1:1~2, 10, 18).

俄巴底亞將以東關聯到以掃, 類似於以斯帖記的作者將哈曼關聯到亞瑪力人. 哈曼是 "亞甲族哈米大他的兒子" (以斯帖記3:1), 而亞甲族是"亞瑪力王亞甲" (撒母耳記上15:8) 的後代. 對於猶太人來說, 將哈曼與亞瑪力人關聯起來, 或是將羅馬與以東關聯起來, 都是很自然的. 畢竟, 不管是以掃, 以東, 亞瑪力人, 還是羅馬, 這些人的目標都是相同的: 消滅猶太人. 他們的手在屠殺, 掠奪, 強暴和毀滅猶太人的事上沾滿了鮮血.

對於每一世代的猶太人來說, 雅各和以掃兄弟之間的戰鬥似乎從未間斷. 猶太人和非猶太人仍在相互交戰. 舊的名稱仍然適用. 雅各是受迫害的猶太人, 以掃-以東是非猶太人的迫害者. 由於猶太人的歷史經驗是如此令人痛苦, 因此他們似乎有理由繼續使用 "以掃-以東-哈曼-羅馬-希特勒" 作為所有猶太人仇敵的代號.

然而猶太人和非猶太人之間的仇恨與敵意要這樣一直繼續下去嗎? 難道猶太人和非猶太人永遠不能和平共處嗎? 猶太人和非猶太人, 雅各和以掃豈不應該是兄弟而不是敵人嗎? 有趣的是, 儘管猶太人在歷史上往往是受害者的角色, 但猶太拉比卻進一步想到, 猶太人身為 神的百姓, 他們應當負起怎樣的責任, 纔能帶來和平. 拉比根據妥拉的誡命 "不可憎惡以東人、因為他是你的弟兄" (申命記23:7) 提供了以下有趣的故事:

拉比以利亞撒·本·沙木阿 (Rabbi Elazar ben Shammua) 在海邊散步時, 注意到一艘船沉沒在海上. 片刻之後, 他看到一個人抓著一塊木板漂浮到岸上. 由於這個人是赤裸裸的, 他懇求其他路過的猶太人說, "我是你兄弟以掃的兒子. 我失去了一切. 請給我一件衣服遮掩身體". 猶太人拒絕說, "你們的人民殘酷地對待了我們的人民. 因此, 願你們所有的人都像你今天一樣赤身露體". 這個人轉向拉比以利亞撒說, "請你幫助我". 拉比以利亞撒脫下一件衣服給他穿, 然後把他帶到他的家, 不但餵飽了他, 又給了他錢, 讓他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後來皇帝死後, 那位獲救的人繼承皇位, 成為新的皇帝. 他即位後, 下令殺死國內所有的猶太人. 猶太人轉向拉比以利亞撒求救, 懇求他為他們向皇帝求情. 當皇帝看到拉比以利亞撒站在他面前時, 他說, "你的妥拉豈不教導 '不可憎惡以東人、因為他是你的弟兄'? 我告訴你們的人民, 我是以掃的兒子, 他們卻以仇恨而不是以恩慈待我". 拉比以利亞撒回答, "儘管他們違反妥拉, 有罪了, 但懇請您原諒他們". 皇帝想起拉比以利亞撒為他做的事, 回答說, "因著你為我所做的一切, 我會原諒他們".

(傳道書大註釋書 Ecclesiastes Rabbah 11:1)

中世紀著名的德國拉比以利亞撒·本·猶大 (Rabbi Elazar ben Judah) 教導說, "一個人能做的最美麗的事情是寬恕" (製香者 Rokeach 13C) 憎惡仇敵只會延長彼此的仇恨, 唯有寬恕和諒解纔是通往和解, 合作與和平的真正途徑.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妥拉告誡我們, "不可憎惡以東人、因為他是你的弟兄.不可憎惡埃及人、因為你在他的地上作過寄居的” (申命記23:7).

(以上摘譯自哈維·菲爾茲 Harvey J. Fields, 當代的妥拉註釋: 卷一 創世記 Torah Commentary for Our Times: Volume One: Genesis)

補充說明:

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犧牲是最大的寬恕, 也是所有 神的兒女寬恕的最好榜樣. 主耶穌甚至為釘祂十字架的人禱告, "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 (路加福音23:34). 主耶穌不但自己寬恕我們的過犯, 也教導我們寬恕他人的過犯, 祂說, "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 (馬太福音6:14~15). 正如天父在基督裡完全饒恕了我們的過犯, 我們也應該在基督裡完全饒恕人的過犯.

直到如今, 敬虔的猶太人每天晚上睡前還是如此禱告, "耶和華天地的主, 我謹此寬恕任何激怒, 得罪或傷害我的人, 不管他們傷害的是我自己, 我的財產, 還是我的名譽. 不要讓任何人因為我的緣故受到您的懲罰..." (猶太人祈禱書 睡前的禱告 Jewish Siddur - Prayer before Sleep)

讓我們學習主耶穌和猶太長兄寬恕的榜樣, 在基督裡完全饒恕一切激怒, 得罪, 或傷害我們的人, 不管他們傷害的是我們自己, 我們的財產, 還是我們的名譽. 並且讓我們為他們祈求, 就像司提反為那些傷害他的人祈求一般, "主阿、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 (使徒行傳7:60).

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

創世記23:1-25:18 "撒拉的生命" 妥拉焦點: 妥拉中的愛情

妥拉焦點系列簡介

播客連結


 

以撒和利百加的羅曼史似乎始於 "一見鍾情". 

從米所波大米漫長的旅程之後, 亞伯拉罕的僕人和利百加進入以色列地, 到了南地的庇耳拉海萊地區. 臨近日落, 以撒正在田間默想. 他獨自一人, 仍然為母親的去世感到悲傷. 利百加騎著駱駝而行, 看到那在田間寂寞的人影. 她問僕人, "這田間走來迎接我們的是誰?" (創世記24:65). 僕人認出是以撒, 對她說, "是我的主人" (創世記24:65).

利百加和以撒首次相遇. 僕人向以撒講述了自己的旅程. 接著以撒將利百加帶到母親撒拉的帳篷裡, 並且妥拉告訴我們, 以撒 "了她為妻.並且" (創世記24:67). 相對於一般的羅曼史而言, 這是一個奇特的轉折. 大多數人會認為愛情先於婚姻, 也就是說, 愛情是婚姻的前提. 然而, 這裡愛情似乎是在結婚以後才出現.

拉比們說, 儘管以撒先娶利百加然後纔愛她, 但這並不表示他們之間沒有 "一見鍾情". 拉比們進一步說, 妥拉在這裡是要教導我們, "迷戀" 不同於愛情, 迷戀和愛情兩者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 

拉比 羅蘭·吉特爾索恩 (Rabbi Roland B. Gittelsohn) 在他的書《成聖歸我》(Consecrated Unto Me) 中寫道, 迷戀與愛情之間存在著四個考驗. "首先是時間的考驗...除了因迷戀導致愛情的罕見情況外, 迷戀開始時更加有戲劇性, 發展得更加迅速, 但卻很可能終止於愛情還在繼續孵化的過程中. 第二個考驗是要看焦點是放在自己還是對方身上, 是在給予還是在獲得上. 第三個考驗是要看男女雙方是否只對他們自己的兩人世界感興趣, 卻對周遭的事物漠不關心. 只沉浸在兩人世界的是迷戀而不是愛情. 最後, 迷戀純粹是一種身體上的體驗, 而愛情則既是身體上的又是精神上的經驗".

根據聖經的故事, 以撒和利百加似乎是從 "迷戀" 開始了他們的關係. 他們彼此互相吸引, 進而與對方獨處, "以撒便領利百加進了他母親撒拉的帳棚" (創世記24:67). 然而, 拉比們說, 他們彼此的互相吸引逐漸發展成為成熟的愛. 利百加安慰以撒失去母親撒拉的痛苦, "以撒自從他母親不在了、這纔得了安慰" (創世記24:67); 而當利百加思念遙遠的米所波大米的家人時, 以撒反過來安慰她. 他們學習​​如何調和分歧並互相尊重. 隨著時間的積累, 他們最後深深地彼此相愛.

猶太傳統教導說, 雖然我們與另一方的浪漫相遇可能是 神給我們奇蹟般的禮物, 並且我們可能很幸運能夠 "一見鍾情", 但我們的愛情是否能真正成功並開花結果, 取決於我們如何經營我們的愛情. 愛情必須每天都精心培養和灌溉. 沒有任何速成的魔法能夠保證愛情的成長和成熟. 而這一切都取決於男女雙方的全心投入, 真誠, 信賴, 以及敞開自我.

著名的正統猶太教拉比 參孫·拉斐爾·赫希 (Samson Raphael Hirsch) 在他的書《永遠的妥拉》(Timeless Torah) 中寫道, "僅僅看一下真實的婚姻生活, 就可以告訴我們婚前的愛情和婚後的愛情之間的巨大差異...婚前的愛情往往是盲目的, 因此通往未來的每一步都會導致新的失望. 但是, 猶太人的婚姻正如以撒和利百加的婚姻一樣, "了她為妻.並且她" (創世記24:67). 對猶太人來說, 婚禮不是愛情的高峰, 卻是未來一生一世的愛情的種子".

在強調 "羅曼蒂克" 和即時滿足的時代, 猶太人的智慧是我們重要的警告和教訓, 即 "婚禮不是愛情的高峰, 卻是未來一生一世的愛情的種子".

(以上摘譯自哈維·菲爾茲 Harvey J. Fields, 當代的妥拉註釋: 卷一 創世記 Torah Commentary for Our Times: Volume One: Genesis)

補充說明:

在創世記中, 除了以撒和利百加的愛情故事外, 還有著另一個雅各和拉結的愛情故事. 無獨有偶的是, 雅各和拉結似乎也是始於 "一見鍾情", 進而在結婚後發展成為至死不渝的堅貞愛情. 有關雅各和拉結的愛情故事, 請參閱筆者所寫的妥拉的愛情故事一文.

2020年11月3日 星期二

創世記18:1~22:24 "他顯現" 妥拉焦點: 亞伯拉罕和羅得的款待客旅

妥拉焦點系列簡介

播客連結


 

本週的妥拉經文包括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款待客旅的故事, 分別是亞伯拉罕的款待客旅 (創世記18章) 和羅得的款待客旅 (創世記19章). 我們從這兩個故事可以學習到猶太人對於款待客旅的獨特觀點.

首先, 藉著點點滴滴所記錄下來的每一個細節, 妥拉清楚地描述了亞伯拉罕是如何地款待客旅, "(亞伯拉罕) 舉目觀看、見有三個人在對面站著.他一見、就從帳棚門口跑去迎接他們俯伏在地、說、我主、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不要離開僕人往前去容我拿點水來、你們洗洗腳、在樹下歇息歇息.我再拿一點餅來、你們可以加添心力、然後往前去、你們既到僕人這裡來、理當如此" (創世記18:2~5).

亞伯拉罕款待客旅, 不是消極被動而是積極主動. 他主動尋找客旅, 時時 "舉目", 注意是否有人路過他家, 並且 "觀看" 那些人是否需要幫助. 他沒有消極地等待他們走近他的帳篷; 相反地, "他一見" 他們, 他就積極地 "跑去迎接他們". 他也沒有盤問他們的來歷; 相反地, 他單純地 "迎接他們" 並且 "俯伏在地" 表達敬意, 甚至還謙恭地請求他們, "求你不要離開僕人往前去". 他供給他們清水洗腳, 使他們在樹下安歇, 又興沖沖地準備食物招待他們.

有些猶太拉比指出, 當亞伯拉罕款待客旅時, 他其實剛受完割禮不久, 正在疼痛當中, "正當那日、亞伯拉罕和他兒子以實瑪利、一同受了割禮。家裡所有的人、無論是在家裡生的、是用銀子從外人買的、也都一同受了割禮。耶和華在幔利橡樹那裡、向亞伯拉罕顯現出來.那時正熱、亞伯拉罕坐在帳棚門口。舉目觀看、見有三個人在對面站著.他一見、就從帳棚門口跑去迎接他們、俯伏在地..." (創世記17:26~18:2) 比起他的疼痛, 亞伯拉罕更加在意的是路過客旅的疲乏與饑渴, 因此他忍著疼痛 "跑去迎接他們", 並預備食物和水款待他們.

中世紀著名的猶太拉比納賀曼尼德 (Nachmanides) 說, 亞伯拉罕那時候必定滿心掛念著路過客旅的需要, 甚至忘記了自己的疼痛. 聖經說, "那時正熱", 也就是說那時正是烈日當空的時候. 亞伯拉罕大概心想, 這些客旅從一大早到現在恐怕已經走了很長的一段路, 他們應該會想要歇歇腳, 然後纔繼續往前行; 他們的腳走到現在大概腫起來了; 他們也可能被太陽曬得發昏, 需要在陰涼的地方休息. 因此亞伯拉罕給他們預備水, 讓他們可以把紅腫的腳泡在水裡, 又安排他們坐在樹蔭下乘涼, 好安心等待亞伯拉罕將食物預備妥當.

猶太拉比進一步指出, 不僅是亞伯拉罕單單一人而已, 連撒拉也幫助亞伯拉罕一同款待客旅. 亞伯拉罕與撒拉夫妻二人同心合意, 殷勤地為著客旅迅速地預備好食物, "亞伯拉罕急忙進帳棚見撒拉說、你速速拿三細亞細麵調和作餅。亞伯拉罕又到牛群裡、牽了一隻又嫩又好的牛犢來、交給僕人、僕人急忙豫備好了" (創世記18:6~7). 亞伯拉罕和撒拉用上好的食物款待客旅, 包括了 "細麵" 作的餅和 "又嫩又好的牛犢". 亞伯拉罕和撒拉並沒有將伺候客旅的事交給僕人, 而是自己親力親為招呼客旅, 盡力滿足每個人的需要, "亞伯拉罕又取了奶油和奶、並豫備好的牛犢來、擺在他們面前、自己在樹下站在旁邊、他們就喫了" (創世記18:8). ("正直人的道路" Mesillat Yesharim 7, "民數記大註釋書" Numbers Rabbah 10:5, "巴比倫塔木德" Babylonian Talmud 普珥節篇 Megillah 12a)

此外, 拉比納賀曼尼德 (Nachmanides) 指出, 當客旅要離開時, 亞伯拉罕並沒有在自家門口與他們道別, 而是親自 "與他們同行、要送他們一程" (創世記18:16), 直到他確定他們平安上路為止.

最後, 猶太拉比教導說, 亞伯拉罕是在帳篷門口款待客旅. 這是為什麼呢? 拉比說, 或許亞伯拉罕希望其他路過的客旅能看見, 並且知道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 也都是同樣受歡迎的; 又或許亞伯拉罕想要藉此提醒人們, 既然人是按著 神的形象所造的, 所以款待客旅彷彿是歡迎 神到我們家中一般

因著以上的種種, 猶太傳統看待亞伯拉罕是款待客旅的典範.

相對來說, 羅得款待客旅的方式似乎不是非常值得稱許. 拉比教導說, 羅得從來都是等到晚上纔接待客旅到他家裡. 並且羅得不是領客旅直接到他家, 而是繞路迂迴而行, 還總是進他家的後門而非前門. 羅得為什麼要如此偷偷摸摸地款待客旅呢? 拉比說, 這是因為所多瑪是個罪惡之城, 所多瑪城的法律禁止人款待客旅. 若有發現款待客旅的, 要下到監牢甚至處死. 而身為所多瑪人, 理應欺壓客旅, 偷竊搶奪客旅的財物, 並盡快將他們趕出去.

正因如此, 儘管很多拉比批評羅得的諸般不是, 但也有些拉比認為羅得敢於款待客旅, 已經是英雄式的作為. 他們指出, 不像亞伯拉罕, 羅得住在一個款待客旅會被處死的罪惡之城中, 因此他願意接待客旅, 已經很不容易. 更何況, 當所多瑪眾人聚集包圍羅得的家, 要他交出住在他家的客旅時, 他寧願冒著生命危險單獨出來面對眾人, 也不願將客旅交付他們手裡. 一直到了最後關頭, 羅得萬不得已纔提出來以她的兩個女兒代替客旅. ("正直人的書", Sefer HaYashar 10)

當然, 羅得是否可以用他的女兒來代替客旅是值得商榷的. 在某些中東社會的觀念中, 一家之主寧可犧牲他的妻子女兒也要保護住在他家的客人. 然而在猶太人的觀念中, 一個人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護好他的家人.

亞伯拉罕和羅得的故事讓我們看見款待客旅的兩個不同例子, 我們常常會很自然地想要將兩者加以比較, 然而亞伯拉罕和羅得面臨的情況是截然不同的, 在這樣的光景下, 我們真能夠公平地比較他們二者嗎?

(以上摘譯自哈維·菲爾茲 Harvey J. Fields, 當代的妥拉註釋: 卷一 創世記 Torah Commentary for Our Times: Volume One: Genesis)

補充說明:

針對作者最後提出的問題, 我想答案是呼之欲出的, 就是我們不應該將亞伯拉罕和羅得拿來作比較, 因為亞伯拉罕和羅得兩人, 其實是在他們各自不同的處境裡, 以他們力所能及的方式, 盡力地款待客旅. 

接下來, 我想針對款待客旅彰顯出的恩慈加以討論. "恩慈" (希伯來文 חֶסֶד, "chesed", loving-kindness) 是非常重要的聖經價值. 神是滿有恩慈的 神, 神自我宣告說, "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 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 (חֶסֶד, 恩慈) 和誠實" (出埃及記34:6). 而主耶穌也是滿有恩慈的主, 使徒約翰說,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 (約翰福音1:14).  這裡 "恩典" 的希臘原文 χάρις ("charis") 正對應到希伯來字的 חֶסֶד, 也就是恩慈. 因為 神滿有恩慈, 祂自然也期望祂的兒女也都以恩慈彼此相待, 因此使徒保羅教導我們說, "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 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 (以弗所書4:32).

款待客旅正是恩慈的具體表現, 並且在新舊約聖經的時代, 旅行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危險, 款待客旅因此更是有著實質上的需要, 這是為什麼希伯來書的作者說, "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 (希伯來書13:2), 而使徒保羅也說, "聖徒缺乏要幫補.客要一味的款待" (羅馬書12:13).

儘管現今的世界與過往不同, 款待客旅不像過去那樣地必要, 然而新舊約聖經當中款待客旅的誡命依然體現了 神要我們用恩慈彼此相待的心意. 就像亞伯拉罕和羅得在他們各自不同的處境裡盡力款待客旅, 以他們力所能及的方式以恩慈待人, 我們也當在我們今日的處境中, 以我們力所能及的方式以恩慈彼此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