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住棚節與新約

本篇文章是住棚節簡介的第二部分. 有關住棚節與舊約的關係, 請參考住棚節與舊約一文.

新約裡有關住棚節的明確紀錄發生在約翰福音第七章, 是關於主耶穌上耶路撒冷過住棚節的事. 其中有一段相當重要的經文: "節期的末日、就是最大之日、耶穌站著高聲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耶穌這話是指著信他之人、要受聖靈說的、那時還沒有賜下聖靈來.因為耶穌尚未得著榮耀。" (約翰福音7:37~39)

要真正明白這段經文的意義, 我們得瞭解當時的歷史背景. 第一世紀的猶太人, 在耶路撒冷過住棚節的時候, 有一個很特別的傳統: 從住棚節的第一日到第六日, 祭司每天會拿著一個水罐, 到西羅亞池盛水 (參約翰福音9:7), 然後回到聖殿. 群眾會跟在祭司的後頭唱歌, 跳舞, 吟唱讚美詩 (詩篇113~118), 並且繞行祭壇一圈. 到了住棚節的第七日, 也就是"最大之日" (הוֹשַׁעְנָא רַבָּא, 直譯為"最大的祈禱"), 群眾會繞行祭壇七圈, 並且這時候祭司會將水罐的水倒在祭壇上. (Sukkah 5) 祭司之所以將水倒在祭壇, 除了祈求 神賜下來年的雨水之外, 水本身也代表 神的救恩, "所以你們必從救恩的泉源歡然取水。" (以賽亞書12:3) 根據拉比傳統, 這個儀式象徵了當彌賽亞來臨的日子, 聖靈的活水會傾倒在全以色列. (Sukkot 55)

因此我們可以明白, 約翰福音7:37~39的意義: 當住棚節的最後一日, 在耶路撒冷的聖殿裡, 正當祭司照著猶太人的傳統, 將水倒在祭壇上的時候, 主耶穌作了一個偉大神聖的宣告. 主耶穌宣告祂正是那位聖靈活水的源頭, 祂就是那位彌賽亞. 彌賽亞已經來了, 聖靈的活水很快就要賜下了.

在新約聖經裡另有兩處和住棚節有關的經文. 其中之一是約翰福音1:14,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 其中的"住"的希臘文原文是σκηνόω, 直譯為"支搭帳棚" (帳棚的希臘文是σκηνὴ), 似乎有暗示住棚節的意思. 而住棚節的一個重要的屬靈意義正是 神的同在.

另外, 約翰福音1:14 "道成了肉身...", 似乎是在暗示主耶穌的生日. 主耶穌的生日, 很可能就是在住棚節的時候. (絕對不是聖誕節! 根據猶太文獻的記載, 從陽曆的11月到2月, 在耶路撒冷附近, 包括伯利恆的羊群都會集中在溫暖的羊圈裡, 而不是在野地)

在路加福音1:5 "當猶太王希律的時候、亞比雅班裡有一個祭司、名叫撒迦利亞.他妻子是亞倫的後人、名叫以利沙伯。" 記錄了施洗約翰的父親撒迦利亞, 是亞比雅班次的祭司.

而根據歷代志上24:10 "第七是哈歌斯、第八是亞比雅、", 亞比雅是24個祭司班次的第8個. 按照猶太傳統的記載, 24個班次除了在三大節期的時候需要同時聚集在聖殿服事外, 其餘的日子則按班次的順序, 每個班次在聖殿服事一個星期. 亞比雅班次服事的時間, 是在猶太曆3月(西番月)的第一個星期, 大概是陽曆的5/6月.

路加福音1:8 記載, "撒迦利亞按班次、在 神面前供祭司的職分、"的時候, 天使加百列向他顯現, "天使對他說、撒迦利亞、不要害怕.因為你的祈禱已經被聽見了、你的妻子以利沙伯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約翰。" (路加福音1:13) 因此我們可以得知, 以利沙伯懷孕的時後大約是陽曆的5/6月.

從路加福音1:26~27 來看, "到了第六個月、天使加百列奉 神的差遣、往加利利的一座城去、這城名叫拿撒勒.到一個童女那裡、是已經許配大衛家的一個人、名叫約瑟、童女的名字叫馬利亞。" 當以利沙伯懷孕的第6個月, 也就是陽曆的11/12月, 天使加百列奉差遣去見馬利亞, 而馬利亞也就在這個時候受聖靈感孕. 而按照正常懷孕的日子(大約280天, 以一個月30天計算, 相當於9個月又10日)推算, 主耶穌出生的時候大概是在陽曆的9/10月間, 正是住棚節的時候!

聖經的三大節期分別是逾越節, 五旬節, 和住棚節. 對於逾越節和五旬節, 我們都從聖經中看到了首先/末後的應驗. 在首先的逾越節, 神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埃及的奴役; 在末後的逾越節, 主耶穌成了逾越節的羔羊, 拯救 神的子民脫離罪惡的奴役. 照樣, 在首先的五旬節 (以色列人出埃及後第3個月, 參出埃及記19章), 神在西乃山頒布十誡, 神賜下祂的話給以色列人; 在末後的五旬節 (參使徒行傳2章),  神賜下祂的靈給凡信靠祂的人.

我相信主耶穌的降生, 正是住棚節的首先的應驗. 那位"以馬內利" (עִמָּנוּ אֵל, 意思就是 神與我們同在) 的 神, 在住棚節的時候來到世上, "...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 (約翰福音1:14) 而主耶穌的再來, 也將是住棚節的末後的應驗, 同時也是天國的完全實現. 請聽啟示錄21:3的話, "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 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 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 神."


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住棚節與舊約

本篇文章是住棚節簡介的第一部分. 有關住棚節與新約的關係, 請參考住棚節與新約一文.

在利未記23章的最後, 神曉諭摩西, "這七月十五日是住棚節、要在耶和華面前守這節七日。第一日當有聖會.甚麼勞碌的工都不可作。七日內要將火祭獻給耶和華.第八日當守聖會、要將火祭獻給耶和華.這是嚴肅會、甚麼勞碌的工都不可作。這是耶和華的節期、就是你們要宣告為聖會的節期、要將火祭、燔祭、素祭、祭物、並奠祭、各歸各日、獻給耶和華... 你們收藏了地的出產、就從七月十五日起、要守耶和華的節七日.第一日為聖安息、第八日也為聖安息。第一日要拿美好樹上的果子、和棕樹上的枝子、與茂密樹的枝條、並河旁的柳枝、在耶和華你們的 神面前歡樂七日... 每年七月間、要向耶和華守這節七日.這為你們世世代代永遠的定例。你們要住在棚裡七日.凡以色列家的人、都要住在棚裡.好叫你們世世代代知道我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的時候、曾使他們住在棚裡.我是耶和華你們的 神。" (利未記23:33~37, 39~43)

住棚節(希伯來文為סֻכּוֹת, 意思是棚子)和逾越節以及五旬節, 同為 神給以色列人的三大節期. 摩西對以色列人說: "你一切的男丁、要在除酵節、七七節、住棚節、一年三次、在耶和華你 神所選擇的地方朝見他、卻不可空手朝見." (申命記16:16) 住棚節同時也是秋季的三個聖經的節期之一. (有關秋季的另兩個節期吹角節與贖罪日, 請參考"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 - 吹角節簡介贖罪日 - 最大的安息日)

住棚節的意義主要有兩方面. 首先, 住棚節是慶祝秋季的豐收. 利未記23:39這樣說, "們收藏了地的出產、就從七月十五日起、要守耶和華的節七日.第一日為聖安息、第八日也為聖安息。"因此, 住棚節也稱收藏節 (參出埃及記23:16). 從這個意義看, 住棚節相當於美國的感恩節, 以色列人集體在 神面前感恩.

在慶祝住棚節時, 根據利未記23:40, "第一日要拿美好樹上的果子、和棕樹上的枝子、與茂密樹的枝條、並河旁的柳枝、在耶和華你們的 神面前歡樂七日。" 的傳統, 以色列人會一手拿著一種以色列出產的類似檸檬的柑橘類水果(希伯來文是אֶתְרוֹג), 代表"美好樹上的果子", 另一手拿著棕樹枝(לוּלָב), 長春花的枝條(即"茂密樹的枝條"), 以及柳枝捆成一束, 向著四方搖動, 慶祝豐收和感謝 神的同在, 在 神面前歡樂.

而依照猶太拉比傳統, "美好樹上的果子", "棕樹枝", "茂密樹的枝條", 和"柳枝" 稱作"四個物種" (אַרְבַּעַת הַמִינִים), 分別代表四種不同的人. 棕樹結果子, 但沒有香氣, 代表一個人認識真理, 卻沒有好行為. 茂密樹(長春花)則有香氣但不結果子, 代表一個人有好行為卻不認識真理. 柳樹既沒有香氣也不結果子, 代表一個人不認識真裡也沒有好行為. "美好樹上的果子"既有香氣也結果子, 代表一個人認識真理並且活出生活的見證, 有好的行為. 

這裡有兩方面的屬靈教訓, 一方面, 神的子民要努力成為"美好樹上的果子", 不僅應該追求認識真理, 也應活出好行為. 誠如主耶穌說: "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馬太福音5:16) 另一方面, 在以色列全會眾中 (對基督徒來說, 可看作是教會) 有各種各樣的人, 但大家應該彼此接納, 互相勸勉, , 團結一致 ("捆成一束"), 成為合一的屬靈團體.

住棚節的第二個意義是紀念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的經歷. 利未記23:43提到: "好叫你們世世代代知道我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的時候、曾使他們住在棚裡." 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四十年, 但是 神在他們中間, 保守他們, 供應他們一切的需要, 以致 "四十年、你的衣服沒有穿破、你的腳也沒有腫。" (申命記8:4). "因為耶和華你的 神、在你手裡所辦的一切事上、已賜福與你.你走這大曠野他都知道了.這四十年、耶和華你的 神常與你同在、故此你一無所缺。" (申命記2:7) 住棚節象徵 神的同在.

當以色列人搭建住棚節的棚子(סוּכָּה)時, 屋頂是最重要的部分. 並不是要建得特別堅固. 剛好相反, 以色列人在屋頂只鋪上一些樹枝, 樹葉類, 要求 "在晴朗的晚上可以看到星星". 的確, 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四十年, 住在不蔽風雨的簡陋的棚子裡, 神的同在是他們惟一的倚靠, 卻也是最大最穩固的倚靠.

此外, 在民數記29:12~39, 記錄了住棚節獻祭的條例. 其中很特別的一點是第一天要獻13隻公牛犢, 以後每天遞減一隻, 直到第七天獻7隻公牛犢. 七天共獻了70隻公牛犢, 剛好是創世記10章記載的列國的數目. 猶太人因此將住棚節的獻祭視為他們履行祭司的職分, 為列國獻祭給 神, 就如出埃及記 神對以色列人的命令: "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 (出埃及記19:6) 神不只是以色列的 神, 也是列國的 神. 神不但要與以色列人同在, 也要與萬民同在. 有一天, 萬國萬邦都會認識並敬拜這位獨一真 神. 

先知撒迦利亞關於千禧年的預言提到: "所有來攻擊耶路撒冷列國中剩下的人、必年年上來敬拜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並守住棚節" (撒迦利亞書14:16) 當主耶穌再來的時候, 住棚節將不單單是猶太人的住棚節, 也將是列國的住棚節. 所有的 神的子民, 都要在這一天來到 神面前, 享受與 神同在的歡樂.




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贖罪日 - 最大的安息日

聖經中的節期 (מוֹעֲדִים, (神)所定的日子) 不僅是針對猶太人. 事實上, 節期對於所有 神的子民都是重要的, 其中也包括我們蒙恩得救的外邦基督徒. 而聖經的節期對於基督徒而言絕不單單限於預表主耶穌的作用而已, 若我們願意遵守這些節期, 我覺得, 我們會得著更大的祝福.

聖經中關於節期的誡命(מִצְוָה)是屬於所謂的律例或定例(חֻקָּה), 特別強調是要以色列人世世代代遵守的. 誠然, 在新約的恩典下, 遵守節期不是必要的, 就如保羅所說: "所以不拘在飲食上、或節期、月朔、安息日、都不可讓人論斷你們.這些原是後事的影兒.那形體卻是基督。" (歌羅西書2:16~17) 神定下節期的目的並不是要綑綁人, 而是為著祂的子民的益處. 在節期中, 神的子民照著 神的旨意, 歇了一切的工親近 神, 紀念 神的作為, 重新回到 神的面前.

在利未記23章裡, 神曉諭摩西: "七月初十是贖罪日、你們要守為聖會、並要刻苦己心.也要將火祭獻給耶和華。當這日、甚麼工都不可作、因為是贖罪日、要在耶和華你們的 神面前贖罪。...你們要守這日為聖安息日、並要刻苦己心.從這月初九日晚上、到次日晚上、要守為安息日。" (利未記23:27~28, 32)

對猶太人來說, 贖罪日(יוֹם כִּפּוּר)是一年當中最神聖, 最重要的日子. 贖罪的前提在於悔改, 而悔改是從七月一日的吹角節開始. (請參閱 "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 - 吹角節簡介 一文) 在七月十日的贖罪日, 猶太人在 神面前整日禁食禱告, 並認罪悔改. 而大祭司在這日一年一度進入聖殿的至聖所裡為所有 神的百姓贖罪. 大祭司要預備兩隻公山羊, 一隻獻為贖罪祭, 另一隻作為阿撒瀉勒(עֲזָאזֵל), 象徵將以色列人的罪孽帶去遠方. 就像彌迦書7:19 所說, "必再憐憫我們、將我們的罪孽踏在腳下、又將我們的一切罪投於深海。"

在舊約裡, 律法從來就不是得救的憑藉, 恩典才是得救的憑藉. 在出埃及記裡, 神在西乃山賜下律法給以色列人, 是在以色列人過紅海(得救)之後. 律法是 神所賜下聖潔生活的準則, 但人沒有辦法靠遵行律法達到 神公義的要求, 因此 神在利未記裡設立獻祭的條例來彌補人的缺欠. 獻祭的條例仍然是出於 神的恩典. 當以色列人獻祭的時候, 他們要按手在祭牲的頭上, 承認自己的罪 (וִידּוּי), 說: "我是該死的, 但是 神出於祂的憐憫, 允許我以這無辜的生命的死, 來代替我的死" 當 神看見人憑著信心和真實悔改的心獻祭的時候, 祂按著祂的信實赦免人的罪孽.

雖然如此, 利未記同時也讓以色列人看見, 遵守律法和個人獻祭, 依然還是達不到 神的完全聖潔的標準. 他們需要一位 神與人之間的中保 - 大祭司為祂們贖罪. 然而, 凡間的大祭司, 每年所獻的祭物, 只能暫時遮掩人的罪. 就像希伯來書所說: "因為公牛和山羊的血、斷不能除罪" (希伯來書10:4) 就在大祭司年復一年地獻祭當中. 神讓以色列人產生對彌賽亞的盼望, 期盼按照詩篇110所預言的那一位的到來, "耶和華起了誓、決不後悔、說、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 (詩篇110:4) 主耶穌是那位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 永遠的大祭司. 主耶穌自己就是 "神的羔羊, 除去世人罪孽的" (約翰福音1:29) 惟有主耶穌才能除去人的罪孽.

贖罪日預表主耶穌的更美的事奉, "乃用自己的血、只一次進入聖所、成了永遠贖罪的事。" (希伯來書9:12) 贖罪日所獻的兩隻公山羊, 作為贖罪祭的那隻公山羊代表主耶穌的受死, 而作為阿撒瀉勒的那隻公山羊既象徵主耶穌的復活, 也代表主耶穌帶走(除去)人的罪孽.

贖罪日是悲哀哭泣的日子, 我們在這日禁食, 刻苦己心, 在 神面前認罪悔改. 固然, 我們應該每天認罪悔改, 就像使徒約翰所說: "我們若說自己無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們心裡了。我們若認自己的罪、 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 (約翰一書1:8~9) 然而, 我們在 神所命定的日子, 豈不更應照著 神的旨意, 省察我們自身, 為我們得罪 神和得罪人的地方憂傷痛悔?

贖罪日卻也是歡欣喜樂的日子.  我們在這日紀念主耶穌在天上的真帳幕, 用自己的血為我們成就的永遠的救恩. "天離地何等的高、他的慈愛向敬畏他的人、也是何等的大。東離西有多遠、他叫我們的過犯、離我們也有多遠。" (詩篇103:11~12)

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因為從古以來, 摩西的書在各城有人傳講, 每逢安息日, 在會堂裡誦讀

使徒行傳15:21 "因為從古以來、摩西的書在各城有人傳講、每逢安息日、在會堂裡誦讀。" 是一段不容忽視的聖經經文, 因為這段經文對於瞭解初期教會的重大事件 - 耶路撒冷大會的真正意義, 有著關鍵性的作用.

使徒行傳15:1~33 記錄了整個耶路撒冷大會的始末, 而耶路撒冷大會的結論常被用來作為基督徒 (或至少是外邦基督徒) 不須要遵守律法的聖經根據. 畢竟, 使徒和長老的決議是外邦基督徒只要遵守 "就是禁戒祭偶像的物、和血、並勒死的牲畜、和姦淫" (使徒行傳15:29) 然而, 真的是這樣嗎?

耶路撒冷大會的起因, 其實並不是為了要不要遵守律法的問題, 而是幾位從猶大地來的猶太人基督徒到了安提阿, 為了外邦基督徒是否要受割禮的事, 和保羅與巴拿巴大大地辯論. 爭執不下的結果, 他們最後上耶路撒冷, 讓使徒與長老來裁決. (參使徒行傳15:1~2)

為什麼割禮會是如此嚴重的一件事呢? 首先, 我們要知道, 初代教會的基督徒, 如果不是全部, 起碼絕大部分都是猶太人. 耶穌基督是猶太人的彌賽亞. 聖經是猶太教的聖經. 當時基督教事實上就是猶太教的一個分支, 和其他猶太教分支的差別在於他們相信拿撒勒人耶穌就是 神所應許的彌賽亞. 早期的基督徒, 包括使徒在內, 從來沒有認為他們脫離了猶太教而改信另一個宗教 - "基督教". 請聽使徒保羅對亞基帕王說的話: "然而我蒙 神的幫助、直到今日還站得住、對著尊貴卑賤老幼作見證.所講的、並不外乎眾先知和摩西所說、將來必成的事.就是基督必須受害、並且因從死裡復活、要首先把光明的道、傳給百姓和外邦人。" (使徒行傳26:22) 保羅所傳的, 是猶太聖經當中 神的應許.

對於當時的很多猶太基督徒來說, 他們很自然地認為, 外邦人必須歸信猶太教才能得救. 而在第一世紀的時候, 外邦人如果要歸信猶太教的話, 根據猶太傳統的規定, 除了要受浸(טְבִילָה ,又稱מִקְוֶה, 希伯來原文直譯為"水的聚集之處")以外, 還必須受割禮(בְּרִית מִילָה). 一方面, 浸禮和割禮同樣有除去污穢, 罪得潔淨的屬靈意義. 另一方面, 浸禮本身強調對罪的悔改與委身給 神, 而割禮則表示實質上身分的轉換. 外邦人受割禮, 等於要放棄他原來的身分, 完全成為猶太人. 而作"猶太人"同時也表示他必須遵守律法.

遵守律法本身不是問題. 然而在當時, 口傳律法(猶太拉比的聖經註釋)已經成為猶太人如何具體遵行律法的標準(הֲלָכָה). (註: 關於律法與口傳律法的分別, 請參考人子是安息日的主一文) 對猶太人來說, 已經很難分清哪些是書寫律法, 哪些是口傳律法. 主耶穌說: "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個家主、從他庫裡拿出新舊的東西來。" (馬太福音13:52) 當使徒保羅蒙召以後, 他也需要去亞拉伯三年之久(加拉太書1:17~18). 以後保羅說: "只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 (腓利比書3:7) 除此之外, 口傳律法將律法條文化的結果, 一方面過多的條文成為"我們祖宗和我們所不能負的軛"(使徒行傳15:10), 另一方面它容易引人走上律法主義的歧路, 使人認為可以靠自己的行為得救. 保羅回憶他的過去就說: "就律法上的義說、我是無可指摘的。" (腓利比書3:6) 充分表現出一個驕傲的法利賽人的態度.

因此, 要求外邦基督徒受割禮等同於除了要他們放棄自己原有的身分以外, 還要求他們去遵守口傳律法, 不但是將難担的重擔放在他們身上, 同時也可能模糊了他們的信仰, 以為除了主耶穌的救恩外, 還要加上遵守律法才能得救.

所以, 耶路撒冷大會使徒與長老的決定基本上就是: 外邦基督徒不需要受割禮. 而雅各所建議的: "不可難為那歸服 神的外邦人.只要寫信、吩咐他們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姦淫、並勒死的牲畜、和血。" (使徒行傳15:19~20) 主要是吩咐外邦基督徒徹底和偶像與異教崇拜切斷關係. 

可是, 雅各接下來的這句話 "因為從古以來、摩西的書在各城有人傳講、每逢安息日、在會堂裡誦讀。"是什麼意思呢? 原來, 雖然使徒和長老定意不將口傳律法的難担的軛放在外邦基督徒的身上, 然而他們期望外邦基督徒能去會堂聽摩西的書, 好好研究律法, 以他們自己的方式來遵行律法. 使徒們雖然有權柄定下遵行律法的具體規定, 因為主耶穌曾對他們說: "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馬太福音18:18) 然而他們卻表現出謙卑與對 神的信心, 讓外邦基督徒藉著聖靈的引導, 自己定規具體遵行律法的方式. 使徒們從來沒有叫基督徒不用遵行律法.

基督徒雖然不需要遵行律法才能得救, 但得救的基督徒必須要遵行律法. 神的旨意是要祂的百姓遵守祂的律法. 律法不是得救的憑藉, 卻是得救以後生活的指南. 使徒約翰說, "凡犯罪的、就是違背律法.違背律法就是罪。" (約翰一書3:4) 又說, "凡住在他 (主耶穌) 裡面的、就不犯罪.凡犯罪的、是未曾看見他、也未曾認識他。" (約翰一書3:6) 遵行律法才能不犯罪, 才能住在主裡面. 

而要遵行律法, 除了要好好研究律法, 像詩人所說,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 (詩篇1:2), 也要隨從聖靈的引導, 如使徒約翰所說, "你們從主所受的恩膏、常存在你們心裡、並不用人教訓你們.自有主的恩膏在凡事上教訓你們.這恩膏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們要按這恩膏的教訓、住在主裡面。"(約翰一書2:27) 這也是聖靈在新約主要的職事.

願我們都能好好研究律法, 並靠著聖靈的恩膏, 好好遵行律法, 住在主裡面, "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 (詩篇1:3)







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律法本是藉著摩西傳的, 恩典和真理, 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

"律法本是藉著摩西傳的, 恩典和真理, 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 (約翰福音1:17) 是很多基督徒都很熟悉的經文, 但不見得有正確的理解, 包括我自己. 多年以來, 我一直都認為, 這是使徒約翰在做一個好與壞的對比: 摩西和他所傳的律法是壞的, 是捆綁人的; 耶穌基督帶來恩典和真理, 使人脫離律法的綑綁.

在天路歷程一書有以下這樣一段, 很鮮明地傳達了很多基督徒對於摩西和律法的觀感. 当跑到山上的一个小亭时,就见一个人风驰电掣般地赶来,捉住我,不由分说地一拳把我打倒在地。我被他打得眼冒金星,毫无招架之力,只得苦苦哀求饶命。但他却冷酷地说:『我从不晓得可怜人。』说完,又朝我拳打脚踢,我趴在地上,自忖命不保矣,在半昏迷中,我觉得有人上前来阻止他。」基督徒听到这里,就问:「那人是谁呢?」「我原不知这救命恩人是谁,直至祂从我身边走过,我清楚看见祂手上的钉痕和肋旁的枪伤时,我纔知道是主耶稣基督。」基督徒听了就说:「那打你的人必是摩西,他对于不遵行神律法的人,素来严惩不贷。」

這樣的觀點事實上缺乏聖經的根據. 首先, 摩西並不是像天路歷程所描述的一個嚴苛的人, 他屢次在 神面前為以色列人的罪苦苦代求, 例如在出埃及記以色列人拜金牛犢的事件中, 他甚至願意自己的名從生命冊上塗抹, "到了第二天、摩西對百姓說、你們犯了大罪、我如今要上耶和華那裡去、或者可以為你們贖罪。摩西回到耶和華那裡、說、唉、這百姓犯了大罪、為自己作了金像。倘或你肯赦免他們的罪……不然、求你從你所寫的冊上塗抹我的名。" (出埃及記32:30~32) 

其次, 整本新約從頭到尾都給予摩西相當正面的評價. 主耶穌登山變像的時候, 摩西和以利亞顯現, 與耶穌說話,  (馬太福音17:1~9) 摩西在 神眼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主耶穌也多次引用摩西的書, 甚至在祂復活以後, 在往以馬忤斯的路上, 對兩個門徒 "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 (路加福音24:27). 使徒彼得和司提反都見證主耶穌是那位 神要興起, 像摩西的先知. (使徒行傳3:22, 7:37) 使徒保羅在對亞基帕王作見證的時候也說, "然而我蒙 神的幫助、直到今日還站得住、對著尊貴卑賤老幼作見證.所講的、並不外乎眾先知和摩西所說、將來必成的事." (使徒行傳26:22) 希伯來書也指出, "同蒙天召的聖潔弟兄阿、你們應當思想我們所認為使者、為大祭司的耶穌.他為那設立他的盡忠、如同摩西在 神的全家盡忠一樣。" (希伯來書3:1~2) 在啟示錄裡, 在天上要"唱 神僕人摩西的歌、和羔羊的歌、說、主 神、全能者阿、你的作為大哉、奇哉、萬世之王阿、〔世或作國〕你的道途義哉、誠哉。" (啟示錄15:3)

一直以來, 摩西在以色列人的歷史上有獨特的地位. 摩西被尊稱為רַבֵּנוּ, 意思是"我們的拉比". 他是 神面對面所認識的(出埃及記33:11) 神透過摩西賜給以色列人祂的律法. 而以色列人視律法為 神賜給他們的禮物. 主耶穌也說: "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 (馬太福音5:17~18) 使徒保羅提到律法: "這樣看來、律法是聖潔的、誡命也是聖潔、公義、良善的。" (羅馬書7:12) 

根據以上種種的證據, 實在很難想像當使徒約翰提到摩西和律法的時候, 會給予任何負面的評價. 因此, 約翰福音1:17 主耶穌與摩西的對比, 應該不是一個好與壞的對比, 而是一個"好"與"更好"的對比. 摩西固然是 神的僕人, "在 神的全家誠然盡忠" (希伯來書3:5), 但 主耶穌 "比摩西算是更配多得榮耀、好像建造房屋的比房屋更尊榮... 基督為兒子、治理 神的家" (希伯來書3:3, 6) 另一方面, 律法固然是 神給人的禮物, 但是 "我們原曉得律法是屬乎靈的、但我是屬乎肉體的、是已經賣給罪了... 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 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 (羅馬書7:14; 8:3) 

主耶穌是那完全的贖罪祭, 祂的赦罪的恩典補足了我們的虧欠, 滿足了律法公義的要求. 主耶穌是那位像摩西的先知, 祂啟示律法的真義, 使我們得以認識真理, 進而照著 神的心意生活. 誠然,  "律法本是藉著摩西傳的, 恩典和真理, 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 阿門.

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

人若不重生, 就不能見 神的國

約翰福音3:1~21 是主耶穌對一個夜裡來見他的法利賽人尼哥底母的教導. 主耶穌說: "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 神的國。" (約翰福音3:3) 重生在希臘文原文裡是兩個字 γεννηθῆ ἄνωθεν, γεννηθῆ 是出生的意思, 而ἄνωθεν有兩個常見的意思: (1) 再次 (2) 從上面. 因此單純從希臘文的文法來看, 這句話可翻譯成 "人若不重生" 或是 "人若不是從上面生的".

雖然主要的英文聖經譯本諸如KJV, NIV, ESB, NASB等仍然翻譯為"重生"的意思, 但它們也多半註明另一個可能的翻譯"從上面生的". 而越來越多的基督教聖經學者傾向於後者的解釋. 果真是如此嗎?

當我們解經的時候, 原文文法固然重要, 但我們也需要同時考慮聖經的歷史背景. 約翰福音雖然是用希臘文寫下的, 但是在這段經文裡記錄的是兩位猶太拉比在猶大地(可能是耶路撒冷) 的晚上的對話. 實在很難想像主耶穌和尼哥底母會選擇不用希伯來文, 而用希臘文來交談?! 而在希伯來文裡, 並沒有一個字等同於希臘文的ἄνωθεν, 可以同時表達"再次"或"從上面"的意思. 因此, 主耶穌應該或是說עוֹד (再次), 或是說מִלְמַעְלָה (從上面). 而哪一個是主耶穌說的呢?

從經文的上下文來看, 尼哥底母的問題提供了很重要的線索, "人已經老了、如何能重生呢.豈能再進母腹生出來麼。" (約翰福音3:4) 他特別提到 "豈能再進母腹生出來麼", 我們可以斷定主耶穌應該說的是"重生", 而不是"從上面生的". 不然的話, 尼哥底母的問題應該是, "人怎能從上面生呢?"

"重生"對第一世紀的猶太人來說並不是一個新的觀念. 在猶太思想裡面, 重生代表一個人的身分  / 地位的重大的改變, 比方說結婚. 猶太人也將外邦人歸信猶太教, 成為 神的子民, 視為這個人的"重生". 例如在塔木德 (口傳律法的節集成書) 裡, 有一段描述, "拉吉的兒子西門說, 一個歸信猶太教的人(proselyte) 就像剛出生的嬰兒一樣" (Yevamot 62a)

對猶太人來說, 外邦人必須"重生" (即歸信猶太教), 才能成為 神的子民, 也才能進 神的國. 但猶太人既然已經是 神的子民, 應該能進 神的國. 而如今主耶穌告訴身為猶太人的尼哥底母, "人若不重生, 就不能見 神的國" (約翰福音3:3). 顯然主耶穌這話不單指外邦人, 也是指著猶太人說的. 這怎能不叫他大吃一驚並大惑不解呢? 尼哥底母的疑惑在於, 到底是怎樣的"重生", 才能讓人進 神的國?

主耶穌進一步解釋: "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 就不能進 神的國" (約翰福音3:5). 主耶穌所指的"重生", 是一個人屬靈生命的重生. 這是聖靈的工作, 是 神的作為. 值得一提的是, 主耶穌這裡提到"水", 應該不是指浸禮, 而是指 神潔淨人的汙穢的作為. 當主耶穌同時提到水與聖靈, 對於熟悉聖經的猶太拉比尼哥底母來說, 很自然地會聯想到先知以西結關於新約的預言: "我必用清水灑在你們身上、你們就潔淨了.我要潔淨你們、使你們脫離一切的污穢、棄掉一切的偶像。我也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裡面.又從你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我必將我的靈、放在你們裡面、使你們順從我的律例、謹守遵行我的典章。" (以西結書36:25~27)

因此, 主耶穌是在對尼哥底母作出一個偉大的宣告: 神所應許的新約時代已經來臨, 而祂就是新約的主, 是彌賽亞 (人子), 也是 神的兒子. (參約翰福音3:13~16) 而這宣告同時也是一個邀請, 主耶穌邀請尼哥底母接受"重生. 一方面, "重生"固然是 神的作為, 是惟有 神才能作成的工作, 但是人必須悔改, 願意離棄罪惡, 願意被 神"重生". 從約翰福音19:38~40來看, 尼哥底母最後接受了主耶穌的邀請.

使徒約翰說: "凡從 神生的、就不犯罪、因 神的道〔原文作種〕存在他心裡.他也不能犯罪、因為他是由 神生的。" (約翰一書3:9) (註: 希臘原文的文法表示這裡的犯罪是指持續, 常常犯罪) 真正的重生必定帶來生命的改變, 而生命的改變也會帶來生活的改變, 包括我們的一切行事為人.

我想, 我們基督徒都應該捫心自問: "我真的重生了嗎?"



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馬太福音12章裡, 記錄了兩件和安息日有關的事. 頭一件事是主耶穌的門徒在安息日的時候因為飢餓從麥田裡掐了麥穗來喫, 法利賽人指責耶穌: "看哪、你的門徒作安息日不可作的事了。" (馬太福音12:2)  (隱含的意思是: 你這老師怎麼教的?) 另一件事是主耶穌在安息日進了會堂, 那裏有一個人枯乾了一隻手, 有人試探耶穌: "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 (馬太福音12:10) 主耶穌後來醫治了那枯乾了手的人, 法利賽人因此商議除滅耶穌. 從表面看來, 主耶穌和祂的門徒似乎違反了安息日的誡命? 答案是否定的.

安息日的誡命在聖經中誠然是無比重要: 首先, 它是十誡中的第四條誡命, "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六日要勞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 神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牲畜、並你城裡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作.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 (出埃及記20:8~11)

神甚至在還沒頒布十誡以前就先教導以色列人安息日的誡命, "到第六天、他們收了雙倍的食物、每人兩俄梅珥.會眾的官長來告訴摩西。摩西對他們說、耶和華這樣說、明天是聖安息日、是向耶和華守的聖安息日、你們要烤的就烤了、要煮的就煮了、所剩下的都留到早晨。" (出埃及記16:22~23)

除此之外, 當摩西第一次上西乃山四十晝夜, 神最後交給摩西法版之前重申了一次安息日的誡命, "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你要吩咐以色列人說、你們務要守我的安息日、因為這是你我之間世世代代的證據、使你們知道我耶和華是叫你們成為聖的。所以你們要守安息日、以為聖日、凡干犯這日的、必要把他治死.凡在這日作工的、必從民中剪除。六日要作工、但第七日是安息聖日、是向耶和華守為聖的、凡在安息日作工的、必要把他治死。故此、以色列人要世世代代守安息日為永遠的約。這是我和以色列人永遠的證據、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第七日便安息舒暢。" (出埃及記31:12~17)

不但如此, 在金牛犢事件之後, 當摩西第二次上西乃山四十晝夜時, 神又再次重申安息日的誡命, "你六日要作工、第七日要安息、雖在耕種收割的時候、也要安息。" (出埃及記34:21)

雖然如此, 在聖經中眾多關於安息日的誡命中, 神除了命定要在第七日(星期六) 安息外, 從來沒有具體規定怎樣的事情算是作工. 法利賽人所指責主耶穌和祂的門徒的, 是指他們違反了所謂的"口傳律法" (תוֹרָה שֶׁבְּעַל פֶּה) . 什麼是"口傳律法"呢? 摩西五經 (聖經的前五部書: 創世記, 出埃及記, 利未記, 民數記, 申命記) 被稱為"律法書"或"書寫律法". 而"口傳律法", 則是猶太拉比對於"書寫律法"的聖經註釋, 其中包括了要如何遵行誡命的具體規定 (הֲלָכָה, 直譯為行走)

"口傳律法"的起源始於猶太人被擄回歸後, 文士以斯拉開始的拉比傳統. "口傳律法"的立意本是好的. 猶太拉比認為, 神的律法是如此地神聖, 他們要在律法的外圍築起一道籬笆, 讓律法不至被甘犯. (這部分可參考塔木德תַּלְמוּד - 口傳律法的結集成書, Pirke Avot 1:1) 然而, "口傳律法"畢竟只是人的傳統, 當那道籬笆越築越高的時候, 往往使人看不清楚裡面的房子. 過度強調人的傳統的結果, 反而可能阻礙人去認識 神原本的誡命. 過度條文化的結果, 甚至可能形成律法主義. 主耶穌就因此責備過法利賽人:"你們是離棄 神的誡命、拘守人的遺傳。" (馬可福音7:8) 

(當然, 我們也不用把"口傳律法"當成洪水猛獸. "口傳律法"提供了重要的新約背景資料. 如果我們希望能深入地理解新約, 研究"口傳律法"是免不了的. 只要明白"口傳律法"是第一世紀前後猶太拉比的聖經註釋, 不是聖經的一部分. 就像其他的基督教聖經註釋一樣, 好的聖經註釋為我們理解聖經提供重要的參考, 但不管多麼好的聖經註釋, 都不能等同於聖經的權威. 另一方面, 不管是口傳律法, 或任何其他的聖經註釋, 我們都應給予適當的尊重.)

在主耶穌當時, "口傳律法"關於如何守安息日的條文裡, 收割和醫治(病人無生命危險)都被視為是作工, 因此是被禁止的. (主耶穌的門徒掐麥穗的舉動被視為是"收割"). 這也是法利賽人指責主耶穌和祂的門徒的原因. 

然而, 除了主耶穌外, 還能有誰有解釋律法的最終權威? (請參看那位像摩西的先知一文) 畢竟"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馬太福音12:8) 主耶穌在這裡引用大衛的例子以及何西阿書6:6, "我喜愛良善、〔或作憐恤〕不喜愛祭祀" 說明 神的憐恤才是安息日的重心. 如果大衛在他飢餓的時候吃了律法規定只有祭司才能喫的陳設餅, 神因為憐恤的緣故, 都不算有罪, 更何況主耶穌的門徒只是飢餓掐了麥穗來喫, 他們既沒有任何作工的意圖, 當然也沒有違反安息日的誡命. 另一方面, 主耶穌醫治那位枯乾了手的人, 使他能在安息日得享安息. 這正是 神設立安息日的目的, 正如主耶穌所說:"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 (馬可福音2:27) 主耶穌和祂的門徒實實在在是遵守了安息日的誡命.

安息日原是 神給人的禮物, 是可喜樂的, 是 神的祝福. 以賽亞書58:13~14 提到, "你若在安息日掉轉〔或作謹慎〕你的腳步、在我聖日不以操作為喜樂、稱安息日為可喜樂的、稱耶和華的聖日為可尊重的.而且尊敬這日、不辦自己的私事、不隨自己的私意、不說自己的私話、你就以耶和華為樂.耶和華要使你乘駕地的高處.又以你祖雅各的產業養育你.這是耶和華親口說的。

安息日也是主耶穌的預表, 安息日的安息象徵主所賜的安息. 希伯來書提到: "這樣看來、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 神的子民存留。因為那進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 神歇了他的工一樣。" (希伯來書4:9~10) 那位安息日的主說: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 (馬太福音11:28~29) 願我們都得著主所賜的安息.

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

那位像摩西的先知

在申命記18:18~19, 摩西回憶 神對他說的話: "我必在他們弟兄中間、給他們興起一位先知像你、我要將當說的話傳給他、他要將我一切所吩咐的、都傳給他們。誰不聽他奉我名所說的話、我必討誰的罪。" 在以色列歷史上, 神興起過很多偉大的先知, 如撒母耳, 以賽亞, 以利亞等, 但沒有一位先知能和摩西相提並論. 這些先知作為 神的代言人, 他們主要的職事是呼召以色列人離棄罪惡, 遵守 神的律法. 然而摩西和眾先知不同的是, 神透過摩西頒布祂的律法. 摩西是律法的給予者.

第一世紀的猶太人相信, 將要來的彌賽亞正是那一位像摩西的先知. 而彌賽亞作為像摩西的先知, 他的職事之一, 就是要將 神的律法的真義曉諭以色列人. 當主耶穌和撒瑪利亞婦人在井邊談道的時候, 撒瑪利亞婦人說: "知道彌賽亞要來.他來了、必將一切的事都告訴我們。" (約翰福音4:25) 當時的撒瑪利亞人雖然並非血統純正的猶太人, 但是他們仍然和猶太人有共同的信仰. 那位撒瑪利亞婦人所說的"一切的事", 也就是 神"一切所吩咐"彌賽亞的, 包括了律法的真義. 惟有彌賽亞, 那位像摩西的先知, 才能對律法作出最終的權威的解釋.

在拉比文獻裡有這樣一段記載: "拉比希西家, 根據西弗地之子, 拉比西門的名如此說, 你在今世所學的律法, 若和來世的律法 (律法的真義) 相比, 就像是虛空一般. 因為在今世, 人學了律法會忘記. 但是在來世, 人卻不會忘記, 如經上記著說, 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 寫在他們心上" (Eccles. Rabba 11.1) 猶太人相信, 彌賽亞將帶來"那來世的律法", 也就是律法的真義, 並且這律法的真義要寫在他們的心版上.

主耶穌是彌賽亞, 是那位像摩西的先知. 而這也正是使徒彼得在使徒行傳第三章所說: "摩西曾說、『主 神要從你們弟兄中間、給你們興起一位先知像我、凡他向你們所說的、你們都要聽從。凡不聽從那先知的、必要從民中全然滅絕。』... 神既興起他的僕人、就先差他到你們這裡來、賜福給你們、叫你們各人回轉、離開罪惡。" (使徒行傳3:22~23, 26)

主耶穌既然是彌賽亞, 祂自然有解釋 神的律法的最終的權威. 如果祂想要廢棄既有的律法, 另行頒布一套新的律法, 祂有權柄如此做. 但請聽主耶穌在登山寶訓裡怎麼說: "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所以無論何人廢掉這誡命中最小的一條、又教訓人這樣作、他在天國要稱為最小的.但無論何人遵行這誡命、又教訓人遵行、他在天國要稱為大的。" (馬太福音5:17~19) 主耶穌並沒有廢掉律法, 相反地, 祂強調就算天地都廢去了, 律法的一丁點兒都不能廢去.

神的律法是永恆的, 就像 神是不改變的. 律法是連接舊約與新約的橋梁. 神的聖約會更新, 正如希伯來書所說, "既說新約。就以前約為舊了。但那漸舊漸衰的、就必快歸無有了。" (希伯來書8:13) 但是立約的雙方並沒有改變, 因為 "...主指著他的百姓說、日子將到、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 (希伯來書8:8) 而主耶穌在最後的逾越節晚餐, 也是與祂的猶太人門徒用葡萄酒代表祂的血立了新約. (當然 神的恩典, 不僅限於信祂的猶太人, 也延伸到所有信奉主耶穌之名的外邦人.) 同樣地, 神的律法也是不改變的, 不同的地方在於: 在舊約的時代, 神的律法是寫在石版上; 在新約的時代, 神的律法要寫在人的心版裡: "主又說、『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 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 (希伯來書8:10)

但願我們都聽從主耶穌 - 那位像摩西的先知的話, 讓 神的律法寫在我們的心版上.

2014年9月7日 星期日

"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 - 吹角節簡介

已經是9月了. 今年的9月25日 (9/25/2014) 是聖經的節期之一 - 吹角節. 在利未記23:24, 神吩咐摩西說: "你曉諭以色列人說、七月初一、你們要守為聖安息日、要吹角作紀念、當有聖會。" 民數記29:1也提到: "七月初一日、你們當有聖會、甚麼勞碌的工都不可作、是你們當守為吹角的日子。"(這裡提到的7月1日是根據猶太曆, 而猶太曆基本上是陰曆, 所以它的日子和我們常用的陽曆不同. 為了和陽曆調和, 猶太曆在每19年中會加入7個閏月.)

也許弟兄姊妹會覺得奇怪, 既然使徒保羅都己經說了: "所以不拘在飲食上、或節期、月朔、安息日、都不可讓人論斷你們.這些原是後事的影兒.那形體卻是基督。" (歌羅西書2:16~17) 為什麼我們還要在意聖經的節期呢? 原來在第一世紀的時候, 包括歌羅西教會在內的外邦教會中, 有很多基督徒是奴隸, 他們根本沒有自由, 能夠在安息日的時候休息, 遑論聖經中的其他節期. 然而, 有些猶太基督徒覺得守聖經的安息日與節期是必要的, 並指責那些沒有遵守的外邦基督徒. 因此保羅特別強調基督徒得救的憑藉在於主耶穌, 而不在於遵守安息日和諸般節期.

那麼聖經中的節期是不是無關緊要呢? 當然不是! 首先, 節期的確只是基督的"影兒", 但是"影兒"畢竟還是指向主耶穌. 聖經的節期豈不是要比那些連"影兒"都不算, 並且根源於異教傳統的基督教的節日, 如聖誕節和復活節更加符合聖經? 其次, 正因為聖經的節期是主耶穌的"影兒", 這些節期和主耶穌息息相關. 就已經發生的新約事件來說, 主耶穌在逾越節受難, 在初熟節復活, 而聖靈的降臨在五旬節. 那麼主耶穌的再來是不是很可能與吹角節, 贖罪日, 與住棚節等有關?

現今, 吹角節被稱為רֹאשׁ הַשָׁנָה, 直譯是"一年的頭", 也就是"新年"的意思. 這裡的新年指的是民事年. 猶太曆法的民事年開始於7月, 而宗教年仍然開始於1月. 民事年的由來和禧年有關. 利未記25:8-10: "你要計算七個安息年、就是七七年.這便為你成了七個安息年、共是四十九年。當年七月初十日、你要大發角聲、這日就是贖罪日、要在遍地發出角聲。第五十年你們要當作聖年、在遍地給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這年必為你們的禧年、各人要歸自己的產業、各歸本家。

然而, 吹角節的聖經希伯來原文是יוֹם תְּרוּעָה, 意思是吹號角的日子. 以色列人吹號角(羊角號, 希伯來原文是שׁוֹפָר)的目的是招聚以色列全會眾. 神命定的子民要在吹角節這日聚集到祂面前. 聚集的目的是什麼呢? 無非是為了悔改和回歸到對 神的純全的信仰. 敬虔的猶太人仍然保持他們的傳統, 在吹角節當日在會堂裡舉行聖會, 在聖會當中他們會吹號角. 悔改和回歸是聖會的焦點. 除此之外, 猶太人會在吹角節的下午到水邊 (河, 湖, 海) 進行一個古老的儀式 - תַשְׁלִיךְ, 意思是投擲. 這個儀式根源於彌迦書7:19 "必再憐憫我們、將我們的罪孽踏在腳下、又將我們的一切罪投於深海。" 猶太人會彼此認罪, 將麵包丁或小石子投在水裡, 並紀念 神的赦罪之恩.

吹角節預言 神最終的拯救, 祂會招聚離散各地的以色列人回歸. 以賽亞書27:12~13提到: "以色列人哪、到那日、耶和華必從大河、直到埃及小河、將你們一一地收集、如同人打樹拾果一樣。當那日、必大發角聲.在亞述地將要滅亡的、並在埃及地被趕散的、都要來.他們就在耶路撒冷聖山上敬拜耶和華。" 這裡的回歸不只是外表的回歸以色列地, 更是心靈的回歸. 而猶太傳統相信 神的彌賽亞 (希伯來文מָשִׁיחַ的音譯, 意思是受膏者, 希臘文翻譯作χριστός, "基督"是來自希臘文的音譯) 會被差遣來成就這一切.

吹角節預表主耶穌的再來與死人的復活. 帖撒羅尼迦前書4:16~17: "因為主必親自從天降臨、有呼叫的聲音、和天使長的聲音、又有 神的號吹響.那在基督裡死了的人必先復活。以後我們這活著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裡、在空中與主相遇.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

在每年一度的吹角節, 號角年復一年的響起, 是 神在呼召祂的子民悔改, 並招聚祂的子民回歸到祂面前. 這些號角聲指向那末後的號角聲: "就在一霎時、眨眼之間、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因號筒要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 (哥林多前書15:52~53) 當主耶穌再來的時候, 我們最終和最大的盼望將要實現.

吹角節是預表耶穌基督再來的影兒.


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天國是努力進入的?

馬太福音中另一段難解的經文: "從施洗約翰的時候到如今, 天國是努力進入的, 努力的人就得著了." (馬太福音11:12) 單單從中文和合本來看, 經文的意思似乎顯而易見, 熱心追求的人才能進天國嘛. 然而如果參考英文聖經譯本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From the days of John the Baptist until now, the kingdom of heaven has been subjected to violence, and violent people have been raiding it." (從施洗約翰的時候到如今, 天國遭遇到強暴, 強暴的人掠奪了天國) "強暴"一詞常帶有負面的含意, 因此從英文譯本的角度, "強暴的人"常被看作是敵對 神的勢力. (的確, 不管是施洗約翰或主耶穌, 他們都遭遇世界上的逼迫.) 我們在這裡看到的似乎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而其他比較好的英文譯本如King James Version, 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 也都是類似於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的翻譯. 這是怎麼回事呢?

在馬太福音的希臘原文裡, βιασταὶ 的意思是強暴的人, 或用暴力達到目標的人. 這裡的暴力不一定就是負面的意思. 如果從正面的角度來看, "暴力"表示不尋常的努力. 和合本的聖經譯者從正面的角度來翻譯, "強暴的人"代表努力追求的人. 英文聖經的譯者則用負面的角度來翻譯, "強暴的人"代表敵對 神的勢力. 因為聖經譯者對於這個字不同的詮釋, 導致了全然不同的翻譯. 比較好的聖經註釋基本上都會這樣告訴你. 可是, 主耶穌的這段話原來到底是什麼意思?

事實上, 主耶穌的這段話, 很可能是引用舊約先知書的一個關於彌賽亞的預言: "雅各家阿, 我必要聚集你們, 必要招聚以色列剩下的人, 安置在一處, 如波斯拉的羊, 又如草場上的羊群. 因為人數眾多, 就必大大喧嘩. 開路的 (或作破城的), 在他們前面上去. 他們直闖過城門, 從城門出去. 他們的王在前面行, 耶和華引導他們." (彌迦書2:12~13)

第一世紀的猶太人對這個預言的解釋是那位開路(或破城)的人就是先知以利亞, 他要打開往天國的道路, 然後彌賽亞要來, 引領他的百姓進入天國. 因為按照先知瑪拉基的預言: "看哪, 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 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 (瑪拉基書4:5), 猶太人相信以利亞會是彌賽亞的開路先鋒. 而在彌迦書中, "開路的人" 的希伯來原文是פֹּרֵץ. 而這個字也可解釋為"強暴的人" (單一希伯來字彙常常有多方面彼此相關的意思, 開路或破城顯然需要相當的"暴力").

因此, 主耶穌在這裡的意思似乎是指: 從施洗約翰的時候到如今, 天國的路已經被打開了, 打開的人(強暴的人)正是施洗約翰, 如果你們相信在先知彌迦的預言裡, 那位開路的人會是先知以利亞. 因此"你們若肯領受, 這人就是那應當來的以利亞" (馬太福音11:14) 主耶穌是引用了彌迦書的預言來證明施洗約翰就是"以利亞". 從馬太福音11:11~14的上下文來看, 這個解釋是相當合理的.

(坦白說, 這裡還有一個解經上的問題, 限於篇幅的關係, 沒有辦法澄清. 如果真的想要追根究底的話, 請和我本人聯絡. 另外補充解釋一點, 施洗約翰並非以利亞本人, 因為他明白地說他不是以利亞 (約翰福音1:19-21). 但是施洗約翰具有"以利亞的心志能力" (路加福音1:13~17). 很可能當主耶穌再來之前, 以利亞本人會被 神差遣到世上.)

雖然當時主耶穌的門徒大多數是漁夫, 不像文士和法利賽人精通律法, 但是因為猶太人從小到大都要在會堂學習聖經,  他們對於舊約都相當熟悉, 因此當主耶穌提到天國與"強暴的人"的時候, 他們可以很自然地聯想到先知彌迦關於彌賽亞的預言. 主耶穌的這段話對他們而言, 並沒有什麼讓人太費解的地方.

相對今天21世紀的基督徒來說, 由於歷史與文化的隔閡, 以及外邦基督教會長久以來的去猶太化, 主耶穌的這段話就成了一段難解的經文.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 並不是要澆弟兄姊妹的冷水, 而是除了例舉聖經的猶太背景對於解經的重要性外, 也希望鼓勵大家, 既然知道我們面臨的困難, 就更要好好地研讀聖經. 但願我們都效法當日庇哩亞的基督徒, "甘心領受這道, 天天考查聖經" (使徒行傳1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