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4日 星期一

民數記8:1~12:16 "當你設立" 妥拉焦點: 以色列人為何抱怨?

妥拉焦點系列簡介

播客連結

 

當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後, 一方面他們脫離了埃及的奴役與綑綁, 另一方面他們進入了全然陌生的曠野. 以色列人向摩西抱怨曠野生活面臨的種種困難, 摩西因此求  神提供食物和水. 結果 神不但每天降下嗎哪給以色列人, 又在安息日的前一天降下雙倍的嗎哪, 讓他們在安息日可以好好安息, 不必出外收集嗎哪. 此外, 神還供應大量的清水給以色列人.

經過了兩年, 以色列人在西乃山領受妥拉並興建會幕後, 他們再次發出抱怨的聲音, 對曠野的生活發出種種不滿. 針對他們的怨言, 神降下火在他們中間焚燒來懲罰他們, “直燒到營的邊界” (民數記11:1). 最後是摩西介入, 為以色列人向 神祈求, 大火才止息了下來.

然而, 以色列人的抱怨才剛剛開始. 他們與跟隨他們一同離開埃及的 “閒雜人” (民數記11:4, 指非以色列人) 一起自欺欺人地 “懷念” 起他們從前在埃及的生活, “我們記得在埃及的時候、不花錢就喫魚、也記得有黃瓜、西瓜、韭菜、蔥、蒜” (民數記11:5), 並且對目前的生活表達極度的不滿, “現在我們的心血枯竭了、除這嗎哪以外、在我們眼前並沒有別的東西” (民數記11:6).

對於以色列人的抱怨, 歷代猶太拉比一直以來不斷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以色列人為何抱怨?

著名的中世紀拉比拉旭 (Rashi) 為以色列人的抱怨尋找理由. 他認為以色列人在頭三天的曠野旅行中筋疲力盡, 摩西卻吩咐他們繼續前行, 不讓他們有休息的時間. 這讓他們感到沮喪, 甚至生氣, 因而大聲埋怨. 以色列人就像孩子一樣發牢騷, 並回想 (幻想) 過去他們所有需求都得著滿足的日子.

另一位著名的中世紀拉比納賀曼尼德 (Nachmanides) 同意拉旭 (Rashi) 的看法. 他解釋說, 以色列人有理由抱怨. 以色列人在西乃山住了一年多, 已經熟悉了西乃山的一切. 如今摩西卻帶領他們從西乃山出來, 並帶往荒涼未知充滿不確定性的曠野. 以色列人面對著種種可怕的問題: 他們會免於敵人的攻擊嗎? 曠野會有足夠的食物和水嗎? 誰來提供食物和水?  納賀曼尼德 (Nachmanides) 說, 以色列人所有的抱怨都是出於他們的精神壓力和自憐自艾.  他們像其他人一樣在壓力下做出類似的反應.

然而, 納賀曼尼德 (Nachmanides) 並不認為以色列人因此有藉口可以抱怨. 相反地, 他看待以色列人以自我為中心的種種要求是對 神缺乏信心的表現. 他譴責以色列人拒絕信任 神. 他們不知感恩, 忘恩負義, 甚至對 神不忠實. 他們不相信他們是在 神的手中, 卻對 神所賜的食物大大抱怨, 並且將過去在埃及為奴的生活與如今獨立自主的生活進行虛假和誇張的比較.

現代正統猶太教的創始者拉比參孫·拉斐爾·赫希 (Samson Raphael Hirsch) 對以色列人為何抱怨提供了不同的觀點. 他認為以色列人不是懷念埃及, 而是出於百無聊賴. 他們所有需求都已經得著滿足: 神賜給他們妥拉, 每天都給他們降下嗎哪, 並賜給他們充足的清水. 以色列人什麼都不缺. 儘管如此, 以色列人仍然抱怨, 是因為他們無聊到了極點, 所以開始向摩西和 神發牢騷. 參孫·拉斐爾·赫希 (Samson Raphael Hirsch) 想像他們對摩西說, “我們缺乏的不是食物..我們缺乏的是開胃的美味佳餚. 我們想念充滿變化的飲食. 我們無法忍受單調的食物”. 

以色列人曾經親眼目睹西乃山的啟示, 並為此感到興奮, 但這興奮很快就消失了. 沒過多久, 以色列人不再在意於作 “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國民” (出埃及記19:6), 卻開始追憶起過往埃及的生活. 在西乃山時, 異象是鮮明而生動的, 但曠野卻淡化了這異象, 並且讓以色列人以對物質享受的追求代替了異象. 以色列人感到失落和空虛, 因此他們抱怨, 甚至不敢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現代正統猶太教拉比非尼哈·佩利 (Pinchas Peli) 呼應參孫·拉斐爾·赫希 (Samson Raphael Hirsch) 的觀點. 他認為以色列人厭倦了富裕的生活, 開始尋求新的刺激和新的渴望. 他們對眼前的曠野太失望了, 看不到未來有任何展望, 因而他們轉向過去. 以色列人的記憶確實是非常有選擇性的, 他們不記得奴隸生涯的折磨和屈辱, 也不記得出埃及得自由的喜悅和激動, 只記得在埃及吃過的魚. 簡而言之, 以色列人的抱怨出於他們對於 神所賜美好生活的厭倦與不滿足.

從歷代拉比對以色列人為何抱怨的討論當中, 我們看到以色列人之所以抱怨是有著種種內在與外在的原因, 而這些也常常是我們之所以抱怨的原因. 另一方面, 儘管我們抱怨有著種種原因, 但這似乎並不足以成為我們抱怨的藉口, 就像當初的以色列人沒有抱怨的藉口一樣. 當以色列人在曠野持續抱怨, “耶和華的怒氣便大發作” (民數記11:10), 並且當他們持續抱怨不肯悔改, “耶和華的怒氣就向他們發作、用最重的災殃擊殺了他們” (民數記11:33).

(以上摘譯自哈維·菲爾茲 Harvey J. Fields, 當代的妥拉註釋: 卷三 民數記和申命記 Torah Commentary for Our Times: Volume Three: Numbers and Deuteronomy)

補充說明: 

妥拉是 神的教導與訓誨. 妥拉的故事是 神生動具體的生活教導. 使徒保羅就曾引用本週妥拉的這個故事教導門徒不要抱怨, “你們也不要發怨言、像他們 (以色列人) 有發怨言的、就被滅命的所滅。他們 (以色列人) 遭遇這些事、都要作為鑑戒.並且寫在經上、正是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 (哥林多前書10:10~11). 事實上, 保羅非常注重基督徒不要抱怨, 他勉勵我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都不要抱怨, “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 神無瑕疵的兒女” (腓立比書2:14~15).

抱怨其實常常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就算我們口頭不說, 我們也會在心裡說. 或許下次當我們察覺到自己正在抱怨時, 不管有沒有說出來, 我們都要自我反省, 省思自己抱怨的內在與外在的原因是什麼, 並將這一切都交託在主耶穌的手裡, 求主耶穌保守我們裡外都不發怨言.

2021年5月18日 星期二

民數記4:21~7:89 "抬起" 妥拉焦點: 節制是通往聖潔之路

妥拉焦點系列簡介

播客連結

Photo by Efren Barahona on Unsplash

在妥拉中, 某些以色列人擔負著特別的角色: 支派領袖, 祭司, 利未人... 所有這些角色都是 神指定的, 有些甚至是世代相傳. 相比之下, 妥拉告訴我們, 無論男女, 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選擇成為拿細耳人, 在一段日子當中 “離俗歸耶和華” (民數記6:2). 一段日子是多久呢? 根據主後3世紀的猶太拉比口傳妥拉結集米示拿 (Mishnah) 的記載, 作拿細耳人至少須要離俗30天. 

妥拉告訴我們, 拿細耳人在離俗的日子不可剪頭髮, 喝酒或吃葡萄, 葡萄乾, 醋, 葡萄皮或葡萄仁. 並且就像祭司一樣, 拿細耳人不可碰觸死屍. 拿細耳人 “在他一切離俗的日子、是歸耶和華為聖” (民數記6:8).

古代猶太拉比針對拿細耳人作了種種的討論. 光是米示拿 (Mishnah) 就用了9章討論拿細耳人. 而拉比猶太教的經典巴比倫塔木德 (Babylonian Talmud) 更是用了130頁討論拿細耳人的一切.

中世紀的猶太拉比對於拿細耳人的討論仍然熱情不減. 著名的拉比拉旭 (Rashi) 根據 “拿細耳人” 的希伯來字 נָזִיר (“nazir”) 字根 נזר 的意思是 “自我分別”, 解釋拿細耳人指的是那些立志遵行妥拉的人將他們自己從世俗的生活方式分別出來”. 另一位拉比拉達克 (RaDak) 延伸拉旭 (Rashi) 的看法, 大力推崇拿細耳人的生活方式, 讓少年人遠離世俗的享樂與情慾, 特別是禁戒喝酒, 使人能用清醒的頭腦事奉 神.

同為中世紀拉比的巴赫亞·伊本·帕庫達 (Rabbi Bachya ibn Pakuda) 同樣讚揚拿細耳人的生活方式. 他說, 神將人安置在地上是為了試驗人的靈魂, 目的是使他們純潔如天使一樣. 人在追求純潔的道路上, 需要面對種種肉體的需求, 試探, 與情慾的挑戰. 世俗的享樂看似無害, 卻往往讓人流於放縱, 最終導致人淪為情慾的奴隸. 然而拿細耳人的生活方式卻提供了一種節制的典範, 教導人要自我節制, 並滿足於過簡樸的生活.

但也有些拉比對於一味或過度追求拿細耳人的生活方式提出警告. 著名的拉比邁蒙尼德 (Maimonides) 警告追求拿細耳人生活方式的人, 可能因此產生自以為義的禁慾主義傾向: 這些人認為所有肉體的享樂都是邪惡的, 必須加以避免, 他們因此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 並且禁戒葷食, 飲酒, 婚姻, 穿好衣服, 住在舒適的屋子裡. 邁蒙尼德 (Maimonides) 說, 這些人其實並不是按照妥拉生活, 因為妥拉同樣禁止人過度刻苦己心, 甚至去禁戒那些妥拉所許可的享受.

拉比俄巴底亞·斯佛諾 (Obadiah Sforno) 指出, 拿細耳人的節制是有限度的: 他們只禁戒喝酒, 而不是禁戒生活的一切享受. 妥拉的目的是要節制情慾, 而不是要禁慾. 當一個人學習節制情慾, 不讓情慾在身體上作王, 他就 “歸耶和華為聖” (民數記6:8).

近代拉比摩西·以瑟利斯 (Moses Isserles) 指出, 當人許下拿細耳人的願, 他們在作拿細耳人的這段期間過著離俗的生活, 專心操練克制情慾並攻克己身. 換句話說, 拿細耳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在特定期間進行的屬靈操練, 操練過有節制的簡樸生活, 但這並不是日常生活的常態. 拿細耳人在滿了離俗的日子後, 恢復到正常但有節制的生活.

從以上的種種討論, 我們看到猶太拉比們一方面讚揚拿細耳人所標誌的有節制的簡樸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也提醒人要避免一味或過度追求節制而導致的自以為義的禁慾主義. 節制不同於禁慾. 節制的目的是追求聖潔, 而不是自以為義. 節制乃是通往聖潔之路.

(以上摘譯自哈維·菲爾茲 Harvey J. Fields, 當代的妥拉註釋: 卷三 民數記和申命記 Torah Commentary for Our Times: Volume Three: Numbers and Deuteronomy)

補充說明: 

就像猶太拉比一樣, 在新約聖經中, 使徒也多次教導門徒過有節制的簡樸生活, 使徒保羅說, “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 (加拉太書5:22~23), “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 (提摩太前書6:8), 使徒彼得也說,  “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 (彼得後書1:6).

此外, 節制不同於禁慾, 正如猶太拉比一樣, 使徒保羅也教導門徒不要落入自以為義的禁慾主義, “你們若是與基督同死、脫離了世上的小學、為甚麼仍像在世俗中活著、服從那不可拿、不可嘗、不可摸、等類的規條呢。這都是照人所吩咐所教導的。說到這一切、正用的時候就都敗壞了。這些規條、使人徒有智慧之名、用私意崇拜、自表謙卑、苦待己身、其實在克制肉體的情慾上、是毫無功效” (歌羅西書2:20~23).

2021年5月11日 星期二

民數記1:1~4:20 "在曠野" 妥拉焦點: 曠野在猶太傳統下的意義

妥拉焦點系列簡介

播客連結

西乃曠野,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民數記的希伯來書名是 בְּמִדְבַּר (“bemidbar”, in the wilderness), 意思是 “在曠野裡”. 這裡的曠野指的是位於西乃半島的西乃曠野. 凡曾經旅行穿越西乃半島的人都知道她多采多姿的地理風貌. 北部沿著地中海的海岸是綿延不絕高低起伏的沙丘, 再往南是呈鋸齒狀的石灰岩懸崖和山脈, 南部地區則是高大的花崗岩山脈, 山谷和峽谷. 即使到了現代, 在西乃半島這個長年乾旱的曠野不毛之地, 仍然僅有不到十萬的人口.

以色列人出埃及後, 在荒涼的西乃曠野裡徘徊並飄流了40年. 歷代以來, 猶太拉比們不斷問道, 為什麼以色列人在曠野待了這麼久? 為什麼 神在曠野地而不是在流奶與蜜的應許地頒布妥拉給以色列人? 為什麼妥拉要用整本民數記和申命記大部分的篇幅來記錄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掙扎? 

不少猶太拉比認為, 以色列人的曠野經歷使他們剛強, 預備他們迎接將來面臨的種種考驗. 在曠野裡, 他們遭受飢餓和乾渴, 受不懷好意的敵人攻擊, 並持續忍耐外在的艱困環境以及層出不窮的危險. 苦難大大增強了以色列人求生的意願. 苦難使以色列人產生了一種信念, 即無論受到多大的逼迫患難, 神最終都會帶領他們得勝. 曠野經歷成了往後猶太人力量的泉源. 每每在受迫害當中, 猶太人都會回頭看看他們的祖先當初在西乃曠野的經歷, 回顧 神是如何帶領祂的百姓經歷重重考驗, 並從中汲取信心與力量.

主後二世紀的拉比阿奇瓦 (Rabbi Akiva) 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以色列人曠野經歷的重要性. 他說, 以色列人在曠野受苦使他們配得從 神領受妥拉. 拉比阿奇瓦 (Rabbi Akiva) 其實是以此來主張: 苦難的經歷會帶來特殊的報酬 (米示拿公會篇 Sanhedrin 101a). 有時候, 我們遭受苦難的報酬是對他人痛苦的理解與同情, 以及為減輕他人痛苦而願意付出的努力. 承受苦難往往會加深我們對他人的同情心.

其他古代拉比不同意拉比阿奇瓦 (Rabbi Akiva) 關於以色列人領受妥拉是他們在曠野受苦的回報的說法. 相反地, 他們認​​為 神刻意選擇荒涼的曠野, 是因為曠野是最適合頒布妥拉的地方. 拉比們說, 貧瘠的曠野不屬於任何人, 而是向所有人開放. 基於這個原因, 神選擇了曠野作為頒布妥拉的最佳地點, 因為妥拉正是為著所有的人. 就像曠野一樣, 妥拉是對所有人開放的. 妥拉既不是秘密的教導, 也不是猶太民族的專利. 無論何時, 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接受妥拉, 遵行妥拉. 拉比們說, 這解釋了為什麼妥拉是在曠野頒布的. 妥拉是 神給全人類的禮物.

此外也有拉比說, 妥拉是在曠野而不是在以色列地頒布, 是為了防止以色列百姓之間起爭執. 如果妥拉是在某個支派的土地上頒布, 那個支派可能會因此誇耀說, “看哪! 妥拉是在我們的土地上頒布的, 這表示我們優於以色列其他支派”. 為了避免有人自誇以及可能引起的嫉妒紛爭, 神在曠野當中頒布妥拉, 也藉此教導猶太人, 沒有一個猶太人比另一個猶太人更優越, 並且所有猶太人都有責任遵行妥拉.

根據猶太傳統, 當猶太人到了曠野時要稱頌 神: בָּרוּךְ אַתָּה יהוה אֱלֹהֵינוּ מֶלֶךְ הָעוֹלָם עוֹשֶׂה מַעֲשֵׂה בְרֵאשִׁית “耶和華我們的 神是應當稱頌的, 為著您起初的創造大工”. 曠野激發人的敬畏之情. 曠野是安靜而神秘的, 並引發人的沉思,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曠野在猶太傳統中如此重要的原因. 出埃及的以色列人不但在曠野領受妥拉, 並且在經歷曠野的洗禮後變得更為剛強, 預備好迎接將來進迦南得地為業的重重挑戰.

(以上摘譯自哈維·菲爾茲 Harvey J. Fields, 當代的妥拉註釋: 卷三 民數記和申命記 Torah Commentary for Our Times: Volume Three: Numbers and Deuteronomy)

補充說明: 

曠野的希伯來字是 מִדְבָּר (“midbar”, wilderness/desert). 有趣的是, מִדְבַּר 的希伯來字根 דבר 有 “說話” 的意思, 並且 מִדְבַּר 字首的 מ 常用來表示 “...的地方”, 因此我們或可理解曠野 (מִדְבַּר) 是 “說話的地方”. 妥拉是 神的話, 神正是在曠野 (“說話的地方”) 頒布妥拉, 向以色列人說話.

2021年5月2日 星期日

利未記25:1~27:34 "在山上/在我的律例中" 妥拉焦點: 安息年與禧年 - 聖經中的社會福利

妥拉焦點系列簡介

播客連結

在妥拉裡, 神不但吩咐以色列人守安息日, "六日要勞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 神當守的安息日" (出埃及記20:9~10), 又吩咐他們要讓地土守安息年, "六年要耕種田地..第七年地要守聖安息、就是向耶和華守的安息" (利未記25:3~4). 此外, 神還吩咐他們要過禧年, "你要計算七個安息年、就是七七年.這便為你成了七個安息年、共是四十九年..第五十年你們要當作聖年、在遍地給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這年必為你們的禧年" (利未記25:8~10).

安息年的誡命最早出現在出埃及記裡. 神吩咐以色列人說, "六年你要耕種田地、收藏土產、只是第七年、要叫地歇息、不耕不種、使你民中的窮人有喫的、他們所剩下的、野獸可以喫.你的葡萄園和橄欖園、也要照樣辦理" (出埃及記23:10~11). 在本週妥拉經文中, 神不但再次重申安息年的誡命, 還仔細地指示以色列百姓, 在安息年的時候, 凡地裡所出產的一切都要與所有人分享, "地在安息年所出的、要給你和你的僕人、婢女、雇工人、並寄居的外人當食物。這年的土產也要給你的牲畜和你地上的走獸當食物" (利未記25:6~7). 此外, 神還吩咐在安息年要豁免一切的債務, "每逢七年末一年、你要施行豁免。豁免的定例乃是這樣.凡債主要把所借給鄰舍的豁免了、不可向鄰舍和弟兄追討、因為耶和華的豁免年已經宣告了" (申命記15:1~2).

而到了七個安息年後的禧年, 不但要按照安息年一切的條例而行, 還要歸還各人的地業, "各人要歸自己的產業、各歸本家..這禧年、你們各人要歸自己的地業" (利未記25:10, 13). 此外, 所有的奴隸在禧年也都要恢復自由, "到了禧年、他和他兒女要離開你、一同出去歸回本家、到他祖宗的地業那裡去" (利未記25:41).

從巴比倫被擄回歸的猶太人非常注重安息年的誡命. 拉比文獻記載著猶太人如何確保安息年的誡命被謹守遵行. 比方說, 田主不可以將安息年的出產大量囤積在家裡, 而只能在家中存放日常生活所需的食物, 不然就是剝削窮人. 若是田野裡沒有食物了, 田主還必須把家裡的食物拿出來與大家一同分享. 此外, 安息年的出產是所有人共享的, 因此嚴禁買賣.

中世紀的著名拉比拉旭 (Rashi) 認為, 安息年的目的是為了讓地土得享安息, 好重新得力. 就像人經過一整個安息日的休息可以重新得力, 地土經過一整個安息年的休息也可以重新得力. 拉旭 (Rashi) 可能從他經營葡萄園的經驗得知, 地土經過一段時間的休耕往往能產生更多的收成. 對拉旭 (Rashi) 來說, 安息日, 安息年與禧年提供人與地土為了重新得力所需要的安息.

另一位著名的中世紀拉比邁蒙尼德 (Maimonides) 同意拉旭 (Rashi) 的看法, 並更進一步強調安息年與禧年的社會與道德意義. 他指出安息年與禧年的誡命保障窮人有食物吃, 解放奴隸, 豁免債務, 歸還地業是為了教導猶太人要同情他人, 並致力增進社會全體的福祉. 

中世紀拉比亞倫·哈利未 (Aharon HaLevi) 同樣強調安息年與禧年的道德意義. 神藉著安息年與禧年提醒我們, 不是因為人的耕種導致作物生長, 而是因為有一位使萬物生長的 神. 我們的一切所需都是來自這一位慷慨供應的 神. 就像 神在安息年與禧年慷慨地供應食物給所有的人與動物, 我們也應當效法 神, 慷慨地與窮人分享. 此外, 神吩咐安息年和禧年要解放奴隸, 豁免債務, 歸還地業, 目的是為了塑造我們的屬靈品格, 使我們知道萬物都是屬於 神的, 神是一切的擁有者, 而我們不過是 神的產業的管家. 如此的認知讓人避免自私, 貪婪, 與欺詐, 進而按 神的心意建立充滿公義與恩慈的社會.

現代以色列學者內哈瑪·萊博維茨 (Nehama Leibowitz) 解釋禧年歸還地業的社會意義. 神設立禧年的目的是為了讓社會財富能維持公平合理的分配, 避免大量無產階級的產生和多數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的貧富懸殊的現象, 以維持社會的公平與穩定.

因著時代的變遷, 妥拉當中安息年與禧年的誡命並不適用於後世的社會, 因此歷代猶太拉比與學者討論安息年與禧年的誡命, 不約而同地將焦點集中在誡命的社會與道德意義上. 拉比們盼望能藉此將誡命的精義, 應用於今日的世界, 以營造一個公義與恩慈的社會. 

(以上摘譯自哈維·菲爾茲 Harvey J. Fields, 當代的妥拉註釋: 卷二 出埃及記和利未記 Torah Commentary for Our Times: Volume Two: Exodus and Leviticus)

補充說明: 

安息年與禧年的誡命相當於古代聖經社會的社會福利, 是當時的中東世界絕無僅有的. 除了安息年與禧年的誡命以外, 神還定規給窮人的 "十一奉獻", "每逢三年的末一年、你要將本年的土產十分之一、都取出來、積存在你的城中。在你城裡無分無業的利未人、和你城裡寄居的、並孤兒寡婦、都可以來、喫得飽足.這樣、耶和華你的 神必在你手裡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與你" (申命記14:28~29). 以色列人要在每七年的第三年與第六年拿出所得的十分之一, 儲存在城裡的倉庫, 以供應窮人的需要. 

安息年, 禧年與給窮人的 "十一奉獻" 這些社會福利的誡命, 反映出 神對窮人的關懷, 以及祂對我們建立充滿公義與恩慈社會的期望.


Photo by Ian Schneider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