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8日 星期五

雅各書的重點 - 行為是信心的靈魂

基督徒一般認為雅各書的重點是"信心與行為並重". 這句話本身預設了信心和行為是分開的, 信心是內在的心思意念而行為是外在的活動. 這是希臘式的思維, 不但將心思與行為截然劃分, 並且偏重內在的心思意念高於外在的行為表現.

因此有些基督徒會如此比較保羅與雅各, "保羅所說明的是內在的原則,針對的是內心的生命,著重信徒與神的關係;而雅各則強調外在的情況,即生活的表現,側重點在於信徒與人的關係" (維基百科). 而如此比較的結果, 讓人產生保羅高於雅各的印象, 畢竟內在的原則重於外在的情況, 內心的生命重於生活的表現, 而與 神的關係顯然重於與人的關係. 但這是用希臘式的思維來理解聖經, 而不是按照聖經作者的思維來理解聖經.

不但保羅和雅各是猶太人, 全本聖經作者絕大多數都是猶太人, 聖經是按照猶太人的思維方式寫成. 要真正理解聖經, 最好能明白猶太式的思維. 聖經所說的信心 (希伯來文אֱמוּנָה), 其實包括了內在的心思意念和外在的行為表現, 二者缺一不可. 保羅所說明的並不是內在的原則或內心的生命, 而是"人因 (對主耶穌基督的) 信心稱義, 而不是靠遵行律法稱義"; 而雅各所說明的也不僅是外在的情況, 而是進一步解釋什麼才是真實的信心, "真實的信心 (或是活的信心) 包括了內在的心思意念與外在的行為表現", 用雅各自己的話說, "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 (雅各書2:26), 雅各將行為比擬為信心的靈魂.

但雅各為什麼不直接解釋聖經所說的信心是什麼, 而要解釋信心與行為的關係呢? 因為雅各書是雅各寫給外邦眾教會的流通書信, 這一點從雅各書的開頭可以看出, "作 神和主耶穌基督僕人的雅各、請散住十二個支派之人的安" (雅各書1:1) 而當時的外邦教會, 不管是散居外邦的猶太人, 或是土生土長的外邦人, 都是在純粹希臘羅馬世界的環境下長大, 完全沉浸在希臘式的思維模式當中, 認為行為與信心是分開的. 因此雅各需要用外邦人能夠理解的方式教導, 行為與信心是分不開的, 行為是信心的一部分. 事實上, 行為相當於信心的靈魂.

雅各不會反對保羅所說, 人是因信稱義, 而不是依靠遵行律法稱義, 不然雅各就不會在耶路撒冷大會裁決, "所以據我的意見、不可難為那歸服 神的外邦人.只要寫信、吩咐他們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姦淫、並勒死的牲畜、和血。因為從古以來、摩西的書在各城有人傳講、每逢安息日、在會堂裡誦讀。" (使徒行傳15:19~21) 外邦基督徒不須要行割禮作猶太人, 也不須要遵行律法才能得救.

而保羅也不會反對雅各所說, 真實的信心離不開行為. 當保羅說, "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 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 (羅馬書10:9~10), 現在的基督徒可能"理解"保羅的意思是只要誠心誠意地作了決志禱告就得救. 然而這不是保羅原來的意思. 當時並沒有決志禱告這回事. 保羅所說"口裡承認"的行為其實表達了堅強的信心. 因為在當時的羅馬帝國當中, 除了猶太人有豁免權外, 所有人都被要求拜偶像, 不拜偶像的人被視為對羅馬帝國不忠, 一律以死罪論處. 因此當外邦基督徒"心裡相信...口裡承認", 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逼迫, 甚至為主殉道. 保羅所說的信心依然包括了行為.

當雅各說, "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 (雅各書2:26) 不同於當時希臘式的觀念, 認為信心是內在的而行為是外在的, 雅各將 (希臘式的) 信心比擬為外在的身體, 而行為卻是內在的靈魂, 並且"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 (雅各書2:17), 有行為的信心才是活的信心, 是真實的信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