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閱讀[彌賽亞信徒釋疑] 非僅舊約, 而是新舊約 (1) 一文)
彌賽亞信徒的聖經與一般基督徒聖經的另一個主要的不同, 在於彌賽亞信徒的聖經嘗試將聖經中的人名, 地名, 和所有其他名稱, 還原為原本希伯來文的音譯, 務求盡量忠實於當時的發音, 進而呈現聖經的猶太特色. CJB 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徹底, TLV則兼顧一般基督徒的習慣, 在某些地方仍然保留傳統教會的稱呼.
比方說, CJB 和 TLV都將主耶穌的名字譯為Yeshua, 這是主耶穌的希伯來名字יְשׁוּעַ ("yeshua")的音譯. 意思是"救恩". 基督教習慣上稱呼的"Jesus", 實際上是主耶穌的名字經過多次翻譯的產物, 其發音和主耶穌當時的人如何稱呼祂相去甚遠.
CJB和TLV也都將主耶穌的稱號譯為Messiah ("彌賽亞"), 這是"受膏者"原來的希伯來文מָשִׁיחַ ("mashiach")的音譯. 基督教習慣上稱呼的"Christ", 則是希伯來文的"受膏者"翻譯為希臘文χριστός ("christos") 之後的音譯. 附帶一提, 希臘文"受膏者"χριστός, 在主耶穌當時的希臘羅馬世界中, 其實毫無意義. "受膏者"在希伯來舊約聖經中主要是君王的代稱.
對於 神的聖名יהוה (中文和合本譯為"耶和華"), CJB和TLV都譯為ADONAI, 這其實是希伯來文אֲדֹנַי ("adonai")的音譯, 意思是"主" (Lord). 猶太人為了避免誤犯十誡的第三條誡命"不可妄稱耶和華你 神的名" (出埃及記20:7), 因而衍生出一個傳統, 當讀到 神的聖名時, 改稱"主", 也就是אֲדֹנַי來代替, 而避免直接稱呼 神的聖名. 而一般英文聖經則多半使用אֲדֹנַי的意譯"主", 將 神的聖名譯為LORD, 但這並沒有出現在聖經原文中.
CJB基本將所有聖經中出現的猶太人都用原本希伯來文的音譯表達, 如馬太是Mattityahu而不是Matthew, 約翰是Yochanan而不是John, 猶大是Y'hudah而不是Jude, 以賽亞是Yesha'yahu而不是Isaiah. 同樣的原則也運用在所有以色列地名的翻譯上, 如馬大和馬利亞所在的村莊伯大尼是Beit-Anyah (house of the poor, "窮人之家"), 而不是Bethany. 這些猶太的人名與地名, 還原為它們原本的希伯來文字時, 常常具有特殊的意義.
此外, 對於新約部分, CJB和TLV完全包括整本新約, 並採用一般聖經的編排方式. CJB和TLV也仍然稱新約聖經為B'rit Hadashah (希伯來文"新約"的英文音譯), 但有些彌賽亞信徒會按照希伯來聖經的分類方式, 依據新約聖經作者的職分, 稱新約聖經為"使徒著作" (Apostolic Writings), 進而將整本聖經分為四部分 - 妥拉, 先知書, 著作, 使徒著作. 他們的用意在於呈現一個整全的聖經觀, 將整本聖經看作是一本書, 是 神完整而連貫的啟示, 而不是截然不同的兩本書, 或是一本書有截然不同的兩部分.
將聖經區分為"舊約聖經"與"新約聖經"的分類方式, 最早開始於主後第二世紀後期撒狄(啟示錄中提到的七個教會之一)的主教馬里丟Melito of Sardis. 馬里丟雖然有猶太血統, 但卻深受希臘文化影響. 他稱希伯來聖經為"舊約聖經", 而將使徒所寫的希臘文聖經稱為"新約聖經", 用意在於貶抑希伯來聖經, 導致後來有些基督徒只看重新約聖經, 而將舊約聖經看作是次要的, 過時的. 甚至將舊約聖經與新約聖經看成是彼此對立的.
但主耶穌和使徒時代並不是這樣看待聖經, 使徒保羅說, "聖經都是 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 神的人得以完全、豫備行各樣的善事。" (提摩太後書3:16~17) 保羅說這話的時候, 新約正典尚未成形, 保羅指的聖經是舊約聖經.
因此, 彌賽亞信徒所用的聖經, 在內容上與一般基督徒所用的聖經並無太大不同, 只是希望盡量還原聖經原本的猶太特色, 呈現聖經原來的風貌. 彌賽亞信徒接受整本聖經是 神唯一而完整的啟示, 並沒有選擇性的接受某些部分而忽略其他部分.
彌賽亞信徒的聖經與一般基督徒聖經的另一個主要的不同, 在於彌賽亞信徒的聖經嘗試將聖經中的人名, 地名, 和所有其他名稱, 還原為原本希伯來文的音譯, 務求盡量忠實於當時的發音, 進而呈現聖經的猶太特色. CJB 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徹底, TLV則兼顧一般基督徒的習慣, 在某些地方仍然保留傳統教會的稱呼.
比方說, CJB 和 TLV都將主耶穌的名字譯為Yeshua, 這是主耶穌的希伯來名字יְשׁוּעַ ("yeshua")的音譯. 意思是"救恩". 基督教習慣上稱呼的"Jesus", 實際上是主耶穌的名字經過多次翻譯的產物, 其發音和主耶穌當時的人如何稱呼祂相去甚遠.
CJB和TLV也都將主耶穌的稱號譯為Messiah ("彌賽亞"), 這是"受膏者"原來的希伯來文מָשִׁיחַ ("mashiach")的音譯. 基督教習慣上稱呼的"Christ", 則是希伯來文的"受膏者"翻譯為希臘文χριστός ("christos") 之後的音譯. 附帶一提, 希臘文"受膏者"χριστός, 在主耶穌當時的希臘羅馬世界中, 其實毫無意義. "受膏者"在希伯來舊約聖經中主要是君王的代稱.
對於 神的聖名יהוה (中文和合本譯為"耶和華"), CJB和TLV都譯為ADONAI, 這其實是希伯來文אֲדֹנַי ("adonai")的音譯, 意思是"主" (Lord). 猶太人為了避免誤犯十誡的第三條誡命"不可妄稱耶和華你 神的名" (出埃及記20:7), 因而衍生出一個傳統, 當讀到 神的聖名時, 改稱"主", 也就是אֲדֹנַי來代替, 而避免直接稱呼 神的聖名. 而一般英文聖經則多半使用אֲדֹנַי的意譯"主", 將 神的聖名譯為LORD, 但這並沒有出現在聖經原文中.
CJB基本將所有聖經中出現的猶太人都用原本希伯來文的音譯表達, 如馬太是Mattityahu而不是Matthew, 約翰是Yochanan而不是John, 猶大是Y'hudah而不是Jude, 以賽亞是Yesha'yahu而不是Isaiah. 同樣的原則也運用在所有以色列地名的翻譯上, 如馬大和馬利亞所在的村莊伯大尼是Beit-Anyah (house of the poor, "窮人之家"), 而不是Bethany. 這些猶太的人名與地名, 還原為它們原本的希伯來文字時, 常常具有特殊的意義.
此外, 對於新約部分, CJB和TLV完全包括整本新約, 並採用一般聖經的編排方式. CJB和TLV也仍然稱新約聖經為B'rit Hadashah (希伯來文"新約"的英文音譯), 但有些彌賽亞信徒會按照希伯來聖經的分類方式, 依據新約聖經作者的職分, 稱新約聖經為"使徒著作" (Apostolic Writings), 進而將整本聖經分為四部分 - 妥拉, 先知書, 著作, 使徒著作. 他們的用意在於呈現一個整全的聖經觀, 將整本聖經看作是一本書, 是 神完整而連貫的啟示, 而不是截然不同的兩本書, 或是一本書有截然不同的兩部分.
將聖經區分為"舊約聖經"與"新約聖經"的分類方式, 最早開始於主後第二世紀後期撒狄(啟示錄中提到的七個教會之一)的主教馬里丟Melito of Sardis. 馬里丟雖然有猶太血統, 但卻深受希臘文化影響. 他稱希伯來聖經為"舊約聖經", 而將使徒所寫的希臘文聖經稱為"新約聖經", 用意在於貶抑希伯來聖經, 導致後來有些基督徒只看重新約聖經, 而將舊約聖經看作是次要的, 過時的. 甚至將舊約聖經與新約聖經看成是彼此對立的.
但主耶穌和使徒時代並不是這樣看待聖經, 使徒保羅說, "聖經都是 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 神的人得以完全、豫備行各樣的善事。" (提摩太後書3:16~17) 保羅說這話的時候, 新約正典尚未成形, 保羅指的聖經是舊約聖經.
因此, 彌賽亞信徒所用的聖經, 在內容上與一般基督徒所用的聖經並無太大不同, 只是希望盡量還原聖經原本的猶太特色, 呈現聖經原來的風貌. 彌賽亞信徒接受整本聖經是 神唯一而完整的啟示, 並沒有選擇性的接受某些部分而忽略其他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