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你的眼睛若瞭亮, 全身就光明... 你的眼睛若昏花, 全身就黑暗...

主耶穌的登山寶訓 (馬太福音5-7) 中有一段難解的經文: "眼睛就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裡頭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 (馬太福音6:22~23) 很多人的解釋都是圍繞在"屬靈的眼睛"上打轉。如此的解釋面臨一個解經的難題, 因為這段經文的上下文(馬太福音6:19-21, 24-34) 都是主耶穌關於財富的教導, 為什麼中間會插入一段似乎不太相關的經文呢?

有些解經家注意到上下文的關係, 認為馬太福音6:22-23應該也是主耶穌關於財富的教導, 而嘗試從這個角度來解釋這段經文. 可惜他們的解釋都還是有牽強的地方.

要明白這段經文, 我們首先要認清一件事: 主耶穌和他的門徒全是猶太人, 而登山寶訓則是猶太人的彌賽亞對於他的猶太門徒的教導. 認識新約聖經的猶太背景是幫助我們明白這段經文的關鍵. 事實上, "眼睛亮/眼睛昏花" (good eye / evil eye) 是希伯來文的片語, "眼睛亮"形容一個人很慷慨, "眼睛昏花"則形容一個人很吝嗇. 舊約聖經中就有相關的例子. 如箴言22:9 "眼目慈善的、就必蒙福.因他將食物分給窮人。", 以及箴言23:6 "不要喫惡眼人的飯、也不要貪他的美味."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聖經在這兩處經文正確地將"慷慨/吝嗇"翻譯出來.) 拉比文獻中也有類似的例子, 如 Tractate Trumot IV.3. 

當我們知道主耶穌是在教導門徒要有慷慨的態度, 這段經文的上下文的關係就顯而易見了. 主耶穌在這裡特別強調慷慨或是吝嗇的態度會影響到整個人屬靈的生命. 慷慨的人樂意施捨, 幫助需要的人. 行善/施捨的誡命根源自摩西五經, 也是第一世紀猶太人在生活實踐上很重要的一部分. 當時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教導門徒施捨時要有正確的心態(馬太福音6:1-4), 很顯然主耶穌預設門徒會繼續施捨. 使徒彼得與約翰也要求保羅去外邦傳福音的時候要"記念窮人", 而且這是保羅"本來熱心去行的" (加拉太書2:9-10) 保羅也的確勸勉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捐錢幫助耶路撒冷貧窮的信徒 (哥林多前書16:1-4, 哥林多後書8:1-23) 主耶穌的兄弟雅各也教導"在 神我們的父面前, 那清潔沒有玷汙的虔誠, 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 (雅各書1:27)

認真遵行 神的旨意的基督徒應該會是地上最慷慨的一群人, 因為當我們行善/施捨的時候, 我們正是"積攢財寶在天上" (馬太福音6:20), 而我們的"父在暗中察看, 必然報答你". (馬太福音6:4)

1 則留言:

藍雅菁 提到...

雖然展華是深度近視,散光,加老花,不過他還是有very good eye- 每逢索錢的homeless總慷慨不吝惜,不過我和Philip只給香蕉... 需要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