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律法上更重的事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Shoftim "審判官", 申命記 Deuteronomy 16:18~21:9 的讀經心得)

你要追求至公、至義、好叫你存活、承受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地。

(申命記16:20)

摩西吩咐以色列人要追求公義. 他特別強調說, "你要追求至公、至義". 這句話的希伯來原文是 צֶדֶק צֶדֶק תִּרְדֹף, 直譯是 "公義! 公義! 你要追求!". "公義" 不但被重複了兩次, 並且被放在句首. 摩西用最強烈的語氣, 來表達公義的無比重要性. 難怪中文和合本聖經翻譯為 "你要追求至公、至義". 摩西要以色列人全心全力追求公義.

摩西接著說, 追求公義的益處, "好叫你存活、承受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地". 摩西的意思其實並不是要以色列人藉著追求公義來換得神的祝福, 而是因為人追求公義會帶下神的同在. 既然有神的同在, 人自然就蒙福, 正如大衛在詩篇所說, "耶和華阿、誰能寄居你的帳幕? 誰能住在你的聖山? 就是行為正直、作事公義、心裡說實話的人" (詩篇15:1~2).

為什麼人追求公義會帶下神的同在呢? 因為神不但是愛 (參約翰一書4:8, 16), 祂也是公義. 公義乃是神的名字之一, 正如神說, "當那日子、那時候、我必使大衛公義的苗裔 (彌賽亞) 長起來.祂必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義。在那日子猶大必得救、耶路撒冷必安然居住.祂 (彌賽亞) 的名必稱為耶和華我們的義" (耶利米書33:15~16). 因此追求公義的, 就是在追求神, 自然會帶下神的同在.

主耶穌也教導說, 公義是 "律法 (妥拉) 上更重的事". 祂說, "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這更重的是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你們這瞎眼領路的、蠓蟲你們就濾出來、駱駝你們倒吞下去" (馬太福音23:23~24).

主耶穌的意思是, 儘管妥拉的儀式性誡命, 比方說 "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也是不可不行的", 但妥拉的道德性誡命, 諸如公義, 憐憫, 信實, 乃是 "律法 (妥拉) 上更重的事", 更是人應當謹守遵行的, "這更重的是你們當行的". 

我們基督徒不但是因信稱義, 並且也要行出公義, 遵行 "律法 (妥拉) 上更重的事". 

主耶穌的教導同時也提醒我們凡立志教導妥拉的人, 不但要教導人遵行儀式性誡命, 諸如守安息日和聖經節期, 吃潔淨食物, 更是要殷勤教導人謹守遵行妥拉的道德性誡命, 因為道德性誡命乃是"律法 (妥拉) 上更重的事".

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

赴神的約會: 聖經節期的意義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Re'eh "看哪", 申命記 Deuteronomy 11:26~16:17 的讀經心得)

你一切的男丁、要在除酵節、七七節、住棚節、一年三次、在耶和華你 神所選擇的地方朝見他、卻不可空手朝見.各人要按自己的力量、照耶和華你 神所賜的福分、奉獻禮物。

(申命記16:16~17)

在申命記中, 摩西再次提醒以色列百姓要守神所定的節期, 特別是三大節期: 除酵節, 七七節 (五旬節), 住棚節.

很多人認為聖經節期是 "猶太節期", 但聖經並沒有這樣稱呼它們. 相反地, 聖經明確指出, 這些節期是耶和華的節期, 是神的節期. 利未記23章說,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曉諭以色列人說、耶和華的節期、你們要宣告為聖會的節期..於是摩西將耶和華的節期、傳給以色列人" (利未記23:1~2, 44).

節期的希伯來原文 מוֹעֲדִים (moadim), 意思是 "約會/約定的日子". 換句話說, 聖經節期是神與祂子民約會的日子. 節期乃是神的約會.

為什麼神要在這些日子與人約會? 首先, 在舊約中, 這些節期都有歷史意義:

  • 逾越節: 紀念神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脫離奴役
  • 五旬節: 紀念神在西乃山與以色列立下盟約, 頒布十誡
  • 住棚節: 紀念神在曠野保守和供應以色列百姓

聖經節期不只是歷史紀念, 更是讓神的百姓學習感恩, 敬畏神, 並提醒他們神始終與他們同在.

從舊約到新約, 聖經節期不但沒有被廢掉, 反而加入了更深更豐富的屬靈意義. 聖經節期在新約中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成全, 因為聖經節期指向了神已經成就或將要成就的救贖大工:

  • 逾越節: 主耶穌在逾越節被釘十字架, 成就普世救恩
  • 五旬節: 聖靈在五旬節降臨, 標誌教會時代的開始
  • 住棚節: 指向耶穌再來, 神國最終在地上實現, 如啟示錄21:3所說, "看哪、 神的帳幕在人間.祂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祂的子民、 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 神" (啟示錄21:3).

然而聖經節期和我們外邦基督徒有什麼關係呢? 使徒保羅教導我們說, "所以不拘在飲食上、或節期、月朔、安息日、都不可讓人論斷你們.這些原是後事的影兒.那形體卻是基督" (歌羅西書2:16~17). 這意味著, 我們不必遵守聖經節期作為義務. 但聖經節期仍是神對祂子民的邀請 - 邀請我們親近祂, 與祂建立更深的關係.

猶太人固然必須守節期, 但我們外邦基督徒也被邀請參與, 赴這場神與人的約會. 我們是否願意接受神的邀請, 放下藉口, 與神相遇, 與神同住?

就讓我們欣然接受神的邀請, 慶祝耶和華的節期, 紀念神為以色列人和全人類所成就的大事. 這不僅是歷史的紀念, 更是與神親密相遇的寶貴時刻.


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信實與蒙福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Eikev "因為", 申命記 Deuteronomy 7:12~11:25 的讀經心得)

你們果然聽從這些典章、謹守遵行、耶和華你 神就必照祂向你列祖所起的誓、守約施慈愛。必愛你、賜與你、使你人數增多、也必在向你列祖起誓應許給你的地上、賜福與你身所生的、地所產的、並你的五穀、新酒、和油、以及牛犢、羊羔。你必蒙勝過萬民..

(申命記7:12~14)

摩西告訴以色列人, 只要他們謹守遵行 神的話, 神就必賜福給他們, 甚至他們 "必蒙福勝過萬民". 乍看之下, 這似乎是靠行為稱義蒙福. 但事實並非如此, 因為摩西同時也提醒以色列人, "你進去得他們的地、並不是因你的義、也不是因你心裡正直、乃是因這些國民的惡、耶和華你的 神將他們從你面前趕出去、又因耶和華要堅定他向你列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所應許的話。你當知道、耶和華你 神將這美地賜你為業、並不是因你的義、你本是硬著頸項的百姓" (申命記9:5~6).

摩西要以色列人謹守遵行 神的話, 其實是要他們對神信實. 既然 神是全然信實的, 當以色列人也對 神信實, 他們就因此保持在與 神的盟約關係中. 而人只要維持跟 神的關係, 就必定蒙福, 因為 神本是樂意賜福的 神. 

這原則可追溯到創世之初. 就如 神起初造人時, 祂是按著自己的形象樣式造人, 並且祂視他們為兒女, 正如路加福音所說, "亞當是 神的兒子" (路加福音3:38). 既然人跟 神的關係是兒女跟父親的關係, 人自然蒙 神祝福, 因此創世記說, "神就賜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 (創世記1:28).

然而, 當人與 神的關係破裂, 不再受到 神的祝福, 祝福便轉為咒詛, 因為咒詛正是蒙福的反面. 不蒙福便會受咒詛. 因此當人類始祖受魔鬼撒旦引誘犯罪, 跟 神的關係破裂以後, 人就招致咒詛. 神 "對女人說、我必多多加增你懷胎的苦楚、你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戀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轄你。又對亞當說、你既聽從妻子的話、喫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喫的那樹上的果子、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纔能從地裡得喫的" (創世記3:16~17).

從舊約到新約, 這個屬靈原則始終不變, 正如使徒保羅說, "可見那以為本的人、和有信心的亞伯拉罕一同得" (加拉太書3:9). 不論是舊約下的以色列人, 還是新約下的基督徒, 只要對 神信實, 就能持守在與 神的盟約關係當中, 並且既然跟 神有好的關係, 就必定蒙 神賜福.


2025年8月6日 星期三

因信稱義 vs 靠行為稱義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Vaetchanan "我懇求", 申命記 Deuteronomy 3:23~7:11 的讀經心得)

我們若照耶和華我們 神所吩咐的一切誡命、謹守遵行、這就是我們的義了。

(申命記6:25)

在基督教傳統的教導中, 常有人將聖經分為兩個時代: 舊約是律法時代, 新約是恩典時代. 舊約的以色列人是靠行為稱義, 新約的基督徒則是因信稱義. 本週的妥拉經文中, 摩西勉勵以色列人說, "我們若照耶和華我們 神所吩咐的一切誡命、謹守遵行、這就是我們的義了" (申命記6:25), 這節經文常被視為以色列人靠行為稱義的證據. 畢竟, 若是靠著謹守遵行神的誡命才算為義, 這不就是靠行為稱義嗎?

然而, 舊約中還有另一個看似矛盾的經文, "亞伯蘭 (亞伯拉罕) 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 (創世記15:6). 這是怎麼回事呢? 難道神會改變祂的救贖方式: 先因信稱義 (亞伯拉罕), 後改為靠行為稱義 (以色列人), 又因行不通而改回因信稱義 (基督徒) 嗎?

事實上, 無論舊約還是新約, 聖經始終是一貫的: 人都是因信稱義. 之所以會產生舊約靠行為稱義的誤解, 關鍵在於我們對信心的理解深受希臘思想影響, 與聖經原本的意思並不相同.

對希臘人來說, 信心是一種內在心理活動: 思想上的認同與情感上的信靠. 因此深受希臘文化影響的外邦基督徒往往將信心視為觀念性的信: 只要我心裡真心相信神, 全心信靠祂, 就是對神有信心.

但聖經所說的信心, 不只是內心的相信或信靠, 而是一種關係性的信心. 更準確地說, 是盟約中的信心, 正如聖經字典《Lexham Bible Dictionary》所指出:

The biblical language of faith concerns a relationship of faithfulness and cooperation (Leclerc, “Faith in Action,” 184–95). The concept of the covenant, which is especially explicit in the Old Testament, informs the biblical writers’ use of the language of faith. To have faith in God or Jesus is to be faithful to a covenantal bond, which is initiated by God and bound according to appropriate promises and expectations on both sides. The command for Christians to have faith is not merely a cerebral exercise or eager wish, but a command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fidelity and trust. 

我將其翻譯為中文:
聖經中有關 "信心" 的語言, 指的是一種信實與合作的關係 (意即盟約關係). "盟約" 的概念, 尤其在舊約中表達得最為清楚, 深深影響了聖經作者使用 "信心" 一詞的方式. 對神或耶穌有信心, 就是在由神主動發起的盟約關係中, 對祂保持信實信靠, 並在彼此的應許與期待下互相約束. 對基督徒而言, "要有信心" 的命令並不只是頭腦的信念或熱切盼望, 而是一個包含信實信靠的命令.

換言之, 聖經所說的信心, 是在神與人的盟約關係中, 人對神的信靠與信實.

那麼, 人如何對神信實呢? 很明顯, 若人真以神為神, 就必聽從祂的話. 因此謹守遵行神的誡命, 正是信實的具體表現.  當以色列人這樣行, 他們就是因信稱義, 因他們的順服來自於信實, 而非靠行為本身稱義.

這也解釋了因信稱義與靠行為稱義的區別:

  • 靠行為稱義要求完美無缺, "因為凡遵守全律法的、只在一條上跌倒、他就是犯了眾條" (雅各書2:10). 若舊約真是靠行為稱義, 那麼亞伯拉罕與大衛都不能得救了. 亞伯拉罕曾說謊, 大衛更犯了姦淫與謀殺!
  • 因信稱義則要求人盡心盡力: 全心信靠神, 竭力對祂信實. 神知道我們是否盡心盡力. 這不代表永不失敗, 而是即便軟弱跌倒, 也不沉溺罪中, 而是回轉歸向神.

因此, 不論新約或舊約, 救恩的原則始終一致: 因信稱義, 正如新舊約聖經都說了, "義人必因信得生" (哈巴谷書2:4; 希伯來書10:38). 

2025年7月31日 星期四

信靠和信實脣齒相依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Devarim "話", 申命記 Deuteronomy 1:1~3:22 的讀經心得)

你們卻不肯上去、竟違背了耶和華你們 神的命令.在帳棚內發怨言、說、耶和華因為恨我們、所以將我們從埃及地領出來、要交在亞摩利人手中、除滅我們..我就對你們說、不要驚恐、也不要怕他們。在你們前面行的耶和華你們的 神、必為你們爭戰、正如他在埃及和曠野、在你們眼前所行的一樣..你們在這事上卻不信耶和華你們的 神。

(申命記1:26~27, 29~30, 32)

摩西回顧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四十年的原因: 當初因著十個探子報惡信, 以色列人因此拒絕進迦南得地為業. 他們違背了 神的命令, 不肯對 神信實. 但以色列人不肯對 神信實的根本原因, 是因為他們不信靠 神, 他們不相信 神能為他們爭戰, 消滅強大的迦南人. 

若是以色列人能充分信靠 神, 倚靠祂的大能大力, 他們就能夠對 神信實, 遵行 神的命令進迦南. 妥拉因此教導我們一個關於信心的屬靈真理: 人越多信靠 神, 就越能對 神信實; 但人越不信靠 神, 就越難對 神信實. 簡而言之, 信實取決於信靠.

另一方面, 當使徒請求主耶穌, "求主加增我們的信心" (路加福音17:5), 主耶穌回答說:

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棵桑樹說、你要拔起根來、栽在海裡、他也必聽從你們。你們誰有僕人耕地、或是放羊、從田裡回來、就對他說、你快來坐下喫飯呢.豈不對他說、你給我豫備晚飯、束上帶子伺候我、等我喫喝完了、你纔可以喫喝麼。僕人照所吩咐的去作、主人還謝謝他麼。這樣、你們作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當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所作的本是我們應分作的。

(路加福音17:6~10)

主耶穌教導使徒說, 只要他們有像一粒芥菜種那樣的信心去信靠 神, 那麼他們甚至能讓一棵大樹憑空連根拔起投在海裡. 但前提是他們必須對 神信實, 像僕人服事主人那樣老老實實去做一切 神所吩咐他們的, 如此他們對 神的信靠自然加增. 基本上, 主耶穌教導我們另一個同樣重要的關於信心的屬靈真理: 人越多對 神信實, 就越能信靠 神. 簡而言之, 信靠取決於信實.

信心的希伯來字是 אֱמוּנָה ("emunah"), 它既有 "信靠" 也有 "信實" 的意思在內. 信靠+信實不但是完整的信心, 並且信靠和信實脣齒相依, 相輔相成: 人越多信靠 神, 就越能對 神信實; 同時人越多對 神信實, 就越能信靠 神. 信實取決於信靠, 信靠也同樣取決於信實. 兩者必須兼顧. 

願我們效法妥拉和主耶穌所教導的, 全心信靠 神, 並且對 神信實, 使我們的信心不斷增長, 活出討 神喜悅的生命.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信心的完整圖像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Matot/Masei "支派/旅程", 民數記 Numbers 30:1~36:13 的讀經心得)

摩西曉諭以色列各支派的首領、說、耶和華所吩咐的乃是這樣。人若向耶和華許願、或起誓、要約束自己、就不可食言、必要按口中所出的一切話行。

(民數記30:1~2)

許多基督徒認為, 聖經所說的信心就是信靠. 然而, 聖經所說的信心, 其實有著雙重面向. 信心不只是信靠那麼簡單, 而是信靠加上信實. 信心的希伯來原文 אֱמוּנָה 源自希伯來字根 אָמַן, 意思是 "堅定, 可靠, 忠誠", 它含有以下兩層意思: 

  • 對神的信靠: 相信並倚靠祂的話語, 能力, 恩典, 應許 
  • 對神的信實: 作為神的子民, 在心思意念和行為上忠誠於祂 (例如守約, 遵行誡命, 履行承諾)

本週妥拉開頭, 民數記30章的核心教導, 並不只是規範父親或丈夫的權柄, 也不只是提醒人說話要謹慎, 而是在強調: 人若向神許願, 就必須以信實的態度履行承諾, "人若向耶和華許願、或起誓、要約束自己、就不可食言、必要按口中所出的一切話行" (民數記30:2).

許願是出於信靠人相信神會垂聽, 施恩, 因而向祂許願; 履約則是出於信實人既向神許願, 就當信守承諾, 按所說的去做. 例如哈拿信靠神而向神許願, 若神賜她兒子, 她必將他終身獻給神 (參撒母耳記上1:11). 神垂聽了她的禱告, 而哈拿也信實地履行了承諾, 這就是信靠與信實的完美結合.

民數記30章後續段落指出, 若女子所許的願在父親或丈夫聽見的當日被否決, 她就可以不履行那願, 而神也會赦免她 (參民數記30:5, 8, 12). 這說明在某些特殊情況下, 人的承諾可以解除而不算為罪. 但這些都是例外條款, 目的不是削弱信實的要求, 而是維護神設立的權柄秩序與家庭保護原則.

這些例外反而凸顯出一個更大的原則: 只要對神有承諾, 就必須信實遵守.

類似地, 主耶穌在登山寶訓教導說, "你們又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說、『不可背誓、所起的誓、總要向主謹守。』只是我告訴你們、甚麼誓都不可起..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 (馬太福音5:33~34, 37).

主耶穌並不是否定民數記30章的誡命, 而是更進一步要求我們的生活本身就要充滿信實, 以誠實, 清潔的話語建立關係, 不要靠誓言來證明可信度. 祂所要求的, 是一種裡外一致, 真實可靠的生命態度, 也就是我們要活出信心.

聖經所說的信心不只是信靠而已. 信靠加上信實, 才是信心的完整圖像.

2025年7月16日 星期三

從常獻的燔祭看奉獻的人生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Pinchas "非尼哈", 民數記 Numbers 25:10~29:40 的讀經心得)

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你要吩咐以色列人說、獻給我的供物、就是獻給我作馨香火祭的食物、你們要按日期獻給我。又要對他們說、你們要獻給耶和華的火祭、就是沒有殘疾一歲的公羊羔、每日兩隻、作為常獻的燔祭。早晨要獻一隻、黃昏的時候要獻一隻。又用細麵伊法十分之一、並搗成的油一欣四分之一、調和作為素祭。這是西乃山所命定為常獻的燔祭、是獻給耶和華為馨香的火祭。為這一隻羊羔要同獻奠祭的酒、一欣四分之一.在聖所中、你要將醇酒奉給耶和華為奠祭。

(民數記28:1~7)

在本週妥拉讀經的後半部, 神清楚吩咐以色列人關於獻祭的條例, 神說, "你們要按日期獻給我". 這裡的"日期" 希伯來原文是 מוֹעֵד (mo'ed), 意思是 "節期; 指定的時間". 也就是說, 神命定祂的百姓要在特定的聖經節期獻上特別的供物.

然而, 在定規所有節期的獻祭之前, 神先設立了一個基準線, 也就是 "常獻的燔祭" (希伯來文 עֹלַת תָּמִיד). "常獻的燔祭" 每天早晚各一次, 不論平日或節期都不可少. 即使在盛大的節期獻上許多祭牲, 仍須在"常獻的燔祭、和同獻的奠祭以外" (民數記28:15) 額外再獻.

這每日獻上的 "常獻的燔祭", 包含三樣元素:

  1. 燔祭 (עֹלָה, "olah"): 獻上一歲無殘疾的公羊羔, 全然焚燒在壇上, 完全上升到神那裏, 正如 עֹלָה 的字根含義 "上升" 所表示的, 象徵獻祭者將自己毫無保留地奉獻給神.

  2. 素祭 (מִנְחָה, "minchah"): 細麵與油調和的無酵餅, 象徵將聖潔的生活獻給神מִנְחָה 原意為 "禮物", 表達我們日常生活的行動, 品格, 工作都可以成為給神的獻禮.

  3. 奠祭 (נֶסֶךְ, "nesekh"): 將酒澆奠於壇上, 象徵生命全然傾倒這是一種自願, 歡喜的奉獻, 代表我們把人生的熱情, 時間, 力量為神傾倒.

這三種祭物, 構成了奉獻的人生的屬靈藍圖:

  • 燔祭: 表明我們的生命歸屬於神, 不再為自己活

  • 素祭: 表明我們以聖潔和順服來榮耀神

  • 奠祭: 表明我們甘心將自己傾倒, 為愛神和服事人全然擺上

這正如保羅在羅馬書12:1~2 所教導的: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羅馬書12:1~2)

我們今天雖然沒有按照妥拉獻燔祭, 素祭, 奠祭, 但奉獻的人生仍是神對祂每一個兒女的呼召. 每一天, 我們都可以:

  • 在早晚獻給神我們的時間和心思意念, 如燔祭

  • 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保持聖潔與忠心, 如素祭

  • 在關懷、付出與服事中樂意傾倒自己如奠祭

這樣的生活, 就是我們 "常獻的燔祭", 不是間歇性的屬靈高峰, 而是每日甘心、全人全生活的獻上.

願我們每天都能這樣活出 "常獻的燔祭", 使我們的生命成為神眼中持續馨香的火祭, 讓神得著榮耀. 願我們的人生都成為一個奉獻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