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申命記1:1~3:22 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申命記1:1~3:22 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7月31日 星期四

信靠和信實脣齒相依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Devarim "話", 申命記 Deuteronomy 1:1~3:22 的讀經心得)

你們卻不肯上去、竟違背了耶和華你們 神的命令.在帳棚內發怨言、說、耶和華因為恨我們、所以將我們從埃及地領出來、要交在亞摩利人手中、除滅我們..我就對你們說、不要驚恐、也不要怕他們。在你們前面行的耶和華你們的 神、必為你們爭戰、正如他在埃及和曠野、在你們眼前所行的一樣..你們在這事上卻不信耶和華你們的 神。

(申命記1:26~27, 29~30, 32)

摩西回顧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四十年的原因: 當初因著十個探子報惡信, 以色列人因此拒絕進迦南得地為業. 他們違背了 神的命令, 不肯對 神信實. 但以色列人不肯對 神信實的根本原因, 是因為他們不信靠 神, 他們不相信 神能為他們爭戰, 消滅強大的迦南人. 

若是以色列人能充分信靠 神, 倚靠祂的大能大力, 他們就能夠對 神信實, 遵行 神的命令進迦南. 妥拉因此教導我們一個關於信心的屬靈真理: 人越多信靠 神, 就越能對 神信實; 但人越不信靠 神, 就越難對 神信實. 簡而言之, 信實取決於信靠.

另一方面, 當使徒請求主耶穌, "求主加增我們的信心" (路加福音17:5), 主耶穌回答說:

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棵桑樹說、你要拔起根來、栽在海裡、他也必聽從你們。你們誰有僕人耕地、或是放羊、從田裡回來、就對他說、你快來坐下喫飯呢.豈不對他說、你給我豫備晚飯、束上帶子伺候我、等我喫喝完了、你纔可以喫喝麼。僕人照所吩咐的去作、主人還謝謝他麼。這樣、你們作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當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所作的本是我們應分作的。

(路加福音17:6~10)

主耶穌教導使徒說, 只要他們有像一粒芥菜種那樣的信心去信靠 神, 那麼他們甚至能讓一棵大樹憑空連根拔起投在海裡. 但前提是他們必須對 神信實, 像僕人服事主人那樣老老實實去做一切 神所吩咐他們的, 如此他們對 神的信靠自然加增. 基本上, 主耶穌教導我們另一個同樣重要的關於信心的屬靈真理: 人越多對 神信實, 就越能信靠 神. 簡而言之, 信靠取決於信實.

信心的希伯來字是 אֱמוּנָה ("emunah"), 它既有 "信靠" 也有 "信實" 的意思在內. 信靠+信實不但是完整的信心, 並且信靠和信實脣齒相依, 相輔相成: 人越多信靠 神, 就越能對 神信實; 同時人越多對 神信實, 就越能信靠 神. 信實取決於信靠, 信靠也同樣取決於信實. 兩者必須兼顧. 

願我們效法妥拉和主耶穌所教導的, 全心信靠 神, 並且對 神信實, 使我們的信心不斷增長, 活出討 神喜悅的生命.


2024年8月8日 星期四

小孩子一般的信心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Devarim "話", 申命記 Deuteronomy 1:1~3:22 的讀經心得)

那時我對你們說、管理你們的重任、我獨自擔當不起。耶和華你們的 神使你們多起來、看哪、你們今日像天上的星那樣多

(申命記1:9~10)

以色列人出埃及後, 在曠野兩次數點二十歲以上能出去打仗的男丁, 每次都超過了六十萬人. 若再加上婦人孩子, 以色列人此時的人口總數大約有兩百多萬人, 誠如摩西所形容的, "看哪、你們今日像天上的星那樣多" (申命記1:10).

當初 神應許亞伯拉罕說, "你向天觀看、數算眾星、能數得過來麼..你的後裔將要如此" (創世記15:5). 神給亞伯拉罕的應許是如此不可思議, 如果我是亞伯拉罕的話, 我的反應多半是 "喜得不敢信" (路加福音24:41). 然而亞伯拉罕的反應並非如此. 對於 神的應許, "亞伯蘭信耶和華" (創世記15:6). 

亞伯拉罕的信心讓我想到主耶穌的話, "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 (馬太福音18:3). 亞伯拉罕正是對 神有著小孩子一般單純的信心. 就像小孩子單純地信靠父親一樣, 亞伯拉罕單純地信靠 神而沒有任何懷疑.

我想就連亞伯拉罕他自己也沒想到, 經過了短短數百年, 神就成就了祂的應許, 讓亞伯拉罕從一個只有他跟撒拉夫妻兩人的小家庭發展成超過兩百萬人的民族. 沒有人能夠想像, 會有人的後裔在區區數百年就增加到超過百萬人. 這的確是只有 神才能成就的事! 神以大能的作為回應了亞伯拉罕小孩子一般的信心.

願我們都能像亞伯拉罕一樣, 對 神有著小孩子一般的信心.

 

 

2023年7月19日 星期三

妥拉之門: 屬靈旅程 (申命記1:1~3:22 話)

播客連結

耶和華我們的 神在何烈山曉諭我們說、你們在這山上住的日子彀了.(申命記1:6)

申命記的希伯來文標題為 דְּבָרִים ("D'varim", "話"), 源自於開頭的一句, "以下所記的、是摩西在約但河東的曠野、疏弗對面的亞拉巴、就是巴蘭、陀弗、拉班、哈洗錄、底撒哈中間、向以色列眾人所說的話 (דְּבָרִים)" (申命記1:1). 申命記是妥拉的最後一卷, 由摩西對即將進入應許之地的新一代以色列人的一系列講道 (話) 組成. 摩西首先回顧了以色列人從西乃山一直到約旦河東岸的曠野之旅, 這也正是全書的背景.

神吩咐以色列人離開西乃山 (或稱 "何烈山") 時所說的令人印象深刻,  "你們在這山上住的日子彀了 (希伯來文 רַב-לָכֶם, "rav lachem")" (申命記1:6). 西乃山是聖山, 是 神與以色列人相遇並賜予妥拉的地方, 但這一命令卻顯得相當突兀, 幾乎成了一種責備. 在接下來的經文中, 同樣的語氣仍在繼續, "要起行轉到亞摩利人的山地.." (申命記1:7).

從普通意義上講, רַב-לָכֶם ("rav lachem") 這句話可能只是表示以色列人在西乃山安營扎寨過了一年已經夠長了, 是時候繼續前往迦南地了. 然而, 中世紀拉比拉旭 (Rashi) 根據古代拉比聖經註釋米德拉什 (Midrash) 的解釋提出了另一種解讀, 即 רַב-לָכֶם ("rav lachem") 的意思是 "你們有許多..":

你們住在這座山上, 有許多榮耀和賞賜. 你們製造了會幕, 金燈台和聖物. 你們領受了妥拉, 又成立了公會, 並且任命了千夫長和百夫長.

這種解讀無疑也是有道理的. 西乃山是大有賞賜的地方, 是以色列人與 神相遇的地方, 它將以色列提升到了偉大的地步. 然而 這種解讀並沒有窮盡 רַב-לָכֶם ("rav lachem") 這句話的含義. 在民數記16章可拉背叛時, 可拉的支持者與摩西爭辯時也使用了同樣的話 רַב-לָכֶם ("rav lachem").

聚集攻擊摩西、亞倫、說、你們擅自專權 (רַב-לָכֶם, "rav lachem")、全會眾個個既是聖潔、耶和華也在他們中間、你們為甚麼自高超過耶和華的會眾呢。(民數記16:3)

摩西用他自己的挑戰來回應他們的挑戰, 即他們都要手持香爐出現在 神面前, 讓 神親自指明祂在以色列的會眾當中揀選誰親近祂. 摩西用同樣的一句話 רַב-לָכֶם ("rav lachem") 結束他的挑戰, "你們這利未的子孫擅自專權了 (רַב-לָכֶם, "rav lachem")" (民數記16:7).

在這種情況下,  רַב-לָכֶם ("rav lachem") 這句話是一種責備. 當 神吩咐以色列人離開西乃山時, 這句話是否也有同樣的意思呢? 如果是, 神為什麼要責備以色列人呢? 祂當然不是在貶低西乃山的經歷, 告訴以色列人不要再去理會妥拉及其包含的一切. 西乃山是無與倫比的與 神相遇之地, 是 神啟示的地方. 它決定了以色列民族的身分和歷史. 申命記的大部分內容都在提醒以色列人不要偏離西乃山, 即不要偏離 神最初的啟示及其所有的律例、誡命和典章. 然而與此同時, 神似乎在警告以色列人不要固守拘泥在某種特定經歷上, 而是要繼續走順服的道路, 以實現 神最終的目的.

感受到 神的直接同在是一種無與倫比的獎賞. 在屬靈的旅程中, 我們總會受到誘惑, 在我們對 神最深的體驗之地 "安營扎寨". 這種屬靈經驗本身成了我們的一種 "綑綁", 當它消失時, 我們就會不顧一切去尋求重新經歷當初的屬靈經驗. 對有些人來說, 屬靈生活就成了拼命尋找從前對 神的感覺, 或者尋找能與最初屬靈經驗相匹配的新的屬靈經驗.

對於那些曾經與主耶穌這位永活的彌賽亞相遇的人來說, 這種誘惑可能尤其強烈. 掃羅在前往大馬色的途中與復活的主耶穌相遇, 改變了他的一生. 掃羅被這次相遇所震撼, 他問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 "主阿、你是誰" (使徒行傳22:8). 和以色列人在西乃山一樣, 這次相遇是 神的啟示. 掃羅試圖理解這啟示的意義. 當他意識到從天上對他說話的人就是主耶穌時, 掃羅作為一個優秀的法利賽拉比, 問了第二個問題, "主阿、我當作甚麼" (使徒行傳22:10). 這正是為什麼 神吩咐以色列人離開西乃山: 神聖的啟示不是屬靈旅程的終點, 而是新旅程的起點. 主耶穌對掃羅說, "起來、進大馬色去、在那裡要將所派你作的一切事、告訴你" (使徒行傳22:10). 主耶穌彷彿對掃羅說,  רַב-לָכֶם ("rav lachem") - 這次超自然的相遇對你來說已經足夠了, 現在你必須繼續完成我呼召你去完成的使命.

掃羅最初與主耶穌的相遇蘊含著他畢生事奉的種子. 因為正是在這裡, 他遇到了永活的彌賽亞, 萬有之主的耶穌. 掃羅在書信中對彌賽亞的崇高描述正是源於他所看見耶穌的異象, 也為他對外邦人的使命提供了動力. 如果主耶穌是從天上啟示下來的主, 那麼他就是全人類的主, 既是猶太人的主, 也是外邦人的主. 主耶穌在通往大馬色的路上向掃羅自我啟示, 進而差遣掃羅到外邦人那裡去.

當 神吩咐以色列人離開西乃山, 他們離開了出埃及旅程的最高峯. 神以此教導我們, 在我們屬靈旅程的最高峯要問 神兩個問題, "主阿、你是誰" 和 "主阿、我當作甚麼". 我們不應該在我們的屬靈經歷中安營扎寨, 也不應該用我們的餘生來試圖恢復我們的屬靈經歷. 在吩咐以色列人離開西乃山後, 神說, "如今我將這地擺在你們面前、你們要進去得這地.." (申命記1:8).

屬靈旅程並不是在漫長的曠野旅程中與 神的幾次戲劇性相遇. 相反地, 它是由與 神相遇所開啟的旅程, 也許往後還會有更多的與 神相遇, 但屬靈旅程指向的是 神賦予我們的人生使命, 使我們最終成就 神給我們的命定.

(文章摘譯自彌賽亞拉比羅素·雷斯尼克 Russell Resnik 的妥拉註釋, 妥拉之門 - 加入猶太拉比針對每週妥拉的古老對話 Gateways to Torah - Joining the Ancient Conversation on the Weekly Portion

2022年8月9日 星期二

彌賽亞拉比讀妥拉: 神撫養以色列 (申命記1:1~3:22 話)

 

播客連結

在申命記, 摩西重述 神的律例, 典章, 誡命, 以及順服與悖逆 神的後果. 然而一開始, 摩西提醒以色列人一個更為基本的真理:

你們在曠野所行的路上、也曾見耶和華你們的 神、撫養 (希伯來動詞字根 נשׂא你們、如同人撫養 (希伯來動詞字根 נשׂא兒子一般、直等你們來到這地方。你們在這事上卻不信耶和華你們的 神。他在路上、在你們前面行、為你們找安營的地方、夜間在火柱裡、日間在雲柱裡、指示你們所當行的路。(申命記1:31~33)

當以色列人在曠野飄流時, 神撫養以色列, 就像父親撫養兒子一樣. 神供應以色列的一切需要, 保護以色列免於一切仇敵, 神的約櫃行在以色列前面, 尋找適合安營的地方. 是 神, 而不是人撫養以色列, 這個基本真理因著摩西的話更加凸顯出來, "那時我對你們說、管理 (希伯來動詞字根 נשׂא, 意思是 "撫養"你們的重任、我獨自擔當不起" (申命記1:9). 撫養以色列的重任是任何人都擔當不起的, 唯有 神承擔下來, 因此摩西對以色列人說, "你們在曠野所行的路上、也曾見耶和華你們的 神、撫養你們、如同人撫養兒子一般" (申命記1:31).

神在曠野撫養以色列, 彰顯出祂對祂百姓的信實. 然而以色列人卻如摩西所說, "你們在這事上卻不信耶和華你們的 神" (申命記1:32). 一個古老的寓言反映了以色列人不信的光景:

一個父親把兒子扛在他的肩膀上. 兒子看不見扛抬他的父親, 頻頻詢問路人說, 我的父親到底在哪裡? 當他們告訴兒子說, 他的父親正在扛抬著他, 他卻不相信他們, 並且開始懷疑父親為什麼要拋下他. 最後父親被懷疑不信的兒子激怒了, 把兒子放下讓兒子自己走. 不久兒子就被路上的野狗咬傷了.

這個寓言反映了以色列人的不信 神, 以及不信 神的後果. 當 神暫時掩面不顧祂悖逆不信的百姓, 不再保護他們時, 以色列人就受到仇敵的攻擊.

綜觀整個妥拉, 從以色列的先祖亞伯拉罕開始, 以色列人就一直在與 神同行的旅程中, 唯一的例外是在埃及做苦工為奴的以色列人. 申命記藉此提醒我們每一個人, 神在我們的旅程中一路與我們同行, 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 既然 神與我們同行, 神就會帶領我們到達旅途的終點, 進入 神的應許之地. 有 神與我們同行, 我們實在不需要憂慮.

除了對每一個 神的兒女的提醒外, 申命記首要的考量其實還是以色列的命定. 摩西提醒以色列人他們的命定不是掌握在他們自己的手上, 而是在於 神的信實. 就算是在患難中, 神始終與他們同在. 儘管他們將來要因悖逆不信被 神流放, 分散到萬民中, 但流放並沒有因此終止 神與以色列的盟約關係. 相反地, 流放是 神對以色列愛的管教, 要使他們回轉歸向 神. 神最終要藉著以色列, 特別是透過以色列的彌賽亞, 成就祂起初創造的目的 - 向全人類和所有受造彰顯祂的愛與信實.

但如果認為以色列單單是 神達成祂目的的工具, 當彌賽亞來臨後, 以色列就可以被丟棄, 這就大錯特錯了. 相反地, 神撫養以色列, 就像父親撫養兒子一樣, 這是 神與以色列親密無間的關係, 正如 神在以色列人在曠野的四十年間撫養他們, "因為耶和華你的 神、在你手裡所辦的一切事上、已賜福與你.你走這大曠野他都知道了.這四十年、耶和華你的 神常與你同在、故此你一無所缺" (申命記2:7).

神撫養以色列是因為祂愛以色列如同父親愛兒子一樣. 從過去直到如今, 其實 神一直在撫養以色列. 摩西明白 神對以色列不變的心意, 他兩次告訴以色列人說, "耶和華你的 神和你同去、他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耶和華必在你前面行、他必與你同在、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 (申命記31:6, 8). 如果 神必不撇下, 也不丟棄以色列人, 那麼 神也必不撇下, 也不丟棄凡跟隨主耶穌作祂門徒的人, 希伯來書的作者因此勉勵我們說, "因為主曾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所以我們可以放膽說、『主是幫助我的、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 (希伯來書13:5~6).

在過去, 基督教的神學往往將以色列視為僅僅是 神為了讓彌賽亞來到世上的工具. 既然彌賽亞已經來了, 以色列也就失去了她的作用. 神因此丟棄了無用的以色列, 並改用教會加以取代. 如此的說法不但侮辱了以色列, 其實也侮辱了 神, 因為這種說法否定了 神的全然信實. 事實上, 神始終信實地撫養以色列, 從過去, 現在, 一直到未來. 最終, 對以色列信實到底的 神要使以色列全家得救 (參羅馬書11:26), 正如摩西在 "大海之歌" 所唱的:

以色列阿、你是有福的、誰像你這蒙耶和華所拯救的百姓呢.他是你的盾牌幫助你、是你威榮的刀劍.. (申命記33:29)

(文章摘譯自彌賽亞拉比羅素·雷斯尼克 Russell Resnik 的妥拉註釋, 從創造到完滿 - 妥拉是人生旅程的指南 Creation to Completion - A Guide to Life's Journey from the Five Books of Moses)  


2021年7月13日 星期二

申命記1:1~3:22 "話" 妥拉焦點: 一個事件, 兩個版本

妥拉焦點系列簡介

播客連結

Photo by Pawel Czerwinski on Unsplash

在申命記中, 摩西數次回顧過往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40年的日子. 摩西之所以回顧歷史, 為的是預備以色列人面對未來的挑戰. 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是一個寶貴教訓, 讓以色列人從中學習功課, 避免重蹈覆轍.

但有一點令人感到特別困惑, 當摩西回顧差遣12個探子窺探迦南地一事時, 他對歷史的回顧 (申命記1:19~45) 與民數記所記載的歷史 (民數記13:1~14:45) 截然不同. 

在民數記中, 神吩咐摩西從12支派中每一支派挑選一位首領, 差遣他們作探子前去窺探迦南地, 包括迦南地的地理風貌, 人口, 城邑, 土壤, 森林, 並帶回一些迦南地的水果. 過了40天, 當12個探子從迦南地回來時, 他們回報說, 迦南地 “果然是流奶與蜜之地” (民數記13:27), 但迦南人個個都是身強力壯的巨人, 並且城邑都堅固寬大. 12個探子中有10個探子在以色列百姓中散布恐懼, 他們告訴百姓 “我們不能上去攻擊那民、因為他們比我們強壯” (民數記13:31), 唯有迦勒和約書亞持不同的看法, 他們勸告百姓聽 神的話立刻上去得地為業.

但以色列百姓聽了10個探子的惡信陷入恐慌, 他們不信 神能帶他們進迦南得地為業, 因而向摩西亞倫抱怨說, “耶和華為甚麼把我們領到那地、使我們倒在刀下呢..我們回埃及去豈不好麼” (民數記14:3). 結果 神用瘟疫擊殺了報惡信的10個探子, 並且懲罰整個不信的世代都要倒斃在曠野, 唯有他們的兒女40年後要在約書亞和迦勒的領導下進入迦南地.

按照民數記的記載, 這10個報惡信的探子要為以色列百姓的懷疑不信負上最大責任, 因為他們身為各支派的首領, 居然用誇張不實的話誤導百姓.

然而在申命記裡, 當摩西回顧當初差遣12個探子窺探迦南地時, 他的描述卻是截然不同. 摩西回顧當時以色列人已經從何烈山到了加低斯巴尼亞, 預備要進迦南得地為業, 但此時百姓卻就近摩西說, “我們要先打發人去、為我們窺探那地、將我們上去該走何道、必進何城、都回報我們” (申命記1:22).

摩西同意了百姓的請求並選出12個探子窺探迦南地. 當探子從迦南地回來時, 他們回報說, “耶和華我們的 神所賜給我們的是美地” (申命記1:25). 但百姓竟然不肯上去, 違背 神要他們進迦南得地為業的命令. 不只這樣, 百姓還在帳棚內對 神大發怨言, 懷疑 神是因為恨他們所以才將他們從埃及領出來. 結果 神懲罰這些懷疑不信的以色列百姓, 宣告除了迦勒和約書亞外, “這惡世代的人、連一個也不得見我起誓應許賜給你們列祖的美地” (申命記1:35).

在摩西的回顧裡, 並不是 神吩咐摩西差遣探子窺探迦南地, 而是以色列百姓要求摩西差派探子. 除此以外, 並不是探子報惡信誤導百姓, 而是百姓故意曲解探子的報告. 是以色列百姓自己 “不信耶和華你們的 神。他在路上、在你們前面行..指示你們所當行的路” (申命記1:32~33).

在民數記裡, 有罪的是探子, 他們用惡信誤導百姓, 引發以色列人的信心危機, 導致整個世代倒斃在曠野. 然而在申命記裡, 有罪的是以色列百姓, 他們自己要為倒斃曠野負最大責任.

為什麼同一事件會有不同版本? 難道妥拉的內容自相矛盾嗎? 還是摩西因為年紀老邁而記憶不清呢?

著名的中世紀拉比拉旭 (Rashi) 解釋, 在申命記裡, 摩西刻意強調他對上一代的以色列人竟然要求差遣探子窺探迦南是何等失望. 拉旭 (Rashi) 同意古代拉比的看法, 指出當時以色列百姓就近摩西, 不但像一群毫無秩序的亂民, 彼此互相推擠, 而且對摩西沒有一絲一毫尊重, 摩西嘗試安撫百姓但沒有成功. 根據古代拉比和拉旭 (Rashi) 的看法, 事實的真相是當初以色列百姓強迫摩西非要差遣探子不可, 並且是以色列百姓必須要為他們自己不聽迦勒和約書亞的話承擔苦果. 摩西在申命記的回顧是對整個事件來龍去脈的澄清.

另一位中世紀拉比摩西·本·海因·阿爾謝 (Rabbi Moshe ben Chaim Alshekh) 基本上同意古代拉比和拉旭 (Rashi) 的看法, 是以色列百姓要求摩西差遣探子. 但他認為以色列百姓不是強迫摩西, 而是蓄意欺騙摩西. 他們引誘他相信, 他們需要一個進攻迦南的全盤計劃, 並且為了制訂計劃他們需要差遣探子. 百姓還要求探子不能只回報給摩西, 而必須同時回報給他們, 這顯明了他們對摩西的不信任. 拉比摩西·本·海因·阿爾謝 (Rabbi Moshe ben Chaim Alshekh) 下結論說, 以色列百姓不能歸咎於報惡信的探子, 而必須為他們自己倒斃曠野負責, 因為若不是他們對摩西的欺騙與不信任, 就根本不會有差遣探子一事, 更不會有探子報惡信.

現代以色列聖經學者內哈瑪·萊博維茨 (Nehama Leibowitz) 從另一個角度解釋民數記與申命記的不同. 她認為在民數記中, 摩西就像是一個歷史學家, 忠實地記錄所發生的事件; 而在申命記中, 摩西則是在教導以色列百姓, 從過去的歷史經驗中吸取教訓. 當摩西在申命記回顧過去時, 他指出儘管是 神吩咐他差遣探子, 但是事實上以色列百姓從一開始就建議差遣探子, 因此他們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起完全的責任. 摩西刻意強調這一點, 讓下一代的以色列人可以記取教訓.

內哈瑪·萊博維茨 (Nehama Leibowitz) 進一步指出, 在民數記中, 報惡信誤導以色列百姓的十個探子要負最大責任; 然而在申命記中, 要負最大責任的卻是以色列百姓, 他們要為自己聽信十個探子的惡信而不肯聽迦勒和約書亞的話負全責.

內哈瑪·萊博維茨 (Nehama Leibowitz) 下結論說, 妥拉在這裡教導我們一個重要的功課. 我們的眼目無時無刻不在觀看各樣的事物, 我們的耳朵無時無刻不在聆聽各樣的聲音, 我們的心無時無刻不在受各樣的引誘. 問題在於: 當我們被引誘犯罪的時候, 難道只有引誘人犯罪的人有責任, 被引誘犯罪的人就沒有任何責任了嗎? 妥拉的教導很清楚: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被引誘的人可以選擇拒絕引誘, 因為選擇是在於每一個人. 我們有責任拒絕引誘, 並為自己的每一個行為負責.

(以上摘譯自哈維·菲爾茲 Harvey J. Fields, 當代的妥拉註釋: 卷三 民數記和申命記 Torah Commentary for Our Times: Volume Three: Numbers and Deuteronomy)

補充說明: 

新舊約聖經是前後一致的, 不但妥拉教導我們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使徒保羅也教導說, “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臺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 (哥林多後書5:10). 我們注意到保羅的話不是對不信的人說的, 而是對基督徒說的. 儘管我們基督徒因信稱義而蒙恩得救, 但這並不是說, 我們基督徒犯罪就沒有任何後果了. 保羅的意思顯然是說, 基督徒同樣 “要在基督臺前顯露出來..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 基督徒仍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並且承擔後果, “或善或惡受報”.

 

2020年7月22日 星期三

摩西講律法...摩西承擔起闡明律法的職事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Devarim "話", 申命記 Deuteronomy 1:1~3:22 的讀經心得)

播客Podcast連結

在以色列人四十年曠野漂流的尾聲, 此時他們的上一代除了約書亞與迦勒以外已盡數倒斃於曠野, 而帶領他們出埃及走曠野路的領袖摩西也即將離世. 新一代的以色列人面對眼前將要來臨的全新挑戰 - 進迦南得地為業, 不但沒有父親一代的呵護與關心, 更沒有向來領導他們的領袖摩西在前面引領. 以色列人未來何去何從? 就在這樣的光景下, "出埃及第四十年十一月初一日、摩西照耶和華藉著他所吩咐以色列人的、都曉諭他們..." (申命記1:3), "摩西在約但河東的摩押地、講律法..." (申命記1:5). 摩西知道以色列人最需要的, 還是 神的話.

對 神的百姓而言, 神的話究竟代表什麼呢? 首先必須澄清的是, 申命記1:5所說的"律法", 希伯來原文是 תּוֹרָה ("Torah", "妥拉", teaching/instruction), 意思是"教導/訓誨", 而不是律法或法律. 當然, 神的教導與訓誨中包括法律, 作為以色列人的社會規範. 然而 神的話本質上是 神對祂百姓的教導與訓誨, 教導我們如何過敬虔的生活, 活出聖潔的生命, 行在 神的心意當中.

聖經一再強調一點, 當 神的百姓遵行 神的教導與訓誨, 過著敬虔的生活, 活出聖潔的生命, 行在 神的心意當中, 就要蒙 神大大賜福, 凡事順利, 正如 神對約書亞說, "只要剛強、大大壯膽、謹守遵行我僕人摩西所吩咐你的一切律法 (תּוֹרָה, "妥拉", 教導/訓誨).不可偏離左右、使你無論往那裡去、都可以順利。這律法 (תּוֹרָה, "妥拉", 教導/訓誨) 書不可離開你的口.總要晝夜思想、好使你謹守遵行這書上所寫的一切話.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順利" (約書亞記1:7~8), 又如詩篇1的作者說,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 (תּוֹרָה, "妥拉", 教導/訓誨)、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 (詩篇1:2~3).

因著 神的教導與訓誨對 神的百姓是如此重要, 以致於摩西在離世前, "在約但河東的摩押地、講律法 (תּוֹרָה, "妥拉", 教導/訓誨)..." (申命記1:5). 並且摩西並不是單純地"律法", 這裡"律法"的""的希伯來原文其實是兩個字 הוֹאִיל בֵּאֵר. 第一個字 הוֹאִיל 的意思是"承擔" (undertake), 第二個字 בֵּאֵר 的意思是"闡明; 解明" (elucidate, make clear). 摩西在他離世前"律法", 承擔闡明律法 (תּוֹרָה, "妥拉", 教導/訓誨) 的職事, 將 神的話向以色列人解明.

真正明白律法 (תּוֹרָה, "妥拉"), 並清楚知道律法 (תּוֹרָה, "妥拉") 是 神的教導與訓誨的人, 瞭解律法對 神的百姓的重要, 因此他們都致力於承擔起闡明律法 (תּוֹרָה, "妥拉") 的職事, 將 神的教導與訓誨向 神的百姓解明. 不但摩西如此, 文士以斯拉也不例外, "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 (תּוֹרָה, "妥拉", 教導/訓誨)、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 (以斯拉記7:10), 而我們的主耶穌更是如此, "耶穌看見這許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門徒到他跟前來。他就開口教訓他們說...你們聽見有話說...只是我告訴你們..." (馬太福音5:1~2, 27~28). 整篇登山寶訓正是主耶穌向 神的兒女闡明律法 (תּוֹרָה, "妥拉"), 也就是 神的教導與訓誨的精義.

2019年8月8日 星期四

你們要進去得這地、就是耶和華向你們列祖...起誓應許賜給他們和他們後裔為業之地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Devarim "話", 申命記 Deuteronomy 1:1~3:22 的讀經心得)

播客Podcast連結

申命記是摩西的話, "以下所記的、是摩西在約但河東的曠野、疏弗對面的亞拉巴、就是巴蘭、陀弗、拉班、哈洗錄、底撒哈中間、向以色列眾人所說的話" (申命記1:1). 當然, 摩西不是憑著自己說的, 而是按著 神的心意說的, "摩西照耶和華藉著他所吩咐以色列人的話、都曉諭他們" (申命記1:3). 摩西所說的, 不是別的, 乃是妥拉 (律法) 的教導, "摩西在約但河東的摩押地、講律法" (申命記1:5).

而在這妥拉教導的開頭, 摩西首先回顧過去的歷史. 特別的是, 摩西沒有提到埃及的十災, 沒有提到出埃及, 沒有提到過紅海, 也沒有提到 神在西乃山與以色列人立約, 卻是首先提到 神吩咐以色列人要進應許之地得地為業, "耶和華我們的 神在何烈山曉諭我們說、你們在這山上住的日子彀了.要起行轉到亞摩利人的山地、和靠近這山地的各處、就是亞拉巴、山地、高原、南地、沿海一帶迦南人的地、並利巴嫩山又到伯拉大河.如今我將這地擺在你們面前、你們要進去得這地、就是耶和華向你們列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應許賜給他們和他們後裔為業之地" (申命記1:6~8). 迦南地是 神起誓應許賜給以色列永遠的產業. 進迦南得地為業, 實在是 神對以色列的命定. 因此摩西的妥拉教導, 首先提到的是 神對以色列的命定.

摩西接著繼續回顧歷史, 但他所提到的歷史, 其實也都和這命定有關. 比方說, 摩西提到以色列人聽信十個探子的惡信, 並且埋怨 神說, "耶和華因為恨我們、所以將我們從埃及地領出來、要交在亞摩利人手中、除滅我們。我們上那裡去呢.我們的弟兄使我們的心消化、說、那地的民比我們又大又高、城邑又廣大又堅固、高得頂天、並且我們在那裡看見亞衲族的人" (申命記1:27~28). 以色列人拒絕進入迦南地, 等於拒絕 神的命定. 而他們拒絕命定的後果, 就是他們那一世代的人都不得進入 神的命定.

儘管當時世代的以色列人因著拒絕而不得進入 神的命定, 但 神的命定就是命定, 不曾改變也絕不改變, 因此38年後, 神吩咐下一世代的以色列人說, "你們繞行這山 (西珥山) 的日子彀了、要轉向北去" (申命記2:3). 以色列人即將結束曠野的旅程, 預備進入應許之地, 進入 神的命定.

接下來摩西提到 神禁止以色列人攻擊以東, "不可與他們爭戰、他們的地、連腳掌可踏之處、我都不給你們、因我已將西珥山賜給以掃為業" (申命記2:5), 神 也禁止以色列人擾害摩押亞捫, "不可擾害摩押人、也不可與他們爭戰.他們的地我不賜給你為業、因我已將亞珥賜給羅得的子孫為業" (申命記2:9), "走近亞捫人之地、不可擾害他們、也不可與他們爭戰、亞捫人的地我不賜給你們為業、因我已將那地賜給羅得的子孫為業" (申命記2:19). 西珥山和亞珥是 神對以東和摩押亞捫的命定, 因此 神禁止以色列人擾害他們.

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是, 摩西提到以東和摩押亞捫得著 神的命定, 都曾與當地原先的居民爭戰, 就如同以色列將要與迦南人爭戰一般. 以東除滅了何利人, "先前、何利人也住在西珥、但以掃的子孫將他們除滅、得了他們的地、接著居住" (申命記2:12), 摩押亞捫除滅了以米人和散送冥人, "先前、有以米人住在那裡、民數眾多、身體高大、像亞衲人一樣" (申命記2:10), "先前、利乏音人住在那裡、亞捫人稱他們為散送冥。那民眾多身體高大、像亞衲人一樣、但耶和華從亞捫人面前除滅他們、亞捫人就得了他們的地、接著居住" (申命記2:20~21). 並且以米人和散送冥人正如同先前以色列人所懼怕的亞衲人一樣身體高大.

而如果連不是 神子民的以東和摩押亞捫, 都因著 神的命定, 能戰勝何利人以及如同亞衲人一樣身體高大的以米人和散送冥人, 那麼身為 神的子民的以色列, 豈不更因 神的命定, 必要戰勝迦南人和亞衲人而得地為業? 後來以色列人也果然在約書亞的帶領下進入迦南得地為業.

迦南地是 神給以色列永遠的產業, 進迦南得地為業是 神給以色列永遠的命定. 自從主後2世紀, 以色列亡國近兩千年, 以色列人分散在列國之中, 正當所有人都以為以色列復國是不可能中的不可能, 以色列卻在1948年奇蹟似地復國了. 亡國後近兩千年, 以色列人再度進迦南得地為業.

其實以色列的復國, 主耶穌早有預言, "他們 (以色列人) 要倒在刀下、又被擄到各國去.耶路撒冷要被外邦人踐踏、直到外邦人的日期滿了" (路加福音21:24). 以色列固然要亡國, 以色列人會被擄到列國, 但以色列的亡國不是永遠的, 等到"外邦人的日期滿了", 以色列要復國, 重新回到 神對她的命定.

如今以色列已經復國, 證實"外邦人的日期"已經滿足或將要滿足. 我相信"外邦人的日期"正指向使徒保羅所說的"外邦人的數目". 既然"外邦人的日期"已經滿足或將要滿足, 那麼距離"外邦人的數目"滿足也就不遠了, 而"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於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 (羅馬書11:25~26), 而"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正是 神對以色列最終的命定!

2018年7月19日 星期四

以下所記的、是摩西在約但河東的曠野...向以色列眾人所說的話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Devarim "話", 申命記 Deuteronomy 1:1~3:22 的讀經心得)

民數記結束在"這是耶和華在摩押平原、約但河邊、耶利哥對面、藉著摩西所吩咐以色列人的命令、典章" (民數記36:13), 緊接著, 申命記開始於"以下所記的、是摩西在約但河東的曠野、疏弗對面的亞拉巴、就是巴蘭、陀弗、拉班、哈洗錄、底撒哈中間、向以色列眾人所說的話" (申命記1:1).

一直到民數記的結尾, 摩西始終是 神的話忠實的傳遞者, 神藉著他吩咐以色列人應當遵守的"命令、典章". 然而從申命記開始, 所記載的卻不再是 神直接的啟示, 而是摩西"向以色列眾人所說的" (雖然摩西的話仍然是出於聖靈的默示). 事實上, 申命記的希伯來書名 דְּבָרִים ("devarim", words) 正是""的意思. 申命記是摩西的話.

申命記並不是一個簡短的書卷, 它總共有34章, 但絕大部分內容卻是摩西在一天之內對以色列會眾的講道. 若我們認識到摩西"本是拙口笨舌的" (出埃及記4:10), 我們不禁要為他對以色列人竟有如此多的話感到驚異.

在以色列人40年曠野飄流的日子, 摩西的"拙口笨舌", 似乎沒有多大改善. 每當以色列人埋怨, 悖逆, 不信時, 摩西從來沒有辦法靠他的口才平息眾怒, 解決危機, 每一次都是靠 神出面, "耶和華的榮光顯現...", 摩西才得以度過難關.

如此一個"拙口笨舌"的人, 卻在他離世的前夕, 對以色列人有如此多的話要說. 我相信這並不是摩西的口才突然變好了, 而是因為這些都是他心裡的話. 並且他如果此時不說, 以後就再也沒有機會說了. 因此, 就像是一個父親臨終對兒女的遺言, 摩西將他心裡對以色列人的話如同堤防洩洪一般傾倒出來.

摩西的話不但是他對以色列人滿滿的心意, 其中更充滿了 神的誡命, 律例, 典章. 摩西的話是摩西最後一次對以色列人的妥拉 (律法) 教導, "摩西在約但河東的摩押地、講律法說..." (申命記1:5), 讓他們在進入 神的應許之地迦南得地為業後, 能過聖潔討 神喜悅的生活.

申命記的英文書名Deuteronomy來自舊約聖經希臘文譯本 (七十士譯本) 的標題 δευτερονόμιον ("deuteronomion", second law), 意思是"第二次的律法". 在申命記中, 摩西將妥拉 (律法) 中所有重要的誡命, 律例, 典章又重申了一遍.

摩西為何能記住如此多的誡命, 律例, 典章呢? 我相信這不單是摩西可能有過人的記憶力, 另一方面更是他在認識 神以後的四十年間不斷地傾聽 神的話, 默想 神的話, 教導 神的話, 並謹守遵行 神的話, 神的話充滿在摩西的生活中, 以致 神的話成為摩西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是為什麼摩西對以色列人如此說, "我今日所警教你們的、你們都要放在心上、要吩咐你們的子孫謹守遵行這律法上的話.因為這不是虛空與你們無關的事、乃是你們的生命" (民數記32:46~47).

因此, 今日當我們讀申命記時, 一方面讓我們傾聽摩西的話, 聆聽這位屬靈的父親對他兒女最後的妥拉教導, 學習過聖潔討 神喜悅的生活; 另一方面讓我們效法摩西的人, 一生中不斷地傾聽, 默想, 教導, 與謹守遵行 神的話, 讓我們的生活充滿了 神的話, 以致 神的話也成為我們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 (申命記8:3)
~ "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 (約翰福音6:63)

2017年7月27日 星期四

耶和華我們的 神在何烈山曉諭我們說、你們在這山上住的日子彀了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Devarim "話", 申命記 Deuteronomy 1:1~3:22 的讀經心得)

申命記是摩西對以色列人最後關於律法的教導, "摩西在約但河東的摩押地、講律法說..." (申命記1:5), 而摩西在教導的一開始如此說, "耶和華我們的 神在何烈山曉諭我們說、你們在這山上住的日子彀了.要起行轉到亞摩利人的山地、和靠近這山地的各處、就是亞拉巴、山地、高原、南地、沿海一帶迦南人的地、並利巴嫩山又到伯拉大河.如今我將這地擺在你們面前、你們要進去得這地、就是耶和華向你們列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應許賜給他們和他們後裔為業之地。" (申命記1:6~8)

何烈山就是西乃山, 聖經稱之為"神的山" (出埃及記3:1; 列王紀上19:8). 神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後, 在西乃山向他們顯現, 並與以色列人立約, 要作他們的 神. 神又賜給他們律法 (希伯來文תּוֹרָה, "Torah", "妥拉", 真正的意思是"教導/訓誨"), 讓他們明白 神的心意, 過討 神喜悅的生活. 以色列人按照 神的指示建立會幕, 作為 神在他們中間的居所. 當會幕立起時, 神的榮光充滿了會幕. 一切的一切, 都非常地美好. 我想很多以色列人可能巴不得永遠停留在西乃山, 一直享受 神的同在. 然而 神卻要他們向前進. 神說, "你們在這山上住的日子彀了" (申命記1:6).

雖然 神在埃及已經施展神蹟奇事, 並以大能的膀臂將以色列人領出埃及, 然而西乃山才是  神降臨並向以色列人顯現的所在. 西乃山實在是以色列人與 神初次相遇的地方. 以色列人的西乃山經歷, 因此相當於我們初信主的經歷. 雖然我們沒有如以色列人一般, 有"雷轟、閃電、和密雲" (出埃及記19:16) 的經歷, 然而不管是舊約還是新約, 共同的地方在於我們被 神接納, 成為 神的子民.

當我們初信主時, 我們常經歷到被 神接納成為天父兒女的喜悅, 一切過犯罪孽得到赦免的釋放, 以及聖靈同在的平安喜樂, 這些都是好的, 對我們也都是重要的. 但剛信主的興奮會慢慢消褪, 喜悅也會漸漸歸於平淡. 我們無法一直停留在初步的階段. 就像 神要以色列人向前進一般, 神也要我們向前進, 正如希伯來書的作者所說, "所以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那懊悔死行、信靠 神、各樣洗禮、按手之禮、死人復活、以及永遠審判、各等教訓。" (希伯來書6:1~2)

我們需要向前進, "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 我們屬靈的生命才會繼續成長, 我們對 神的認識才會越發真實, 我們與 神的關係也才會更加親密. 使徒保羅正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著基督耶穌所以得著我的。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 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腓立比書3:12~14). 我們在遵行 神旨意, 過討 神喜悅的生活上, 永遠有再進步的空間, 因此我們更應竭力追求, 進到更完全的地步, 就如主耶穌所說, "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 (馬太福音5:48).

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你不要怕他們、因那為你爭戰的、是耶和華你的 神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Devarim "話", 申命記 Deuteronomy 1:1~3:22 的讀經心得)

申命記的開頭提到"摩西在約但河東的摩押地、講律法說..." (申命記1:5). 如果您常讀筆者的部落格, 您當已經明白"律法"的希伯來原文תּוֹרָה ("Torah", "妥拉"), 意思其實是"教導, 訓誨" (teaching, instruction). 申命記是摩西在約但河東的摩押地, 重述 神的教導與訓誨.

而在這教導的開始, 摩西回顧以色列人過去經歷的四個歷史事件, 分別是選立官長, 十個探子報惡信, 神吩咐避免與以東人和摩押亞捫人交戰, 以及戰勝希實本王西宏與巴珊王噩. 從出埃及到預備進迦南的四十年間, 以色列人當中發生了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事, 為什麼摩西只回顧這四件事呢? 而既然是教導, 摩西當然不可能隨機選擇其中一些事件, 他是用這四件事來教導以色列人某些事情, 但那又是什麼事呢?

答案似乎在本週經文的結尾, 摩西勉勵約書亞的話, "你不要怕他們、因那為你爭戰的、是耶和華你的 神" (申命記3:22).

首先, 摩西提到選立官長的事. 摩西五經中提到兩次選立官長, 一次是在出埃及記18章, 摩西聽從葉忒羅的建議從百姓中選立官長, 另一次是在民數記11章, 百姓哭號沒有肉喫, 結果摩西向 神抱怨負擔太重, 神因此讓摩西在以色列人中選立70位長老.

從申命記1章的上下文來看, 摩西此處指的應該是民數記11章的選立長老. 固然當初選立長老的起因是以色列人哭號, 然而摩西之所以會覺得負擔太重, 也是因為 神大大賜福給以色列人, 使他們生養眾多, 多到遠超過摩西的負荷, 如摩西所說, "管理你們的重任、我獨自擔當不起。耶和華你們的 神使你們多起來、看哪、你們今日像天上的星那樣多惟願耶和華你們列祖的 神、使你們比如今更多千倍、照他所應許你們的話、賜福與你們。" (申命記1:9~11) 因此, 相對於他們將要面對的迦南人, 以色列人不是弱小的民, 而是蒙 神賜福的強盛民族.

其次摩西回顧民數記13章十個探子報惡信的事. 摩西一方面教訓百姓, 他們之所以在曠野飄流, 是因著他們的不信, 但另一方面, 他也提醒他們, "在你們前面行的耶和華你們的 神、必為你們爭戰、正如他在埃及和曠野、在你們眼前所行的一樣." (申命記1:30) 耶和華是以色列的 神, 祂必要為他們爭戰.

摩西接著回顧 神要以色列人避開以東與摩押, 亞捫的事. 以東人是雅各的哥哥以掃的後代, 而摩押亞捫人是亞伯拉罕的姪兒羅得的後代. 神說, "不可與他們爭戰、他們的地、連腳掌可踏之處、我都不給你們、因我已將西珥山賜給以掃為業...不可擾害摩押人、也不可與他們爭戰.他們的地我不賜給你為業、因我已將亞珥賜給羅得的子孫為業...亞捫人的地我不賜給你們為業、因我已將那地賜給羅得的子孫為業" (申命記2:5,9,19)

神命定將西珥山和亞珥賜給以東人和摩押亞捫人為業. 雖然西珥山和亞珥先前為以米人和何利人所有, 但以東人和摩押與亞捫人分別將以米人和何利人趕走 (參申命記2:9~12), 得地為業, "就如以色列在耶和華賜給他為業之地所行的一樣" (申命記2:12). 而如果連不是 神子民的以東人和摩押與亞捫人都能因著 神的命定而得地為業, 更何況是 神的子民以色列人?

最後, 摩西回顧以色列人戰勝亞摩利人的二王希實本王西宏與巴珊王噩的事. 雖然這兩個亞摩利王都極其強盛, "城都有堅固的高牆、有門有閂" (申命記3:5), 甚至巴珊王噩是巨人族的後代 (利乏音人), "他的床是鐵的、長九肘、寬四肘、都是以人肘為度" (申命記3:11), 然而"耶和華我們的 神、將他交給我們、我們就把他和他的兒子、並他的眾民都擊殺了" (申命記2:33) 如果 神過去能使以色列人戰勝強盛的希實本王西宏與巴珊王噩, 神未來也必能使他們戰勝迦南人.

因此在申命記的開始, 摩西教導以色列百姓, 他們是蒙 神賜福的強大民族, 神要為他們爭戰, 使他們能戰勝迦南人, 就如他們過去戰勝希實本王西宏與巴珊王噩一般, 而以色列人必要得迦南地為業, 正如同以東人與摩押亞捫人得地為業一般. 摩西藉著回顧過去, 鼓舞以色列人的信心與勇氣.

摩西最後勉勵約書亞的話, "你不要怕他們、因那為你爭戰的、是耶和華你的 神" (申命記3:22) 不只是對約書亞說的, 同時也是對著以色列全會眾說的, 要信靠 神並要剛強壯膽. 在進入迦南地得地為業的前夕, 面對即將來臨的爭戰, 這恐怕是以色列人最需要的. 而我想這也是我們走天路的人所需要的, 雖然面對未知的將來, 但我們常常回顧過去, 看到 神的信實與看顧, 我們的信心就得著鼓舞, 繼續走在 神為我們命定的道路上.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申命記是 神的信實之約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Devarim "話", 申命記 Deuteronomy 1:1~3:22 的讀經心得)

聖經的前五卷書 - 創世記, 出埃及記, 利未記, 民數記, 與申命記, 是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後, 在曠野的四十年間寫成的. 而申命記的絕大部分, 卻是摩西在出埃及後第四十年的十一月初一日這一天, 於約但河東的押地, 向以色列眾人所說的話. (參申命記1:3,5) 申命記的主要內容, 是摩西在一天之內, 對以色列全會眾所作的講道. 而這也是摩西的最後一次講道, 之後他登上毘斯迦山頂, 眺望迦南地以後, 就死在那裡.

申命記的英文名字Deuteronomy源自舊約聖經希臘文譯本(也就是七十士譯本)的標題 δευτερονόμιον ("deuteronomion"), 直譯為"第二次的律法" (second law). 不論是申命記的中英文名稱, 都表達這卷書是"律法的重申"的意思. 當我們看申命記時, 的確會讀到很多在出埃及記, 利未記, 與民數記裡出現過的誡命. 

然而, 與其說申命記是律法的重申, 不如說申命記是 神與以色列人堅定所立的約. 二十世紀的考古發現, 證實了申命記的格式, 與摩西時代的近東地區 (Near Eastern) 的約書相當近似, 特別是"宗主之約" (suzerainty covenant). 宗主之約是由君王與他的臣民或屬國所立的約, 規範君王與臣民的關係. 申命記相當於 神這位大君王, 與祂的臣民 - 以色列人所立的約.

在出埃及記裡, 神用大能的手, 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後. 神在西乃山與以色列人立約, 要作他們的 神, 並要帶領他們進入應許之地. 然而, 那世代的以色列人不信 神的應許, 反而相信十個探子的惡信, 不肯進入迦南地, 於是他們受到 神的嚴厲管教. 那世代的人, 除了迦勒與約書亞外, 沒有一個能進迦南地的.

在以色列人出埃及後的第四十年, 米利暗, 亞倫先後死去 (參民數記20:1, 28). 在出埃及的那個世代當中, 除了能進迦南的迦勒與約書亞外, 只剩下摩西一人. 以色列全會眾, 絕大部分是岀埃及後的下一個世代. 當摩西死後, 這個新的世代失去他們一直以來的領袖, 很可能會因此動搖或失去信心.

所以, 摩西在離世前最後的講道, 乃是代表 神與以色列人, 特別是新一代的以色列人, 重新堅立祂與他們的上一代所立的約. 當以色列會眾聆聽摩西的講道時, 他們自然而然地理解, 這是耶和華 神與他們立下的"宗主之約". 神是他們的王, 而他們是 神的子民. 神不會丟棄他們. 

神是信實的, 並且 神藉著與人立約來彰顯祂的信實, "所以你要知道耶和華你的 神、他是 神、是信實的 神、向愛他守他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直到千代" (申命記7:9) 神的信實永不改變, 也不會因為人的失信而改變, "我們縱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為他不能背乎自己" (提摩太後書2:13) 

神的信實, 甚至表現在以色列人徹底地背棄 神, 證實他們完全無法遵守舊約, 神雖然一方面嚴厲地管教他們, 使各樣的災禍臨到他們, 卻也同時賜給以色列人新約那更美之約的應許, "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不像我拉著他們祖宗的手、領他們出埃及地的時候、與他們所立的約.我雖作他們的丈夫、他們卻背了我的約.這是耶和華說的。耶和華說、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 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他們各人不再教導自己的鄰舍、和自己的弟兄、說、你該認識耶和華.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認識我.我要赦免他們的罪孽、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惡.這是耶和華說的" (耶利米書3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