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5日 星期日

申命記7:12~11:25 "因為" 妥拉焦點: 心的割禮

妥拉焦點系列簡介

播客連結

Photo by Isaac Quesada on Unsplash

在本週妥拉經文中, 摩西回顧當他上西乃山領受法版時, 以色列百姓如何造金牛犢悖逆 神, 他如何為百姓代求, 如何在悖逆的以色列百姓面前摔碎法版, 又如何從 神那裏領受新的法版. 摩西藉著回顧歷史來提醒以色列百姓, 他們的上一代是多麼輕易地就離棄 神. 最後, 摩西問他們說,  “以色列阿、現在耶和華你 神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 (申命記10:12).

沒等以色列百姓回答, 摩西就自己回答了這個問題,  “只要你敬畏耶和華你的 神、遵行他的道、愛他、盡心盡性事奉他、遵守他的誡命、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為要叫你得福” (申命記10:12~13).

為了避免百姓重蹈他們上一代拜偶像的覆轍, 摩西指著天說, “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地和地上所有的、都屬耶和華你的 神” (申命記10:14). 摩西的意思是說, 神不但超越萬有, 比萬有都大, 神更擁有萬有, 因此任何偶像都不能與 神相提並論.

然而, 儘管 神擁有萬有, 但 神卻和以色列百姓有著非常獨特的關係, 正如摩西接下來對百姓的宣告, “耶和華但喜悅你的列祖、愛他們、從萬民中揀選他們的後裔就是你們、像今日一樣” (申命記10:15). 可想而知, 當以色列人聽到這裡, 他們是多麼感到驕傲與自豪. 神竟然從萬民中揀選了他們! 這使他們感到自己與眾不同的地位, 並且巴望得著 神特殊的禮遇.

然而, 摩西沒有讓以色列人陶醉於他們選民的身分, 他告訴他們身為 神的選民的責任, “所以你們要將心裡的污穢除掉。不可再硬著頸項.因為耶和華你們的 神他是萬神之神、萬主之主、至大的 神、大有能力、大而可畏、不以貌取人、也不受賄賂。他為孤兒寡婦伸冤、又憐愛寄居的、賜給他衣食。所以你們要憐愛寄居的、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你要愛耶和華你的 神、常守他的吩咐、律例、典章、誡命” (申命記10:16~19; 11:1).

這裡中文和合本翻譯為 “所以你們要將心裡的污穢除掉” 的希伯來原文是 וּמַלְתֶּם אֵת עָרְלַת לְבַבְכֶם, 意思是 “所以你們要行心的割禮”. 摩西吩咐以色列人要行 “心的割禮”.

以色列人很清楚割禮是什麼: 在男嬰生下來第8天要給他們行割禮. 但什麼是 “心的割禮”? 在猶太傳統裡, 割禮的意義並不只是單純的外科手術, 更是 “” 的記號. 從亞伯拉罕開始, 割禮就代表著 神與亞伯拉罕世世代代的後裔所立的約, 正如 神吩咐亞伯拉罕, “你和你的後裔必世世代代遵守我的約。你們所有的男子、都要受割禮、這就是我與你、並你的後裔所立的約、是你們所當遵守的。你們都要受割禮.這是我與你們立約的證據” (創世記17:9~11).

儘管割禮是 神與以色列人立約的記號, 但為什麼摩西吩咐他們要行 “心的割禮”? 答案很可能在耶利米書裡. 先知耶利米針對當時南國猶大的腐敗與道德淪喪, 呼籲猶太百姓說, “猶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哪、你們當自行割禮、歸耶和華、將心裡的污穢除掉.恐怕我的忿怒、因你們的惡行發作、如火著起、甚至無人能以熄滅” (耶利米書4:4). 

這裡 “將心裡的污穢除掉” 的希伯來原文  וְהָסִרוּ עָרְלוֹת לְבַבְכֶם 的意思同樣是行 “心的割禮”. 耶利米警告猶太百姓, 除非他們離棄惡行, 回轉歸向 神並遵行妥拉, 不然災難將不斷接踵而至. 可惜的是, 猶太百姓聽了耶利米的話卻麻木不仁, 以致 神哀嘆說, “我的百性愚頑、不認識我.他們是愚昧無知的兒女.有智慧行惡、沒有知識行善” (耶利米書4:22).

按照耶利米書, 未受割禮的心指的是道德上的麻木不仁, 導致對於他人的冷漠甚至殘酷無情, “有智慧行惡”, 擅長於欺騙他人, 利用他人, 欺壓貧窮; 卻 “沒有知識行善”, 對有需要的人漠不關心, 不肯伸出援手. 

而要醫治未受割禮的心, 當然就是要行 “心的割禮”, 除去一切道德上的麻木不仁. 對於耶利米來說, “心的割禮” 首要在於承認並尊重 神與以色列所立的約 (記得割禮是約的記號), 並且遵守妥拉, 將妥拉的誡命應用於日常生活的每一層面, 以恢復人的道德敏感度, 不再在道德上麻木不仁.

古代拉比基本上認為 “心的割禮” 是除去心中 “惡的傾向” (希伯來文 יֵצֶר הַרַע, “evil inclination”). “惡的傾向” 指的是人心中犯罪的傾向, 有些類似於基督徒所說的 “罪性”. “惡的傾向” 會攔阻人遵行 神的旨意, 摩西因此吩咐以色列人行 “心的割禮”, 除去心中惡的傾向.

對於 “心的割禮”, 著名的中世紀拉比拉旭 (Rashi) 與先知耶利米有著類似的看法. 拉旭 (Rashi) 認為摩西要以色列人行 “心的割禮”, 是告訴他們除去一切攔阻 神的話語進入心中的事物. 拉旭 (Rashi) 並沒有定義是怎樣的事物, 但他認為不管是什麼攔阻, 都必須割掉去除, 讓 神的話語能再次進入人心. 唯有 神的話語進入人心, 才能使人對 神的話語有感覺. 如何行 “心的割禮” 呢? 拉旭 (Rashi) 建議持續地研讀妥拉, 不斷地自我反省, 並且具體地在生活中實踐妥拉誡命. 

另一位著名的中世紀拉比邁蒙尼德 (Maimonides) 認為, 摩西要以色列人行 “心的割禮”, 是要他們除去心中一切的頑梗不化, 也就是除去一切拒絕遵行妥拉的態度. 妥拉是 神的教導與訓誨. 神一方面給人妥拉, 另一方面給人自由意志, 是希望人能選擇遵守妥拉, 按著祂的教導與訓誨, 過聖潔的生活. 頑梗不化的心讓人拒絕按照妥拉生活, 卻選擇按自己的私欲生活行事. 摩西知道以色列人進迦南後有可能會因頑梗的心而拒絕妥拉, 進而離棄 神, 因此吩咐他們行 “心的割禮”, 除去頑梗的心, 不可再硬著頸項” (申命記10:16).

(以上摘譯自哈維·菲爾茲 Harvey J. Fields, 當代的妥拉註釋: 卷三 民數記和申命記 Torah Commentary for Our Times: Volume Three: Numbers and Deuteronomy)

補充說明: 

基本上, 猶太拉比認為 “心的割禮” 就是除去一切人與 神關係的攔阻, 不管這些是道德上的麻木不仁, 心中 “惡的傾向”, 攔阻 神的話語進入內心的事物, 還是頑梗不化, 或是任何其他事物.

一方面, 妥拉吩咐人要行 “心的割禮”, 意味著我們必須主動積極 (或至少願意) 除去一切我們與 神的關係的攔阻; 另一方面, 使徒保羅說, “你們在他裡面、也受了不是人手所行的割禮、乃是基督使你們脫去肉體情慾的割禮” (歌羅西書2:11). 保羅的意思顯然是說, 主耶穌已經在我們身上作成 “心的割禮”, 除去一切我們與 神的關係的攔阻. 

心的割禮” 固然需要人的主動參與, 但唯有 神 (基督) 才能在我們身上作成 “心的割禮” . 另一方面, 既然主耶穌已經為我們行了 “心的割禮”, 除去一切我們與 神的關係的攔阻, 如果我們基督徒與 神的關係依然不好, 責任其實全在於我們.

 

2021年7月19日 星期一

申命記3:23~7:11 "我懇求" 妥拉焦點: 愛耶和華你的 神

妥拉焦點系列簡介

播客連結

Photo by Emmanuel Phaeton on Unsplash

摩西對以色列全會眾大聲宣告說, “以色列阿、你要聽.耶和華我們 神是獨一的主” (申命記6:4), 緊接著摩西吩咐以色列百姓,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 神” (申命記6:5). 這條愛 神的誡命是整個猶太信仰的房角石. 不但猶太人每天早晚禱告都會複誦這條誡命, 猶太拉比也將這條誡命視為妥拉613條誡命中最重要的誡命. 然而, 人到底要如何愛 神? 愛 神要如何表達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呢?

古代拉比認為, 如果一個人真的愛 神, 那麼她/他會影響周遭的人也同樣愛 神. 比方說, 如果一個人遵行妥拉, 行為正直, 對人恩慈信實, 旁人會說, “看看那些愛 神的人的行為, 他們是多麼有品行又有恩慈憐憫”. 當人看到那些愛 神的人的好行為, 他們會因羨慕起而效法愛 神的人, 同樣去愛 神並遵行妥拉. (譯註: 猶太拉比預設聽 神的話遵行妥拉是對 神信實, 也是愛 神的表現)

有些拉比更進一步認為, 愛 神就是對待外邦人如同對待猶太同胞一樣: 愛 神意味著以公義, 恩慈, 憐憫, 信實, 與尊重對待所有的人. 愛 神的人以他們的好行為成為他人的榜樣, 並且藉著 神在他們生命中的作為顯出 神的權能.

著名的中世紀拉比拉旭 (Rashi) 認為, 妥拉本身為愛 神的誡命提供了最好的解釋,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 (申命記6:5). “盡心” 意味著我們全心追求美德, 同情, 憐憫, 與慈善來愛 神. “盡性” 意味著我們願意因著愛 神的緣故奉獻我們的全人, 即使因此犧牲生命 (例如殉道) 也在所不惜.  “盡力” 意味著我們願意奉獻我們一切的財富來尊榮 神, 做討 神喜悅的事, 比方說周濟貧窮. 拉旭 (Rashi) 下結論說, 愛 神的人看待妥拉的誡命既不是過時的也不是窒礙難行的, 而是教導每個世代的猶太人如何愛 神. (譯註: “盡性” 的 “” 的希伯來原文 נֶפֶשׁ 字面的意思是 “”, 代表 “全人”)

另一位著名的中世紀拉比邁蒙尼德 (Maimonides) 以不同的觀點解釋 “你要盡心..愛耶和華你的 神” (申命記6:5). 對他而言,  “盡心” 愛 神意味著盡心認識 神, 人越多認識 神就會越愛 神. 邁蒙尼德 (Maimonides) 認為, 認識 神除了研讀 神的話以外, 也包括研究 神的創造, 認識 神所創造的世界. 此外, 愛 神的人不但自己盡心追求認識 神, 也盡力幫助其他人認識 神, 進而愛 神.

現代正統猶太教拉比非尼哈·佩利 (Pinchas Peli) 同意古代拉比的看法: 遵行妥拉是愛 神的表現, 同時他根據摩西接著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 神” (申命記6:5) 所說,  “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 (申命記6:6~7) 來進一步解釋愛 神的誡命. 非尼哈·佩利 (Pinchas Peli) 認為 “教訓” 不是藉著言教 - 傳遞知識, 而是藉著身教 - 個人的以身作則. 當兒女看到父母如何實踐信仰, 在生活中以具體行動來愛 神, 他們就會知道父母的信仰是真實活潑的信仰, 也會學到如何愛 神.

儘管歷代猶太拉比努力闡釋愛 神的誡命, 然而沒有人能夠完全闡釋愛, 因為愛不是靜態的, 而是動態的. 愛會長大成熟. 孩童和成人對於愛有不同的體認與表達. 愛是許多情感的綜合體: 尊重, 忠誠, 關懷, 憐憫, 恩慈... 愛表現在種種方面: 幫助有需要的人, 伸張公義, 照顧貧苦, 溫暖的擁抱... 也許這是為什麼摩西說,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 神” (申命記6:5) 的緣故. 摩西明白愛 神是透過我們在一生中持續地以全心, 全人, 和全力來愛 神, 使我們對 神的愛能不斷地長大成熟. 就像夫妻的愛一般, 愛 神不是一時的激情, 而是一生一世的委身.

(以上摘譯自哈維·菲爾茲 Harvey J. Fields, 當代的妥拉註釋: 卷三 民數記和申命記 Torah Commentary for Our Times: Volume Three: Numbers and Deuteronomy)

補充說明: 

事實上, 猶太拉比對於愛的教導與新約聖經並無二致. 就像主耶穌把愛 神與愛人兩條誡命關聯起來, “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 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 (馬太福音22:37~39), 使徒約翰也說, “愛 神的、也當愛弟兄、這是我們從 神所受的命令” (約翰一書4:21), 同樣地猶太拉比也教導, 愛 神就是要愛人, 愛人也就是愛 神. 愛 神與愛人是分不開的.

其次, 猶太拉比著重愛必須表現在具體的行動上, 而不只是在心裡或是口頭上, 有行為的愛才是真實的愛, 這一點也正是新約聖經的教導, 正如使徒約翰所說, “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愛 神的心怎能存在他裡面呢。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 (約翰一書3:17~18).


2021年7月13日 星期二

申命記1:1~3:22 "話" 妥拉焦點: 一個事件, 兩個版本

妥拉焦點系列簡介

播客連結

Photo by Pawel Czerwinski on Unsplash

在申命記中, 摩西數次回顧過往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40年的日子. 摩西之所以回顧歷史, 為的是預備以色列人面對未來的挑戰. 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是一個寶貴教訓, 讓以色列人從中學習功課, 避免重蹈覆轍.

但有一點令人感到特別困惑, 當摩西回顧差遣12個探子窺探迦南地一事時, 他對歷史的回顧 (申命記1:19~45) 與民數記所記載的歷史 (民數記13:1~14:45) 截然不同. 

在民數記中, 神吩咐摩西從12支派中每一支派挑選一位首領, 差遣他們作探子前去窺探迦南地, 包括迦南地的地理風貌, 人口, 城邑, 土壤, 森林, 並帶回一些迦南地的水果. 過了40天, 當12個探子從迦南地回來時, 他們回報說, 迦南地 “果然是流奶與蜜之地” (民數記13:27), 但迦南人個個都是身強力壯的巨人, 並且城邑都堅固寬大. 12個探子中有10個探子在以色列百姓中散布恐懼, 他們告訴百姓 “我們不能上去攻擊那民、因為他們比我們強壯” (民數記13:31), 唯有迦勒和約書亞持不同的看法, 他們勸告百姓聽 神的話立刻上去得地為業.

但以色列百姓聽了10個探子的惡信陷入恐慌, 他們不信 神能帶他們進迦南得地為業, 因而向摩西亞倫抱怨說, “耶和華為甚麼把我們領到那地、使我們倒在刀下呢..我們回埃及去豈不好麼” (民數記14:3). 結果 神用瘟疫擊殺了報惡信的10個探子, 並且懲罰整個不信的世代都要倒斃在曠野, 唯有他們的兒女40年後要在約書亞和迦勒的領導下進入迦南地.

按照民數記的記載, 這10個報惡信的探子要為以色列百姓的懷疑不信負上最大責任, 因為他們身為各支派的首領, 居然用誇張不實的話誤導百姓.

然而在申命記裡, 當摩西回顧當初差遣12個探子窺探迦南地時, 他的描述卻是截然不同. 摩西回顧當時以色列人已經從何烈山到了加低斯巴尼亞, 預備要進迦南得地為業, 但此時百姓卻就近摩西說, “我們要先打發人去、為我們窺探那地、將我們上去該走何道、必進何城、都回報我們” (申命記1:22).

摩西同意了百姓的請求並選出12個探子窺探迦南地. 當探子從迦南地回來時, 他們回報說, “耶和華我們的 神所賜給我們的是美地” (申命記1:25). 但百姓竟然不肯上去, 違背 神要他們進迦南得地為業的命令. 不只這樣, 百姓還在帳棚內對 神大發怨言, 懷疑 神是因為恨他們所以才將他們從埃及領出來. 結果 神懲罰這些懷疑不信的以色列百姓, 宣告除了迦勒和約書亞外, “這惡世代的人、連一個也不得見我起誓應許賜給你們列祖的美地” (申命記1:35).

在摩西的回顧裡, 並不是 神吩咐摩西差遣探子窺探迦南地, 而是以色列百姓要求摩西差派探子. 除此以外, 並不是探子報惡信誤導百姓, 而是百姓故意曲解探子的報告. 是以色列百姓自己 “不信耶和華你們的 神。他在路上、在你們前面行..指示你們所當行的路” (申命記1:32~33).

在民數記裡, 有罪的是探子, 他們用惡信誤導百姓, 引發以色列人的信心危機, 導致整個世代倒斃在曠野. 然而在申命記裡, 有罪的是以色列百姓, 他們自己要為倒斃曠野負最大責任.

為什麼同一事件會有不同版本? 難道妥拉的內容自相矛盾嗎? 還是摩西因為年紀老邁而記憶不清呢?

著名的中世紀拉比拉旭 (Rashi) 解釋, 在申命記裡, 摩西刻意強調他對上一代的以色列人竟然要求差遣探子窺探迦南是何等失望. 拉旭 (Rashi) 同意古代拉比的看法, 指出當時以色列百姓就近摩西, 不但像一群毫無秩序的亂民, 彼此互相推擠, 而且對摩西沒有一絲一毫尊重, 摩西嘗試安撫百姓但沒有成功. 根據古代拉比和拉旭 (Rashi) 的看法, 事實的真相是當初以色列百姓強迫摩西非要差遣探子不可, 並且是以色列百姓必須要為他們自己不聽迦勒和約書亞的話承擔苦果. 摩西在申命記的回顧是對整個事件來龍去脈的澄清.

另一位中世紀拉比摩西·本·海因·阿爾謝 (Rabbi Moshe ben Chaim Alshekh) 基本上同意古代拉比和拉旭 (Rashi) 的看法, 是以色列百姓要求摩西差遣探子. 但他認為以色列百姓不是強迫摩西, 而是蓄意欺騙摩西. 他們引誘他相信, 他們需要一個進攻迦南的全盤計劃, 並且為了制訂計劃他們需要差遣探子. 百姓還要求探子不能只回報給摩西, 而必須同時回報給他們, 這顯明了他們對摩西的不信任. 拉比摩西·本·海因·阿爾謝 (Rabbi Moshe ben Chaim Alshekh) 下結論說, 以色列百姓不能歸咎於報惡信的探子, 而必須為他們自己倒斃曠野負責, 因為若不是他們對摩西的欺騙與不信任, 就根本不會有差遣探子一事, 更不會有探子報惡信.

現代以色列聖經學者內哈瑪·萊博維茨 (Nehama Leibowitz) 從另一個角度解釋民數記與申命記的不同. 她認為在民數記中, 摩西就像是一個歷史學家, 忠實地記錄所發生的事件; 而在申命記中, 摩西則是在教導以色列百姓, 從過去的歷史經驗中吸取教訓. 當摩西在申命記回顧過去時, 他指出儘管是 神吩咐他差遣探子, 但是事實上以色列百姓從一開始就建議差遣探子, 因此他們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起完全的責任. 摩西刻意強調這一點, 讓下一代的以色列人可以記取教訓.

內哈瑪·萊博維茨 (Nehama Leibowitz) 進一步指出, 在民數記中, 報惡信誤導以色列百姓的十個探子要負最大責任; 然而在申命記中, 要負最大責任的卻是以色列百姓, 他們要為自己聽信十個探子的惡信而不肯聽迦勒和約書亞的話負全責.

內哈瑪·萊博維茨 (Nehama Leibowitz) 下結論說, 妥拉在這裡教導我們一個重要的功課. 我們的眼目無時無刻不在觀看各樣的事物, 我們的耳朵無時無刻不在聆聽各樣的聲音, 我們的心無時無刻不在受各樣的引誘. 問題在於: 當我們被引誘犯罪的時候, 難道只有引誘人犯罪的人有責任, 被引誘犯罪的人就沒有任何責任了嗎? 妥拉的教導很清楚: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被引誘的人可以選擇拒絕引誘, 因為選擇是在於每一個人. 我們有責任拒絕引誘, 並為自己的每一個行為負責.

(以上摘譯自哈維·菲爾茲 Harvey J. Fields, 當代的妥拉註釋: 卷三 民數記和申命記 Torah Commentary for Our Times: Volume Three: Numbers and Deuteronomy)

補充說明: 

新舊約聖經是前後一致的, 不但妥拉教導我們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使徒保羅也教導說, “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臺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 (哥林多後書5:10). 我們注意到保羅的話不是對不信的人說的, 而是對基督徒說的. 儘管我們基督徒因信稱義而蒙恩得救, 但這並不是說, 我們基督徒犯罪就沒有任何後果了. 保羅的意思顯然是說, 基督徒同樣 “要在基督臺前顯露出來..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 基督徒仍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並且承擔後果, “或善或惡受報”.

 

2021年7月5日 星期一

民數記30:1~36:13 "支派/旅程" 妥拉焦點: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

妥拉焦點系列簡介

播客連結


流便支派和迦得支派請求摩西將約旦河東之地賜給他們為業一事, 引發歷代猶太拉比許多的討論. 流便和迦得支派的首領來見摩西的時間, 正是以色列人進迦南前幾個月的關鍵時刻. 他們對摩西解釋他們有許多牲畜, 而河東地正是 “可牧放牲畜之地” (民數記32:1), 他們請求摩西說, “我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把這地給我們為業、不要領我們過約但河” (民數記32:5).

摩西對他們的請求大為震怒. 他責備他們, “難道你們的弟兄去打仗、你們竟坐在這裡麼? 你們為何使以色列人灰心喪膽、不過去進入耶和華所賜給他們的那地呢” (民數記32:6~7). 他又進一步斥責他們如同先祖一樣悖逆, “我先前從加低斯巴尼亞打發你們先祖去窺探那地、他們也是這樣行。他們上以實各谷、去窺探那地回來的時候、使以色列人灰心喪膽、不進入耶和華所賜給他們的地..誰知、你們起來接續先祖、增添罪人的數目、使耶和華向以色列大發烈怒” (民數記32:8~9, 14).

面對摩西嚴厲的譴責, 流便支派和迦得支派沒有放棄. 他們回應摩西說, 他們只要有足夠的時間  “為牲畜壘圈、為婦人孩子造城” (民數記32:16), 但他們自己要作以色列軍隊的前鋒, “直等到以色列人各承受自己的產業” (民數記32:18). 他們也向摩西強調他們絕不會在約旦河西邊與其他支派爭奪產業. 最後摩西接受了他們的請求, 並警告他們不可違背承諾.

古代拉比批評流便支派和迦得支派的請求是出於貪婪. 這些拉比認為流便支派和迦得支派自私自利, 寧願犧牲以色列全會眾的福祉, 也要維護他們自身的利益. 拉比們說, 流便支派和迦得支派因著貪心的緣故而自外於以色列全會眾.

古代拉比將流便支派和迦得支派比擬為如同可拉, 歌利亞, 和巴蘭一般, 同樣使用暴力, 權勢, 欺騙, 擺布人, 來巧取豪奪別人的財富. 他們單單為了自己, 絲毫不考慮別人, 並且不擇手段聚歛財富. 但他們的財富不過是暫時的, 來得快去得也快, 在短短幾百年後他們就因著亞述的入侵而失去了一切.

古代拉比進一步指出流便支派和迦得支派的愚昧. 他們回應摩西說, “我們要在這裡為牲畜壘圈、為婦人孩子造城...” (民數記32:16). 他們的話顯出他們的優先次序. 他們首先強調要為他們的牲畜壘圈, 然後才說要為他們的婦人孩子造城. 他們對財富的關切很顯然地要過於他們對家人的關切. 拉比們說, 摩西對流便支派和迦得支派的譴責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主後一世紀的猶太史家約瑟夫 (Josephus) 同意古代拉比的看法. 約瑟夫 (Josephus) 指出摩西明白流便支派和迦得支派的企圖是在約旦河東之地安居樂業, 而不用參與以色列人進攻迦南的爭戰, 因此他對他們的指責是完全合理的, 因為他們一心只想著自己能過得富足, 而不顧以色列同胞的死活. 約瑟夫 (Josephus) 譴責流便支派和迦得支派追求私利而罔顧他們身為以色列的一分子, 對以色列全體同胞的責任.

現代正統猶太教拉比非尼哈·佩利 (Pinchas Peli) 同樣贊成古代拉比的看法. 他說流便支派和迦得支派代表著威脅以色列民族存亡的 “分離主義”. 摩西關切的是萬一流便支派和迦得支派退出迦南之戰的後果. 神的心意是將迦南地賜給全體以色列人為業, 因此迦南之戰不應該只是那些願意在迦南得地為業的人的事, 而是以色列全體會眾義不容辭的責任. 此外, 摩西也擔心流便支派和迦得支派退出迦南之戰對於以色列人民心士氣的打擊, 所以他責備他們, 將他們比擬為當初窺探迦南回來報惡信, 以致使以色列人喪膽, 不肯進迦南得地為業的十個探子. 流便支派和迦得支派留在約旦河東邊也將破壞以色列人的合一並進一步削弱他們的力量. 為了這些緣故, 摩西嚴厲地譴責流便支派和迦得支派.

另一方面, 著名的中世紀拉比納賀曼尼德 (Nachmanides) 認為摩西誤會了流便支派和迦得支派. 摩西對流便支派和迦得支派的請求反應過度, 他沒有耐心地聽完他們的訴求, 而是遽下結論, 認定他們是因為懼怕迦南人才想要留在約旦河東邊. 納賀曼尼德 (Nachmanides) 指出, 流便支派和迦得支派從來不是要拋棄以色列同胞, 而是要加增全以色列的產業, 因此才願意以約旦河東邊之地為他們的產業, 他們對摩西說, “我們自己要帶兵器、行在以色列人的前頭、好把他們領到他們的地方..我們不回家、直等到以色列人各承受自己的產業。我們不和他們在約但河那邊一帶之地同受產業、因為我們的產業是坐落在約但河東邊這裡” (民數記32:17~19). 流便支派和迦得支派不單尋求他們自己的最佳利益, 同時也是尋求以色列全會眾的最佳利益, 因為每個以色列人都將因此分到更多的土地. 納賀曼尼德 (Nachmanides) 說, 如果摩西能花時間耐心聽完流便支派和迦得支派的話, 就不至於誤會他們的意思.

另一位著名的中世紀拉比唐·以撒·阿布拉瓦內爾 (Don Isaac Abravanel) 同意納賀曼尼德 (Nachmanides) 的看法: 摩西誤會了流便支派和迦得支派. 但他指出摩西之所以誤會他們, 是因為他們一開始對摩西說的話, “我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把這地給我們為業、不要領我們過約但河” (民數記32:5). 他們的錯誤在於用負面的語氣述說過約旦河的事, “不要領我們過約但河”. 摩西因此假設他們因懼怕爭戰而企圖逃避. 如果他們一開始就說, “我們自己要帶兵器、行在以色列人的前頭、好把他們領到他們的地方..我們不回家、直等到以色列人各承受自己的產業。我們不和他們在約但河那邊一帶之地同受產業、因為我們的產業是坐落在約但河東邊這裡” (民數記32:17~19), 摩西就不至於誤會他們. 流便支派和迦得支派的錯誤在於他們輕率與粗心大意的話語.

與拉比唐·以撒·阿布拉瓦內爾 (Don Isaac Abravanel) 同時期的拉比以撒·阿拉瑪 (Isaac Arama) 則認為, 流便支派和迦得支派的動機其實並不單純. 一方面, 他們願意與以色列同胞並肩作戰; 但另一方面, 如果可能的話, 他們也樂於在約旦河東邊安居樂業而不用參與迦南的爭戰. 他們的這種矛盾情結反映在他們的話語當中, 因此他們才會先說, “我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把這地給我們為業、不要領我們過約但河” (民數記32:5), 然後在摩西責備他們後, 才接著與摩西討價還價說, “我們自己要帶兵器、行在以色列人的前頭、好把他們領到他們的地方..我們不回家、直等到以色列人各承受自己的產業。我們不和他們在約但河那邊一帶之地同受產業、因為我們的產業是坐落在約但河東邊這裡” (民數記32:17~19).

儘管拉比們意見不一, 但歷代猶太拉比對於流便支派和迦得支派的動機的不同看法反映出拉比們對於追求個人利益與兼顧群體福祉這兩方面的嚴肅考量, 正如主前一世紀大拉比希列 (Hillel) 的教導, “如果我不為自己著想, 誰會為我著想? 但如果我只為自己著想, 那我又算什麼? 如果不是現在, 那又是何時呢?” (If I am not for myself, who will be for me? But, if I am only for myself, what am I? And, if not now, when?)

(以上摘譯自哈維·菲爾茲 Harvey J. Fields, 當代的妥拉註釋: 卷三 民數記和申命記 Torah Commentary for Our Times: Volume Three: Numbers and Deuteronomy)

補充說明: 

首先稍微解釋一下拉比希列 (Hillel) 的話. “如果我不為自己著想, 誰會為我著想?” 反映出一個人自然而然為自己著想的心態. “但如果我只為自己著想, 那我又算什麼?” 則是反省如果人總是自私自利為自己著想而從不為群體或他人著想, 那麼他作為人的價值何在? “如果不是現在, 那又是何時呢?” 則是說一個人若總是想著現在先為自己著想, 以後再為群體著想的話, 那麼要等到何年何日他才會為群體著想呢? 希列 (Hillel) 的話其實正是他對於 “愛人如己” (利未記19:18) 誡命的註釋. 使徒保羅原本是法利賽拉比, 因此他必定熟悉希列 (Hillel) 的教導, 我想這可能是為什麼他會如此教導腓立比教會,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 (腓立比書2:4).

妥拉的誡命是人性化的誡命, 神從來沒有故意要刁難祂的百姓. 因此妥拉說, “愛人如己” (利未記19:18), 而不是 “愛人但不要愛自己”. 類似地, 當流便支派和迦得支派雖然出於追求私利而想要在約旦河東邊得地為業, 但當他們願意 “愛人如己”,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 與以色列同胞並肩作戰, 甚至作以色列軍隊的前鋒時, 摩西最終還是答應了他們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