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主耶穌是我們的平安祭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Vayikra "他呼叫", 利未記 Leviticus 1:1~6:7 的讀經心得)

利未祭3章記載平安祭的條例, "人獻供物為平安祭,若是從牛群中獻,無論是公的是母的,必用沒有殘疾的獻在耶和華面前...人向耶和華獻供物為平安祭,若是從羊群中獻,無論是公的是母的,必用沒有殘疾的..." (利未記3:1,6)

"平安祭"的希伯來原文שְׁלָמִים ("shelamim", peace offerings) 是希伯來字שֶׁלֶם ("shelem", peace offering) 的複數形, 而שֶׁלֶם ("shelem") 與希伯來字的"平安" (שָׁלוֹם, "Shalom") 相關, 具有相同的字根, 因此稱之為"平安祭".

平安祭與燔祭, 素祭一樣, 都是屬於甘心祭, 也就是人甘心樂意獻上的祭. 平安祭與燔祭同樣是甘心祭, 也同樣是獻上祭牲為祭物; 兩者不同之處, 在於燔祭牲要全部燒在祭壇上, 而平安祭牲則是由獻祭者與家人朋友共享. 平安祭獨特之處在於平安祭牲的肉是獻祭者可喫的. 

平安祭是人在 神面前的筵席, "又向耶和華獻牛為平安祭...他們觀看神;他們又吃又喝" (出埃及記24:5,11). 若是燔祭的屬靈意義為"奉獻", 那麼平安祭的屬靈意義則為"團契"或"相交", 平安祭是人與 神之間的團契與相交. 有些英文譯本如NIV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因此也將"平安祭"譯為fellowship offering.

(有關燔祭的討論, 請參閱燔祭要放在壇的柴上、從晚上到天亮、壇上的火、要常常燒著一文)

人奉獻平安祭的原因, 或是為了感恩, "他若為感謝獻上" (利未記7:12), 或是為了還願, "若所獻的是為還願(利未記7:16) , 或是不帶任何原因, 純粹甘心樂意的奉獻, "或是甘心獻的" (利未記7:16) 除此之外, 還有一種特別的平安祭, 乃是逾越節的羔羊. 

與其他平安祭牲相同, 逾越節的羊羔也是獻祭者與家人同喫的, "當夜要吃羊羔的肉;用火烤了,與無酵餅和苦菜同吃。" (出埃及記12:8) 因此逾越節的羔羊也是一種平安祭.

主耶穌是我們終極的逾越節羔羊, 使徒保羅說, "因為我們逾越節的羔羊基督已經被殺獻祭了" (哥林多前書5:7) 既然主耶穌是逾越節的羔羊, 而逾越節的羔羊是平安祭,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 主耶穌也是我們的平安祭. 在最後的晚餐 (逾越節晚餐) 中, 主耶穌對門徒說, "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 (約翰福音15:27) 或許逾越節的夜晚才是真正聖經意義上的平安夜, 因為主耶穌在這夜將祂的平安賜給我們.

主耶穌是我們的平安祭, 因此祂說, "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 (約翰福音6:55) 當然我們不是真的吃主耶穌的血肉, 而是藉著祂與 神團契並相交, 而這也正是平安祭的目的. 我們不但藉著主耶穌罪得赦免, 與 神和好, 我們更藉著祂與 神相和, 並彼此相交.

(請參閱主耶穌是我們的贖罪祭和贖愆祭一文)

2017年3月28日 星期二

撒瑪利亞婦人是淫婦嗎?

約翰福音4:1~42記載主耶穌和一位撒瑪利亞婦人談道的經過. 傳統的解經一向認定這位婦人是淫婦, 我過去也同樣接受這樣的觀點, 然而最近再次細讀這個故事, 我突然產生懷疑, 發覺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就像抹大拉的馬利亞被人認定是妓女一樣 (儘管缺乏直接的聖經根據), 這位撒瑪利亞婦人可能也被我們誤解了.

我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主要是因為"那婦人就留下水罐子、往城裡去、對眾人說、你們來看、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了、莫非這就是基督麼。眾人就出城往耶穌那裡去。" (約翰福音4:28~30)

傳統對這段經文的解釋是, 眾人看見這個惡名昭彰, 平日見不得人的淫婦, 竟然願意當眾承認她的罪, "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 原因是有一個可能是基督的先知, 將她的罪都說出來了. 眾人不禁產生好奇, 於是紛紛出城往耶穌那裏去.

我想, 眾人產生好奇是有可能的, 但要一起出城往耶穌那裏去, 卻似乎不大可能. 因為這位撒瑪利亞婦人對主耶穌的見證是"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了", 如果婦人真的是淫婦的話, 她所見證的主耶穌, 是一個一眼就能看穿人並說出所犯一切罪的先知. 面對這樣的先知,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願意去見他, 讓他當眾說出他們所犯的一切罪, 以證明他是先知 (至少我就不敢). 就算要去, 我想最多也是私底下個別行動, 而不是成群結隊. 

另外, 第一世紀的以色列只有丈夫才能休妻, 但妻子無權主動離婚. 若這位婦人是因著淫亂被休的話, 除非她生得極度漂亮, 我想大概不會有人願意娶一個淫婦. 果真如此的話, 她大概也不需要一個人中午去打水了. 

但若婦人不是淫婦, 又該如何解釋主耶穌的話, "你說沒有丈夫、是不錯的.你已經有五個丈夫.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你這話是真的" (約翰福音4:17~18)? 我想可以確定的, 是這婦人過去曾經先後有五個丈夫. 但我們並不能確定是因為丈夫過世或是離婚才結束的婚姻關係. 而這位婦人"現在有的", 不見得一定是我們假設的同居人, 而有可能是她的一個親屬, 甚至是她的兒子.

若這位婦人的五個丈夫都是先後過世的, 而她現在惟一所有的就剩下兒子, 那麼這位撒瑪利亞婦人其實是一個極度不幸的女人, 她心中肯定十分悲苦. 而周遭的人或者對她寄予同情, 或者將她視為不祥 (死了五個丈夫的女人). 在這樣的光景下, 她會避開眾人的目光, 一個人中午去打水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當主耶穌對她說, "你說沒有丈夫、是不錯的.你已經有五個丈夫.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你這話是真的" (約翰福音4:17~18) 主耶穌的意思其實是表達, 妳所遭遇的一切, 包括妳心中的愁苦, 我都知道.

而當婦人"對眾人說、你們來看、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了、莫非這就是基督麼?" 眾人看見這個平日總是避開人群的婦人, 如今卻一反常態, 不但對眾人主動開口說話, 同時還見證一位知道人所行一切事, 可能是基督的先知, 他們不但稀奇婦人態度的轉變, 並且也好奇她說的那個人, 不禁紛紛出城去見耶穌.

如果真的是這樣, 那麼婦人所問的問題, "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 (基利心山) 禮拜.你們倒說、應當禮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 (約翰福音4:19~20) 就不會是一個無關痛癢的神學問題. 事實上, 這個問題對所有撒瑪利亞人來說, 都是相當關鍵的一個問題. 而撒瑪利亞婦人會問這樣一個問題, 證明她很有可能不但不是淫婦, 反而是一位相當敬虔的婦人.

撒瑪利亞人是北國以色列餘民的後代. 北國滅亡時, 並不是所有人都被擄到亞述去, 而是有一些餘下的以色列人. 希西家王曾經派人邀請北國的餘民上耶路撒冷守逾越節, 可惜他們不肯, "驛卒就由這城跑到那城、傳遍了以法蓮、瑪拿西、直到西布倫.那裡的人卻戲笑他們、譏誚他們。" (歷代志下30:10)

南北長期分裂的結果, 撒瑪利亞人後來有了自己的摩西五經. 撒瑪利亞版的摩西五經與猶太人的摩西五經相當接近, 但也有一些顯著差異. 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差異, 就是在撒瑪利亞摩西五經中十誡的第十條誡命, 是在基利心山上建立祭壇, 這是為什麼撒瑪利亞婦人說, "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 (基利心山) 禮拜". 對撒瑪利亞人來說, 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建立聖殿, 其實違反了十誡. 在主耶穌的時代, 撒瑪利亞人嚴格遵守摩西五經, 在某些方面甚至比猶太人還更加敬虔. 撒瑪利亞人認為他們自己才是正統的耶和華信仰, 而猶太人離棄了真道. 

撒瑪利亞人基本上只相信摩西五經而不願意相信先知書, 因為大體上所有的先知都認定耶路撒冷是 神立為祂名的居所. 撒瑪利亞婦人相信主耶穌是先知, 她說, "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 然而大大困擾她的是, 主耶穌是猶太人, 而猶太人的先知都主張"應當禮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 

對此主耶穌的回答是"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 (約翰福音4:21~23) 主耶穌說, 時候到了, 今後敬拜的重心將不在於地點, 而在於"心靈和誠實".

雖然撒瑪利亞人普遍不相信先知, 但有一位先知他們是相信的, 就是那位"像摩西的先知",  "耶和華就對我說...我必在他們弟兄中間、給他們興起一位先知像你、我要將當說的話傳給他、他要將我一切所吩咐的、都傳給他們" (申命記18:17~18). 不管是猶太人還是撒瑪利亞人, 他們都相信這位"像摩西的先知"就是彌賽亞 (基督).

因此撒瑪利亞婦人接著說, "我知道彌賽亞、(就是那稱為基督的)要來.他來了、必將 (神所吩咐的) 一切的事都告訴我們。" (約翰福音4:25) 婦人其實在問主耶穌, 難道你就是彌賽亞嗎?

而主耶穌肯定了婦人的問題, "這和你說話的就是他。" (約翰福音4:26) 至此撒瑪利亞婦人心中再無任何疑惑, "那婦人就留下水罐子、往城裡去、對眾人說、你們來看、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了、莫非這就是基督麼?" (約翰福音4:28~29) 

......當主耶穌離開猶大往加利利去, "必須經過撒瑪利亞於是到了撒瑪利亞的一座城、名叫敘加、靠近雅各給他兒子約瑟的那塊地。" (約翰福音4:4~5) 因為祂知道在這裡有一個極度受苦的婦人, 祂要來給她"活水". 並且她的受苦不是徒然, 因為主耶穌要藉著她, 拆毀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中間隔斷的牆", 如同祂要拆毀猶太人和外邦人"中間隔斷的牆"一樣.

(後記: 如今在以色列仍然有撒瑪利亞人居住, 雖然人數不多 (2015年統計顯示777人), 但卻是以色列人世世代代居住在應許之地的活見證. 我在 神面前的禱告, 願 神看顧憐憫這些北國的餘民, 保留他們的餘種, 興旺他們的後代, 並讓他們認識主耶穌是彌賽亞. 願當初主藉著撒瑪利亞婦人所成就的, 如今也成就在他們當中.)

2017年3月22日 星期三

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還不明白這事麼

主耶穌與法利賽人尼哥底母的談話 (約翰福音3:1~21), 大概是福音書裡最重要的對話之一了. 針對尼哥底母的虛心求問, 主耶穌啟示了數個重大的屬靈真理, 包括最重要的"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約翰福音3:16)

然而這可能也是福音書裡較難明白的對話之一了. 要瞭解主耶穌的話的意思, 我想可能得從尼哥底母著手. 首先想要澄清的一點, 尼哥底母稱呼主耶穌"拉比" (老師) 絕對是表示尊敬之意, 而不是如某些人宣稱的, 將主耶穌看為同輩或甚至有貶抑之意 (主耶穌不過是一位拉比罷了, 而尼哥底母可是"以色列人的先生"). 如此解釋往往是因為解釋者將所有的法利賽人都當作壞人, 而既然尼哥底母是法利賽人, 因此他肯定不懷好意或心存驕傲.

但如此的解釋卻與上下文不合, 尼哥底母說, "我們知道你是由 神那裡來作師傅的.因為你所行的神蹟、若沒有 神同在、無人能行" (約翰福音3:2) 既然他相信主耶穌是從 神而來, 作"師傅"的, 怎會對耶穌不懷好意或心存驕傲呢? 尼哥底母是站在學生的立場向主耶穌請教, 這是尼哥底母稱主耶穌為"拉比"的原因.

其次, 主耶穌稱尼哥底母為"以色列人的先生" (約翰福音3:10), 希臘原文為ὁ διδάσκαλος τοῦ Ἰσραὴλ ("ho didaskalos tou israel", the teacher of Israel), 意思是"那位以色列人的老師", 表示尼哥底母不是一般的老師, 而是在當時具有崇高地位的猶太拉比.

主耶穌知道人的心. 對於真心求問的人, 主耶穌從來不會拒絕. 主耶穌的教導也因著對象而異, 尼哥底母不是一般的平民, 而是具有深厚聖經素養的學者. 主耶穌乃是根據尼哥底母的程度因材施教, 這是為什麼當尼哥底母應當明白卻未能明白時, 主耶穌會責備他說, "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還不明白這事麼?" (約翰福音3:10) 既然尼哥底母是熟悉聖經的猶太拉比, 主耶穌對他說的話自然與聖經有關, 從這個角度來看, 問題將迎刃而解.

主耶穌說,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是從聖靈生的、就不能進 神的國。" (約翰福音3:5) 主耶穌其實並不是在說一件全新的事, 而是影射先知以西結的預言, "我必用清灑在你們身上、你們就潔淨了.我要潔淨你們、使你們脫離一切的污穢、棄掉一切的偶像。我也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裡面.又從你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我必將我的、放在你們裡面、使你們順從我的律例、謹守遵行我的典章。" (以西結書36:25~27)

以西結預言 神要潔淨祂的子民(以水為象徵), 除去他們一切的罪惡, 並賜給他們新心和新靈. 人有了新的心和新的靈, 豈不是等於重生? 而 神要將祂的靈放在祂的子民裡面, 豈不是說這是聖靈的工作, "從靈生的" (約翰福音3:6)? 主耶穌等於是說, 人進 神的國是藉著 神實現祂的應許, 潔淨人的一切罪惡, 並以聖靈完全更新他們.

我相信尼哥底母並不是不知道主耶穌的意思, 而是因為他尚未經歷過 神的大能而無從真實體會. 我想他個人的經歷可能與保羅類似, 雖然外表上的行為就著律法的義而言是無可指責的, 然而他自己知道他的內心常常犯罪, 立志行善卻由不得他, 受到罪惡的綑綁. 因此他問, "怎能有這事呢?" (約翰福音3:9)

主耶穌沒有繼續解釋下去, 而是轉而啟示祂自己的身份, "除了從天降下仍舊在天的人子、沒有人升過天。" (約翰福音3:13) "人子"的意思有好幾個可能, 然而"從天降下...的人子"只有一位. 主耶穌是在影射先知但以理的預言, "我在夜間的異象中觀看、見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雲而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得了權柄、榮耀、國度、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廢去、他的國必不敗壞。" (但以理書7:13~14) 主耶穌是那位從 神而來的神聖"人子".

主耶穌接著說, "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 (約翰福音3:14~15) 摩西舉銅蛇的故事發生在民數記21章, 以色列人因著懷疑與不信的惡心, 埋怨 神和摩西, "於是耶和華使火蛇進入百姓中間、蛇就咬他們、以色列人中死了許多...於是摩西為百姓禱告。耶和華對摩西說、你製造一條火蛇、挂在杆子上、凡被咬的、一望這蛇、就必得活。摩西便製造一條銅蛇、挂在杆子上.凡被蛇咬的、一望這銅蛇、就活了。" (民數記21:6~9)

主耶穌描述人進神國(得永生)的光景, 並不是人靠自己勝過罪惡, 而是與當初的以色列人一樣, 處在懷疑與不信, 被罪惡綑綁的光景下. 但就像以色列人憑信心仰望銅蛇得以存活一般, 當人憑信心仰望這位神聖的"人子"時, 他們就得以進入 神的國, 得著永生. 這位"人子"要以"水和聖靈"重生他們, 潔淨他們的一切罪惡, 並以聖靈完全更新他們. 而主耶穌正是這位"人子".

主耶穌挑戰尼哥底母的信心, 不但要信靠祂, 相信祂是那位"人子", 並且縱然不能完全明白, 仍然要憑信心接受主耶穌所說, 祂將要成就的一切, 因為祂要"叫一切他的都得永生" (約翰福音3:15)

尼哥底母如何回應呢? 從住棚節時他為耶穌辯護, "內中有尼哥底母、就是從前去見耶穌的、對他們說、不先聽本人的口供、不知道他所作的事、難道我們的律法還定他的罪麼。" (約翰福音7:50~51) 以及他與約瑟一同埋葬主耶穌的身體, "又有尼哥底母、就是先前夜裡去見耶穌的、帶著沒藥、和沉香、約有一百斤前來。他們就照猶太人殯葬的規矩、把耶穌的身體用、細麻布加上香料裹好了。" (約翰福音19:39~40) 這兩件事來看, 尼哥底母似乎以信心正面回應了主耶穌. 當主耶穌的其他門徒躲藏起來時, 尼哥底母和另一位原先"暗暗作門徒"的亞利馬太人約瑟, 終於不再隱藏, 以行動表明了他們和主耶穌的關係: 他們是主耶穌的門徒, 而主耶穌是他們的"拉比", 正如尼哥底母一開始稱呼耶穌的話.

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

這是耶和華所吩咐的話、叫你們照著行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Vayakhel "他招聚", Parashat Pekudei "記錄", 出埃及記 Exodus 35:1~40:38 的讀經心得)

當摩西第二次上西乃山四十晝夜, 並從 神領受新的法版下山後, 他"招聚以色列全會眾、對他們說、這是耶和華所吩咐的話、叫你們照著行" (出埃及記35:1) 神吩咐了很多, 但摩西說的頭一件事是"六日要作工、第七日乃為聖日、當向耶和華守為安息聖日、凡這日之內作工的、必把他治死。當安息日、不可在你們一切的住處生火" (出埃及記35:2~3)

怎麼回事? 神不是早已十誡中吩咐過要守安息日了嗎? "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六日要勞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 神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牲畜、並你城裡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作.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 (出埃及記20:8~11)

不但如此, 當初 神頒布十誡後, 祂接著吩咐摩西以色列人當守的典章. 此時祂又提到, "六日你要作工、第七日要安息、使牛、驢可以歇息、並使你婢女的兒子和寄居的、都可以舒暢" (出埃及記23:12)

這還不夠, 摩西第一次上西乃山四十晝夜, 下山前 神囑咐他說, "你要吩咐以色列人說、你們務要守我的安息日、因為這是你我之間世世代代的證據、使你們知道我耶和華是叫你們成為聖的。所以你們要守安息日、以為聖日、凡干犯這日的、必要把他治死.凡在這日作工的、必從民中剪除。六日要作工、但第七日是安息聖日、是向耶和華守為聖的、凡在安息日作工的、必要把他治死。故此、以色列人要世世代代守安息日為永遠的約。這是我和以色列人永遠的證據、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第七日便安息舒暢。" (出埃及記31:13~17)

雖然 神之前已經說了這麼多遍, 然而祂還是在摩西第二次下西乃山前再次叮嚀, "你六日要作工、第七日要安息、雖在耕種收割的時候、也要安息。" (出埃及記34:21) 難怪摩西下山後吩咐的頭一件事就是"六日要作工、第七日乃為聖日、當向耶和華守為安息聖日、凡這日之內作工的、必把他治死..." (出埃及記35:2~3) 而如果您猜想, 這大概不會是律法書中 神最後一次吩咐要守安息日吧? 恭喜您! 答對了! 之後 神又吩咐了五次要守安息日! (利未記19:3, 19:30, 23:3, 26:2, 申命記5:12~15)

如果律法是法律的話, 那麼律法書 - 摩西五經實在是寫得很差勁, 因為同一條法律條文, 竟然分散在許多不同地方, 而且還重複這麼多次! 試想有那一部法律會訂成這樣? 法律不是應該將類似的法條集中在一起, 並且避免重複的條文嗎?

事實上, 律法不是法律! "律法"一詞的希伯來原文תּוֹרָה ("Torah", teaching/instruction) 的意思是"教導, 訓誨", 因此"律法"其實是 神的教導與訓誨. 就像一個慈愛的父親, 總是不厭其煩, 一再反覆地諄諄教誨他的孩子一般,  神以無比的愛心與耐心, 一遍又一遍地教導祂的子民祂的心意, 尤其是那些重要的心意, 因此 神才會一次又一次地重申安息日的誡命. 神看重安息日, 安息日是 神的心意.

神的選民猶太人世世代代守安息日. 直到使徒時代, 雖然耶路撒冷大會決議外邦基督徒不需要行割禮作猶太人才能得救, 然而使徒們還是期望外邦基督徒會在安息日去猶太會堂聚會, 學習律法. 雅各說, "因為從古以來、摩西的書在各城有人傳講、每逢安息日、在會堂裡誦讀。 所以據我的意見、不可難為那歸服 神的外邦人.只要寫信、吩咐他們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姦淫、並勒死的牲畜、和血。" (使徒行傳15:21,20) 上面我將雅各的話照中文"因為...所以...的習慣重組, 讓大家能更容易明白他的意思: 因為每逢安息日在猶太會堂裡都會誦讀傳講摩西五經 (律法書), 我們現在就不要難為那些剛信主的外邦基督徒, 只要吩咐他們一些最起碼的事 (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姦淫...) 好, 讓他們在安息日時去會堂學習律法書, 慢慢學習明白 神的心意吧!

為什麼新約聖經沒有明確吩咐要守安息日? 對猶太基督徒來說, 這本來就是十誡的第四條誡命, 是他們一直以來遵守的, 使徒自然不需要再次吩咐他們, 畢竟聖經(當時只有舊約聖經)已經重複許多遍了! 並且主耶穌也說了, "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所以無論何人廢掉這誡命中最小的一條、又教訓人這樣作、他在天國要稱為最小的.但無論何人遵行這誡命、又教訓人遵行、他在天國要稱為大的。" (馬太福音5:17~19) 

而對外邦基督徒來說, 因著社會背景的差異 (當時很多外邦基督徒是奴隸), 很多人根本沒辦法守安息日. 而使徒保羅的態度與雅各一致, "不可難為那歸服 神的外邦人", 因此他對外邦基督徒說, "不拘在飲食上、或節期、月朔、安息日、都不可讓人論斷你們" (歌羅西書2:16) 安息日的誡命是 神美好的心意, 不是 神設立用來捆綁人的東西. 若是 神的兒女有實質上的難處, 神總是體諒人.

對使徒時代的基督徒而言, 守安息日是常規, 但不是得救的必要條件, 因為得救不是靠遵行律法. 能守安息日固然很好, 不能守安息日也不要緊, "這些原是後事的影兒.那形體卻是基督" (歌羅西書2:17). 用主日取代安息日, 卻是使徒時代以後的"發明".

雖然如今大多數的基督徒守主日而不守安息日, 然而我相信先知以賽亞的預言, "還有那些與耶和華聯合的外邦人、要事奉他、要愛耶和華的名、要作他的僕人、就是凡守安息日不干犯、又持守他約的人我必領他們到我的聖山、使他們在禱告我的殿中喜樂.他們的燔祭、和平安祭、在我壇上必蒙悅納.因我的殿必稱為萬民禱告的殿" (以賽亞書56:6~7), 就像所有其他的聖經預言一樣, 句句都要應驗. 將來有一天我們外邦基督徒都會守安息日, 而 神要領我們到祂的聖山, 我們要在聖殿中與 神的選民以色列人一同喜樂, 因的殿將是"萬民禱告的殿".

"這是耶和華所吩咐的話、叫你們照著行六日要作工、第七日乃為聖日、當向耶和華守為安息聖日...(出埃及記35:1~2). 既然這是我們的天父所吩咐的話, 就讓甘心樂意的兒女不用等到將來, 今日就照著行吧.

2017年3月17日 星期五

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親的筵席

約翰福音2:1~11記載主耶穌所行的第一件神蹟: 以水變酒. 主耶穌行這神蹟的場合是猶太人的婚筵, 而祂行這神蹟的原因是"酒用盡了" (約翰福音2:3)

約翰福音2章的開頭說, "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親的筵席.耶穌的母親在那裡。耶穌和他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席" (約翰福音2:1~2). 有些人嘗試用靈意解經, 認為約翰在這裡是特意提到"第三日", 象徵主耶穌從死裡復活, 因為其他福音書中常提到主耶穌在"第三日"復活, 如"從此耶穌纔指示門徒、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 (馬太福音16:21), "說、人子必須被交在罪人手裡、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復活" (路加福音24:7).

問題是, 約翰福音中偏偏沒提到主耶穌在"第三日"復活. 事實上, 約翰惟一一次說到"第三日"就是在約翰福音2章而已. 因此福音派學者認為如此的說法是過度濫用靈意解經, 使徒約翰很可能只是單純陳述事實而已, "第三日"在這裡表示不同事件的先後關係.

不過大多數的基督徒可能不知道, 這裡"第三日"其實很可能指的是星期二, 使徒約翰提到"第三日", 是特意點明婚禮是在星期二舉行.

從約翰福音是用希臘文書寫以及當中著重聖經節期如逾越節和住棚節的事實來看, 約翰福音的原始讀者很可能是離散各地的猶太人, 他們雖然仍保持猶太傳統, 但卻是說希臘話的猶太人. 而猶太人不像外邦人一般, 將一個星期當中的日子稱為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而是按照創世記1~2:3 神創造天地的過程, 將之稱為"第一日" (星期日), "第二日" (星期一), "第三日" (星期二)..., "第六日" (星期五), "第七日"或"安息日" (星期六), 直到如今依然如此.

"第三日"很可能指的是星期二, 除了這是猶太人對星期二的稱呼外, 從古到今的猶太人也經常選擇在星期二舉行婚禮 (註: 猶太人除了包括安息日在內的節期外, 其他日子都可以舉行婚禮), 理由正是因為這是"第三日".

在 神六日創造的過程中, 惟獨在"第三日", 聖經兩次提到"神看著是好的" (創世記1:10,12), 因此"第三日"被認為代表雙倍的祝福. 所以迦拿的婚筵, 極有可能是在星期二, 也就是"第三日"舉行, 而這正是使徒約翰要特意點明的: 他們選擇在一個雙倍蒙福的日子舉行婚禮.

然而在這婚禮當中, 酒卻用盡了. 酒在聖經中象徵祝福, 以撒為雅各祝福說, "願 神賜你天上的甘露、地上的肥土、並許多五穀新" (創世記27:28), 雅各為猶大祝福也說, "猶大把小驢拴在葡萄樹上、把驢駒拴在美好的葡萄樹上、他在葡萄中洗了衣服、在葡萄汁中洗了袍褂。他的眼睛必因紅潤、他的牙齒必因奶白亮" (創世記49:11~12), 而主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說, "但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 (翻為葡萄酒較正確)、直到我在我父的國裡、同你們喝新的那日子" (馬太福音26:29). 既然酒象徵祝福, 猶太人的婚禮是離不開酒的.

"酒用盡了", 不單單是婚禮的主人招待不周而已. 一個"酒用盡了"的婚禮, 對於一生結婚一次的新人來說, 簡直就是無法想像的"災難". 在往後的日子中, 新娘每當想起在婚禮中"酒用盡了", 可能會常常抱怨新郎, "你怎麼可以讓這樣的事在我們的婚禮中發生?" 而新郎肯定也會自責, "怎麼會讓這樣的事發生?" "酒用盡了"象徵失去了 神的祝福, 特別是在"第三日" - 一個理應雙倍蒙福的日子所舉行的婚禮"酒用盡了", 更是象徵婚姻本身得不到 神的祝福.

因此, 主耶穌在"第三日"這一天行了以水變酒的神蹟, 不單單表示祂是創造的主, 有操控自然界的權柄, 更重要的, 是這神蹟顯明了祂是那位賜福的主, 萬福的源頭. 主耶穌要恢復人因犯罪所失去的福分, 祂要在沒有祝福的地方帶下祝福, 並且是超過雙倍的祝福 (六口大石缸滿滿的酒), 是超過人一切所求所想的祝福. 就像管筵席的人指著耶穌所變的酒指責新郎說, "人都是先擺上好酒.等客喝足了、纔擺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 (約翰福音2:10), 主耶穌的祝福是遠超過"好酒"的上好的酒!


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

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Ki Tisa "當你抬起", 出埃及記 Exodus 30:11~34:35 的讀經心得)

"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你要用銅作洗濯盆、和盆座、以便洗濯.要將盆放在會幕和壇的中間、在盆裡盛水。亞倫和他的兒子、要在這盆裡洗手洗腳。他們進會幕、或是就近壇前供職、給耶和華獻火祭的時候、必用水洗濯、免得死亡。他們洗手洗腳、就免得死亡.這要作亞倫和他後裔、世世代代永遠的定例。" (出埃及記30:17~21)

神透過洗濯盆的條例, 教導 神的子民, 神是輕慢不得的, 事奉 神是一件嚴肅的事. 祭司雖然已經受膏, 分別為聖歸給 神, 然而每當他們在祭壇上獻祭, 或是進入聖所 (會幕) 事奉 (例如添加金燈臺的油, 更換陳設餅等) 之前, 仍然必須用洗濯盆的水洗手洗腳, "免得死亡".

事實上, 根據猶太傳統, 祭司在進入會幕的院子以前, 為了確保禮儀上的潔淨 (ritually clean), 都會行潔淨之禮, "洗衣服、用水洗身" (民數記19:7), 也就是"浸禮", 希伯來文稱之為מִקְוֶה ("mikveh", baptism), 然後才進入院內. 既然祭司在外面行了浸禮, 已經是潔淨的, 為何在聖所的院子內還要用洗濯盆的水洗手洗腳? 原因很明顯, 手和腳是身上最容易沾染塵土的地方, 因此為了確保潔淨, 祭司在事奉前仍然得再次"洗手洗腳".

祭司"洗手洗腳", 也指向最後的晚餐中, 主耶穌為門徒"洗腳"的事 (參約翰福音13章). 主耶穌為門徒洗腳, 一方面是以身作則, 教導他們彼此謙卑服事的態度, "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作的去作" (約翰福音13:14~15). 另一方面卻似乎有更深刻的屬靈意義, 祂對彼得說, "我所作的、你如今不知道、後來必明白" (約翰福音13:7).

是什麼意義呢? 當彼得要求主耶穌, "主阿、不但我的腳、連手和頭也要洗" (約翰福音13:9) 主耶穌回答說, "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你們是乾淨的..." (約翰福音13:10) 就像祭司行過浸禮, 已經是潔淨的, 然而還須要"洗手洗腳", 以確保潔淨一般, 門徒雖然"洗過澡", 已經是"乾淨的", 仍然須要洗腳, 然後才"全身就乾淨了". 不管是祭司洗手洗腳, 或者是門徒洗腳, 都指向一件事: 就是我們的生活必須時時保持聖潔. 

我們固然是因著 神的恩典蒙恩得救, "因為他從起初揀選了你們、叫你們因信真道、又被聖靈感動成為聖潔、能以得救" (帖撒羅尼迦後書2:13), 我們已經是"聖潔的國度、是屬 神的子民" (彼得前書2:9), 另一方面, 我們蒙恩得救的基督徒仍然須要保持聖潔, 過聖潔的生活, 而這也是使徒一再提醒我們的, 保羅說, "神的旨意就是要你們成為聖潔、遠避淫行...神召我們、本不是要我們沾染污穢、乃是要我們成為聖潔" (帖撒羅尼迦前書4:3,7), 彼得說, "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 (彼得前書1:15), 而主耶穌的兄弟雅各也說, "在 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雅各書1:27)

有些弟兄姊妹可能下意識裡覺得, 只要敬拜火熱, 禱告熱切, 事奉有果效, 神可以原諒或不那麼在意他們的生活是否聖潔, 但這事實上陷入了律法主義的網羅, 以為靠著我們的"好行為"可以彌補我們生活的不聖潔. 主耶穌說剛好相反, "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阿、主阿、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麼。我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罷" (馬太福音7:22~23). 使徒彼得引用利未記19:2說, "因經上記著說、『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 (彼得前書1:16) 聖潔生活始終是新舊約一貫不變的呼召.

希伯來書的作者更加強調, "並要追求聖潔" (希伯來書12:14) 我們不單要保持聖潔, 更要"追求"聖潔, 將聖潔作為我們生活中重要的目標, 因為"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 (希伯來書12:14)!

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

恩典與真理 (或律法), 常常被很多基督徒認為是矛盾的, 對立的, 是有衝突的. 然而使徒約翰卻宣告主耶穌是"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真理" (約翰福音1:14) 恩典與真理, 同是 神美善的屬性. 在 神裡面, 滿有恩典與真理, 彼此之間並不衝突, 卻是完全和諧, 互相包容, 相輔相成.

在聖經中, 律法 (或真理) 的反面不是恩典, 而是"不法, 非法" (沒有律法), 使徒約翰稱之為, 他說, "凡犯罪的、就是違背律法.違背律法就是" (約翰一書3:4) 這裡"違背律法"的希臘原文ἀνομία ("anomia", lawlessness) 的意思正是"不法, 非法". 律法 (真理) 的反面是罪, 而不是恩典.

在聖經中, 恩典的反面也不是律法, 而是"沒有恩典". 使徒保羅在羅馬書1章論到世人的種種罪惡, 最後提到"...無知的、背約的、無親情的、不憐憫人的" (羅馬書1:31), 其中"不憐憫人的"希臘原文ἀνελεήμονας ("aneleemonas", merciless/unmerciful) 的意思正是"沒有恩典, 不仁慈的". 恩典的反面是沒有恩典, 而沒有恩典也是罪.

在主耶穌的比喻"天國好像一個王、要和他僕人算賬..." (馬太福音18:23~34) 中, 惡僕人不肯寬容欠他十兩銀子的同伴, 不願意多給他一些時間還錢. 惡僕人並不是因為遵行律法而堅持同伴立刻還錢, 而是沒有恩典. 事實上, 律法定規不可強行討債, "你借給鄰舍不拘是甚麼、不可進他家拿他的當頭要站在外面、等那向你借貸的人把當頭拿出來、交給你。他若是窮人、你不可留他的當頭過夜。日落的時候、總要把當頭還他、使他用那件衣服蓋著睡覺、他就為你祝福.這在耶和華你 神面前就是你的" (申命記24:10~13). 律法甚至規定安息年要豁免一切的債務, "每逢七年末一年、你要施行豁免。豁免的定例乃是這樣.凡債主要把所借給鄰舍的豁免了、不可向鄰舍和弟兄追討、因為耶和華的豁免年已經宣告了" (申命記15:1~2).

律法當中包含恩典, 除了前面的例子外還有許多, 諸如"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不可摘盡葡萄園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園所掉的果子、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 神" (利未記19:9~10), "你弟兄中若有一個窮人、你不可忍著心、揝著手、不幫補你窮乏的弟兄。總要向他鬆開手、照他所缺乏的借給他、補他的不足" (申命記15:7~8).

恩典當中包含真理 (律法). 哥林多前書13章是使徒保羅著名的"愛的篇章", 當中提到愛是"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哥林多前書13:6) 保羅又在羅馬書中說, "就如罪作王叫人死、照樣、恩典也藉著義作王、叫人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永生" (羅馬書5:21).

律法不能沒有恩典, 恩典不能沒有律法 (真理). 律法 (真理) 與恩典相輔相成, 兩者缺一不可.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 (約翰福音1:14). 主耶穌滿有恩典與真理, 恩典使我們得救, 而真理要使我們成聖. 主耶穌向父神禱告說, "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 (約翰福音17:17). 律法是 神的道, 遵行律法是成聖的道路.

2017年3月7日 星期二

你要從以色列人中使你的哥哥亞倫和他的兒子...給我供祭司的職分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Tetzaveh "你要命令", 出埃及記 Exodus 27:20~30:10 的讀經心得)

在指示完摩西如何建造會幕和會幕中的一切聖物後, 神接著吩咐摩西, "你要從以色列人中使你的哥哥亞倫、和他的兒子拿答、亞比戶、以利亞撒、以他瑪、一同就近你、給我供祭司的職分" (出埃及記28:1) 有了聖所, 就要有祭司. 聖所與祭司是分不開的. 在西乃之約下, 祭司是由亞倫子孫世世代代永遠承接的職分, 神對亞倫說, "這是給你和你的後裔、在耶和華面前作為永遠的鹽約" (民數記18:19)

在聖經中, 除了亞倫等次的祭司外, 還有其他等次的祭司. 弟兄姊妹最耳熟能詳的大概是麥基洗德, "又有撒冷王麥基洗德、帶著餅和酒、出來迎接.他是至高 神的祭司他為亞伯蘭祝福、說、願天地的主、至高的 神、賜福與亞伯蘭.至高的 神把敵人交在你手裡、是應當稱頌的。亞伯蘭就把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來、給麥基洗德" (創世記14:18~20) 麥基洗德預表彌賽亞 (受膏者) 永久的祭司職份, 如詩篇所說, "耶和華起了誓、決不後悔、說、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 (詩篇110:4), 主耶穌是按照麥基洗德等次, 永遠為大祭司.

然而除了麥基洗德外, 其實還有另一獨特等次的祭司, 而這祭司不是別人, 正是摩西自己. 不說別的, 會幕中的至聖所, 亞倫子孫的大祭司也只能一年進入一次, 摩西卻隨時都能進入至聖所, 與 神面對面說話. 

律法定規惟有祭司才能獻祭, 而亞倫和他兒子行承接聖職之禮, 供祭司的職分時, 卻是由摩西獻祭, 神吩咐摩西, "你要把公牛牽到會幕前、亞倫和他兒子要按手在公牛的頭上。你要在耶和華面前、在會幕門口、宰這公牛...你要牽一隻公綿羊來、亞倫和他兒子、要按手在這羊的頭上。要宰這羊、把血灑在壇的周圍...你要取點膏油和壇上的血、彈在亞倫和他的衣服上、並他兒子和他兒子的衣服上、他們和他們的衣服、就一同成聖" (出埃及記29:10~11, 15~16, 21) 摩西雖然不是亞倫等次的祭司, 卻是先於亞倫等次的祭司, 可算是"祭司的祭司", 因為是他為亞倫和他兒子們獻祭, 並且膏他們為聖. 可以說, 祭司的職任是由摩西傳承給亞倫和他子孫的.

摩西的祭司等次, 同時也預表著主耶穌. 主耶穌不但是按照麥基洗德的等次, 永遠為大祭司, 同時也是按照摩西的等次, 為"祭司的祭司". 就像摩西將祭司的職任傳承給亞倫子孫一般, 主耶穌也將祭司的職任傳承給我們基督徒.

在承接祭司聖職之禮中, 如 神所吩咐的, "你要宰這羊、取點血、抹在亞倫的右耳垂上、和他兒子的右耳垂上.又抹在他們右手的大拇指上、和右腳的大拇指上.並要把血灑在壇的四圍" (出埃及記29:20), 摩西將承接祭司聖職所獻之羊的血, 抹在亞倫和他兒子的右耳垂以及右手和右腳的大拇指上. 同樣地, 我們也都被主耶穌的寶血塗抹. 神又吩咐摩西, "你要取點膏油和壇上的血、彈在亞倫和他的衣服上、並他兒子和他兒子的衣服上、他們和他們的衣服、就一同成聖" (出埃及記29:21), 如同亞倫子孫被聖膏油膏抹, 我們也照樣被聖靈膏抹.

因此, 當我們信主以後, 我們不但作主耶穌的門徒, 更從祂領受了祭司的職分, 成為新約的祭司. 使徒彼得因此說, "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奉獻 神所悅納的靈祭" (彼得前書2:5).

舊約祭司最重要的工作是為百姓獻祭贖罪, 讓人與 神和好, 得以親近 神. 將人帶到 神的面前, 並與 神和好是新舊約祭司一貫不變的呼召. 此外, 祭司的心腸是體恤眾人的心, 我們不但將人領到 神的面前, 也將人的需要常常帶到 神面前, 為別人代求, 如同主耶穌這位屬天的大祭司, 在天上長遠為我們祈求一般, 使徒保羅也對提摩太說, "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 (提摩太前書2:1), 為人祈求因此是我們身為新約祭司最大最重要的呼召. 讓我們常常為家人禱告, 為朋友禱告, 為敵人禱告, 為教會禱告, 為所在的地區與國家禱告, 為以色列禱告, "藉著耶穌基督奉獻 神所悅納的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