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5日 星期一

出埃及記13:17~17:16 "當他釋放" 妥拉焦點: 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抱怨

妥拉焦點系列簡介

播客連結

曠野 (Photo by Jan Huber on Unsplash)

儘管 神用祂大能的膀臂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 又在紅海淹沒法老的軍隊, 但以色列人卻沒有因此對 神或神的僕人摩西充滿感激之情. 事實上, 本週的妥拉經文充滿的是他們的抱怨, 憤怒的質問與不滿. 以色列百姓四度以嚴厲的指控攻擊摩西.

第一次是在以色列人逃離埃及的時候. 當他們在紅海邊上看到法老的軍隊前來追趕他們時, 他們質問摩西, “難道在埃及沒有墳地、你把我們帶來死在曠野麼、你為甚麼這樣待我們、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呢。我們在埃及豈沒有對你說過、不要攪擾我們、容我們服事埃及人麼、因為服事埃及人比死在曠野還好” (出埃及記14:11~12).

第二次是在紅海奇蹟般的勝利以後. 他們旅行了三天, 在書珥曠野的瑪拉 (希伯來字 מָרָה, Marah, “”) 安營, 因為那裡的水嘗起來很, 沒有辦法下嚥. 這時人們再次向摩西發怨言, “我們喝甚麼呢” (出埃及記15:24).

過了一個月後, 他們第三次對摩西表示不滿. 那時以色列人來到炎熱的汛的曠野, 他們又餓又沮喪, 對摩西抱怨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耶和華的手下、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喫得飽足.你們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是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阿” (出埃及記16:3).

第四次, 以色列人從汛的曠野起行, 在利非訂安營. 他們再次抱怨沒有足夠的水, 並且憤怒地質問摩西, “你為甚麼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使我們和我們的兒女並牲畜、都渴死呢” (出埃及記17:3).

是什麼原因導致以色列人的種種抱怨? 歷世歷代的猶太拉比對此提出許多不同的解釋.

中世紀的拉比拉旭 (Rashi) 解釋說, 以色列人看到 “埃及的守護天使正在追趕他們”, 使他們被恐懼緊緊抓住. “守護天使” 代表著埃及的軍事力量, 正向著這群沒有武裝和無法自衛的以色列人迅速挨近. 以色列人害怕被埃及軍兵追上以後, 結局就是毀滅. 他們出於恐懼和失望遷怒摩西, 指責他帶領他們走向滅亡, 將他們交在殘酷的埃及人手中. 拉旭 (Rashi) 認為, 死亡的恐懼引起了以色列人的抱怨.

另一位中世紀的拉比伊本·以斯拉 (ibn Ezra) 不同意拉旭 (Rashi) 的看法. 他指出, 以色列有60萬成年男丁, 他們其實很容易就可以用多數優勢正面硬撼法老的軍隊並將其擊敗. 但是, 他們在心理上無能為力, 因為他們仍然將自己視為奴隸, 而不是自由的人. 他們認為自己是軟弱的, 心裡仍然屈從於當初奴役他們的埃及人. 他們自問, “我們怎麼可能與曾統治我們的人開戰並且勝過他們”?

根據伊本·以斯拉 (ibn Ezra) 的說法, 以色列人並不是因恐懼而抱怨, 而是因為他們看待自己是 “弱者”, 不可能勝過法老王的埃及雄師. 儘管他們的人數遠遠超過法老的軍隊, 但他們的士氣是如此低落, 他們的自尊心是如此脆弱, 以至於他們無法想像自己有任何可能打贏埃及人. 故此, 他們將矛頭指向摩西, 將他作為他們內心挫折感的代罪羔羊, 並怪罪他將他們領到曠野送死.

主後二世紀的拉比莫迪因的以利亞撒 (Rabbi Eleazar of Modi’im) 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以色列人為何抱怨. 他說, 以色列人一離開埃及, 就開始經歷曠野中的種種艱難與飢渴. 他們感到不舒服, 焦慮和煩躁. 結果, 他們開始懷念起自己的奴隸生涯. 他們忘記了毆打和屈辱, 卻記得桌上有著 “豐盛” 的食物. 這些回憶從何而來? 拉比以利亞撒 (Rabbi Eleazar) 指出, 這些記憶是基於以色列人在埃及的 “經驗” . 他們是埃及統治者的奴隸, 有時候埃及人會允許他們自行去田野摘取葡萄, 無花果和石榴. 面對著眼前曠野的艱辛, 以色列人開始理想化他們從前在埃及的處境, 想像他們過去在埃及的生活是多麼美好. 拉比以利亞撒 (Rabbi Eleazar) 說, 以色列人之所以向摩西抱怨, 是出於他們的自我欺騙 - 對在埃及為奴的生活扭曲的 “美好回憶”.

現代以色列學者內哈瑪·萊博維茨 (Nehama Leibowitz) 同樣認為, 以色列人對於他們在埃及為奴的生活彼此互相欺騙. 他們單單回顧並強化奴隸生活正面的部分, 卻刻意忽略所有負面的部分. 內哈瑪·萊博維茨 (Nehama Leibowitz) 寫道, “他們的話語裡面沒有一絲真實性”. 就像所有奴隸一樣, 他們免於 “為自己的命運, 自己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負責. 負責督工的埃及官長不但逼迫他們作苦工, 還毆打凌辱他們, 目的是督促他們完成任務; 但他同時餵飽他們, 確保他們有足夠的力量作工. 現在他們雖然是自由的, 但他們也沒有辦法再依靠那當初毆打和餵養他們的埃及官長. 現在他們必須負起照顧自己的責任. 而這正是他們不滿的根源”. 換句話說, 以色列人對摩西發怨言, 是因為他們現在必須為自己負責, 自己尋找食物和棲身之所. 他們不滿因自由而帶來的負擔.

中世紀拉比納賀曼尼德 (Nachmanides) 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以色列人的處境. 他們先前勇敢地離開了埃及, 現在處身在全然陌生的曠野裡. 原先他們以為摩西會把他們帶到一個城市或至少是安全的地方, 在那裡他們可以找到食物, 飲水和住所. 他們相信不久之後就可以進入應許之地. 但是, 在曠野中徘徊了一個月, 他們的食物幾乎沒了, 並且又渴又餓. 以色列人的基本需求得不著滿足, 並開始憂心孩子們的安全與福祉. 他們因此對摩西說, 我們要吃什麼? 我們所進入的這個大而可畏的曠野能夠為我們提供什麼? 他們的抱怨不僅可以理解, 而且是現實和合理的.

現代猶太聖經學者那鴻·薩爾納 (Nahum M. Sarna) 反對納賀曼尼德 (Nachmanides) 為以色列人辯護的觀點. 相反地, 他認為他們就像被寵壞的孩子一樣. 摩西帶領他們脫離了奴役, 神使他們擺脫了綑綁. 然而即使 神在瑪拉給他們甜水, 又從天降下嗎哪, 他們仍然找到各種理由向摩西和 神發怨言. 他們依然充滿懷疑與不信, 懷疑 神的良善和摩西的意圖. 以色列人本應感謝 神和摩西的拯救, 他們卻處處表現出自私和不信任. 那鴻·薩爾納 (Nahum M. Sarna) 認為, “以色列人發怨言所使用的強烈語氣, 顯露了他們對 神信心的嚴重缺乏和打從骨子裡的不知感恩”.

另一種解釋對以色列人的抱怨提供了重要的洞見. 中世紀的著名拉比邁蒙尼德 (Maimonides) 在他的鉅作《困惑者的指南》(Guide for the Perplexed) 中指出, 神故意以艱難和挑戰來考驗以色列人. 當離開埃及的時候到了, 神指示摩西帶領以色列人穿越曠野, 他們要走很長的一段路, 纔能到達應許之地; 神不是帶他們走直接穿越西乃半島北部邊界的路線, 儘管這條路線只需要十天就能抵達應許之地. 在曠野裡, 神任憑以色列人口渴與飢餓, 是為了考驗他們. 邁蒙尼德 (Maimonides) 解釋說, 所有這些考驗都是為了使以色列人堅強, 並為他們進迦南得地為業做好準備, 他說, “這是事實, 如果以色列人從沒有經歷曠野的苦難, 他們將無法與迦南人爭戰征服這片土地...安逸會摧毀一個人的勇氣, 而艱難困苦卻會使人得著力量. 以色列人獲得的這種力量正是他們曠野流浪最終得著的好處”. 邁蒙尼德 (Maimonides) 認為抱怨是自然的. 以色列人在艱難困苦的情況下飽受考驗, 怎能不對自己遇到的種種麻煩和困境發牢騷? 然而, 重要的不是他們的抱怨, 而是他們學到的功課. 在應付曠野種種艱辛的同時, 他們也正為了將來進應許之地得地為業作準備.

從猶太拉比對以色列人為什麼抱怨摩西和 神所提出的各種解釋中, 我們看到了拉比從不同角度詮釋妥拉, 不但訴諸於經文本身, 同時也訴諸於人 (和 神) 內心可能的動機. 塔木德教導說, “對一個人的評價要以他發怒時的表現來判斷”, 如此我們評價一個人(或一個民族) 是否也可由他們的 “抱怨” 來判斷呢?

(以上摘譯自哈維·菲爾茲 Harvey J. Fields, 當代的妥拉註釋: 卷二 出埃及記和利未記 Torah Commentary for Our Times: Volume Two: Exodus and Leviticus)

補充說明:

從以色列人的抱怨, 我想我們都可以看到人的軟弱和 神的恩典與慈愛. 正如眾多拉比所指出的, 以色列人相當軟弱, 內心充滿恐懼 (拉旭), 自卑 (伊本·以斯拉), 自欺欺人 (莫迪因的以利亞撒), 不想負責任 (內哈瑪·萊博維茨), 以及不信和缺乏感恩 (那鴻·薩爾納). 換另一個角度來說, 以色列人的抱怨卻也是人之常情 (納賀曼尼德). 我們若是落在與以色列人相同的光景, 十有八九與他們一樣, 或者更糟. 當然, 這不是說我們就可以發怨言了, 發怨言絕不是一件好事, 我們都應該聽從使徒保羅的教導, 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 神無瑕疵的兒女” (腓立比書2:14~15).

另一方面, 從以色列人的軟弱更加顯出 神的恩典與慈愛. 如邁蒙尼德 (Maimonides) 所指出, 事實上 神預先就知道以色列人會發怨言, 但祂因著祂的恩典和慈愛仍然引導他們走曠野路, 讓他們忍受飢餓與口渴, 為的是考驗他們, 使他們從艱難困苦中得著力量, 從軟弱變為剛強, 為將來進應許之地得地為業作好準備. 神帶領以色列人走曠野路事實上是祂愛的管教, 正如希伯來書的作者說, 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希伯來書12:11). 我想我們其實也都像以色列人一樣, 需要 神愛的管教.

 

2021年1月19日 星期二

出埃及記10:1~13:16 "來" 妥拉焦點: 逾越節筵席的起源

妥拉焦點系列簡介

播客連結

逾越節餐盤和逾越節筵席的傳統食物

逾越節 (希伯來字 פֶּ֥סַח, “Pesach”) 是最受猶太人歡迎的聖經節期之一. 每年在猶太曆的一月十四日傍晚, 家家戶戶與親戚朋友歡聚一堂, 一同喫逾越節筵席 (希伯來字 סֵדֶר, “seder”). 在逾越節筵席中, 桌子上的逾越節餐盤擺放著充滿象徵意義的逾越節傳統食物:

  • 羊腿骨 (希伯來字 זְרוֹעַ, “zeroa”), 象徵逾越節羔羊
  • 苦菜 (希伯來字 מָרוֹר, “maror”), 通常是辣根醬 (horseradish) 和萵苣 (lettuce), 象徵為奴的苦楚
  • 水果蘸醬 (希伯來字 חֲרֹסֶת, “charoset”), 用蘋果, 胡桃, 肉桂, 和葡萄酒作成, 象徵作草磚的泥
  • 雞蛋 (希伯來字 בֵּיצָה, “beitzah”), 象徵眼淚 / 生命
  • 香芹 (希伯來字 כַּרְפַּס, “karpas”), 象徵生命

當然, 無酵餅 (希伯來字 מַצָּה, “matzah”) 和葡萄酒 (希伯來字 יַיִן, “yayin”) 也是逾越節筵席必不可少的. 除此以外, 每個人還有一本逾越節筵席手冊 (希伯來字 הַגָּדָה, “haggadah”), 手冊中包括了逾越節筵席的步驟, 以及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

喫逾越節筵席的人要喝四杯葡萄酒:

  • 成聖之杯
  • 拯救之杯
  • 救贖之杯
  • 接納之杯 (或讚美之杯)

一個孩子要詢問四個問題並由大人回答:

  • 其他的日子我們吃有酵的餅, 為什麼今天晚上我們只吃無酵餅?
  • 其他的日子我們吃各種各樣的蔬菜, 為什麼今天晚上我們要吃苦菜?
  • 其他的日子我們吃蔬菜的時候不蘸任何東西, 為什麼今天晚上我們吃蔬菜時要蘸兩次?
  • 其他的日子我們端坐著吃飯, 為什麼今天晚上我們吃飯的時候可以輕鬆地靠在桌上?

大人要回應四種不同的孩子所詢問有關逾越節的問題, 這四種孩子表達人對 神的四種不同態度:

  • 明智的孩子 (敬畏 神)
  • 邪惡的孩子 (抵擋 神)
  • 簡單的孩子 (對 神有興趣)
  • 不會問問題的孩子 (對 神不感興趣)

在逾越節筵席開始不久, 一片無酵餅會被擘為兩半, 其中一半作為飯後點心 (希伯來字 אֲפִיקוֹמָן, “afikoman”). 家長還會拿著一片無酵餅, 打開家門大聲邀請外面的人說, “讓所有飢餓的人都來吃 (逾越節筵席)”. 

逾越節筵席藉著詩歌與討論, 重演當初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經歷, 正如米示拿 (Mishnah) 拉比的提醒, “每一代猶太人都應當看待自己, 好像他或她正在逃離埃及一般”. 逾越節筵席手冊還講述了五個著名拉比的故事, 他們慶祝逾越節從一月十四日傍晚一直到第二天早晨破曉. 逾越節筵席的結尾是大家彼此祝福, “明年在耶路撒冷”!

今日猶太人所慶祝的逾越節筵席實際上已經發展了上千年. 歷代猶太人因時制宜, 在儀式上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整, 以符合他們當代的時代需要. 在本週的妥拉經文中, 我們找到了以色列人慶祝第一個逾越節筵席的重要描述. 比方說, 羔羊之所以被稱為逾越節羔羊, 是因為 “這是獻給耶和華逾越節的祭.當以色列人在埃及的時候、他擊殺埃及人、越過以色列人的房屋、救了我們各家” (出埃及記12:27). 妥拉也描述了如何喫逾越節羔羊, “你們喫羊羔當腰間束帶、腳上穿鞋、手中拿杖、趕緊地喫” (出埃及記12:11), 彷彿要逃難一般.

所有這些特別的儀式都是為了引起孩子的注意. 當他們看見羔羊被宰殺, 羔羊的鮮血塗在門框和門楣上, 他們的父親打扮得好像要出遠門旅行一樣, 並且在狼吞虎嚥吃掉烤肉的同時, 手裡還拿著杖. 孩子不免會問, “你在做什麼? 這個奇怪的儀式是什麼意思?”. 作為回答, 父親應告訴他們的孩子 神是如何將他們從埃及的奴役當中拯救出來.

這個早期的逾越節筵席儀式被稱為 “埃及的逾越節筵席” (希伯來字 סֵדֶר מִצְרַיִם, “Seder Mitzrayim”), 因為它記錄了逾越節的早期歷史和儀式. 猶太拉比稱後來的逾越節筵席為“世代的逾越節筵席” (希伯來字 סֵדֶר דּוֹרוֹת, “Seder Dorot”). “世代的逾越節筵席” 包括許多古老的傳統, 但為了因應新的世代, 已對其進行了修改.

比方說, 逾越節筵席的重心仍然在節期的家庭用餐上. 猶太人依舊吃苦菜, 以提醒他們為奴的痛苦. 然而, 猶太人不再將羔羊的血塗在門框和門楣上, 事實上, 逾越節羔羊不再是烤羊羔, 而成了一根放在逾越節餐盤上的羊腿骨, 在筵席當中被父親舉起, 並解釋說這是 神拯救以色列長子的記號: 神在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那個晚上, 擊殺了所有埃及的長子, 卻保全了所有門框和門楣塗有羔羊的血的以色列家的長子. 此外, 如今猶太父親也不再 “腳上穿鞋、手中拿杖”, 彷彿要長途跋涉一樣. 

然而今日由拉比編纂的逾越節筵席手冊仍然繼承了逾越節的精神, 其重點與古代的逾越節一模一樣: 逾越節筵席永遠是一個獨特的筵席, 猶太人在其中重溫 神將他們從埃及的奴役拯救出來的歷史經驗, 並將這一救恩的故事永遠代代相傳.

(以上摘譯自哈維·菲爾茲 Harvey J. Fields, 當代的妥拉註釋: 卷二 出埃及記和利未記 Torah Commentary for Our Times: Volume Two: Exodus and Leviticus)

補充說明:

今日猶太人不管是正統猶太教, 保守猶太教, 或是改革宗猶太教, 甚至是世俗猶太人, 仍然都慶祝逾越節, 喫逾越節筵席. 形形色色的逾越節筵席手冊也滿足不同背景的猶太人的需要. 除此以外, 相信並接受耶穌是彌賽亞的猶太彌賽亞信徒, 在逾越節筵席中, 不但紀念 神當初用大能的膀臂拯救他們的祖先出埃及, 更紀念主耶穌是那最終的 逾越節羔羊”, 將他們從罪和死的奴役中拯救出來.

 

2021年1月12日 星期二

出埃及記6:2~9:35 "我顯現" 妥拉焦點: 為什麼 神有如此多的名字?

妥拉焦點系列簡介

播客連結

本週妥拉的開頭讓人感到困惑, “神曉諭摩西說、我是耶和華.我從前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顯現為全能的 神、至於我名耶和華、他們未曾知道” (出埃及記6:2~3). 神以 耶和華” (希伯來字 יהוה) 為名, 對摩西說話, 告訴他以色列的先祖亞伯拉罕, 以撒和雅各都以 全能的神 (希伯來字 אֵל שָׁדַי, “El Shaddai”) 來稱呼 神, 但他們不以耶和華為 神的名來認識祂. 神為什麼要用兩個名字? 為什麼不用一個名字就好了?

雖然這個問題看似合乎邏輯, 但事實上 神有著許多不同的名字. 比方說, 稍早當摩西在燃燒的荊棘與 神說話時 (出埃及記3), 摩西問道, “我到以色列人那裡、對他們說、你們祖宗的 神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他們若問我說、他叫甚麼名字、我要對他們說甚麼呢” (出埃及記3:13), 神告訴他說, “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那自有的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 (出埃及記3:14).

我是自有永有的 的希伯來原文是 אֶהְיֶה אֲשֶׁר אֶהְיֶה (“ehyeh asher ehyeh”). 猶太拉比一直試圖弄清אֶהְיֶה  אֲשֶׁר אֶהְיֶה 一詞的含義, 就像他們試圖了解 耶和華 (希伯來字 יהוה) 的含義以及妥拉當中所有其他 神的名字一樣. 由於希伯來字 אֶהְיֶה (“ehyeh”) 通常翻譯為 “我將是” (I will be), 因此許多人接受 我是自有永有的” (希伯來字 אֶהְיֶה אֲשֶׁר אֶהְיֶה, “ehyeh asher ehyeh”) 的意思就是 “我將是我所將是的” (I will be who I will be). 相比之下, 耶和華 (希伯來字 יהוה) 的希伯來字根最有可能是 היה, 意思是 “存在”. 神的這兩個希伯來名字 耶和華 (希伯來字 יהוה)我是自有永有的” (希伯來字 אֶהְיֶה אֲשֶׁר אֶהְיֶה, “ehyeh asher ehyeh”) 的意思 “存在” 和 “我將是我所將是的” 其實都表明了 神並不受人類的知識與想像所限定, 神是那超越的, 永恆的, 神秘的, 動態的絕對存在.

猶太人相信人永遠無法完全認識 神. 我們 所能知道的只是 神所留下奇妙的軌跡. 我們在自然的美麗和秩序中, 在歷史中正義與公理得勝時, 在人類知識的進步裡, 或在人類尋求愛與和平當中, 都可以看到 神的足跡.

出於對 神的敬畏, 猶太傳統在談論到 神時顯得格外謹慎. 比方說, 歷世歷代以來, 猶太人被禁止直接稱呼 神的聖名 耶和華 (希伯來字 יהוה), 而改稱 神為阿多奈 (希伯來字 אֲדוֹנָי, “Adonai”), 意思是 “我主”. 耶和華 (希伯來字 יהוה) 這個名字僅僅在每年贖罪日大祭司進入聖殿至聖所時使用 (巴比倫塔木德 贖罪日篇 Babylonian Talmud Yoma 39b). 後來, 在一些敬虔的猶太人當中, 他們甚至不用阿多奈 (希伯來字 אֲדוֹנָי, “Adonai”) 來稱呼 神, 而改稱 神為哈顯 (希伯來字 הַשֵּׁם, “HaShem”), 意思是 “那個名字” - 神的名字 耶和華 (希伯來字יהוה). 如此一來, 猶太人將對 神的稱呼與他們的日常用語徹底分開, 以表示對 神最高的尊崇與敬畏.

在聖經裡, 除了耶和華 (希伯來字יהוה)全能的神 (希伯來字 אֵל שָׁדַי) 我是自有永有的 (希伯來字 אֶהְיֶה אֲשֶׁר אֶהְיֶה) 以外, 神還有許多其他的名字: 妥拉當中最古老的是 ” (希伯來字  אֵל, “El”), 一些學者推測它的意思是“最強大的”, 其他還包括 至高的 神” (希伯來字 אֵל עֶלְיוֹן, “El Elyon”)永恆的 神” (希伯來字 אֵל עוֹלָם, “El Olam”), 看顧人的 神” (希伯來字 אֵל רֳאִי, “El Ro’i”), 萬軍之耶和華” (希伯來字 יהוה צְבָאוֹת, “Adonai Tzevaot”), 以及另一個在聖經中出現了2000多次的 ” (希伯來字 אֱלוֹהִים, “Elohim”).

除此以外, 歷世歷代的猶太傳統也陸續發展出更多稱呼 神的方式. 根據拉比經典<<塔木德>> (Talmud) 和中世紀猶太教神祕主義經典<<光輝之書>> (Zohar) 的記載, 猶太人對 神的稱呼還包括了: 

הַקָּדוֹשׁ בָּרוּךְ הוּא (“Ha-Kadosh Baruch Hu”, “受稱頌的聖者”)
רִבּוֹנוֹ שֶׁל עוֹלָם (“Ribono shel Olam”, “宇宙的主宰”)
הָרַחֲמָן (“Ha-Rachaman”, “滿有恩慈的那位”)
הַמָּקוֹם (“Ha-Makom”, “神的居所”)
שָׁמַיִם (“Shamayim”, “”)
שְׁכִינָה (“Shechinah”, “神的同在”)
אָבִינוּ שֶׁבַּשָּׁמַיִם (“Avinu sheba-Shamayim”, “我們在天上的父”)
אֵין סוֹף (“Ein Sof”, “永無止盡”)

顯而易見地, 在整個猶太歷史上, 出現了許許多多對 神的不同稱呼. 為什麼? 為什麼 神有如此多不同的名字?

主後三世紀的猶太拉比阿巴·本·馬默爾 (רבי אבא בר ממל, Rabbi Abba ben Mammel) 認為, 神的名字揭示了 神正在做或將要做的事: 神審判萬國萬民時, 祂的名字是 ” (希伯來字 אֱלוֹהִים, “Elohim”); 神與仇敵爭戰時, 祂的名字是 萬軍之耶和華” (希伯來字 יהוה צְבָאוֹת, “Adonai Tzevaot”); 神赦免人的罪惡過犯時, 祂的名字是 全能的神 (希伯來字 אֵל שָׁדַי, “El Shaddai”); 神向世界顯出恩慈時, 祂的名字是 耶和華 (希伯來字 יהוה). (米德拉什大註釋書 Midrash Rabbah 3:6) 換句話說, 神不同的名字揭示了 神種種不同的作為. 正如有時候人的名字標識了他們最重要的特徵一般, 猶太傳統認為 神的名字也是如此, 神的不同名字顯出 神是那位行公義, 好憐憫, 充滿恩典慈愛的 神. 

現代猶太聖經學者那鴻·薩爾納 (Nahum M. Sarna) 同樣解釋說, 妥拉中 神的名字揭示了 神的性情特質, 神的每個名字都讓猶太人更加認識 神. 另一位現代猶太拉比非尼哈·佩利 (Pinchas Peli) 認為, 神的名字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說, “人類沒有能力掌握 神的本質. 他們唯一能感知的就是 神的名字, 神的名字向他們彰顯了 神某方面的作為. 出於這個原因, 猶太拉比聲稱在希伯來聖經中有70個 神的名字. 然而 神的權能是如此偉大, 令人敬畏和神秘, 以至於就算有這70個名字也無法窮盡 神彰顯祂權能的方式...即使我們認識 神所有的名字, 神對我們來說依然是無比的奧秘”.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 對於猶太拉比而言, 如何稱呼 神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 神的名字有助於我們理解 神, 敬畏 神. 然而, 所有拉比也都同意, 沒有任何一個名字, 無論多麼美麗, 崇高或明智, 可以完全描述 神的權能或是 神的奧秘. 名字只是人類的語言, 是我們用來捕獲和表達概念, 思想和意義的工具. 然而 神超越了我們所有的理解, 超越了我們一切的想像, 沒有人能夠用語言或任何其他形式表達出 神的本質.

(以上摘譯自哈維·菲爾茲 Harvey J. Fields, 當代的妥拉註釋: 卷二 出埃及記和利未記 Torah Commentary for Our Times: Volume Two: Exodus and Leviticus)

補充說明:

猶太人從來不講系統神學, 因為猶太人強調用心靈去經歷體會而認識 神, 而不是用頭腦和理性來認識 神. 猶太人如何用心靈來認識 神呢? 默想並呼求 神的名字是其中一種方式. 聖經和猶太傳統賦予 神許許多多的名字, 並且這些名字指向 神種種不同的作為, 反映出 神的各樣美德與性情. 對於猶太人來說, 默想並呼求 神的名字能使他們認識 神的性情與特質, 從而幫助他們更親近 神, 並因親近 神而更加愛 神, 敬畏 神 (不是懼怕), 進而使他們與 神建立更深更親密的關係.

2021年1月5日 星期二

作主耶穌的門徒: 起步於擁抱 神最基礎的誡命

                                 Photo by Jens Johnsson on Unsplash

理解最基礎的誡命是做主耶穌的門徒首先也是首要的一步。跟隨耶穌的猶太彌賽亞信徒和與之聯合的外邦人,也就是我們這群對遵行 神的誡命沒有模稜兩可態度的人已經蓄勢待發, 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是一個忠心順服的群體!

我們明白主耶穌對 『作祂的門徒』 真實的定義就是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 』 耶穌不僅要祂的門徒遵守祂的教導,並吩咐他們也要這樣教導其他的門徒 (馬太福音 28:19-20).  主耶穌教導我們, 要將當初藉著摩西傳下來的誡命以及新約聖經的教導都活畫並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 換句話說, 聖經中所有的誡命都是應當被嚴肅認真地對待與應用, 並且必須按照它們的精義來應用在每個門徒的生命與生活中, 這是不是有些高不可攀呢? 萬丈高樓該從哪裡開始呢? 

兩大誡命

主耶穌在馬可福音12:30-31說出了妥拉裡最大的兩個誡命,

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 。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

也就是盡己所能地去『愛神』和『愛人』. 這實在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只要能掌握這兩個大方向, 至終我們也可以漸漸地將其他的誡命活出來. 想想, 所有的誡命其實都是『自己』與『神』,與『人』的關係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這實在是令人驚嘆!

在『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中, 遇難的猶太人是這撒瑪利亞人的 『鄰舍』. 現實的生活中, 丈夫和妻子是同屋同床的『鄰舍』. 如果我們從家開始成就這種愛,  其他的教導就會隨之雲合影從了. 在約翰福音14章, 主耶穌的教導是: 

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現 。

愛主耶穌的就會自然地去擁抱祂的命令. 但這種卓越的愛是怎麼擁有的呢?

啟動式誡命

幾個誡命是啟動這『愛神』與『愛人』的引擎.  其中第一個就是要接受浸禮的誡命. 讓水漫淹過全身的浸禮象徵門徒是要全身全心全人地歸向主耶穌, 全然信實地成為祂的跟隨者, 也就是要全然委身於主耶穌的教導上, 神對要歸屬於祂的人要求獻呈這信實的承諾. 但很不幸地,眾多基督徒們常常忽略了神這極為看重的要求- 要對祂信實. 對正要進入神家的人, 我們應當要非常清楚的告訴他受浸的誡命就是, 當他全身埋入水裡時, 除了在主耶穌的死與復活與主聯合外, 更是要從今以後完全委身於主耶穌的教導, 信實地遵守祂的一切誡命.

這樣的教導將會幫助我們更全面地去了解受浸歸入主耶穌名下的深刻含意.  受浸是非常嚴肅的一個允諾, 就是信實地將自己的老我埋葬, 然後信實地活在彌賽亞的同在與同住的大能裡. 當我們建造門徒時, 有一個重責大任, 就是去幫助新信主的弟兄姊妹知道如何信實地將主耶穌的誡命應用在我們的為人處事中. 這是在受浸前就需要幫助他們去明白並領受的.  我們總是要對自己, 對屬靈同伴, 或晚輩彼此扶持相互勸勉, 信實地照主耶穌的誡命不斷地修剪自己.

第二, 要常連結在主耶穌這葡萄樹上, 因祂是本枝(就是新生命的源頭). 新的信徒很快地就會發現他無法信實地照著神誡命的標準去行, 去愛, 去活. 他們無法信實地做到 『愛他們的鄰舍』. 能解決這個難題就是要連結於主耶穌, 也就是全心全意地信靠祂.  約翰福音14-16章是一段重量級的教導, 在此耶穌闡明了要如何在祂的同在中信靠祂, 信靠祂也正是建立信心的途徑. 因為信靠主耶穌, 所以花時間在祂的話語上, 所以沉思在祂的所是, 所以向祂傾心吐意, 所以安靜下來傾聽祂的微聲, 並從祂得著靈裡的力量,得著更新, 越來越多保持在祂的同在中, 與祂相交!  缺了與主耶穌的連結與相交, 要靠自己的力量做到愛人與愛神的誡命, 只會很快地讓人陷入沮喪和失敗的光景裡. 沒有耶穌, 人所能做到的只不過是一種外表的工夫. 進一步地說, 『作耶穌的門徒』就是為結出生命的果子而操練敬虔. 這跟我們是否能真確地理解 神的話, 並合宜地應用在我們生活的種種層面上很有關係, 所以新信徒在讀經時需要被教導, 在疑惑與不明白的地方需要好好地提問, 多多地慎思明辨! 

我們愛 神, 因為 祂先愛了我們. 所以, 我們應該坦然地打開自己, 讓我們去探索去擁抱 神藉著主耶穌的生命所彰顯的愛. 保羅在羅馬書與加拉太書2:20中提到我們應當信實地『 與 基 督 同 釘 十 字 架 』所以是『 基 督 在 我 裡 面 活 著 』因而不斷地被更新, 直到我們可以像主耶穌活出『捨己』並『愛眾人』的樣式!  啊, 我們信仰的中心就是信靠主耶穌.

其餘的誡命將隨之水到渠成

當一個人真的是如此在追求 神的時候, 他就走在通往成熟豐滿的屬靈路徑上了.   當然這樣的過程是需要有先行者(屬靈的導師)不斷地鼓勵與幫助, 同時他也需要參與在對主有誠信並專心信靠主的小組中.

可以如此地愛神與愛人, 自然也會結出原諒他人的果子. 比如, 當一個人常常在對付自己的罪時, 就常領受到 神無條件的原諒, 自己漸漸地就能活出原諒他人的生命, 甚至也開始原諒那些偶爾沒有真心悔改或沒向他認錯的人, 就像主耶穌說『父阿, 赦免他們. 因為他們所做的, 他們不知道』 (路加23:34) 

這並不表示公義感因此就消失於我們的心中了; 我們是真心希望對方或許因此也燃起悔意, 因而得著神的祝福. 我們的心不再是滿了復仇, 而是期待著復興. 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多數是因以自我為中心並缺乏原諒的力量而積累出來的. 

另外, 當信徒們在這兩大誡命成長茁壯以後, 他們也會開始學習嘞住自己的舌頭, 弟兄姊妹間的閒言閒語因此漸漸消失. 又因著愛的緣故, 他們自然會開始相互勸勉, 彼此激勵.

當人開始愛神(對神信實並倚靠祂)時, 對罪就產生恨惡.  接著, 對自己, (甚至對下一代)都期待能活出信實與聖潔.  孩子們就會被帶上要信靠與敬畏 神的道路. 即或孩子到了青春期也會被激勵要信實地逃避私慾並倚靠 神活出更多的榮美.

要作耶穌的門徒似是萬丈高樓, 而最關鍵的起步在於是否 『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 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  (以弗所 2:20) 就是深深地 『信靠主耶穌』並『信實地活出聖經的教導』!  我深切的禱告是讓我們真正成為時時靠主,並步步行在主耶穌與祂門徒教導中的一個群體. 


譯自 Discipleship: Embracing The Most Foundational Commandments by Dan Juster 

https://tikkun.tv/discipleship-embracing-the-most-foundational-commandments-2/

~~譯者為語句的通順, 採意譯的方式. 

出埃及記1:1~6:1 "名字" 妥拉焦點: 法老王為何苦害以色列人

妥拉焦點系列簡介

播客連結

以色列人在埃及 Israel in Egypt
Edward Poynter,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出埃及記繼續記載以色列人 (猶太人) 的歷史: 雅各全家跟隨約瑟來到埃及, 定居於歌珊, “以色列人生養眾多並且繁茂、極其強盛、滿了那地” (出埃及記1:7). 然而當新的法老王興起, 他不但不記念約瑟過去拯救埃及的功績, 卻反過來苦害以色列人, 並且奴役他們.

是什麼使法老王做出了這樣的決定? 他是否擔心失去奴隸會破壞埃及的經濟, 以及他自己建造宏偉的金字塔和大城市的偉大計劃? 他是否衡量過, 如果他放任以色列人, 其他人將要求同等待遇? 又或者這是以色列人自己的錯, 導致他們遭受迫害和奴役?

現代猶太聖經學者那鴻·薩爾納 (Nahum M. Sarna) 認為, 新的法老王擔心來自東方的異族再次入侵. 像許多埃及統治者一樣, 他知道自己的國家曾在更早的時期 (主前1700年至1680年) 遭到希克索斯人 (Hyksos) 的入侵, 以及由此而來的民族屈辱, 以致他決心確保在他的統治期間不會再發生這樣的事. 以色列人居住在尼羅河三角洲地帶, 正是面對東方異族入侵首當其衝之地. 法老的焦慮是可以理解的. 他擔心強盛的以色列人會與埃及的敵人聯合. 因此, 他決定奴役以色列人並削弱其人口和力量. 除此以外, 法老王希望在歌珊地或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建立自己的首都, 因為這一帶是非常肥沃的土地, 並且靠近敘利亞和迦南的重要邊界. 奴役以色列人因此有著雙重好處: 迫使他們放棄土地, 並為法老王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來建設他的首都.

中世紀猶太拉比納賀曼尼德 (Nachmanides) 同樣認為, 法老王基於戰略和經濟的雙重考量而開始了對以色列人的奴役. 法老王擔心以色列人會與入侵的敵人聯合, 不但逃離埃及, 還會帶走埃及的財富.  因此法老王制定了一項巧妙的計劃, 一方面對以色列人的財產課以重稅, 另一方面又指派埃及人作為官長監督以色列人做苦工, 並且允許埃及官長任意使喚這些以色列奴隸. 這樣, 整個埃及地都從奴役以色列人中獲利. (出埃及記1:10)

現代正統猶太教拉比參孫·拉斐爾·赫希 (Samson Raphael Hirsch) 認為, 法老王苦害以色列人與他脆弱的政權有關. 他作為“新王”, 纔剛剛掌權, 正在積極尋求埃及人民支持他的統治. 因此, 他允許甚至鼓勵群眾壓迫以色列人, 希望藉此能讓他的聲望增加, 因為他允許他的人民使用暴力的手段掠奪他們當中的寄居者 (以色列人) 來致富 (出埃及記1:8~10).

拉比參孫·拉斐爾·赫希 (Samson Raphael Hirsch) 的觀點與古代的猶太拉比相去不遠. 根據妥拉, “有不認識約瑟的新王起來” (出埃及記1:8), 古代猶太拉比教導說, 埃及人民來到新的法老王面前, 要求法老王允許他們起來攻擊以色列人. 起初法老王拒絕了, 他告訴埃及人傷害以色列人是錯誤的, 因為約瑟拯救了埃及地免於滅亡. 但是埃及人沒有聽, 並威脅要把法老王除名. 最後, 他只好接受了他們奴役以色列人的要求. 妥拉之所以稱他為“新王”, 是因為他接受了那些計劃消滅以色列人民的“”觀點. (出埃及記大註釋書 Exodus Rabbah 1:8)

與那些認為法老王對以色列人的迫害和奴役應該歸咎於法老王自己的政治, 經濟或戰略考慮的人相反, 也有些拉比認為以色列人的苦難是以色列人自己的錯. 比方說, 某些拉比認為, 約瑟死後, 埃及的以色列人停止了行割禮的傳統. 他們彼此說, “讓我們像其他埃及人一樣”. 其他拉比則說他們開始參與埃及人的各類社交活動, 嘗試融入埃及社會當中. 埃及文明對他們的吸引力遠大於他們堅守自己的傳統和信仰的重要性. 他們甚至與埃及人比鄰而居, 不再留在自己的“猶太社區”中. 由於以色列人選擇放棄自己的傳統並與埃及人同化, 他們反而因此受到法老壓迫, 因為他開始懷疑他們有不良動機. 埃及人民同樣排斥以色列人, 因為他們不希望以色列人進入他們的社區, 或是與他們搶奪商機. 這些拉比認為, 如果以色列人仍然忠於自己的傳統並且不試圖同化於埃及, 那麼他們有可能不會成為法老王苦害的目標. (出埃及記大註釋書 Exodus Rabbah 1:8~9)

現代猶太聖經學者內哈瑪·萊博維茨 (Nehama Leibowitz) 譴責以色列人沒有抗議或反抗法老王對他們的奴役. 她說以色列人沒有英雄, 沒有那些勇敢站在法老面前對法老的壓迫說不的人. 他們沒有抵抗, 沒有為他們的權利而戰. 結果, 法老王輕易地剝奪了他們的自由並奴役他們.

從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到, 歷世歷代猶太拉比為法老王苦害以色列人的原因提供了種種不同的解釋, 有人歸咎於當時的歷史背景, 有人歸咎於法老王, 有人歸咎於埃及人民, 甚至有人歸咎於以色列人自己. 在許多方面, 以色列在埃及受奴役的古老故事與後來猶太人在列國受迫害的情況極其相似. 除了屬靈的原因外, 迫害常常是猜疑, 嫉妒, 自卑感以及經濟和社會競爭所導致的悲慘結果. 我們惟有藉著愛心, 相互信任和尊重, 克服種種的猜疑, 嫉妒, 和仇恨, 人與人彼此之間纔能和平共處.

(以上摘譯自哈維·菲爾茲 Harvey J. Fields, 當代的妥拉註釋: 卷二 出埃及記和利未記 Torah Commentary for Our Times: Volume Two: Exodus and Leviticus)

補充說明:

對於猶太拉比來說, 事物屬靈和屬世的層面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分隔, 而是彼此互相影響. 法老王苦害以色列人與後世列國迫害猶太人, 固然從屬靈的層面來說, 都是魔鬼撒但想要消滅 神的選民, 破壞 神救贖計畫的邪惡作為; 然而從屬世的層面來說, 法老王苦害以色列人與列國迫害猶太人, 都有著當時種種的政治, 經濟, 與社會背景下的客觀原因. 猶太拉比因此思考, 作為 神的選民與百姓, 在受迫害時除了向 神呼求外, 他們還應該如何積極, 正面地來回應那些迫害他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