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課程

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三

福音其實是關乎 神的國

在新約聖經裡, "福音"一詞的希臘原文為εὐαγγέλιον ("euangelion", good news), 意思是"好消息". 是什麼好消息呢? 可能很多人都認為是你我靈魂得救的好消息. 因著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成就的救恩, 凡信靠主耶穌的人罪得赦免, 並且得以進入 神國.

真正信靠主耶穌的人罪必得赦免, 並且必定進入 神國是毫無疑問的. 但這其實不是福音的主要內容. 福音事實上是關乎 神的國, "約翰下監以後、耶穌來到加利利、宣傳 神的福音、說、日期滿了、 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 (馬可福音1:14~15).

福音不是關於個人得救的好消息, 而是"神的國近了"的好消息. "神的國近了"是什麼意思呢? "神的國近了"指的是"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 (瑪拉基書4:5) 近了. 神將要審判全地, 審判所有死人活人. 死人都要復活, 行善的, 復活得永生, 進入 神的國度, 作惡的, 復活定罪, 扔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裡" (啟示錄21:8).

對 神來說, 福音的確是好消息, 因為這是祂恢復被人類的種種罪惡所敗壞的世界的日子. 神要審判一切罪惡, 潔淨所有罪惡帶來的污穢, 神要在全地掌權作王, "耶和華必作全地的王、那日耶和華必為獨一無二的.他的名也是獨一無二的" (撒迦利亞書14:9). 然而對人來說, 福音不見得是好消息, 我們發覺我們不能再為所欲為, 繼續偏行己路, 因為我們將來都要在 神面前受公義的審判.

因此人聽到福音 - "神的國近了" ("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近了), 應當有什麼反應呢? 主耶穌說, "你們當悔改" (馬可福音1:15). 施洗約翰解釋什麼是悔改, "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你們要結出 (行為的) 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 (馬太福音3:7~8). 真實的悔改包括內在的心思意念和外在的動作行為兩方面, 如同聖經所說的一般.

(請參閱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一文)

當我們知道"神的國近了", 我們應當從我們原先罪惡的道路上回轉, 不再繼續作得罪 神的事, 並徹底棄絕罪惡. 主耶穌說, "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來丟掉.寧可失去百體中的一體、不叫全身丟在地獄裡。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來丟掉.寧可失去百體中的一體、不叫全身下入地獄" (馬太福音5:29~30).

悔改是得救的第一步. 除了悔改之外, 還必須投靠主耶穌, "當以嘴親、恐怕他發怒、你們便在道中滅亡、因為他的怒氣快要發作。凡投靠他的、都是有福的" (詩篇2:12). 投靠或信靠主耶穌, 其實並不是指單單"心裡相信"主耶穌是 神的獨生子, 在十字架上擔當了我們一切的罪孽. 這些都還是次要的, 都只能算是"理性的信". 投靠或信靠主耶穌, 最重要的是將主耶穌基督 - 這位 神所應許的猶太人的王, 當作我們的王.

若我們真正將主耶穌當作我們的王, 祂必按祂的信實接納我們作祂的子民, 我們也必領受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成就的救恩. 然而關鍵是我們必須真正將主耶穌當作我們的王.

將主耶穌當作我們的王, 單單"口裡承認"是不夠的, 主耶穌說, "凡稱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進天國" (馬太福音7:21), 而主耶穌也沒有說, "還要加上心裡相信", 主耶穌卻是說, "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纔能進去" (馬太福音7:21). 我們真正將主耶穌當作我們的王, 其實表現在我們是否將聖經視為王的命令, 盡心盡力地遵行. 我們不可能作到無罪的完全, 但是當我們盡心盡力遵行聖經, 真心將主耶穌當作我們的王來對待, 祂的寶血就要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 我們在 神面前自然可以存坦然無懼的心.

但若我們不盡力遵行聖經, 將之視為可有可無, 有可能我們其實沒有真心投靠主耶穌, 將主耶穌當作我們的王來對待,, 而只是以祂作為得救的媒介. 存這樣心態的人, 他們的救恩其實是有問題的. 我們也不能用不明白聖經作為藉口, 若我們真正將主耶穌當作我們的王, 我們豈不會盡心盡力去明白聖經 - 王的命令, 進而謹守遵行?

福音不是關乎我們得救的好消息, 而是"神的國近了" ("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近了) 的好消息. 而我們對福音的反應 - 我們是否悔改並真心投靠主耶穌, 決定了我們是否真正得救.

2018年5月23日 星期三

歸 神為聖的拿細耳人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Nasso "抬起", 民數記 Numbers 4:21~7:89 的讀經心得)

以色列民固然是歸 神"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 (出埃及記19:6), 然而只有祭司和利未人纔能在聖所事奉. 無論亞倫子孫的祭司還是利未人, 都是 神從以色列人中特別揀選出來歸祂自己, 神曉諭摩西說、"要膏亞倫和他的兒子、使他們成為聖、可以給我供祭司的職分" (出埃及記30:30), "我從以色列人中揀選了利未人、代替以色列人一切頭生的.利未人要歸我" (民數記3:12).

祭司和利未人, 因著 神的揀選, 得以在聖所服事, 親近 神. 一般的以色列人, 若想要親近 神, 怎麼辦呢? 他們可以向 神許拿細耳人的願. 神對摩西說, "你曉諭以色列人說、無論男女許了特別的願、就是拿細耳人的願、要離俗歸耶和華" (民數記6:2).

這裡"拿細耳人"的希伯來文 נָזִיר ("nazir") 的字根是 נָזַר ("nazar", dedicate/consecrate/separate), 意思是"奉獻, 分別為聖, 分別出來". 拿細耳人奉獻自己, 將自己分別為聖出來歸給 神, "要離俗歸耶和華".

神吩咐說, 無論男女許了拿細耳人的願, 他們要如此行, "他就要遠離清酒、濃酒、也不可喝甚麼清酒濃酒作的醋、不可喝甚麼葡萄汁、也不可喫鮮葡萄和乾葡萄。在一切離俗的日子、凡葡萄樹上結的、自核至皮所作的物、都不可喫。在他一切許願離俗的日子、不可用剃頭刀剃頭、要由髮綹長長了、他要聖潔、直到離俗歸耶和華的日子滿了。在他離俗歸耶和華的一切日子、不可挨近死屍。他的父母、或是弟兄、姊妹、死了的時候、他不可因他們使自己不潔淨、因為那離俗歸 神的憑據是在他頭上。在他一切離俗的日子、是歸耶和華為聖...拿細耳人滿了離俗的日子、乃有這條例.人要領他到會幕門口.他要將供物奉給耶和華、就是一隻沒有殘疾一歲的公羊羔、作燔祭、一隻沒有殘疾一歲的母羊羔、作贖罪祭、和一隻沒有殘疾的公綿羊、作平安祭..." (民數記6:3~8, 13~14).

表面上看, 人許願作拿細耳人相當麻煩, 有一大堆繁瑣的規定, 滿了離俗的日子還得獻上燔祭, 贖罪祭與平安祭. 那麼拿細耳人能不能進入聖所事奉呢? 不能! 就算是拿細耳人, 依然不能進入聖所事奉. 那麼, 以色列人為何還要許拿細耳人的願呢?

其實, 當人許願作拿細耳人時, 雖然他們依然不能進聖所, 但 神已將他們分別為聖出來, 歸祂自己. 在屬靈的層面上, 神使拿細耳人靠近祂, 如同祭司或大祭司一般. 拿細耳人雖然不能進入聖所, 但他們所在之處也好比是聖所.

祭司在聖所供職時, 清酒濃酒都不可喝, "耶和華曉諭亞倫說、你和你兒子進會幕的時候、清酒、濃酒、都不可喝、免得你們死亡.這要作你們世世代代永遠的定例" (利未記10:8~9); 同樣地, 神吩咐拿細耳人遠離清酒濃酒, 甚至所有和葡萄有關的食物都不可喫, "他就要遠離清酒、濃酒、也不可喝甚麼清酒濃酒作的醋、不可喝甚麼葡萄汁、也不可喫鮮葡萄和乾葡萄。在一切離俗的日子、凡葡萄樹上結的、自核至皮所作的物、都不可喫" (民數記6:3~4).

此外, 神吩咐"祭司既在民中為首、就不可從俗沾染自己。不可使頭光禿、不可剃除鬍鬚的周圍、也不可用刀劃身.要歸 神為聖" (利未記21:4~6); 類似地, 神吩咐拿細耳人"在他一切許願離俗的日子、不可用剃頭刀剃頭、要由髮綹長長了、他要聖潔、直到離俗歸耶和華的日子滿了" (民數記6:5). 拿細耳人的頭髮也是他們分別為聖的記號, 如同祭司的冠冕一般.

神吩咐大祭司不可挨近死屍, 甚至連自己的父母也不可, "在弟兄中作大祭司、頭上倒了膏油、又承接聖職、穿了聖衣的、不可蓬頭散髮、也不可撕裂衣服.不可挨近死屍、也不可為父母沾染自己" (利未記21:10~11); 同樣地, 神吩咐拿細耳人"在他離俗歸耶和華的一切日子、不可挨近死屍。他的父母、或是弟兄、姊妹、死了的時候、他不可因他們使自己不潔淨、因為那離俗歸 神的憑據是在他頭上" (民數記6:6~7).

因為 神已使拿細耳人如同祭司與大祭司一般地親近祂, 所以拿細耳人必須遵守類似於祭司與大祭司的誡命. 拿細耳人的誡命, 因此是他們分別為聖, 親近 神的明證.

祭司在 神前供職是一生的, 但拿細耳人的願通常是一段有限的年日. 拿細耳人滿了許願的日子, 要在 神面前獻上燔祭, 贖罪祭, 和平安祭, 彷彿是 神的節期一般. 拿細耳人離俗分別為聖的期間乃是與 神同在, 因此日子滿了,  拿細耳人向 神獻上燔祭, 贖罪祭, 和平安祭, 感謝 神並紀念過去這一段與 神親近的日子.

神是聖潔的 神, 是"輕慢不得的", 但拿細耳人的條例也反映了 神是那位樂意親近人的 神. 就像舊約中的拿細耳人一樣, 凡有心自潔, 分別為聖歸給祂的弟兄姊妹, 必蒙 神悅納, 神也要使他們就近祂, 作"屬靈的拿細耳人", 正如雅各所說, "你們親近 神、神就必親近你們" (雅各書4:8).

2018年5月21日 星期一

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


信主的道

使徒保羅解釋什麼是"主的道" (羅馬書10:8), "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 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 (羅馬書10:9~10).

"心裡相信, 口裡承認"等同於得救?

基督徒一般認為這是保羅闡釋如何得救, 得救包括"心裡相信 神叫主耶穌從死裡復活", 以及"口裡承認耶穌是主"兩件事. 只要人做到 "心裡相信", "口裡承認" 這兩件事, "就必得救". 我們在帶領福音朋友作決志禱告時, 也常常引用這節經文, 讓他們心裡願意相信, 並且口裡願意承認, 接著我們就恭喜他們, 因為他們已經"得救"了.

然而如果我們願意深入一點去反省, 會發現如此的解釋其實有些問題. 不說別的, "頭腦的信"或"理性的信", 同樣能夠讓我們"心裡相信"和"口裡承認", 難道具備"頭腦的信"或"理性的信"的人也都同樣得救了嗎?

情境化的福音

其實當保羅說, "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 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 (羅馬書10:9~10), 是保羅將福音"情境化"的一個典型的例子, 用來解釋什麼是他所傳"主的道"的"".

使徒保羅將福音傳到外邦世界時, 因著猶太文化與希臘文化的根本差異, 必須將福音"情境化", 這是跨文化宣教不可避免的. ""在希臘文裡是 πίστις ("pistis", faith/belief), 描述人內在心思意念的狀態, 比方說, "相信明天會下雨", 我的""是我內在的心思意念. 保羅很清楚外邦信徒的希臘背景, 知道他們對""的認知是人內在的心思意念, 因此保羅用他們能明白的方式來說明"", 他說, "你若...心裡信 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因為心裡相信...".

(請參閱保羅書信 - 宣教的書信一文)

聖經的"信"大過希臘人的"信"

然而聖經所說的"", 和希臘人的""並不是等同的, 希臘人的""只占聖經的""的一部分, 聖經的"信"大過希臘人的"信". ""在希伯來文裡是 אֱמוּנָה ("emunah", steadfastness/fidelity/faithfulness), 有"堅定不移/忠實/信實"的意思, 除了包括內在的心思意念外, 其實更強調外在的行為. 比方說, 聖經說 神是信實的神, 但猶太人絕不會認為 神只要心裡把他們當作祂的子民就夠了, 而不用有任何具體的作為, 反之, 猶太人會期望 神因著祂的信實拯救祂的百姓 (我相信基督徒也會如此期望). 而如果把聖經的""應用在"相信明天會下雨"這件事上, 那麼我的""除了心裡相信外, 還包括了我明天會帶傘出門. 如果我明天沒有帶傘的話 (沒有行為), 這意味著我其實並沒有聖經所說的"".

"口裡承認"是聖經的"信"的行為的例子

保羅很清楚聖經的""和希臘人的""的差距, 聖經的""包括心思與行為兩方面, 而希臘人的""僅有心思單方面而已, 保羅必須強調聖經的""的行為的層面, 所以他說, "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口裡承認...", 作為""的行為一個具體的例子, 並且把它放在"心裡信 神叫他從死裡復活"之前. 而保羅所說的"口裡認耶穌為主"或"口裡承認", 指的是公開的承認, 並不隱瞞.

外邦世界在當時羅馬帝國的統治下, 是一個偶像崇拜的世界. 除了猶太人有豁免權可以不拜偶像外, 外邦人沒有不拜偶像的自由. 基督教因為單單敬拜獨一真神, 被羅馬政府視為非法宗教. 若外邦人公開承認耶穌是主, 表明基督徒的身分, 萬一被羅馬政府知道了, 面對的惟一下場就是死刑. 因此保羅所說的"口裡認耶穌為主", 其實是相當勇敢, 甚至預備好殉道的""的行為. 但"口裡承認"在今日的文化背景下, 說出來可能無關痛癢, 甚至是一種自我標榜, 不見得能算是""的行為的好例子, 除非我們會受到嚴厲的逼迫.

聖經的"信"包括心思與行為

當保羅說"心裡相信", "口裡承認"時, 並不是指兩件事, 而是指聖經的""的心思與行為兩個不可分割的層面. 內在的心思與外在的行為合起來, 才是完整的聖經的"", 如此的""才真正是得救的"", 也才是保羅所傳"主的道".

(請參閱因信稱義與因信心稱義一文)

2018年5月17日 星期四

說話的 神, 聽話的人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Bemidbar "在曠野", 民數記 Numbers 1:1~4:20 的讀經心得)

民數記描述以色列人在曠野的經歷, 民數記的希伯來書名בְּמִדְבַּר ("bemidbar", in (the) wilderness) 正是"在曠野"的意思, 取自民數記的開頭 "以色列人出埃及地後、第二年二月初一日、耶和華西乃的曠野、會幕中曉諭摩西說" (民數記1:1).

曠野的希伯來原文為 מִדְבַּר ("midbar"), 它的字根為 דָּבָר ("davar", word/thing), 意思是"話/事物"; 而它的字首 מִ ("mi") 在希伯來文中常有"...的地方"的含義, 如 מִקְדָּשׁ ("mikdash") 是"聖所", 而מִקְוֶה ("mikveh") 是"浸池". 從這個意義來看, 曠野是"說話的地方". 是誰在說話呢? 是 神在說話.

神在民數記的一開始就說話, "耶和華在西乃的曠野、會幕中曉諭摩西" (民數記1:1). 事實上, 神一直在說話, 從創造天地開始, "、要有光、就有了光" (創世記1:3). 後來神對亞伯拉罕說話, 對以撒說話, 對雅各說話, 對摩西說話...神對人說話, 神是說話的 神.

既然 神對人說話, 人要認識 神就要 神的聲音. 但 神為何對人說話呢? 是為了滿足人的好奇心嗎? 不是. 神對人說話, 除了讓人認識祂外, 更是要人順服祂這位萬王之王, 萬主之主的旨意. 因此人 神的話, 目的是為了順服 神的旨意. 而的希伯來文 שָׁמַע ("shama", hear/obey) 正有"順服"的含意在內.

當文士問主耶穌說, "誡命中那是第一要緊的呢" (馬可福音12:28), 主耶穌回答說, "第一要緊的、就是說、以色列阿、你要.主我們 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 神" (馬可福音12:29~30). 主耶穌的回答, 正是猶太人的"聽命頌" (שְׁמַע, "Shema"), "以色列阿、你要.耶和華我們 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 神" (申命記6:4~5). 這裡的""不單單是聽見 更是聽而順服, "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 神".

我們常常想聽見 神對我們說話, 這是好的, 我們渴慕 神的話語. 然而我們是否能聽見 神對我們說話, 會受到我們對 神說過的話的態度的影響. 若我們對 神說過的話不加重視, 不予理會, 久而久之 神將不再對我們說話, 如同祭司以利的例子一般; 反之若我們傾聽且順服 神說過的話, 神將繼續對我們說話, 正如同先知撒母耳的例子.

聖經是 神說過的話, 妥拉 (律法) 更是 神說過的話. 若我們願意作聽話的人, 傾聽且順服 神在聖經與妥拉裡向我們說過的話, 我們就要聽見說話的 神, 繼續對我們說新的話.

2018年5月14日 星期一

耶穌基督 - 神應許之猶太人的王

(請參閱基督 - 猶太人的王一文)

基督是猶太人的王. 在歷史上, 有許多猶太人的王 (基督), 從掃羅開始, 有大衛, 所羅門, 一直到南國猶大的最後一個王西底家為止. 從此以後, 猶太人似乎沒有王. 然而在聖經中, 神應許將有一位猶太人的王興起, 他的國位沒有窮盡.

早在撒母耳記中, 神就應許大衛說, "你壽數滿足、與你列祖同睡的時候、我必使你的後裔接續你的位、我也必堅定他的國。他必為我的名建造殿宇、我必堅定他的國位、直到永遠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 (撒母耳記下7:12~14). 神應許之猶太人的王將為大衛的後裔.

神的應許初步實現在所羅門身上. 所羅門為 神建造聖殿, 但所羅門作了不少 神眼中看為惡的事, 包括娶許多外邦女子為妃嬪, 並為外邦妃嬪建立偶像的廟, 使以色列民落入偶像崇拜的網羅中, 因此他的國位並不長久. 所羅門死後, 他的國就分裂為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 而南國猶大於主前586年滅亡.

儘管如此, 眾先知異口同聲地預言將來另有一位猶太人的王要興起, 完全實現 神當初對大衛的應許, 這位猶太人的王生為大衛的子孫, 他要復興以色列, 拯救以色列民, 招聚分散在列國的猶太人回歸, 使他們安居在以色列地, 並赦免他們的一切罪孽, 他將是以色列的主與救主, 直到永遠.

先知以賽亞說, "耶西 (大衛的父親) 的本必發一條、從他根生的枝子必結果實...當那日、主必二次伸手救回自己百姓中所餘剩的、就是在亞述、埃及、巴忒羅、古實、以攔、示拿、哈馬、並眾海島所剩下的。他必向列國豎立大旗、招回以色列被趕散的人、又從地的四方聚集分散的猶大人" (以賽亞書11:1, 11~12).

先知耶利米說, "看哪、我要使這城 (耶路撒冷) 得以痊愈安舒、使城中的人得醫治.又將豐盛的平安和誠實顯明與他們。我也要使猶大被擄的和以色列被擄的歸回、並建立他們和起初一樣。我要除淨他們的一切罪、就是向我所犯的罪.又要赦免他們的一切罪、就是干犯我、違背我的罪...當那日子、那時候、我必使大衛公義的苗裔長起來.他必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義。在那日子猶大必得救、耶路撒冷必安然居住.他的名必稱為耶和華我們的義。因為耶和華如此說、大衛必永不斷人坐在以色列家的寶座上" (耶利米書33:6~8, 15~17).

先知以西結說, "主耶和華如此說、我要將以色列人從他們所到的各國收取、又從四圍聚集他們、引導他們歸回本地。我要使他們在那地、在以色列山上、成為一國、有一王作他們眾民的王.他們不再為二國、決不再分為二國...我的僕人大衛、必作他們的王.眾民必歸一個牧人.他們必順從我的典章、謹守遵行我的律例。他們必住在我賜給我僕人雅各的地上、就是你們列祖所住之地.他們和他們的子孫、並子孫的子孫、都永遠住在那裡.我的僕人大衛、必作他們的王、直到永遠" (以西結書37:21~22, 24~25). (註: 先知以西結用"大衛"指稱大衛的子孫)

主耶穌正是 神透過眾先知的口, 所應許的那位猶太人的王. 天使加百列對馬利亞說, "你要懷孕生子、可以給他起名叫耶穌。他要為大、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主 神要把他祖大衛的位給他.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他的國也沒有窮盡" (路加福音1:31~33). 施洗約翰的父親祭司撒迦利亞被聖靈充滿, 指著主耶穌發預言說, "主以色列的 神、是應當稱頌的.因他眷顧他的百姓、為他們施行救贖.在他僕人大衛家中、為我們興起了拯救的角、正如主藉著從創世以來、聖先知的口所說的話。拯救我們脫離仇敵、和一切恨我們之人的手.向我們列祖施憐憫、記念他的聖約.就是他對我們祖宗亞伯拉罕所起的誓" (路加福音1:68~73).

主耶穌是 神所應許的猶太人的王, 但祂第一次來到地上, 並沒有復興以色列. 不是因為祂改變心意, 要棄絕祂的百姓, 而是要讓福音傳到地極, 使萬民因祂的名得救. 當主耶穌昇天以前, 門徒問祂說, "主阿、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 (使徒行傳1:6) 主耶穌回答說, "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 (使徒行傳1:7) 主耶穌是 神所應許之猶太人的王, 祂再來的時候要復興以色列, 並且 神已定下以色列復興的時候日期, 縱然遲延, 卻是必定要實現的.

2018年5月11日 星期五

第五十年你們要當作聖年, 在遍地給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Behar/Bechukotai "在山上/在我的律例中", 利未記 Leviticus 25:1~27:34 的讀經心得)

我們一生中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 (或是很多) 讓我們感到遺憾或是後悔的事. 當我們回想這些事, 不由覺得"早知道如此, 當初就應該...", 正應了一句俗話, "千金難買早知道". 而每當我們想起那些讓我們遺憾或是後悔的事, 我們巴不得能回到過去, 重新再活一次, "修正"我們過去所犯的一切錯誤與過犯, 避免作出那些讓我們後悔的事. 我們希望能重新開始.

重新開始, 似乎是一種奢望, 然而在妥拉中, 神讓祂的子民有重新開始的機會, "你要計算七個安息年、就是七七年.這便為你成了七個安息年、共是四十九年。當年七月初十日、你要大發角聲、這日就是贖罪日、要在遍地發出角聲。第五十年你們要當作聖年、在遍地給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這年必為你們的禧年、各人要歸自己的產業、各歸本家" (利未記25:8~10).

安息年是每七年的第七年, 七個安息年就是四十九年. 四十九年的隔年是第五十年, 也是下一個四十九年的開始. 在這新的四十九年的新的開始, 神也給祂的子民一個嶄新的開始, "第五十年你們要當作聖年、在遍地給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這年必為你們的禧年、各人要歸自己的產業、各歸本家" (利未記25:10).

在過去四十九年中, 總有些以色列人因為種種內外在因素 (可能因為自己的錯誤或過失, 或是天災人禍), 導致負債累累, 甚至傾家蕩產, 或是流離失所, 或是賣身為奴. 對這些不幸的人來說, 一切的盼望彷彿都失去了, 未來完全沒有翻身的機會.

但 神定規了, 第五十年為"你們的禧年", 不但賣身為奴的人要重新得回自由, 並且所有傾家蕩產, 流離失所的人也都要重新得回自己原先的產業, 所有積欠的債務也都被一筆勾銷. 在第五十年的"禧年", 也就是下一個四十九年的新的開始, 神讓祂的子民也能重新開始.

耶穌基督是我們屬靈的"禧年", 使徒保羅說,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哥林多後書5:17). 在耶穌基督裡, 我們一切的罪債都被一筆勾銷了, 正如保羅所說, "我們在愛子裡得蒙救贖、罪過得以赦免" (歌羅西書1:14). 在耶穌基督裡, 我們重新得回自由, 不再作罪的奴僕, 主耶穌說, "所以天父的兒子若叫你們自由、你們就真自由了" (約翰福音8:36). 在耶穌基督裡, 我們也得回 神原先為祂兒女預備的屬天的基業, "我們也在他裡面得了基業、這原是那位隨己意行作萬事的、照著他旨意所豫定的" (以弗所書1:11).

耶穌基督是我們屬靈的"禧年", 我們在基督耶穌裡, 每一天都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2018年5月9日 星期三

基督 - 猶太人的王

有機會教導基督信仰的猶太根源時, 我常會問弟兄姊妹一個問題, "'基督'的意思是什麼?" 我最常聽到的答案是"救主"或"救世主", 這也是我當初信主時被教導的. 然而, "基督"一詞本身其實並沒有"救主"或"救世主"的意思.

當然, 也有些弟兄姊妹會回答"基督"的意思是"受膏者". 這是正確的. 中文的"基督"是希臘文 Χριστός ("christos", anointed one) 的音譯, 意思正是"受膏者". 而"受膏者"的希伯來文則為 מָשִׁיחַ ("mashiach", anointed one), 中英文音譯為"彌賽亞" (Messiah). 因此不論"基督"或"彌賽亞", 意思都是"受膏者".

然而"受膏者"又是什麼意思呢? 也有弟兄姊妹會回答是舊約聖經的三種身分: 先知, 祭司, 和君王. 的確, 在舊約聖經中出現過受膏作先知的例子, 但這其實是少數. 而祭司當中也只有大祭司受膏. 因此舊約聖經提到"受膏者"時, 主要是指君王, 如大衛指著掃羅王說, "我的主、乃是耶和華的受膏者、我在耶和華面前萬不敢伸手害他、因他是耶和華的受膏者" (撒母耳記上24:6).

因此, "基督"的意思是"受膏者", 在舊約聖經中主要指的是君王. 而舊約聖經基本上是在純猶太人的背景下, 因此舊約聖經的君王, 其實是猶太人的王. 在新約聖經中, "基督"又是什麼意思呢? 當我們詳細查考新約聖經, 我們會發現"基督"的意思正是"猶太人的王".

在馬太福音中, 當主耶穌出生在猶太的伯利恆, 東方的幾個博士來朝見祂, 說, "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那裡。我們在東方看見他的星、特來拜他" (馬太福音2:2). 希律王知道他們說的"猶太人之王"指的是"基督", 因此他問祭司長和文士, "基督當生在何處?" (馬太福音2:4) 祭司長和文士引用先知彌迦的預言回答, "猶大地的伯利恆阿、你在猶大諸城中、並不是最小的.因為將來有一位君王、要從你那裡出來、牧養我以色列民" (馬太福音2:6).

在路加福音中, 天使加百列奉 神差遣去見馬利亞, 他對馬利亞論到主耶穌說, "他要作雅各家 (猶太人) 的王、直到永遠.他的國也沒有窮盡" (路加福音1:33). 主耶穌被釘十字架的那日, 祭司長和文士把主耶穌帶到彼拉多面前, 並且控告耶穌說, "我們見這人誘惑國民、禁止納稅給該撒、並說自己是基督、是" (路加福音23:2), 彼拉多問主耶穌說, "你是猶太人的王麼?" 而耶穌回答說, "你說的是" (路加福音23:3).

"基督"是"猶太人的王", 在福音書中是非常明確的. 當基督徒在禱告的結尾說, "奉耶穌基督的名禱告", 我們其實是說, "奉猶太人的王耶穌的名禱告". 主耶穌既然是猶太人的王, 猶太人自然是祂的百姓, 而主耶穌永不會撇棄祂的百姓, 使徒保羅說, "我且說、神棄絕了他的百姓麼.斷乎沒有.因為我也是以色列人、亞伯拉罕的後裔、屬便雅憫支派的" (羅馬書11:1).

當主耶穌再來的時候, 祂要拯救以色列全家, 而猶太人要認識當初他們所棄絕的拿撒勒人耶穌, 正是猶太人的王, "我必將那施恩叫人懇求的靈、澆灌大衛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他們必仰望我、就是他們所的.必為我悲哀、如喪獨生子、又為我愁苦、如喪長子" (撒迦利亞書12:10). 到那時, 先知耶利米的預言要完全應驗, "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應許以色列家和猶大家的恩言、必然成就。當那日子、那時候、我必使大衛公義的苗裔長起來.他必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義。在那日子猶大必得救、耶路撒冷必安然居住.他的名必稱為耶和華我們的義" (耶利米書33:14~16).

2018年5月4日 星期五

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我們在其中要高興歡喜


(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Emor "說", 利未記 Leviticus 21:1~24:23 的讀經心得)

利未記23章是關乎聖經節期的篇章,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曉諭以色列人說、耶和華的節期、你們要宣告為聖會的節期" (利未記23:1~2). 中文和合本遺漏了23:2 希伯來原文最後幾個字 אֵלֶּה הֵם מוֹעֲדָי ("ele hem moadai", "These are my feasts"), 神在這裡特別強調說, "這些是我的節期!" 聖經節期是"耶和華的節期", 而"耶和華的節期"乃是 神的節期.

節期的希伯來原文מוֹעֵד ("moed", appointed time/meeting/appointment) 的意思是"指定的時間/相會/約會". 耶和華的節期是 神指定的時間, 正如詩人所說, "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我們在其中要高興歡喜" (詩篇118:24). 神在祂所定的日子要與祂的子民相會. 耶和華的節期是 神與祂的百姓的約會.

當使徒保羅將福音傳到外邦世界時, 那些原本敬拜假神與偶像, 陷在罪惡中的外邦信徒"離棄偶像歸向 神、要服事那又真又活的 神" (帖撒羅尼迦前書1:9). 外邦信徒原先敬拜偶像, 過的是偶像的節期, 保羅教導他們不要再過偶像的節期, 而改為過耶和華的節期.

哥林多教會昰一個外邦信徒為主的教會. 在哥林多前書中, 保羅教導外邦門徒守逾越節/無酵節的精義, "你們既是無酵的麵、應當把舊酵除淨、好使你們成為新團.因為我們逾越節的羔羊基督、已經被殺獻祭了。 所以我們這節不可用舊酵、也不可用惡毒邪惡的酵、只用誠實真正的無酵餅"  (哥林多前書5:7~8) 保羅又提到說, "但我要仍舊住在以弗所、直等到五旬節" (哥林多前書16:8). 我們可以百分之百的肯定, 保羅之所以會提到逾越節與五旬節而不多作解釋, 是因為他早就教導了哥林多門徒過逾越節與五旬節 - 耶和華的節期.

早期外邦基督徒仍然守耶和華的節期. 當時他們並不覺得耶和華的節期只是猶太人的節期. 第二世紀時小亞細亞和敘利亞一帶的教會都守逾越節, 有些甚至可能還和猶太人一同守逾越節. 第二世紀的教父, 示每拿的主教坡里卡 (Polycarp) 堅持按使徒留下來的傳統, 與猶太人一樣在亞筆月14日晚上守逾越節. 第二世紀的教父, 里昂的主教愛任紐 (Irenaeus) 稱五旬節和主日同等神聖. 第三世紀的教父, 迦太基的主教特土良 (Tertullian) 稱五旬節是最喜樂的日子之一. 一直到主後第四, 五世紀, 仍然有外邦基督徒守耶和華的節期, 但在晚期教父的嚴厲逼迫與禁止下漸漸銷聲匿跡. 第五世紀的教父, 君士坦丁堡的主教約翰屈梭多模 (John Chrysostom) 在講道中強烈譴責那些和猶太人一同過住棚節的外邦基督徒, 而這意味著當時仍有基督徒守聖經節期. 

外邦教父不但廢掉耶和華的節期, 更令人惋惜的是, 外邦教父為了彌補廢掉耶和華的節期所產生的屬靈真空, 將原本偶像的節期改為"神的節期", 因此有了如今的聖誕節與復活節. 神的子民從此不再守耶和華的節期, 卻是改守源自於偶像節期的"神的節期".

雖然外邦教父如主耶穌所說, "誠然是廢棄 神的誡命、要守自己的遺傳" (馬可福音7:9), 然而 神的誡命是永恆的. 耶和華的節期在主耶穌再來時要完全的恢復, 先知撒迦利亞預言說, "所有來攻擊耶路撒冷列國中剩下的人、必年年上來敬拜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並守住棚節" (撒迦利亞書14:16), 先知以賽亞說, "耶和華說、我所要造的新天新地、怎樣在我面前長存、你們的後裔和你們的名字、也必照樣長存。每逢月朔安息日凡有血氣的必來在我面前下拜.這是耶和華說的" (以賽亞書66:22~23). 如果月朔, 安息日, 與住棚節會恢復的話, 我相信一切耶和華的節期都要恢復.

但我想我們不用等到主耶穌再來的時候才開始過耶和華的節期. 凡明白真理的, 如今就可以回到 神的心意中, 守耶和華的節期, 在祂所定的日子與祂相會, "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我們在其中要高興歡喜".


2018年5月2日 星期三

保羅書信 - 宣教的書信

使徒保羅描述帖撒羅尼迦基督徒的話, "你們是怎樣離棄偶像歸向 神, 要服事那又真又活的 神" (帖撒羅尼迦前書1:9), 很生動地表達了保羅書信的讀者背景. 保羅書信的寫作對象主要是原本活在罪惡當中, 敬拜假神與偶像, 但如今蒙恩得救的外邦基督徒.

保羅書信是保羅外邦宣教事工的一部分, 自從保羅在異象中聽見主耶穌對他說, "你去罷.我要差你遠遠的往外邦人那裡去" (使徒行傳22:21), 他就一生忠心耿耿地盡他"外邦人的使徒" (羅馬書11:13) 的職分. 使徒行傳是一卷宣教的書, 而使徒行傳的後半段主要記載保羅的外邦宣教事工.

使徒保羅的外邦宣教事工, 可算是基督教最早的跨文化宣教. 保羅這位猶太宣教士, 將 神的救恩與福音真理從原本的聖經與猶太背景, 引進到當時偶像崇拜充斥的希臘羅馬世界. 跨文化宣教的重點之一, 是要在不違背聖經的前提下, 將福音真理針對宣教對象的文化加以"情境化" (contextualize), 讓宣教對象容易明白與接受. 然而因著文化的差異, "情境化"很難將原本的福音真理, 原汁原味地傳遞到不同的文化 (比方說猶太人與希臘人對信心的不同理解). 因此"情境化"的福音, 事實上是一種妥協 (compromise), 在不違背基本真理的地方作出讓步, 目的還是為了讓福音廣傳.

既然保羅是宣教士, 他的書信也正是宣教的書信. 保羅書信將原本在猶太文化下孕育的福音真理, 針對希臘羅馬文化加以"情境化", 來教導外邦教會. 不同的外邦教會面臨不同的問題, 保羅書信也針對個別教會的不同問題給予具體的教導, 責備, 勸勉, 與鼓勵. Everett Ferguson 在 Backgrounds of Early Christianity 一書中指出, 保羅書信的寫作風格採用當時希臘道德哲學的教導方式, 重點並不在於神學 (哲學) 論述, 而在於說服讀者接受另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 或是針對剛入門的人作進一步的教導, 或是對各種可能的反對提出答辯. 這是保羅書信的本質.

保羅書信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 傳遞與教導"情境化"的福音真理. 但保羅並不是建立原本福音真理的人. 我們必須弄清楚這個事實, 因為這影響到我們的聖經觀 - 我們如何看待整本聖經.

自從第四, 五世紀以後, 外邦基督徒開始高舉使徒保羅, 不但將保羅書信放在新約聖經的核心地位, 更將之視為解釋整本聖經的基礎, 並將保羅書信"情境化"的福音真理當作原本的福音真理. 當然, 我不是說保羅書信有任何不合真理的地方, 也不是有意要貶低保羅. 然而就像我們不能用英文譯本 King James Version (KJV) 或中文和合本聖經作為解釋原文聖經的基礎一般, 我們也不能用"情境化"的福音真理作為解釋原本的福音真理的基礎. 不管我們如何地尊重與喜愛KJV或和合本, 它們都不能取代聖經原文的地位; 同樣地不管我們如何地敬重與感激保羅, 保羅書信仍然不能作為解釋整本聖經的基礎. 如此的作法乃是本末倒置.

相對於用保羅書信來解釋整本聖經, 其實解經上更正確的作法是用舊約聖經, 福音書, 使徒行傳, 與一般書信來解釋保羅書信. 舊約聖經是使徒時代惟一的聖經, 保羅說, "聖經都是 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 神的人得以完全、豫備行各樣的善事" (提摩太後書3:16~17), 指的正是舊約聖經. 福音書記錄主耶穌的生平與教導. 一般書信是使徒與長老在原本猶太背景下福音真理的教導. 使徒行傳則提供了保羅書信的歷史背景.

保羅書信是宣教書信, 將福音"情境化", 讓當時在偶像崇拜背景下的外邦人容易接受福音. 然而信主以後的基督徒, 還是必須在舊約聖經, 福音書, 與一般書信多下工夫, 才能更深入明白福音真理, 並且認識福音原本的面貌.

(請參閱回歸基督信仰根源, 從恢復聖經原貌開始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