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課程

2021年2月24日 星期三

出埃及記27:20~30:10 "你要命令" 妥拉焦點: 祭司的聖衣

妥拉焦點系列簡介

播客連結

THE HISTORY OF COSTUME By Braun & Schneider,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神吩咐摩西, “你要從以色列人中使你的哥哥亞倫、和他的兒子拿答、亞比戶、以利亞撒、以他瑪、一同就近你、給我供祭司的職分。你要給你哥哥亞倫作聖衣為榮耀、為華美” (出埃及記28:1~2).

根據妥拉, 亞倫和他的兒子要穿著榮耀華美的聖衣在會幕內獻祭, 供祭司的職分. 亞倫的聖衣包括了 “胸牌、以弗得、外袍、雜色的內袍、冠冕、腰帶” (出埃及記28:4), “烏陵和土明” (出埃及記28:30), 以及繫在冠冕上精金作的牌子 (出埃及記28:36~38). 聖衣的每個部分都是由巧匠選用最好的材料製作而成.

很多拉比針對祭司的聖衣提出問題: 為什麼妥拉要如此關注祭司的聖衣? 有些拉比認為這可能與古代以色列社會中祭司的角色有關. 現代猶太聖經學者那鴻·薩爾納 (Nahum M. Sarna) 表示, “祭司將自己分別為聖, 獻身於終身事奉 神的生活, 他們有著將以色列百姓帶到 神面前的特殊職分”. 既然祭司有著特殊的職分, 使他們從以色列人中被分別出來, 因此他們的服裝理應反映他們在社會上獨特的角色和作用. 換句話說, 祭司的聖衣相當於祭司的 “制服”.

在整個人類歷史上, 制服一直被用來表示一個人的身份, 所歸屬的團體, 所從事的職業, 或是所擁有的特權. 制服乃是身份的象徵, 無論是美式足球隊員的彩色球衣, 美國警察的藍色襯衫, 還是法官的黑袍, 穿著特定的制服不僅標誌穿著的人所做的事, 更代表著他們的身份. 然而, 亞倫的聖衣似乎不僅僅表明他大祭司的身份而已.

現代猶太拉比和聖經學者翁貝托·卡蘇托 (Umberto Cassuto) 表示, 亞倫的聖衣是 “奉獻給 神的象徵”, 提醒他作為 神的僕人的獨特角色. 當亞倫穿著以弗得, 烏陵和土明, 藍色外袍, 和鑲有金牌的冠冕, 這些都使他意識到自己的神聖職責. 現代正統猶太教拉比約瑟·赫茲 (Rabbi Joseph H. Hertz) 同意卡蘇托 (Cassuto) 的觀點, 他說, “祭司的聖衣將祭司與一般以色列人區別開來, 並提醒祭司必須將聖潔的理想作為他生活的指南”. 換句話說, 沉甸甸的祭司聖衣在在提醒著亞倫, 他的工作與職分對於 神和以色列百姓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大多數拉比都同意亞倫的祭司裝束將他與其他人區分開來, 並提醒他的神聖職責. 有些拉比進一步認為, 祭司聖衣的每個部分都有其獨特的象徵意義, 並且這些象徵意義對我們有很多重要的屬靈教訓.  

現代正統猶太教拉比非尼哈·佩利 (Pinchas Peli) 在談到以弗得和胸牌時指出, 妥拉不僅描述了以弗得的肩帶上鑲有兩塊刻著以色列十二支派名字的紅瑪瑙, 還告訴我們亞倫 “要在兩肩上、擔他們的名字、在耶和華面前作為紀念” (出埃及記28:12); 同樣地, 妥拉不僅描述了胸牌上面鑲有十二塊刻著以色列支派名字的寶石, 還告訴我們亞倫 “進聖所的時候、要將決斷胸牌、就是刻著以色列兒子名字的、帶在胸前、在耶和華面前常作紀念” (出埃及記28:29). 拉比非尼哈·佩利 (Pinchas Peli) 認為, 妥拉不僅僅是描述祭司聖衣的樣式和其上的裝飾, 更重要地, “以弗得和胸牌的設計教導我們如何作一個有擔當有愛心的領袖. 有許多領袖在當權後很快地遺忘了他們所代表的人民. 但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要放在亞倫的 '兩肩上' 與 '胸前', 這樣他就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需要和重擔..當他用肩扛抬, 並且胸懷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到 神面前時, 他就記得要成為以色列在 神面前忠實代言人”.

現代以色列聖經學者內哈瑪·萊博維茨 (Nehama Leibowitz) 認為, 胸牌上面鑲有十二塊刻著以色列支派名字的寶石, 其象徵意義並不單是提醒亞倫他的職責, 同時也是象徵以色列全體是 “聖潔的國民” (出埃及記19:6). 當亞倫穿戴鑲有以色列十二支派名字的胸牌, 頭上戴著鑲有 “歸耶和華為聖” (出埃及記28:36) 金牌的冠冕 , 站在 神面前禱告時, 他代表了以色列全體會眾都是 “歸耶和華為聖”. 內哈瑪·萊博維茨 (Nehama Leibowitz) 寫道, 亞倫和他聖衣的目的, 是為了激發以色列人認識到他們是 “歸耶和華為聖”. 換句話說, 祭司聖衣的目的, 除了提醒祭司外, 也是鼓勵人們成為聖潔.

(以上摘譯自哈維·菲爾茲 Harvey J. Fields, 當代的妥拉註釋: 卷二 出埃及記和利未記 Torah Commentary for Our Times: Volume Two: Exodus and Leviticus)

補充說明:

在聖經中, “衣服” 有著極其重要的屬靈意義, 提醒我們要活出聖潔的生活. 除了在舊約聖經中, 榮耀華美的祭司聖衣提醒祭司本人和所有以色列人要成為聖潔, 歸耶和華為聖外, 在新約聖經中, 我們基督徒也被教導要 “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 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 (以弗所書4:24),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 (歌羅西書3:10). 並且在天國羔羊的婚宴中, 我們要蒙恩 得穿光明潔白的細麻衣、這細麻衣就是聖徒所行的義” (啟示錄19:8).


2021年2月18日 星期四

出埃及記25:1~27:19 "奉獻" 妥拉焦點: 聖所的目的

妥拉焦點系列簡介

播客連結

會幕模型 (该图片由Jim BlackPixabay上发布)

在建立第一個 “聖所” (希伯來字מִקְדָּשׁ, “Mikdash”, 參出埃及記25:8) 之前, 以色列的先祖就在山上, 在溪水旁, 或任何他們覺得合適的地方敬拜 神. 亞伯拉罕和以撒花了三天的旅程去摩利亞山. 雅各在往哈蘭的路上和雅博渡口附近遇見 神. 摩西在荊棘叢中和西乃山上與 神相遇. 現在, 神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 在西乃山與他們立約並頒布妥拉後, 神吩咐以色列人建造會幕, 也就是以色列的第一個聖所.

聖所當中存放內含法版的約櫃, 法版上面刻有十誡. 約櫃被安置在會幕最內層的至聖所裡. 至聖所和外層的聖所之間用幔子隔開. 幔子外面有金香壇, 陳設餅的桌子, 和金燈臺. 會幕的帳幕門口也有門簾, 門簾外面是洗滌盆和祭壇. 顯然, 聖所的目的是為了敬拜 神, 向 神獻祭和禱告.

妥拉進一步闡釋聖所的目的. 神指示摩西告訴以色列百姓 “又當為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 (出埃及記25:8). 這些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神是不是告訴以色列人, 如果沒有聖所, 神將不會與他們同在? 是不是沒有聖所就沒有辦法敬拜 神, 尋見 神? 神是否需要一個建築物才能在人群中 “居住” ?

猶太傳統教導說, 我們以多種方式經歷 神: 在大自然的美麗與奧秘中, 在人與人之間的愛和友誼裡, 在歡慶生命的時刻, 以及促進和平與公義的奮鬥中, 我們可以尋見 神. 神沒有專屬的 “地方”. 神無所不在. 儘管所羅門王為 神建造聖殿, 但他也很清楚 神不能被任何事物侷限或束縛, 因此他說, “神果真住在地上麼、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你居住的、何況我所建的這殿呢” (列王紀上8:27). 既然如此, 那麼為什麼妥拉要記載 神說, “又當為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 (出埃及記25:8)? 聖所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古代猶太拉比藉著一個 神與以色列人間假想的對話提供了答案: 以色列人對 神解釋說, 所有人類的王都擁有美麗的宮殿, 宮殿內有放滿了各樣貢物的許多房間. 並且人民可以前來宮殿朝見王, 表現對王的愛和忠誠. 以色列人對 神說, “我們的王啊, 您難道不應該擁有這樣的宮殿嗎”? 然而 神卻回答說, “我親愛的孩子們, 我不需要這樣的地方. 畢竟我用不著吃喝. 但是, 顯然你們需要一個這樣的地方, 好幫助你們經驗到我的同在. 為了這個緣故, 當為我造聖所, 使我可以住在你們中間”.

拉比們感覺到, 我們人類需要一個特定的禮拜場所, 一個專屬的地方供禱告和默想. 我們通過賦予尋常的建築物特定的功能和名稱, 讓尋常的建築變得不再尋常. 我們用磚頭, 水泥, 鋼筋混凝土建造了諸如博物館, 劇院, 音樂廳, 法院等種種特定的建築物, 有著各自獨特的功用. 而就像博物館, 劇院或音樂廳一樣, 聖所也有著獨特的功用. 聖所是我們藉著禱告和團契與神 “相會” 的地方. 

這是否意味著聖所是 神 “居住” 的唯一地方? 當然不是! 正如我們可以在音樂廳和博物館之外的許多其他地方欣賞音樂和藝術一樣, 我們也可以在許多不同的地方禱告並遇見 神. 然而, 出於我們內心渴望一個專屬的地方的需要, 神讓我們建立了聖所. 在聖所裡面, 我們可以專心尋求 神, 等候 神, 經歷 神, 得著祂的安慰, 指引, 智慧, 和啟示. 正如古代拉比所教導的, 聖所滿足了我們內在的人性和靈性的需求.

現代正統猶太教的創始者拉比參孫·拉斐爾·赫希 (Samson Raphael Hirsch) 對 神的話 “又當為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 (出埃及記25:8) 提出了另一種看法. 對於赫希 (Hirsch) 而言, 聖所象徵著猶太人與 神之間的獨特關係 - “約” 的關係. 正當以色列人尋求按照妥拉的誡命來塑造自己的生活時, 他們建立了聖所. 既然謹守遵行誡命的結果就是 神在以色列人的日常生活當中與他們同在, 保守並賜福給他們的一切, 聖所就不僅僅是一座建築物而已, 而是 神同在的象徵. 如果他們謹守遵行 神的誡命, 那麼他們的 “獎賞” 就是 神住在他們中間的喜悅.

正如當初的聖所, 如今的會堂是猶太人與 神相會的地方. 猶太人在其中禱告, 學習 神的話, 敬拜 神, 與 神與人團契. 今天, 猶太會堂就像古代的聖所一樣, 是猶太人生活的中心, 也是猶太傳統延續下去的保證.

(以上摘譯自哈維·菲爾茲 Harvey J. Fields, 當代的妥拉註釋: 卷二 出埃及記和利未記 Torah Commentary for Our Times: Volume Two: Exodus and Leviticus)

補充說明:

儘管 神說 又當為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 (出埃及記25:8), 彷彿聖所是人為著 神所造, 但歷代猶太拉比教導說, 聖所其實是 神為了人的需要所造. 而就像當初的會幕是一個活動的聖所, 如今我們也成了活動的聖所 - 主耶穌藉著聖靈住在我們裡面, 正如使徒保羅所說, 你們也靠祂同被建造成為 神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 (以弗所書2:22). 並且主耶穌建造我們成為聖所, 不是為著祂的需要, 卻是為著我們的需要, 使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經歷祂的同在, 而這正應驗了主耶穌是那位 以馬內利” (希伯來文 עִמָּנוּ אֵל, Immanu El”, 神與我們同在).

 

2021年2月9日 星期二

出埃及記21:1~24:18 "典章" 妥拉焦點: 誡命的目的

妥拉焦點系列簡介

播客連結

(该图片由hurkPixabay上发布)
 

本週妥拉經文開始於 神對摩西說, “你在百姓面前所要立的典章是這樣” (出埃及記21:1). 接著, 神頒布一系列非常詳盡的誡命. 有些誡命是關於如何對待奴隸; 有些是關於殺人, 買賣人口或咒罵父母的後果; 有些是關於一個人有意或無意損壞別人的財產應負的責任; 有些是關於看顧寄居的外邦人和窮人; 有些是對法官和證人必須誠實公正的要求; 也有些誡命是關於守安息日, 安息年, 以及包括逾越節, 五旬節和住棚節的聖經節期; 還有些誡命禁止用母羊的奶煮山羊羔, 禁止偶像崇拜, 甚至不可提別神的名號.

雖然本週妥拉經文被稱為 “典章” (希伯來文 מִּשְׁפָּטִים, “mishpatim”) 或 “法律”, 並且列舉了許多誡命, 但它並不是唯一包含誡命的妥拉經文. 在整個妥拉中, 我們會發現數百條誡命, 神諄諄教誨以色列人應該做的事 “你要...” 或是不應該做的事 “不可...”. 許多誡命被 神一再地重申, 比方說出埃及記 20:2~14 提到的十誡在申命記5:6~18 再次提及, 而本週妥拉經文的許多誡命也在利未記和申命記裡反覆出現.

主後四世紀的拉比西姆萊 (希伯來文רבי שמלאי, Rabbi Simlai) 也許是第一個問 “神給猶太人多少條誡命” 的猶太拉比. 西姆萊 (Simlai) 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總共613條誡命, 並且他將誡命分為兩類: 248條是人應該做的事, 這些誡命是以 “你要...”作為開頭的 “肯定的誡命” (如 “當孝敬父母”), 248剛好對應於人體所有骨頭的總數; 另外365條是人不應該做的事, 這些誡命是以 “不可...” 作為開頭的 “否定的誡命” (如 “不可殺人”), 而365則對應於一年的天數. 西姆萊 (Simlai) 強調說, 這些誡命的目的在於教導人在一年的每一天當中都要全心全力做討 神喜悅的事. (巴比倫塔木德 刑罰篇 Babylonian Talmud Makkot 23b)

其他猶太拉比將妥拉的誡命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分類. 那些守安息日, 聖經節期, 飲食和其他宗教儀式的誡命稱為 “人與 神之間的誡命”. 而那些涉及人與人之間道德關係的誡命稱為 “人與人之間的誡命”. (巴比倫塔木德 日子篇 Babylonian Talmud Yoma 85b) 然而, 儘管拉比將誡命分為儀式性和道德性的誡命,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認為其中一類誡命比另一類更為重要. 對拉比來說, 兩者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許多拉比指出, 遵守儀式性的誡命會引導人遵守道德性的誡命. 比方說, 守逾越節要喫逾越節筵席, 而喫逾越節筵席要邀請 “所有飢餓的人來喫”.

雖然主後四世紀的拉比西姆萊 (Rabbi Simlai) 已經提出妥拉總共有 613條誡命, 但一直要到主後八世紀, 纔開始有猶太拉比試圖找出這613條誡命到底是哪些. 最早是巴比倫的拉比西緬·開羅 (Rabbi Simeon Kairo), 他的確從妥拉中找出了613條誡命, 但他在對肯定和否定的誡命的統計上與拉比西姆萊 (Rabbi Simlai) 有所不同. 開羅 (Kairo) 列出了265條肯定的誡命和348條否定的誡命.

繼開羅 (Kairo) 之後, 其他拉比陸續提出他們自己的613條誡命的版本, 當中最權威的則屬中世紀的著名拉比邁蒙尼德 (Maimonides) 所制定的版本. 他於主後1168年在埃及寫下了著名的 ספר המצות ("Sefer ha-Mitzvot", 誡命之書), 並對613條誡命的每條誡命都提供了詳盡的解釋.  邁蒙尼德 (Maimonides) 認為, 誡命的目的 “旨在對付人的自然傾向 (罪性)...使人歸正, 並讓人行事正直”.

然而邁蒙尼德 (Maimonides) 同時也意識到, 許多誡命似乎並不是針對人的道德. 諸如不吃豬肉或蟹肉的誡命, 或在聖殿時期與獻祭有關的誡命似乎沒有任何道德意義. 我們如何解釋它們? 我們有什麼理由遵守這些誡命? 對此邁蒙尼德 (Maimonides) 寫道, “一個人沉思默想妥拉的誡命並在其能力範圍內盡量理解其含義是合宜的. 但不要因為找不到或無法理解某些誡命的目的, 就因此認為這些誡命是微不足道的. 應當警惕不要僅僅因為不明白誡命的目的而拒絕遵行誡命. 妥拉的所有誡命都是 神為我們定的”.

關於誡命的目的, 塔木德時期的拉比阿巴·阿瑞卡 (Rabbi Abba Arikha, 通稱為拉布 Rav) 認為, 神賜給猶太人誡命的目的, 是要訓練他們. 透過遵行誡命, 他們的品格得以完善, 行為得以改正. 換句話說, 誡命被視為一種操練, 訓練人們更加在意與關懷彼此, 以及他們所生活的周遭世界. 另一位拉比認為誡命的目的是要使我們更加公義. 我們每個人都有善惡兩面, 一方面我們可能為世界增加良善和公義, 另一方面我們可能反過來增加他人的痛苦. 透過遵行誡命, 我們變得更加正直和充滿愛心, 並為我們的生活和周遭世界帶來美好. (創世記大註釋書 Genesis Rabbah 44:1)

對於拉比阿巴胡 (Rabbi Abahu) 來說, 誡命不只是 神對人的操練, 另一方面也是 神看顧祂所造世界的方式! 他認為 神創造了世界, 就像園主創造了美麗的花園一樣, 而 神傳給以色列的誡命就像園主傳給園丁如何照顧花園的指示. 如果人遵循誡命, 世界的花園將生生不息, 開花結果並餵養所有的人. (出埃及記大註釋書 Exodus Rabbah 30:9)

在對出埃及記的研究中, 當代猶太聖經學者那鴻·薩爾納 (Nahum M. Sarna) 觀察到妥拉的一個獨特性. 當其他古代民族的法律將世俗和宗教區分開來時, 妥拉卻將世俗與宗教, 道德與儀式, 不加區分的混合交織起來, 這一點是絕無僅有的. 就像本週的妥拉經文所呈現的, 妥拉並不試圖區分道德性和儀式性的誡命, 而是將兩者結合在一起. 薩爾納 (Sarna) 寫道, “妥拉看待生命是一個整體”. 一個人所做的一切事情, 無論是世俗的還是宗教的, 都是遵行誡命的機會, 都可以用來榮神益人.

誡命無疑是猶太傳統和猶太人生活方式的基本核心. 也許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各個世代的猶太人都試圖理解誡命的目的和意義, 並被鼓舞藉著遵行誡命來塑造他們的生活, 使生命變得更為美好, 正如主後2世紀的拉比以實瑪利 (Rabbi Ishmael) 所教導, 誡命是 神賜給以色列人的生命之道. 如今, 如何過著謹守遵行 神一切誡命的敬虔生活, 依然是猶太傳統的中心目標.

(以上摘譯自哈維·菲爾茲 Harvey J. Fields, 當代的妥拉註釋: 卷二 出埃及記和利未記 Torah Commentary for Our Times: Volume Two: Exodus and Leviticus)

補充說明:

從歷代拉比對誡命的目的的討論當中, 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猶太拉比們並不認為誡命的目的是為了使人得救. 猶太人遵行誡命, 不是為了得救, 而是因為他們已經得救. 換句話說, 遵行誡命不是為了得救, 而是為了成聖, 這一點很清楚地反應在猶太人的祈禱文中:

בָּרוּךְ אַתָּה יהוה אֱלֹהֵינוּ מֶלֶךְ הָעוֹלָם אֲשֶׁר קִדְּשֵׁנוּ בְּמִצְוֹתָיו

耶和華我們的 神, 天地的主, 祢是應當稱頌的, 因為祢以誡命使我們成聖...

 

2021年2月3日 星期三

出埃及記18:1~20:26 "葉忒羅" 妥拉焦點: 人與 神的相遇

妥拉焦點系列簡介

播客連結

西乃山, Photo by Vlad Kiselov on Unsplash


 

神在西乃山頒布十誡是猶太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也是充滿神秘色彩的時刻. 妥拉告訴我們, 雖然以色列人站在山腳, 但他們不僅看到火焰和濃煙從山上升起, 而且還聽到羊角號的響聲, 並感到 “遍山大大的震動” (出埃及記19:18). 以色列人非常恐懼, 以至於摩西和亞倫爬到山頂時 (參出埃及記19:24), 他們仍然留在山下. 此後, 摩西下山, 向以色列人頒布了 神的十誡. 從那時直到如今, 猶太人一直在問一個問題, “在西乃山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關於在西乃山發生的事情, 猶太拉比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主後2~3世紀的拉比約哈難 (Rabbi Yochanan) 聲稱, 神的聲音被分為七種聲音, 而這七種聲音又被進一步分為當時列國所說的七十種語言. 換句話說, 神用七十種語言對列國說話, 但只有以色列人回應 神. 然而同時代的其他拉比並不同意他的看法, 他們聲稱 神只用一種語言說話. 

主後3~4世紀的拉比以撒 (Rabbi Isaac) 教導說, “後世所有先知的信息—以賽亞, 耶利米, 以西結, 阿摩司, 彌迦和何西阿等人, 都與妥拉一同傳遞給了摩西”. 同時期的拉比西緬·本·拉吉 (Rabbi Simeon ben Lakish) 也同意他的看法. 他們基本上主張, 神在西乃山不只頒布十誡, 甚至將整個妥拉與先知書, 都傳給了摩西. (出埃及記大註釋書 Genesis Rabbah, 葉忒羅 Yitro, 38:6)

有些古代拉比進一步延伸這個看法並宣稱說, 神給了摩西雙重妥拉, 也就是書寫妥拉 (希伯來文 תּוֹרָה שְׁבִּכְתָב, Written Torah) 與口傳妥拉 (希伯來文 תּוֹרָה שִׁבְּעַל פֶּה , Oral Torah). 書寫妥拉包括摩西五經: 創世記, 出埃及記, 利未記, 民數記和申命記. 口傳妥拉包括先知書, 塔木德 (Talmud), 米德拉什 (Midrash), 以及後世猶太拉比對猶太傳統和法律的所有決定和解釋. 其他古代拉比不但贊同 神給摩西雙重妥拉的看法, 並且教導說: 在西乃山 神吩咐摩西, “寫下我所說的一切, 因為我與以色列立了約”, 接著 神對摩西一一口述了妥拉, 塔木德 (米示拿和革馬拉), 米德拉什, 以及未來拉比的所有解釋與決定.

顯然, 古代拉比對於在西乃山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已經添加了他們自己的版本. 他們不但相信 神賜給摩西書寫妥拉和口傳妥拉, 並且口傳妥拉涵蓋了未來的拉比對於猶太傳統和法律問題的所有解答. 這不僅增加了西乃山所發生的事情的神秘性, 並且還賦予了後世所有拉比特別的權柄. 這一點是不容忽視的. 根據他們 “雙重妥拉” 的說法, 拉比們現在有權說自己的解釋或決定是來自 “西乃山摩西所領受的妥拉”! 從主後3世紀到19世紀初的一千多年來, “雙重妥拉” 的說法成了猶太人中對於在西乃山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最主要的解釋.

如今, 正統猶太教徒仍然繼續聲稱 神在西乃山一次性地將整個妥拉 (包括書寫妥拉和口傳妥拉) 傳給摩西, 其中包含了猶太人所有可能需要知道的一切. 為了證明這一主張, 正統猶太教拉比引用妥拉的話作為證據, “神吩咐這一切的話” (出埃及記20:1), 並且下結論說這顯然就是在西乃山發生的事情經過.

然而, 也有一些正統猶太教拉比不再堅持如此的看法. 就像耶路撒冷的拉比大衛·哈特曼 (Rabbi David Hartman of Jerusalem) 一樣, 他們不認為 神在西乃山頒布了完整的妥拉. 哈特曼 (Hartman) 解釋說, “神在西乃山頒布妥拉並不意味著 神在西乃山給了摩西完整的妥拉”. 他說, 在西乃山發生的事, “給了神的選民一個方向, 指向一個充滿驚喜的未來...神在西乃山的啟示...邀請每一個人積極踏上尋求 神的道路, 而不需要消極的服從過去的智慧與傳統”.

改革宗猶太教拉比雅各·佩圖科夫斯基 (Rabbi Jakob J. Petuchowski) 持類似的看法. 對他來說, 神在西乃山頒布妥拉是猶太人歷史上的大事, 但這並不是 神將整個妥拉傳給摩西的時刻. 恰恰相反. 佩圖科夫斯基 (Petuchowski) 認為, 神的律例和誡命並不全都是 神在西乃山頒布的, 而是 神在不同的時期, 根據不同的情況, 給予不同的啟示. 以色列君王時期的生活與士師時期的生活不同. 定居迦南地的世代與曠野漂流的世代也面臨著不同的問題. 儘管如此, 神在不同階段的啟示的精神, 皆可追溯到 神最早在西乃山的啟示.

現代猶太哲學家法蘭茲·羅森茨威格 (Franz Rosenzweig) 和拉比亞伯拉罕·約書亞·赫舍爾 (Rabbi Abraham Joshua Heschel) 兩人從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 對他們而言, 不管在西乃山發生了什麼事, 可以確定的一點是人遇見了 神. 正是在西乃山, 人開始了尋求 神的過程. 從那時候起, 猶太民族就與 神立了聖約, 成為 神的百姓. 正是在西乃山, 神與以色列人之間發生了奇妙而令人敬畏的事情. 在西乃山的那一刻, 重要的是 神說話, 而以色列百姓作出了回應. 至於 神是否頒布全妥拉或是只頒布十誡, 其實並不重要.

在西乃山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根據赫舍爾 (Heschel) 的說法, 神說話, 而以色列百姓聽了. 他們聽見 神的誡命, 並回應說他們將按照 神的誡命生活. 這是猶太歷史上最重要的時刻之一. 因為在這一刻, 神揀選了猶太民族, 要求他們按照妥拉的生活方式生活, 而猶太人民異口同聲回答說, “凡耶和華所說的、我們都要遵行” (出埃及記19:8) 

可以肯定地說, 無論在西乃山發生什麼事, 猶太人永遠都不會忘記西乃山的奇蹟. 他們相信 神已說話, 並且揀選他們為 “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國民” (出埃及記19:6). 在西乃山, 神和猶太人立下了神聖盟約, 神要作他們的 神, 他們要作 神的子民. 既然作 神的子民, 理當遵行 神的誡命, 也就是 神的話. 而正是 神的話, 為猶太人的生活和猶太民族的存在提供了最重要的意義.

(以上摘譯自哈維·菲爾茲 Harvey J. Fields, 當代的妥拉註釋: 卷二 出埃及記和利未記 Torah Commentary for Our Times: Volume Two: Exodus and Leviticus)

補充說明:

“雙重妥拉” 的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不但從出埃及記經文本身, 我們看到 神在西乃山只頒布了十誡 (參出埃及記20章). 另外根據新約聖經的證據, 所謂的 “口傳妥拉” 不可能是 神在西乃山傳給摩西的, 因為當主耶穌的門徒沒有洗手就吃飯時, 法利賽人和文士質問主耶穌說, 你的門徒為甚麼不照古人的遺傳、用俗手喫飯呢” (馬可福音7:5). 我們看到就連法利賽人也稱 “口傳妥拉” 是 “古人的遺傳”, 而不是 神在西乃山的神聖啟示. 不但如此, 當主耶穌責備法利賽人說, 你們是離棄 神的誡命、拘守人的遺傳” (馬可福音7:8), 如果法利賽人認為 古人的遺傳” 是 神在西乃山給摩西的啟示, 他們大可振振有詞地說, 古人的遺傳同樣是 神的誡命. “雙重妥拉” 事實上是後來作為法利賽人後繼者的猶太拉比所發明的說法.

儘管如此, 就像猶太哲學家法蘭茲·羅森茨威格 (Franz Rosenzweig) 和拉比亞伯拉罕·約書亞·赫舍爾 (Rabbi Abraham Joshua Heschel) 所指出的, 在西乃山上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情, 最重要的是人與 神的相遇. 以色列人不但與 神相遇, 更聽見 神說話; 並且以色列人不但聽見 神說話, 更用信心正面回應了 神的話. 

相較於以色列人, 今天的我們遇見 神了嗎? 我們是否聽見 神對我們說話? 更重要地, 我們是否用信心正面回應 神的話, “凡耶和華所說的、我們都要遵行” (出埃及記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