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 (Photo by Jan Huber on Unsplash) |
儘管 神用祂大能的膀臂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 又在紅海淹沒法老的軍隊, 但以色列人卻沒有因此對 神或神的僕人摩西充滿感激之情. 事實上, 本週的妥拉經文充滿的是他們的抱怨, 憤怒的質問與不滿. 以色列百姓四度以嚴厲的指控攻擊摩西.
第一次是在以色列人逃離埃及的時候. 當他們在紅海邊上看到法老的軍隊前來追趕他們時, 他們質問摩西, “難道在埃及沒有墳地、你把我們帶來死在曠野麼、你為甚麼這樣待我們、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呢。我們在埃及豈沒有對你說過、不要攪擾我們、容我們服事埃及人麼、因為服事埃及人比死在曠野還好” (出埃及記14:11~12).
第二次是在紅海奇蹟般的勝利以後. 他們旅行了三天, 在書珥曠野的瑪拉 (希伯來字 מָרָה, Marah, “苦”) 安營, 因為那裡的水嘗起來很苦, 沒有辦法下嚥. 這時人們再次向摩西發怨言, “我們喝甚麼呢” (出埃及記15:24).
過了一個月後, 他們第三次對摩西表示不滿. 那時以色列人來到炎熱的汛的曠野, 他們又餓又沮喪, 對摩西抱怨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耶和華的手下、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喫得飽足.你們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是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阿” (出埃及記16:3).
第四次, 以色列人從汛的曠野起行, 在利非訂安營. 他們再次抱怨沒有足夠的水, 並且憤怒地質問摩西, “你為甚麼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使我們和我們的兒女並牲畜、都渴死呢” (出埃及記17:3).
是什麼原因導致以色列人的種種抱怨? 歷世歷代的猶太拉比對此提出許多不同的解釋.
中世紀的拉比拉旭 (Rashi) 解釋說, 以色列人看到 “埃及的守護天使正在追趕他們”, 使他們被恐懼緊緊抓住. “守護天使” 代表著埃及的軍事力量, 正向著這群沒有武裝和無法自衛的以色列人迅速挨近. 以色列人害怕被埃及軍兵追上以後, 結局就是毀滅. 他們出於恐懼和失望遷怒摩西, 指責他帶領他們走向滅亡, 將他們交在殘酷的埃及人手中. 拉旭 (Rashi) 認為, 死亡的恐懼引起了以色列人的抱怨.
另一位中世紀的拉比伊本·以斯拉 (ibn Ezra) 不同意拉旭 (Rashi) 的看法. 他指出, 以色列有60萬成年男丁, 他們其實很容易就可以用多數優勢正面硬撼法老的軍隊並將其擊敗. 但是, 他們在心理上無能為力, 因為他們仍然將自己視為奴隸, 而不是自由的人. 他們認為自己是軟弱的, 心裡仍然屈從於當初奴役他們的埃及人. 他們自問, “我們怎麼可能與曾統治我們的人開戰並且勝過他們”?
根據伊本·以斯拉 (ibn Ezra) 的說法, 以色列人並不是因恐懼而抱怨, 而是因為他們看待自己是 “弱者”, 不可能勝過法老王的埃及雄師. 儘管他們的人數遠遠超過法老的軍隊, 但他們的士氣是如此低落, 他們的自尊心是如此脆弱, 以至於他們無法想像自己有任何可能打贏埃及人. 故此, 他們將矛頭指向摩西, 將他作為他們內心挫折感的代罪羔羊, 並怪罪他將他們領到曠野送死.
主後二世紀的拉比莫迪因的以利亞撒 (Rabbi Eleazar of Modi’im) 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以色列人為何抱怨. 他說, 以色列人一離開埃及, 就開始經歷曠野中的種種艱難與飢渴. 他們感到不舒服, 焦慮和煩躁. 結果, 他們開始懷念起自己的奴隸生涯. 他們忘記了毆打和屈辱, 卻記得桌上有著 “豐盛” 的食物. 這些回憶從何而來? 拉比以利亞撒 (Rabbi Eleazar) 指出, 這些記憶是基於以色列人在埃及的 “經驗” . 他們是埃及統治者的奴隸, 有時候埃及人會允許他們自行去田野摘取葡萄, 無花果和石榴. 面對著眼前曠野的艱辛, 以色列人開始理想化他們從前在埃及的處境, 想像他們過去在埃及的生活是多麼美好. 拉比以利亞撒 (Rabbi Eleazar) 說, 以色列人之所以向摩西抱怨, 是出於他們的自我欺騙 - 對在埃及為奴的生活扭曲的 “美好回憶”.
現代以色列學者內哈瑪·萊博維茨 (Nehama Leibowitz) 同樣認為, 以色列人對於他們在埃及為奴的生活彼此互相欺騙. 他們單單回顧並強化奴隸生活正面的部分, 卻刻意忽略所有負面的部分. 內哈瑪·萊博維茨 (Nehama Leibowitz) 寫道, “他們的話語裡面沒有一絲真實性”. 就像所有奴隸一樣, 他們免於 “為自己的命運, 自己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負責. 負責督工的埃及官長不但逼迫他們作苦工, 還毆打凌辱他們, 目的是督促他們完成任務; 但他同時也餵飽他們, 確保他們有足夠的力量作工. 現在他們雖然是自由的, 但他們也沒有辦法再依靠那當初毆打和餵養他們的埃及官長. 現在他們必須負起照顧自己的責任. 而這正是他們不滿的根源”. 換句話說, 以色列人對摩西發怨言, 是因為他們現在必須為自己負責, 自己尋找食物和棲身之所. 他們不滿因自由而帶來的負擔.
中世紀拉比納賀曼尼德 (Nachmanides) 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以色列人的處境. 他們先前勇敢地離開了埃及, 現在處身在全然陌生的曠野裡. 原先他們以為摩西會把他們帶到一個城市或至少是安全的地方, 在那裡他們可以找到食物, 飲水和住所. 他們相信不久之後就可以進入應許之地. 但是, 在曠野中徘徊了一個月, 他們的食物幾乎沒了, 並且又渴又餓. 以色列人的基本需求得不著滿足, 並開始憂心孩子們的安全與福祉. 他們因此對摩西說, 我們要吃什麼? 我們所進入的這個大而可畏的曠野能夠為我們提供什麼? 他們的抱怨不僅可以理解, 而且是現實和合理的.
現代猶太聖經學者那鴻·薩爾納 (Nahum M. Sarna) 反對納賀曼尼德 (Nachmanides) 為以色列人辯護的觀點. 相反地, 他認為他們就像被寵壞的孩子一樣. 摩西帶領他們脫離了奴役, 神使他們擺脫了綑綁. 然而即使 神在瑪拉給他們甜水, 又從天降下嗎哪, 他們仍然找到各種理由向摩西和 神發怨言. 他們依然充滿懷疑與不信, 懷疑 神的良善和摩西的意圖. 以色列人本應感謝 神和摩西的拯救, 他們卻處處表現出自私和不信任. 那鴻·薩爾納 (Nahum M. Sarna) 認為, “以色列人發怨言所使用的強烈語氣, 顯露了他們對 神信心的嚴重缺乏和打從骨子裡的不知感恩”.
另一種解釋對以色列人的抱怨提供了重要的洞見. 中世紀的著名拉比邁蒙尼德 (Maimonides) 在他的鉅作《困惑者的指南》(Guide for the Perplexed) 中指出, 神故意以艱難和挑戰來考驗以色列人. 當離開埃及的時候到了, 神指示摩西帶領以色列人穿越曠野, 他們要走很長的一段路, 纔能到達應許之地; 神不是帶他們走直接穿越西乃半島北部邊界的路線, 儘管這條路線只需要十天就能抵達應許之地. 在曠野裡, 神任憑以色列人口渴與飢餓, 是為了考驗他們. 邁蒙尼德 (Maimonides) 解釋說, 所有這些考驗都是為了使以色列人堅強, 並為他們進迦南得地為業做好準備, 他說, “這是事實, 如果以色列人從沒有經歷曠野的苦難, 他們將無法與迦南人爭戰並征服這片土地...安逸會摧毀一個人的勇氣, 而艱難困苦卻會使人得著力量. 以色列人獲得的這種力量正是他們曠野流浪最終得著的好處”. 邁蒙尼德 (Maimonides) 認為抱怨是自然的. 以色列人在艱難困苦的情況下飽受考驗, 怎能不對自己遇到的種種麻煩和困境發牢騷? 然而, 重要的不是他們的抱怨, 而是他們學到的功課. 在應付曠野種種艱辛的同時, 他們也正為了將來進應許之地得地為業作準備.
從猶太拉比對以色列人為什麼抱怨摩西和 神所提出的各種解釋中, 我們看到了拉比從不同角度詮釋妥拉, 不但訴諸於經文本身, 同時也訴諸於人 (和 神) 內心可能的動機. 塔木德教導說, “對一個人的評價要以他發怒時的表現來判斷”, 如此我們評價一個人(或一個民族) 是否也可由他們的 “抱怨” 來判斷呢?
(以上摘譯自哈維·菲爾茲 Harvey J. Fields, 當代的妥拉註釋: 卷二 出埃及記和利未記 Torah Commentary for Our Times: Volume Two: Exodus and Leviticus)
補充說明:
從以色列人的抱怨, 我想我們都可以看到人的軟弱和 神的恩典與慈愛. 正如眾多拉比所指出的, 以色列人相當軟弱, 內心充滿恐懼 (拉旭), 自卑 (伊本·以斯拉), 自欺欺人 (莫迪因的以利亞撒), 不想負責任 (內哈瑪·萊博維茨), 以及不信和缺乏感恩 (那鴻·薩爾納). 換另一個角度來說, 以色列人的抱怨卻也是人之常情 (納賀曼尼德). 我們若是落在與以色列人相同的光景, 十有八九與他們一樣, 或者更糟. 當然, 這不是說我們就可以發怨言了, 發怨言絕不是一件好事, 我們都應該聽從使徒保羅的教導, “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 神無瑕疵的兒女” (腓立比書2:14~15).
另一方面, 從以色列人的軟弱更加顯出 神的恩典與慈愛. 如邁蒙尼德 (Maimonides) 所指出, 事實上 神預先就知道以色列人會發怨言, 但祂因著祂的恩典和慈愛仍然引導他們走曠野路, 讓他們忍受飢餓與口渴, 為的是考驗他們, 使他們從艱難困苦中得著力量, 從軟弱變為剛強, 為將來進應許之地得地為業作好準備. 神帶領以色列人走曠野路事實上是祂愛的管教, 正如希伯來書的作者說, “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 (希伯來書12:11). 我想我們其實也都像以色列人一樣, 需要 神愛的管教.
https://www.bmy.org.hk/%e3%80%8a%e5%b8%8c%e4%bc%af%e4%be%86%e8%81%96%e7%b6%93%e3%80%8b%e7%b6%9c%e8%a6%bd%e3%80%8a%e5%87%ba%e5%9f%83%e5%8f%8a%e8%a8%98%e3%80%8b/?utm_source=mailpoet&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BMY%20Weekly%20email%202021%2F1%2F28
回覆刪除這是在下,在另一位老師所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