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本週Torah Reading - Parashat Tazria/Metzora "她懷孕/痲瘋病人", 利未記 Leviticus 12:1~15:33 的讀經心得)
主耶穌吩咐門徒的大使命,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 (馬太福音28:19~20) 中, 提到使萬民作主耶穌的門徒, 包括了奉父, 子, 聖靈的名, 給門徒施洗. "施洗"的希臘文是βαπτίζω (baptizo), 意思是"施浸, 浸泡" (baptize, dip, immerse). 第一世紀當時的洗禮都是全身受浸的, 因此"浸禮"應該是一個比較正確的翻譯. 而受洗或施洗也最好翻譯為"受浸"或"施浸".
根據福音書的記載, 例如 "照這話、約翰來了、在曠野施洗、傳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 (馬可福音1:4) 大多數弟兄姊妹都認為浸禮是從施洗約翰開始的, 其實不然, 浸禮是一個根源於聖經的猶太傳統. 在第一世紀時, 浸禮早已經行之有年.
浸禮事實上有多處的聖經根源, 其中一處是在利未記14章, 記載痲瘋病人行潔淨之禮的條例. 當痲瘋病人痊癒以後, 潔淨之禮的一部分, 就是"用水洗澡(身)" (利未記14:8,9). 而在利未記15章, 各樣患漏症之人的潔淨之禮, 依然需要"用水洗澡" (利未記15:5) 以後這"用水洗澡", 就發展成了猶太人的浸禮. 浸禮的希伯來文מִקְוֶה(mikveh), 直譯為"水的聚集之處", 用來指浸池.
而另一個相關的字"受浸"的希伯來文是טְבִילָה(tevilah), 意思是全身的浸泡 (full body immersion).
第一世紀猶太人或早期基督徒的浸禮的情形, 是由受浸者自行走下浸池 (見下圖), 自己將全身浸在水中, 再自行從浸池上來, 旁邊有至少一位的見證人. 和今日基督教的浸禮不同的是, 見證人只是見證而已, 並沒有和受浸者有任何身體的接觸.
在猶太傳統裡, 浸禮的意義是豐富而多方面的. 首先, 浸禮作為潔淨之禮的一部分, 代表受浸者去除污穢, 成為潔淨. 這裡的污穢或潔淨都不是肉體上的, 而是有著屬靈的象徵意義. 其次, 除了屬靈的潔淨以外, 浸禮也有悔改的象徵意義. 施洗約翰在曠野傳悔改的洗禮時, 願意悔改的人, 就受浸作為他們悔改的外在證明.
此外, 猶太人也將浸禮比喻為染布. 當白色的布匹浸在染缸一段時間, 布匹就成了和染料同樣的顏色. 因此, 浸禮也有受浸者對於施浸者的委身, 與施浸者聯合, 認同的意義. 這裡的施浸者指的是"奉誰的名"的那位"誰", 而不是浸禮過程的施浸者(或見證人). 因此, 當我們"奉父子聖靈的名"受浸, 表明我們對於三一真神的委身, 從此我們就是屬 神的人了.
關於受浸者與施浸者的聯合, 使徒保羅特別提到, "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麼。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裡復活一樣。我們若在他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也要在他復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 (羅馬書6:3~5) 當我們受浸歸入主耶穌的名下, 我們的全身浸在水中, 好比我們與主耶穌一同埋葬. 我們從水中起來, 也就像主耶穌從死裡復活一般. 浸禮象徵我們與主耶穌的聯合.
附帶一提的是, 浸禮與割禮一樣, 同是第一世紀當時外邦人入猶太教的儀式的一部分. 浸禮的重點在於悔改, 屬靈的潔淨, 和對於 神的委身. 割禮雖然也有去除污穢, 成為潔淨的屬靈意義, 但是割禮的主要意義在於身分(identity)的轉換. 外邦人行割禮後, 等於完全放棄他們的外邦人身分, 從此成為猶太人.
使徒行傳15章所記載的耶路撒冷會議的目的, 就在於討論外邦人是否需要行割禮, 完完全全成為猶太人才能得救. 會議的結論是外邦人並不需要行割禮成為猶太人才能得救. 就像主耶穌所說的, "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 (約翰福音10:16) 在 神的旨意裡, 我們外邦人得以保持我們原本的身分進入 神的國. 耶穌基督的救恩實在是白白給的, 只要我們真實地信靠就得著了, 沒有其他任何的條件.
和割禮一樣, 真正的浸禮也是心裡的, 不是外表的. 一個人的內心必需真實的悔改, 並且信靠, 委身於主耶穌, 外面的浸禮才有意義. 外面的浸禮是我們內心願意悔改, 信靠委身於 神的外在表徵. 當我們如此行的時候, 那位"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 (馬太福音3:11) 的, 要照所應許的, 用聖靈賞給我們施洗, 使我們得著屬靈真實的潔淨.
(有關耶路撒冷會議的討論, 請參閱因為從古以來, 摩西的書在各城有人傳講, 每逢安息日, 在會堂裡誦讀一文)
(有關大使命的討論, 請參閱所以你們要去, 使萬民作我的門徒...一文)
根據福音書的記載, 例如 "照這話、約翰來了、在曠野施洗、傳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 (馬可福音1:4) 大多數弟兄姊妹都認為浸禮是從施洗約翰開始的, 其實不然, 浸禮是一個根源於聖經的猶太傳統. 在第一世紀時, 浸禮早已經行之有年.
浸禮事實上有多處的聖經根源, 其中一處是在利未記14章, 記載痲瘋病人行潔淨之禮的條例. 當痲瘋病人痊癒以後, 潔淨之禮的一部分, 就是"用水洗澡(身)" (利未記14:8,9). 而在利未記15章, 各樣患漏症之人的潔淨之禮, 依然需要"用水洗澡" (利未記15:5) 以後這"用水洗澡", 就發展成了猶太人的浸禮. 浸禮的希伯來文מִקְוֶה(mikveh), 直譯為"水的聚集之處", 用來指浸池.
而另一個相關的字"受浸"的希伯來文是טְבִילָה(tevilah), 意思是全身的浸泡 (full body immersion).
第一世紀猶太人或早期基督徒的浸禮的情形, 是由受浸者自行走下浸池 (見下圖), 自己將全身浸在水中, 再自行從浸池上來, 旁邊有至少一位的見證人. 和今日基督教的浸禮不同的是, 見證人只是見證而已, 並沒有和受浸者有任何身體的接觸.
在猶太傳統裡, 浸禮的意義是豐富而多方面的. 首先, 浸禮作為潔淨之禮的一部分, 代表受浸者去除污穢, 成為潔淨. 這裡的污穢或潔淨都不是肉體上的, 而是有著屬靈的象徵意義. 其次, 除了屬靈的潔淨以外, 浸禮也有悔改的象徵意義. 施洗約翰在曠野傳悔改的洗禮時, 願意悔改的人, 就受浸作為他們悔改的外在證明.
此外, 猶太人也將浸禮比喻為染布. 當白色的布匹浸在染缸一段時間, 布匹就成了和染料同樣的顏色. 因此, 浸禮也有受浸者對於施浸者的委身, 與施浸者聯合, 認同的意義. 這裡的施浸者指的是"奉誰的名"的那位"誰", 而不是浸禮過程的施浸者(或見證人). 因此, 當我們"奉父子聖靈的名"受浸, 表明我們對於三一真神的委身, 從此我們就是屬 神的人了.
關於受浸者與施浸者的聯合, 使徒保羅特別提到, "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麼。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裡復活一樣。我們若在他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也要在他復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 (羅馬書6:3~5) 當我們受浸歸入主耶穌的名下, 我們的全身浸在水中, 好比我們與主耶穌一同埋葬. 我們從水中起來, 也就像主耶穌從死裡復活一般. 浸禮象徵我們與主耶穌的聯合.
附帶一提的是, 浸禮與割禮一樣, 同是第一世紀當時外邦人入猶太教的儀式的一部分. 浸禮的重點在於悔改, 屬靈的潔淨, 和對於 神的委身. 割禮雖然也有去除污穢, 成為潔淨的屬靈意義, 但是割禮的主要意義在於身分(identity)的轉換. 外邦人行割禮後, 等於完全放棄他們的外邦人身分, 從此成為猶太人.
使徒行傳15章所記載的耶路撒冷會議的目的, 就在於討論外邦人是否需要行割禮, 完完全全成為猶太人才能得救. 會議的結論是外邦人並不需要行割禮成為猶太人才能得救. 就像主耶穌所說的, "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 (約翰福音10:16) 在 神的旨意裡, 我們外邦人得以保持我們原本的身分進入 神的國. 耶穌基督的救恩實在是白白給的, 只要我們真實地信靠就得著了, 沒有其他任何的條件.
和割禮一樣, 真正的浸禮也是心裡的, 不是外表的. 一個人的內心必需真實的悔改, 並且信靠, 委身於主耶穌, 外面的浸禮才有意義. 外面的浸禮是我們內心願意悔改, 信靠委身於 神的外在表徵. 當我們如此行的時候, 那位"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 (馬太福音3:11) 的, 要照所應許的, 用聖靈賞給我們施洗, 使我們得著屬靈真實的潔淨.
(有關耶路撒冷會議的討論, 請參閱因為從古以來, 摩西的書在各城有人傳講, 每逢安息日, 在會堂裡誦讀一文)
(有關大使命的討論, 請參閱所以你們要去, 使萬民作我的門徒...一文)
古代猶太人的浸池 |
喜欢你的文章对圣经深入浅出的解读,使我受益匪浅,谢谢分享。
回覆刪除哪裡, 謝謝Erin的鼓勵.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