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和華的眼目、看顧敬畏他的人、和仰望他慈愛的人" (詩篇33:18)~
百夫長哥尼流的故事, 是一個叫人吃驚的故事, "在該撒利亞有一個人、名叫哥尼流、是義大利營的百夫長。他是個虔誠人、他和全家都敬畏 神、多多賙濟百姓、常常禱告 神。有一天、約在申初、他在異象中、明明看見 神的一個使者進去、到他那裡、說、哥尼流。哥尼流定睛看他、驚怕說、主阿、甚麼事呢。天使說、你的禱告、和你的賙濟、達到 神面前已蒙記念了。" (使徒行傳10:1~4)
從使徒行傳10章後面的記載, 明顯可以看出百夫長哥尼流是一個外邦人. 當然, 他不是一個尋常的外邦人. 聖經說他"是個虔誠人、他和全家都敬畏 神", 這裡提到的"虔誠人"和"敬畏 神", 除了字面的意思外, 事實上還是猶太人特別的術語, 用來稱呼使徒時代當時很特別的一類外邦人, 希伯來文稱為יִרֵא הַשָּׁמַיִם ("yireh hashamaim", fearer of the heavens), 字面的意思是"敬畏天的人", 其實也就是"敬畏 神的人"的意思. 當保羅和巴拿巴出去傳道, 在安息日進了會堂, "保羅就站起來、舉手說、以色列人、和一切敬畏 神的人、請聽..." (使徒行傳13:16), 這裡保羅就是在對會堂裡的猶太人和所謂"敬畏 神的人"的外邦人說話.
這些外邦人, 他們確實敬畏 神, 也真心相信以色列的 神是獨一真神, 他們在安息日會去猶太會堂聚會, 也查考聖經並遵行 神的誡命, 但他們並沒有行割禮成為猶太人, 因此猶太人給他們一個特別的稱呼 - "敬畏 神的人". 而猶太人對這些"敬畏 神的人", 也抱持歡迎和接納的態度, 並不會因為他們外邦人的身分禁止他們進會堂聽道. 此外, 既然他們並沒有受割禮, 依然保有外邦人的身分, 猶太人也不會要求他們遵行所有的律法, 反而因著他們渴慕 神和願意遵守那怕是僅僅一條誡命而感到歡喜. 儘管如此, 這些"敬畏 神的人"的外邦人仍然"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 (以弗所書2:12)
百夫長哥尼流正是這些"敬畏 神的人"中的一位. 然而有一天當他在禱告時看見異象, 天使對他說, "你的禱告、和你的賙濟、達到 神面前已蒙記念了". 不但他自己吃驚, 我也很吃驚. 叫人吃驚的是, 百夫長哥尼流既不是猶太人, 也不是基督徒 (他尚未接受主耶穌), 然而他的禱告和賙濟, 卻已達到 神面前蒙 神紀念了?
如果我們知道 神永不遺忘, 我們就知道哥尼流, 一個外邦人的禱告, 在 神面前竟成為永遠的紀念! 神不但聽祂子民的禱告, 甚至連那些原本不是祂子民的禱告, 只要是出於內心, 祂都垂聽. 而如果 神尚且聽不屬於祂子民的人的禱告, 更何況是祂自己子民的禱告, 神豈不更加垂聽, 並作為天上永遠的紀念?
以前我讀到這段聖經時, 往往會想, 百夫長哥尼流"常常禱告 神", 他到底在禱告什麼? 為他自己的需要嗎? 不大像, 如此天使應該接著說, "按你的需要, 神給你成就了". 他想作 神的子民嗎? 那麼他大可以入猶太教, 受割禮成為猶太人啊! 很顯然他也沒有如此做. 百夫長到底禱告了什麼, 可以在 神面前蒙永遠的紀念?
坦白說, 對這個問題我到現在還沒有一個讓人滿意的答案. 但是我們可以推想, 百夫長哥尼流對 神的認識大概不會太深入. 他是羅馬的百夫長, 平時相當地忙碌, 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待在軍隊中, 很少有自己的時間. 他對律法的認識和理解, 很可能多半還是從安息日聚會中聽道而來. 我想大部分的弟兄姊妹對 神的認識, 都要遠超過當時的哥尼流. 從這點來看, 百夫長的禱告, 可能聽來不會特別"屬靈".
然而有一點特別的是, 百夫長哥尼流既沒有對 神深入的認識, 也沒有聖靈的光照, 他卻"常常禱告 神". 不但如此, 他可能就知道律法中的幾條重要的誡命而已, 然而他卻認真遵行, 包括"多多賙濟百姓"在內. 我想可以這樣說, 百夫長的恆久禱告, 顯示他對 神的渴慕, 也反映了他對 神的信心, 而他的多方賙濟, 顯示他願意照 神的話去行, 也印證了他信心的真實. 哥尼流的信心, 是有行為的信心, 以致他的禱告和賙濟, 達到 神面前蒙紀念, 甚至他不是猶太人, 甚至他還未重生得救!
歸根結底, 百夫長禱告了什麼, 可能不是太重要的一個問題. 重要的是他"常常禱告 神, 多多賙濟百姓"所表現出來的信心, 這樣的信心要在 神面前作永遠的紀念.
百夫長哥尼流的故事, 是一個叫人吃驚的故事, "在該撒利亞有一個人、名叫哥尼流、是義大利營的百夫長。他是個虔誠人、他和全家都敬畏 神、多多賙濟百姓、常常禱告 神。有一天、約在申初、他在異象中、明明看見 神的一個使者進去、到他那裡、說、哥尼流。哥尼流定睛看他、驚怕說、主阿、甚麼事呢。天使說、你的禱告、和你的賙濟、達到 神面前已蒙記念了。" (使徒行傳10:1~4)
從使徒行傳10章後面的記載, 明顯可以看出百夫長哥尼流是一個外邦人. 當然, 他不是一個尋常的外邦人. 聖經說他"是個虔誠人、他和全家都敬畏 神", 這裡提到的"虔誠人"和"敬畏 神", 除了字面的意思外, 事實上還是猶太人特別的術語, 用來稱呼使徒時代當時很特別的一類外邦人, 希伯來文稱為יִרֵא הַשָּׁמַיִם ("yireh hashamaim", fearer of the heavens), 字面的意思是"敬畏天的人", 其實也就是"敬畏 神的人"的意思. 當保羅和巴拿巴出去傳道, 在安息日進了會堂, "保羅就站起來、舉手說、以色列人、和一切敬畏 神的人、請聽..." (使徒行傳13:16), 這裡保羅就是在對會堂裡的猶太人和所謂"敬畏 神的人"的外邦人說話.
這些外邦人, 他們確實敬畏 神, 也真心相信以色列的 神是獨一真神, 他們在安息日會去猶太會堂聚會, 也查考聖經並遵行 神的誡命, 但他們並沒有行割禮成為猶太人, 因此猶太人給他們一個特別的稱呼 - "敬畏 神的人". 而猶太人對這些"敬畏 神的人", 也抱持歡迎和接納的態度, 並不會因為他們外邦人的身分禁止他們進會堂聽道. 此外, 既然他們並沒有受割禮, 依然保有外邦人的身分, 猶太人也不會要求他們遵行所有的律法, 反而因著他們渴慕 神和願意遵守那怕是僅僅一條誡命而感到歡喜. 儘管如此, 這些"敬畏 神的人"的外邦人仍然"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 (以弗所書2:12)
百夫長哥尼流正是這些"敬畏 神的人"中的一位. 然而有一天當他在禱告時看見異象, 天使對他說, "你的禱告、和你的賙濟、達到 神面前已蒙記念了". 不但他自己吃驚, 我也很吃驚. 叫人吃驚的是, 百夫長哥尼流既不是猶太人, 也不是基督徒 (他尚未接受主耶穌), 然而他的禱告和賙濟, 卻已達到 神面前蒙 神紀念了?
如果我們知道 神永不遺忘, 我們就知道哥尼流, 一個外邦人的禱告, 在 神面前竟成為永遠的紀念! 神不但聽祂子民的禱告, 甚至連那些原本不是祂子民的禱告, 只要是出於內心, 祂都垂聽. 而如果 神尚且聽不屬於祂子民的人的禱告, 更何況是祂自己子民的禱告, 神豈不更加垂聽, 並作為天上永遠的紀念?
以前我讀到這段聖經時, 往往會想, 百夫長哥尼流"常常禱告 神", 他到底在禱告什麼? 為他自己的需要嗎? 不大像, 如此天使應該接著說, "按你的需要, 神給你成就了". 他想作 神的子民嗎? 那麼他大可以入猶太教, 受割禮成為猶太人啊! 很顯然他也沒有如此做. 百夫長到底禱告了什麼, 可以在 神面前蒙永遠的紀念?
坦白說, 對這個問題我到現在還沒有一個讓人滿意的答案. 但是我們可以推想, 百夫長哥尼流對 神的認識大概不會太深入. 他是羅馬的百夫長, 平時相當地忙碌, 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待在軍隊中, 很少有自己的時間. 他對律法的認識和理解, 很可能多半還是從安息日聚會中聽道而來. 我想大部分的弟兄姊妹對 神的認識, 都要遠超過當時的哥尼流. 從這點來看, 百夫長的禱告, 可能聽來不會特別"屬靈".
然而有一點特別的是, 百夫長哥尼流既沒有對 神深入的認識, 也沒有聖靈的光照, 他卻"常常禱告 神". 不但如此, 他可能就知道律法中的幾條重要的誡命而已, 然而他卻認真遵行, 包括"多多賙濟百姓"在內. 我想可以這樣說, 百夫長的恆久禱告, 顯示他對 神的渴慕, 也反映了他對 神的信心, 而他的多方賙濟, 顯示他願意照 神的話去行, 也印證了他信心的真實. 哥尼流的信心, 是有行為的信心, 以致他的禱告和賙濟, 達到 神面前蒙紀念, 甚至他不是猶太人, 甚至他還未重生得救!
歸根結底, 百夫長禱告了什麼, 可能不是太重要的一個問題. 重要的是他"常常禱告 神, 多多賙濟百姓"所表現出來的信心, 這樣的信心要在 神面前作永遠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