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課程

2023年3月27日 星期一

妥拉之門: 薪火相傳 (利未記6:8~8:36 命令)

播客連結

在本週妥拉的開頭, 神透過摩西吩咐祭司每天一開始要將前一天的燔祭灰從祭壇上收起來, 以此開始他們新一天的事奉. 祭司首先要將燔祭灰倒在祭壇旁邊, 然後脫去祭司的衣服並換上其他衣服, 再把燔祭灰帶到營外潔淨的地方掩埋. 這條誡命教導我們: 祭司們只有在對前一天祭物的灰燼給予適度的尊重, 然後才能獻上每日新的祭物.

雖然祭物的灰燼只是過去祭物的殘餘, 但它們並不是單純的垃圾. 祭物的灰燼保留了祭物先前在祭壇上時所擁有的聖潔的痕跡. 尊重灰燼的誡命提醒我們必須尊重過去. 此外, 它還告訴我們, 除非我們尊重過去, 不然我們新的工作很難開展. 灰燼在新一天的祭物中沒有地位, 但在獻上新的祭物之前, 灰燼必須被妥善地處理掉. 這條誡命因此確保了獻祭的延續性.

今日, 猶太民族的延續性是一個深刻的問題. 各種民意測驗和調查顯示, 在世俗主義和同化的壓力下, 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口, 特別是美國, 正在不斷萎縮. 深層的問題是猶太人是否值得付上代價, 以繼續保持他們猶太民族的身分. 對於那些明白聖經的人來說, 答案是肯定的: 猶太民族的延續性不僅僅是單純的社會問題, 更是反映了 神對祂選民的最終目的. 而保持猶太民族的身分, 使猶太民族能夠延續下去, 包括了尊重過去, 拒絕將過去歸於塵土, 並從過去的經驗中學習並汲取其教訓. 唯有如此, 我們才能開展新的未來.

我們如何尊重過去? 這包括了妥善地對待猶太傳統. 傳統讓過去能夠在現在發出聲音. 我們必須生活在當下, 但適度的傳統確保過去在現在不會變得無關緊要或是過時.

在我們這個急劇變遷的時代, 維繫猶太傳統需要努力, 但這種努力是值得的. 它使我們不被孤立或同化, 而成為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猶太民族的一分子. 傳統讓我們汲取過去的智慧, 並應用在如今的生活當中. 比方說, 傳統提供了我們慶祝安息日或逾越節的具體方式. 此外, 傳統也為當今的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使我們的思維不是單單受到最新潮流與趨勢的影響, 而更是同時得到猶太民族集體智慧與經驗的啟發.

傳統必須有彈性, 才能適應不斷變遷的環境. 問題是我們如何調整傳統來適應新的環境. 我們是以尊重的態度來對待傳統, 還是以傲慢而漫不經心的態度任意調整傳統來適應現今時代的口味? 唯有當我們以尊重的態度對待過去時, 我們才能更好地處理現在的問題. 妥善地處理過去不但確保了延續性, 同時允許彈性和適應新的環境.

本週妥拉提供了另一個關於延續性的關鍵. 當祭司清除灰燼時, 祭壇上仍然必須有火, 不可熄滅.保持祭壇的火的誡命是如此重要, 以至於妥拉在利未記6:9, 12, 13中三次提到, "壇上的火、要在其上常常燒著、不可熄滅". 灰燼是日日清除的, 但火是永久的.

延續性要求我們在所有變化當中要保持某些東西不變. 妥拉稱祭壇上的火為 אֵשׁ תָּמִיד ("eish tamid"), 即 "永遠的火", 正如它稱會幕中金燈臺的光為 נֵר תָּמִיד ("ner tamid"), 即 "永遠的光" (出埃及記27:20). 著名的中世紀拉比拉旭 (Rashi) 說, 祭壇上"永遠的火" 點燃了金燈臺"永遠的光". 這永遠的光正象徵著妥拉 - 神給以色列永恆的話語.

妥拉的神秘在於雖然它是古老的, 但它不屬於過去而是屬於現在. 當我們年復一年學習妥拉, 我們總會發現一些新的東西, 正好切合我們現今的需要. 以撒和以實瑪利之間的衝突為以色列土地上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衝突提供了啟發. 過去二三十年間俄國猶太人移民回以色列相當於現代版的出埃及記. 此外妥拉的許多誡命今日仍然繼續指引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與灰燼相比, 火一直存在. 它可能是古老的, 但它是不朽的, 正如妥拉總是有著絕對的權威. 猶太傳統一般會引用妥拉來解釋或支持其來源, 但妥拉本身不需要額外的支持. 妥拉像火一樣持續照亮著每一個時代的猶太思想, 包括我們如今的時代.

正如尊重過去祭物的灰燼和確保祭壇的火不可熄滅這兩條誡命保障了獻祭的延續性, 同樣地尊重過去的傳統和確保妥拉的火永不熄滅, 也保障了猶太人在每一個時代的延續性, 包括我們如今這個時代.

(文章摘譯自彌賽亞拉比羅素·雷斯尼克 Russell Resnik 的妥拉註釋, 妥拉之門 - 加入猶太拉比針對每週妥拉的古老對話 Gateways to Torah - Joining the Ancient Conversation on the Weekly Portion

2023年3月20日 星期一

妥拉之門: 跨越鴻溝的呼喚 (利未記1:1~6:7 他呼叫)

播客連結

利未記開始於 "耶和華從會幕中呼叫摩西.." (利未記1:1). 這裡 "呼叫" 的希伯來原文是 וַיִּקְרָא ("Vayikra"), 對應到動詞字根 קרא ("kara"). 這其實是非常特別的一個用法. 通常 神對摩西說話時, 妥拉採用希伯來文動詞字根 אמר ("amar") 或 דבר ("davar"). וַיֹּאמֶר יְהוָה ("Vayyomer Adonai", "耶和華說") 或是 וַיְדַבֵּר יְהוָה ("Vayedaber Adonai", "耶和華說") 是整本妥拉的習慣用法. 另一方面, 利未記開頭出現的 וַיִּקְרָא ("Vayikra") 只在妥拉的三個地方用來描述 神對摩西說話.

第一個 וַיִּקְרָא ("Vayikra") 是在燃燒的荊棘裡. 摩西在曠野中牧養他岳父葉忒羅的羊群. 他看到一叢荊棘在燃燒, 卻沒有被火燒毀. 他就近荊棘要更仔細地觀察它. "耶和華 神見他過去要看、就從荊棘裡呼叫 (וַיִּקְרָא, "Vayikra") 說、摩西、摩西.他說、我在這裡" (出埃及記3:4).

第二個 וַיִּקְרָא ("Vayikra") 兩次出現在西乃山. 以色列人到了西乃山下, "摩西到 神那裡、耶和華從山上呼喚 (וַיִּקְרָא, "Vayikra") 他說" (出埃及記19:3). 同樣地, 在 神頒布十誡和一系列的指示, 並且以色列人表示願意順服 神的一切吩咐後, 摩西又上山去領取約版.  "摩西上山、有雲彩把山遮蓋。耶和華的榮耀停於西乃山、雲彩遮蓋山六天.第七天他從雲中召 (וַיִּקְרָא, "Vayikra") 摩西" (出埃及記24:15~16). 神在西乃山兩次呼喚摩西, 但周遭的情況幾乎是一模一樣的.

第三個 וַיִּקְרָא ("Vayikra") 出現在利未記的開頭, "耶和華從會幕中呼叫 (וַיִּקְרָא, "Vayikra") 摩西.." (利未記1:1). 若要正確理解這節經文, 我們需要把它看作是出埃及記故事的延續. 出埃及記結束時, 會幕按照 神給摩西的指示立了起來. 此時 神的榮光充滿了會幕, 以致摩西不能進去, 但緊接著 "耶和華從會幕中呼叫 (וַיִּקְרָא, "Vayikra") 摩西.." (利未記1:1).

神呼喚摩西, 讓摩西靠近祂. 神的呼喚跨越了他們之間因著 神的聖潔與榮耀而有的鴻溝. 神的榮光使摩西不能靠近, 但 神的呼喚讓摩西能靠近 神.

神前兩次呼喚摩西也是類似的情形. 在燃燒的荊棘裡, 神以荊棘火焰的形態出現在摩西眼前. 神的火焰使摩西不能靠近, 但 神的聲音卻呼喚他就近 神. 神所在的地方是聖地, 因此摩西必須脫鞋, 但 神召喚摩西與祂對話. 同樣地, 在西乃山也是如此. 神榮耀的雲彩覆蓋著西乃山, 沒有人可以靠近. 但 神從雲彩中呼喚摩西靠近祂.

神對摩西的呼喚跨越了因著祂的聖潔而有的 神人之間的鴻溝. 神不能減少祂的聖潔, 但祂仍然尋求使人靠近祂. 全然聖潔, 無比榮耀的 神是在萬有之上, 祂永遠不是我們有限的人能夠完全認識的, 但祂已經跨越 神人之間的鴻溝呼喚我們.

神意欲人親近祂的心意顯明在祂呼喚摩西後對他說的第一句話, "你曉諭以色列人說、你們中間若有人獻供物給耶和華、要從牛群羊群中、獻牲畜為供物" (利未記1:2). "供物" 的希伯來原文是 קָרְבָּן ("korban"), 源自動詞字根 קרב ("karav")ְְ, 意思是 "來到" 或 "靠近". 儘管 神的聖潔導致 神人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 但以色列人可以通過獻祭靠近 神.

神跨越 神人之間的鴻溝呼喚摩西, 並指示他以色列人要如何才能靠近聖潔的 神. 因著祂的恩典, 神吩咐以色列人獻上供物. 供物彌合了神人之間的鴻溝, 因為它是 "靠近" 的東西. 神讓人藉著獻上供物靠近 神.

有人可能會問, 為什麼妥拉在利未記中要如此繁瑣地定規獻祭的條例, 使人親近 神變得加倍困難? 這其實是我們的理解出了問題. 獻祭的條例並沒有使人親近 神變得更加困難, 而是使之成為可能. 人和 神之間存在著巨大不可跨越的鴻溝. 神跨越這道鴻溝呼喚摩西, 並為人提供一條能夠靠近祂的路徑.

這種按照聖經原意對於利未記獻祭制度的理解與典型的現代觀點是多麼的不同! 我們傾向於把獻祭制度看作是在人與 神之間製造距離. 在我們這個 "開明" 的時代, 我們喜歡強調 神是多麼可親近的. 神豈不是無所不在, 所以我們可以隨時隨地親近祂呢? 因此我們把親近 神視為理所當然, 而把獻祭制度視為 神人之間的障礙, 是舊時代的產物.

然而在妥拉當中, 獻祭制度的角色恰恰與我們的認知相反. 神固然無所不在, 但祂的聖潔導致 神人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 而獻祭制度的建立, 並不是為了強化或維持 神人之間的鴻溝, 而是為了彌合鴻溝, 使我們靠近 神. 

另一方面, 如果獻祭制度的作用不是在人和 神之間製造鴻溝, 而是彌合人和 神之間的鴻溝, 那麼現在獻祭制度已經因著聖殿被毀而消失了, 我們要怎麼辦呢? 有什麼人, 事, 物能使我們靠近聖潔的 神呢? 

拿撒勒人耶穌.

(文章摘譯自彌賽亞拉比羅素·雷斯尼克 Russell Resnik 的妥拉註釋, 妥拉之門 - 加入猶太拉比針對每週妥拉的古老對話 Gateways to Torah - Joining the Ancient Conversation on the Weekly Portion

2023年3月15日 星期三

妥拉之門: 神的雲彩 (出埃及記35:1~40:38 他招聚/記錄)

播客連結

出埃及記結束在摩西立起會幕, "當時雲彩遮蓋會幕、耶和華的榮光就充滿了帳幕。摩西不能進會幕、因為雲彩停在其上、並且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帳幕" (出埃及記40:34~35).

在這兩節經文中, "耶和華的榮光就充滿了帳幕" 這句話出現了兩次. 塔木德時期的拉比們說, 妥拉的一字一句都是有意義的, 不會無緣無故重複任何字句.  "耶和華的榮光就充滿了帳幕" 這句話之所以出現了兩次, 是因為它是整個出埃及記的高潮. 此外, "雲彩" 這個詞出現了五次, 在出埃及記最後五節經文中每節經文各出現一次. 我們因此可以了解雲彩在出埃及記的主要地位 - 雲彩彰顯了 神的榮耀和 神的同在.

在出埃及記的大部分敘事中, 神的雲彩一直伴隨著以色列. 當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 雲彩第一次出現, "日間耶和華在雲柱中領他們的路、夜間在火柱中光照他們、使他們日夜都可以行走.日間雲柱、夜間火柱、總不離開百姓的面前" (出埃及記13:21~22). 毫無疑問, 雲柱火柱不是不同的兩根柱子, 而是同一根柱子, 白天提供遮蓋, 晚上提供光明. 這朵發光的雲彩標誌著耶和華自己的同在, "日間耶和華在雲柱中領他們的路、夜間在火柱中光照他們" (出埃及記13:21), 以及 神的使者, "在以色列營前行走 神的使者、轉到他們後邊去、雲柱也從他們前邊轉到他們後邊立住" (出埃及記14:19). 從那時候開始, 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旅程中始終都跟隨著這朵雲彩. 在出埃及記的最後一節, 覆蓋著會幕的 神的雲彩同樣被描述為白天是雲彩, 晚上是火, "日間耶和華的雲彩、是在帳幕以上.夜間雲中有火、在以色列全家的眼前、在他們所行的路上、都是這樣" (出埃及記40:38).

神的榮光第二次在雲中出現是在以色列人過紅海後不久, 因著以色列人向摩西和亞倫發怨言, "以色列全會眾在曠野向摩西、亞倫發怨言..摩西對亞倫說、你告訴以色列全會眾說、你們就近耶和華面前、因為他已經聽見你們的怨言了。亞倫正對以色列全會眾說話的時候、他們向曠野觀看、不料、耶和華的榮光在雲中顯現" (出埃及記16:2, 9~10).

神的榮光第三次在雲中出現是最引人注目的. 一朵雲彩在所有以色列人的注視下降到西乃山頂, "到了第三天早晨、在山上有雷轟、閃電、和密雲" (出埃及記19:16). 當 "密雲" 出現在西乃山上時,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下去囑咐百姓、不可闖過來到我面前觀看、恐怕他們有多人死亡" (出埃及記19:21). 以色列人順服 神的吩咐, 在摩西與 神交談時遠遠地站著. 像雲柱火柱一樣, 這是一朵發光的雲彩, 也有火在其中, 並且是 神榮耀的彰顯, "摩西上山、有雲彩把山遮蓋。耶和華的榮耀停於西乃山、雲彩遮蓋山六天..耶和華的榮耀在山頂上、在以色列人眼前、形狀如烈火" (出埃及記24:15~17).

神的榮光第四次在雲中出現是在會幕立起的時候, , "當時雲彩遮蓋會幕、耶和華的榮光就充滿了帳幕。摩西不能進會幕、因為雲彩停在其上、並且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帳幕" (出埃及記40:34~35). 類似地, 當所羅門王為 神所建造的聖殿完工時, "祭司從聖所出來的時候、有充滿耶和華的殿.甚至祭司不能站立供職、因為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殿" (列王紀上8:10~11).

雲彩在彌賽亞的日子再次出現. 正如摩西登上西乃山時帶著約書亞, 耶穌也帶著祂最親近的門徒彼得, 雅各, 約翰上了 "高山"  (馬太福音17:1). 當摩西從西乃山下來時, 他的臉面因與 神說話而發光, 以色列人都害怕靠近他 (出埃及記34:29~30). 當耶穌上了高山, 祂自己 "變了形像.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馬太福音17:2). 接著摩西和以利亞出現, 並與耶穌交談. 彼得建議為他們搭三座棚, 但他之所以提出這個建議, "因為他不知道該說什麼,因為他們非常害怕" (馬可福音9:6).

彼得 "說話之間、忽然有一朵光明的雲彩遮蓋他們.且有聲音從雲彩裡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祂" (馬太福音17:5). 神的雲彩遮蓋使徒, 並且 神的榮光在雲中出現. 不但如此, 有聲音從雲彩中傳出, 正如當初 神在西乃山的密雲當中對摩西和以色列人說話. 然而這一次的話語和過去是不同的. 神在過去已經頒布了十誡, 並且已經給了以色列人完整的妥拉, 因此現在祂只補充一點, "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 (馬太福音17:5).

(文章摘譯自彌賽亞拉比羅素·雷斯尼克 Russell Resnik 的妥拉註釋, 妥拉之門 - 加入猶太拉比針對每週妥拉的古老對話 Gateways to Torah - Joining the Ancient Conversation on the Weekly Portion

2023年3月6日 星期一

妥拉之門: 人能看見 神嗎 (出埃及記30:11~34:35 當你抬起)

播客連結

人能看見 神嗎? 神在西乃山與以色列人立約後, 祂吩咐摩西和亞倫, 拿答和亞比戶, 以及以色列的七十位長老登上西乃山. 在那裡 "他們看見以色列的 神" (出埃及記24:10a). 事實上, 他們不僅看見了 神, 妥拉甚至描述在 神 "腳下彷彿有平鋪的藍寶石、如同天色明淨" (出埃及記24:10b). 摩西, 亞倫, 亞倫的兒子, 和以色列的長老 "他們觀看 神、他們又喫又喝" (出埃及記24:11), 以慶祝剛剛與 神締結的西乃之約. 很顯然地, 以色列的領袖們確實看見了 神.

然而, 稍後當摩西求 神向他顯現祂的榮耀時, 神回答說, "你不能看見我的面、因為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 (出埃及記33:20). 著名的中世紀拉比納賀曼尼德 (Nachmanides) 評論這節經文說:

這並不是說人可以看見 神, 但隨後會立即死亡. 它的意思是, 在一個人能夠看見 神以前, 他的靈魂就會離開他, 因為即使是天使的顯現, 先知但以理也寫道, "因見這異象我大大愁苦、亳無氣力" (但以理書10:16b).

如果連天使的顯現都會帶給先知這樣大的痛苦, 那麼 神本身的顯現就會使人死亡. 納賀曼尼德 (Nachmanides) 說, 死亡不是稍後才發生的, 而是 神的顯現引起的. 當 神顯現時, 在人能夠看見 神以前, 神的顯現就會使人的靈魂離開身體. 新約聖經也是持相同的看法, 使徒約翰說, "從來沒有人看見 神" (約翰福音1:18). 既然如此, 那麼摩西和長老們在西乃山上到底看見了什麼?

當我們考慮 神後來回應米利暗和亞倫挑戰摩西權威所說的話時, 這個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神說, "我要與他 (摩西) 面對面說話、乃是明說、不用謎語、並且他必見我的形像" (民數記12:8).

摩西看見 神, 但另一方面他並沒有真正看見 神. 他與 神面對面說話, 但他不能看見 神的面. 無論一個人可以看到多少 神的樣子, 神仍然無限地超越他的視野. 摩西很顯然認識到這一點. 在本週妥拉經文中, 摩西在他與七十位長老登上西乃山並 "看見以色列的 神" 之後不久, 他請求 神向他顯現祂的榮耀. 長老們可能對他們所看到的 神感到滿意, 但摩西知道他並沒有真正看見 神, 於是祂對 神說, "求你顯出你的榮耀給我看" (出埃及記33:18).

神回應摩西說, "看哪、在我這裡有地方、你要站在磐石上.我的榮耀經過的時候、我必將你放在磐石穴中、用我的手遮掩你、等我過去.然後我要將我的手收回、你就得見我的背、卻不得見我的面" (出埃及記33:21~23).

妥拉在這件事上教導我們兩個功課.

第一個功課是當 神答應摩西的請求時, 祂超越了視覺上的啟示, 而更多是在口頭上加以啟示. 視覺上的啟示是最小的; 相反地, 神口頭宣告祂至聖的尊名耶和華的意義:

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 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記34:6~7)

摩西渴望看見 神的榮耀, 但他聽到的卻是 神的名字耶和華的神聖宣告, 這是關於 神本性的描述, 後來猶太人稱為 "十三項恩典的屬性". 我們可能會期待 神以一種無與倫比的力量, 光明和威嚴的顯現來滿足摩西的請求. 然而恰好相反, 對於這個比其他任何先知都更多見過 神的人, 神卻用口頭的方式啟示祂豐盛的慈愛和誠實. (譯註: 這裡翻譯為慈愛和誠實的希伯來文 חֶסֶד וֶאֱמֶת 可以更好地翻譯為恩典和真理, 如同使徒約翰所說,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 (約翰福音1:14))

從這時起, 人對 神的認識在口頭上展開, 成為 神和祂的子民之間長達千年的對話. 視覺上的啟示是突然的, 戲劇性的, 不可重複的, 最終無法用言語描述的神秘遭遇. 相比之下, 口頭啟示是一個過程, 是一種隨著時間發展的關係. 此外, 口頭啟示並不是不可描述的, 它可以被記錄下來並傳給後代, 就像在希伯來聖經中那樣. 口頭啟示是 神選擇用來啟示人的主要方式.

第二個功課是儘管沒有人能夠看見 神並存活, 但 神會用祂的方式使祂自己更充分地被人認識. 聖經與其說是人類發現 神的故事, 不如說是 神逐步向人類自我啟示的故事. 神不是一個無緣無故隱藏自己的神, 也不是一個與人玩捉迷藏的 神, 而是一個尋求彌合人類與祂自己之間鴻溝的神.

在我們的世界裡, 人可能不容易看見 神; 事實上, 我們不可能真正看見 神而存活下來. 但 神確實對我們說話. 神在對摩西啟示了祂自己的本性之後, 祂繼續宣布對以色列的立約要求. 神不僅對先知們說話, 而且通過先知對所有以色列人說話, 並通過以色列對全人類說話. 神超越了我們的視野, 但祂讓我們參與到一個古老的對話當中. 通過這個對話, 我們越來越充分地認識 神.

值得注意的是, 神並不是用描述祂的力量和威嚴來開始這場對話, 而是藉著啟示祂的 חֶסֶד וֶאֱמֶת ("chesed ve'emet") - 恩典和真理. 神恩典和真理的屬性在妥拉和先知書中多次重申, 並成為猶太人日常禱告的一部分. 最終, 神通過差遣祂的獨生愛子成為以色列的彌賽亞來體現並彰顯這些屬性:

律法 (妥拉) 本是藉著摩西傳的、恩典真理、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從來沒有人看見 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翰福音1:17~18)

使徒約翰並不是將妥拉和恩典, 或是將摩西和耶穌進行對比. 相反地, 他把耶穌描述為活的妥拉, 耶穌體現了 神在妥拉中向摩西宣告的 神恩典和真理的屬性. 耶穌是 神的話, 是 神的自我表達, 並以人的樣式展現出來 (約翰福音1:1, 14).

人能看見 神嗎? 我們永遠不會真正看見 神, 但我們可以聽見 神. 自我啟示的 神已經說話, 並且祂如今藉著妥拉和活的妥拉 - 彌賽亞主耶穌, 繼續對我們說話.

(文章摘譯自彌賽亞拉比羅素·雷斯尼克 Russell Resnik 的妥拉註釋, 妥拉之門 - 加入猶太拉比針對每週妥拉的古老對話 Gateways to Torah - Joining the Ancient Conversation on the Weekly Portion

2023年3月1日 星期三

妥拉之門: 祭司的聖衣 (出埃及記27:20~30:10 你要命令)

 

Contributed by Rev. Yves Langevin
freebibleimages.org

播客連結

你要從以色列人中使你的哥哥亞倫、和他的兒子拿答、亞比戶、以利亞撒、以他瑪、一同就近你、給我供祭司的職分。你要給你哥哥亞倫作聖衣為榮耀、為華美(出埃及記28:1~2)

亞倫作為以色列的大祭司, 他穿著的是榮耀華美的聖衣. 榮耀當然是屬於 神, 但榮耀同時也光照著亞倫. 所有祭司都穿著四件聖衣 - 內袍, 腰帶, 裹頭巾, 和細麻布褲子, 但大祭司還另外多穿四件聖衣. 這些聖衣代表著君王: 鑲嵌著十二顆寶石的胸牌, 肩帶上鑲著兩塊紅瑪瑙的以弗得, 底邊上有著金鈴鐺和石榴的藍色以弗得外袍, 以及鑲嵌著精金牌子的冠冕.

當大祭司穿著君王的服飾, 他以自己的身份履行了 神對以色列人成為 "祭司的國度" (出埃及記19:6) 的呼召. 這裡 "國度" 的希伯來原文是 מַמְלָכָה ("mamlakhah"), 意思是 "王國" (kingdom). 或者像使徒彼得所說的, 成為 "有君尊的祭司" (彼得前書2:9). 大祭司是一個有著君王地位的祭司, 在大祭司身上結合了君王與祭司 - 以色列兩個最崇高的職分.

著名的中世紀拉比納賀曼尼德 (Nachmanides) 在他的出埃及記註釋指出, 會幕被設計為 "移動式西乃山", 保存了 神在西乃山顯現的榮耀. 他寫道, "會幕的秘密是 神在西乃山的榮耀如今停留在會幕裡面..因此以色列人在會幕中保留了 神在西乃山向他們顯現的榮耀". 同樣地, 穿著君王服飾的大祭司保留了 神在西乃山對以色列成為祭司國度的呼召, 也就是向萬國萬民代表那位萬王之王, 萬主之主的呼召.

使徒彼得寫道, 所有憑信心來到彌賽亞主耶穌面前的人都在這呼召上有分, 他們被呼召 "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彼得前書2:9). 我們被呼召向萬國萬民宣揚主耶穌是那萬王之王, 萬主之主. 然而, 這樣的呼召也有其風險. 被 神揀選有時會助長我們的虛榮心和自以為是, 導致我們自高自大, 把我們自己凌駕於我們理應服事的人群之上. 妥拉似乎認識到這種人性的弱點, 因此在大祭司的聖衣上加入了防止屬靈驕傲的機制.

在大祭司榮耀華美的聖衣上, 以弗得兩邊的肩帶上有兩塊紅瑪瑙. 以色列十二個兒子的名字被刻在這兩塊紅瑪瑙上, 所以亞倫 "要在兩肩上、擔他們的名字、在耶和華面前作為紀念" (出埃及記28:12). 同樣地, 胸牌上有刻著以色列十二個兒子名字的十二顆寶石, 所以 "亞倫進聖所的時候、要將決斷胸牌、就是刻著以色列兒子名字的、帶在胸前、在耶和華面前常作紀念" (出埃及記28:29). 這象徵穿著榮耀華美聖衣的大祭司並不是一個人來到 神面前親近 神, 他更是用肩扛抬著以色列, 並且心中胸懷所有以色列子孫到 神面前. 他在 神面前乃是背負著以色列的名號, 作為永遠的紀念.

"榮耀" 的希伯來原文是 כָּבוֹד ("kavod"), 也有 "沉重" 或 "重物" 的意思. 祭司的聖衣因榮耀而沉重, 也因著對以色列的紀念而沉重. 祭司的聖衣教導我們, 真正的榮耀承擔著巨大的責任. 神聖的呼召永遠是服事 神百姓的呼召, 而不是凸顯高舉自己.

神給亞倫披上了君王的榮耀華美的聖衣, 但他卻是一個扮演僕人角色的君王和一個擔當以色列百姓的祭司. 他在會幕裡走的每一步路都將以色列的子孫扛抬在肩膀上, 並把他們的名號存記在心裡. 而且他沒有自己的榮耀, 儘管 神的榮耀光照著他.

被 神揀選的榮耀歸於 神. 使徒彼得提醒我們, "你們從前算不得子民、現在卻作了 神的子民.從前未曾蒙憐恤、現在卻蒙了憐恤" (彼得前書2:10). 惟有藉著 神的憐恤, 我們才有資格成為君尊的祭司. 如果我們有任何榮耀的話, 那麼我們的榮耀意味著 "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在鑒察的日子、歸榮耀給 神" (彼得前書2:12). 願一切的榮耀都歸給 神!

(文章摘譯自彌賽亞拉比羅素·雷斯尼克 Russell Resnik 的妥拉註釋, 妥拉之門 - 加入猶太拉比針對每週妥拉的古老對話 Gateways to Torah - Joining the Ancient Conversation on the Weekly Portion